○释梵行品第二十

诸师谓梵行四心为体者。意斥何不以七善为体也。

四无量是梵天道等者。四心谓界内有漏四心也。梵者净也。天者是真谛理四禅家之因道也。说四谛理名转法轮。为第一义天也。

四心是十二门禅即定也者。四心能生定故。即四禅四空等为十二门也。

知即慧也者。知谓智也。七善皆能用智。故云悉也。

梵是化他圣是自行者。且一往傍正而论前圣行文。皆对初地起于化用。还是化他。望今慈悲且云自行。此云化他。从因而说亦有自行。

戒相成者。谓前二成慧也。

圣是圣人所行者。且据证说。凡人亦践圣人路。行于净道也。

又师言因果是梵行体者。今意因果是事何得名体也。

非大涅槃者。意斥他人。此是界内有漏之善何得大涅槃之体者。

三品为体者。谓戒定慧三。

不出二乘者。二乘亦修三品不得为今经体也。

尚存因果者。今斥涅槃体即是非因非果。而能因果何得更用因果为体耶。

是谁梵行者。诸师所释为是二乘梵行。为是偏空。菩萨所修梵行。故云谁也。

谓净净者。二乘之人。望于凡夫。虽名其净。净由未遍涅槃之体。遍净彼净。即毕竟空。故云净净也。

不净净者。世间之法即是不净。我能净彼。故云不净净也。

非净非不净者。即是中道之体。不当净与不净也。

所谓神通者。即不思议感应。非感而感非应而应等。广如下文也。

非因非果者。即是非净非不净也。

非自非他者。不思议俗不净而能净也。

非染非净者。毕竟之体能净。一切即净净也。

若此三慈者。即是次第三谛及二乘之慈。故非妙等也。

即一而三者。此不次第慈。名不思议圆妙慈也。故下文有十三事。叹不思议也。

初徴者。如经。善男子下云何二字是也。

前三通自他者。谓法义通他时即是自也。

后两是他者。由有众故即知尊卑。故云他也。

正是化他傍是自行者。四无量心慈悲为本。非无自行也。若圣行品正是自行。傍是化他。谓登地时能用化故。今亦对彼以论傍正也。

五义训释者。有翻无翻皆具五义。如法华玄中广释也。

契经者。契理合机也。

引成论云祇夜颂修多罗者。即是十一部外有修多罗。偈所颂者。佛或说供养事。别有缘起。后以偈颂。故云别也。

番为句者。四字为句。亦云颂者。颂长行也。

开善云等句者。等颂为等句也。

光宅云重颂是颂者。约利钝说。钝者具说四谛。利者后来即重为说。如经不见四真谛等。即略四谛名也。

长行之偈者。论如经中三十二字以为一偈。或取所论义边三五字等偈也。

论云解义经者。即是大论所说也。

即授六道三乘记者。六道是通记。三乘是别记。如经别记。弥勒等以别对通释也。

一云不等句者。不等于长行也。不等颂亦然别有之偈。名为不等也。

除别相被颂长行者。除长行所说之相。后有偈颂。故云被颂。别有所说。名为孤起也。

此偈出法句者。如法句经广说也。

然本生本事不异者。只本事中有生。生中有事合事为生即是第九。合生为事即成第八。为如是语等。今从开说。故分八九也。

论云广者。即通小乘十二部。方广即大乘十二部。若别论之。小中十二唯九无三广问记等。大中十二无三缘喻事也。

未曾有者。谓希有之事世所无也。

十二部经空平等义者。经是文字名为能诠。义是所诠谓中道之义。故云平等也。

解无量义者。不思议假也。毕竟清净即不思议空也。

义势则周者。能诠所诠同于一理也。

余句多是自行者。自行不无作化他。且六度化他为首余为多也。

经云知足者。非谓四事等名为知足。于十法界众生凡有止进皆须知也。

如曾子曰吾日三省者。论语吾日三省其身等。省视也。吾生平三度自省其过。此与自知义同也。

二乘方便道者。似解之位未有真修也。

如是节节迭为尊卑者。信者为尊。不信为卑。乃至十界菩萨为卑等也。

于贤圣人天中者。前之三教方便位名贤。三乘之果名之为圣。圆教之善于此最为尊胜也。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于三品中先释慧品。故云一也。

我心一相故名为等者。虽有多境普心缘之故名为等。境名无量心。只是一名为一相故也。

境亦名等者。等于心故。

心亦无量者。等于境故心等境等。名为一相故也。

后明心果者。以四无量即是。今品正释意也。

难令唯一者。能缘三境只是一心也。

但为一义者。能缘也。

若知众生须知如来等者。众生即是知苦。如来即是知乐故也。

五阴从何而生者。从于假名所须物生也。

乃至上缘于佛者。谓缘佛上具前二境则为三也。

先破定四之执者。我今所说四亦非四。何者所缘不同。汝何故执定难为四也。

次答无四之难者。四名尚无。汝何故难定三二一等所执不同。

广略不定者。如佛说十二因缘。或说于一二。或说于四乃至十一等。

二明反常不定者。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是其常法。如来反说。净即不净。常即无常等。名为反常也。

经云说一因缘者。合于十二但为一因。同是有为之法也。

经云二种因缘及果者。即是过去无明行为因。现在为果。三世摄尽也。

经云城经者。或云第城经。或云稻稗城经也。

经云非物说物者。世间之尘实非是物而说。青黄赤白名之为物。能达此物即是非物。

经云非实说实者。大乘之人名为起实。反说为实。

实说非实者。二乘为实反说非实。

非境说境者。未有智故名之为非。有智之时名之为境。境智合故境说非境也。

经云色说非色者。非色是心。全心是色。色心合故。故云非色说色也。

经云非道说道等者。二乘之人名之为道。道未究竟道说非道也。

得报不同者。成当生处也。

慈得遍净者。即第四禅天。且依旧婆沙四心通无色。若依新译四心唯在四禅。次第对之。文中阙略也。

或言器是境者。器以容物为用。境有容心之义。境既有四。何得三耶。

此亦不然者。谓此之真似是大乘真似。为复小乘似位。若是小乘何关大乘真位也。

经云佛言有者。答有菩萨住大涅槃。非是大慈等也。

未是亲中三种之乐者。此是三怨得次第三品乐。未得亲人中人三品。后得中三品及亲人三品。故云并与等。此既是怨即是多与其乐都计怨人。并自三品及中亲人。三九二十七品之乐也。

又直取三品乐者。与前释愚总不过此两释也。

但略有四番入观者。以初亲人为一番。怨人三番。中人不论。故云略也。

经云以难成故者。次第之慈作意修故。故云难不同圆慈观。即究竟拔与也。

达惑慈成者。观于烦恼无非实相不见其过也。

经云慈如电明者。暂得还失未是究竟之慈也。

不见其过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更有何过。若论违顺。始自凡夫烦恼终乎等觉一品犹是生过。今皆等观三慈普遍故不见嗔也。

经云初住菩萨者。前唱初地。后释初住。自非圆别证道是同。何犹释此经文。地是所依故也。

经云除无利益者。凡有一毛分之慈。皆是利益。除不修者故也。

经云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者。法相只是我所。既无我我所。即无己身也。

经云具足六度者。即是无作波罗蜜。一度具六。故云具足施尽。法界即檀度。具足戒即究竟大乘之戒。定是首楞严定。智即一心三智等也。

舍中亦二者。既见究竟得乐能众生遍法界喜。喜即是舍。舍亦遍故舍心既遍能令大喜。故云二也。

三自相本者。以将世间无量为发心之本。期心菩提不为梵天等之慈。故云本也。

此是假说者。即是夺其实边众生未得乐也。

经云实与乐者者。此纵辞彼诸众生下立难。何故众生犹有受苦不得受乐也。

第三遮难者。恐佛假说实未得乐故。引如来自得益以遮之。若是假想何以得报也。

经云无所畏惧者。汝是下位之人能遮如来果地之难。故叹之也。

经云若于一众生者者。佛意于一众生尚得是慈况我遍。与一切众生究竟之乐。岂非大慈也。

经云是名圣种姓者。慈是佛种姓。能离苦名之为圣。故云种也。

经云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者。谓于一众生能起慈心。其福尚多。况遍法界众生一心三慈十六分具足也。

经云谛是真实者。谛谓谛理依理起慈慈。能遍缘不同次第慈也。

但能令见者。此师意云。众生宜见佛即为现也。

一师云者。即是今家所承。或谓别名以为一师等也。

若言诸法有安乐性者。岂隔瓦石及与众生故。亦是众生也。

是义难信者。谓未了依正不二。云三身遍皆隔无情故难行也。

此则永转者。永即不永。何者若佛菩萨依正二而不二名之为永。众生虚妄即是不永。土沙与七宝何殊。随其所见耳。

佛性即诸法者。岂隔情与无情耶。

经云能断瞋恚及众生相者。谓能以一心遍法界舍及我我所皆毕竟空也。

但是功德猗乐等者。功德是四禅。能伏烦恼。名之为乐也。

四等即般若者。一心三智之般若也。

实为善本者。为大乘三乘本以无加无量体。即法界遍摄一切法也。

经云以施因缘者。一心三慈遍法界施令得涅槃之乐也。

经云必定回向者。大论云犹如热熬一切到者无不令焦。菩萨发心亦复如是。所化一毫之善。皆须回向令得菩提。亦如抱炬亦能自照复能照他。回向亦尔也。

为下八事作本者。下文于一一事皆能发愿事理具足也。

不得是断菩萨。布施能离断常之过。故云作如此绝等也。

经云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者。此无缘慈常施一切。故云不施也。

经云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者。前之五度即是缘因。后之般若名为了因。若其取相不趣菩提不能缘了。而资于正法身未显故。不具足也。

箭譬悭起者。譬人教施名之为起。若无缘者悭犹不起也。

譬分别施者。好者不施。恶者能施。分别多少等。故云竹柳也。

经云见子长大大能自存活者。即初住已上。名为长大也。

经云发如是等愿者。此之之行愿虽不及华严中广华严中愿每一事一理。此之一愿于一事上起无量法门。皆约四等。事理具足也。

面各四寸者。如来所著之衣四面各去身四寸。故云一尺六寸也。

是无戒之戒者。即是大乘毕竟戒也。违此戒即中道空。故云无也。

华严云如虚空戒者。彼经十戒中有此戒也。

无所依戒者。谓不依二边中道戒也。

经云坐四禅处者。首楞严定以为所依。故云处也。

经云燃大乘灯离二乘锭者。锭字(睇见反)或作钿粟。以杂宝饰器物。又云有足曰灯。无足曰锭也。

第二为三乘本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得为三乘之本。故三乘不能为大乘之本也。

二甘露门者。小乘真谛为甘露。大乘中道实相为甘露。能通真谛实相。故云门也。

一空解明故无诤者。如须菩提以解空故。得无诤三昧故也。

二以边际智缘延促者。谓等菩萨用边际定力。故云自在也。二乘亦尔定能持身也。

圆慈转显者。具大小慈故也。

经云不可思议者。谓三谛之法是非有非无故也。

有无并观等者。既云并观即是亦有亦无。云何得非有非无。故不用此解也。

冥真故非有非无者。斥云为是何教冥真为真谛。冥真为俗谛。冥真故斥不然也。

缘五阴法者。众生缘也。众生是有故斥其无也。

又初地下破前第二解。岂皆佛地菩萨亦修也。

但行慈者皆有双非者。今依圆释叹其慈体。从于理性慈来乃至分真等慈。皆有双非非之义。岂独佛地也。

梵行中意者。意明三慈皆显于体也。

定性四句者。四人各执名之为定。性谓性执。不得真理。如彼儿戏。故云戏论也。

假名四句者。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故空。但有假名。名字性离即是中道。故引论云即空假中也。

问义自不定者。煞业不定也。

或转成定者。以恶资也。

附庸国即小国附大正也。

俱会一圆者。叹次不次。初地初住同一圆极。名之为会皆不思议也。

○释梵行品之二

三一应等者。意斥古人同于四心。何故前三为有。后一为无。无则俱无。有则俱有故也。

今亦一往者。此之四心皆以大涅槃心修此无量。故有地前住前之殊。若二往空有皆等同证圆果。极爱只是一子故也。

特是文略者。但云三心不论舍为一子故云略也。

亦是互现者。谓一子即空平等。空平等即是一子。同证初地故云互也。虽三二一不同。极爱与空平等不别也。

若不及者。性地未是圆心纵云通到十地亦是不及。今且对八地云若过耳。

极爱就心一子就境者。一心遍于法界。名之为境。境即心故。故云极爱。心即境故。故云一子者。从解而说故云外也。

经云见修善者者。约有生善之机从其起应故也。

发心学人者。圆教初心也。

起于取著者。着此阴身起三业过。故云身口等。

经云舍而终亡者。善根以断慧命。亦亡欲同其恶。故云并命也。

经云善言诱喻者。且为说人天五戒十善之因果也一直申不解等。正是起难之辞。难前譬意也。

或云五难可煞中开三。并后二即制五难。

或云三难者。前一合三故也。

经云若不得者者。若不得初地应堕地狱。今何不堕也。

经云起不善心者。意难如来无慈令达多造逆堕狱以呵骂故也。

经云于义不相违背者。令彼起恶不应与一子相违也。

况难最剧者。如经何缘如来出此粗言等讥兴之甚。故以前遣也。

经云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者。如来终不为诸众生作烦恼因缘。汝何故难令达多造恶。况小乘弟子。故云不应也。

总寄迦叶试制愚曚者。非谓迦叶不知如来故举七譬。为未了者。以况其事故总也。

广举六度者。此是无作究意六度故度。度之后得寿命长。皆令得常住之命也。

经云终无夺命者。汝今何故难于如来煞婆罗门等。此不应也。

即得于真者。今意未知他人释得何等真为是小乘大乘之真也。

河西云恐其堕狱者。若不煞之生谤永堕无由发心也。

若俱非化者。意云俱实亦不可俱权亦不可童子是化。婆罗门是实也。

理在其间者。尔权之肘意引于实全作实说复失于权。何者谤法者众何不尽煞。今意亦是权示令此受煞引于实人。令其不谤权实双用故也。

经云应善受持者。实如汝令恶心斩坏得罪堕狱也。

经云害和上及其父母等者。此是外计父母于我有恩。女人能生养故。牛于众生有功故也。

经云无有信等五法者。谓不信三宝谤方等经起大邪见也。

互明与夺者。此夺下与。故云千倍也。

经云知方便故者。皆为众生而作方便也。

出是出苦味者。谓出三界之苦。离集味者。谓所离烦恼也。若准迦叶领解意。领于无作四谛道灭等。今从喻说且云出苦耳。

初明空平等二辨知见者。知见即是能知能见。平等即是所知见理。故上文七善以慧为名。为成三品能见也。

即寂而照者。平等空故名之为寂。能知见故名之为照也。

即空而有者。空平等故名为即空。能知见名之为有也。

与今互显者。上文即事而理。今文即理而事。以互显不互同证初地耳。

理同能异者。即是前之三心约能缘境边得名。后之舍心约所缘理为称。同是初地。故云理同也。

戒定之果同在初地。证成理同而戒定异。又前戒定要假慧断。或若无戒定慧亦不成此亦如是。若无前三亦不得空平等也。故以约能知见等。证所知理也。

不见父母等者。谓舍心成就一切皆空。故云不见也。

次譬如虚空者。重引人法二空为譬也。

经云诸法空故者。即是一切依正皆空也。

大品广空而略性等者。性谓佛性彼经约般若荡相多明空不明佛性。故说十八空。空于有也。此经以示众生有佛性。故说十一空。皆证佛性理也。

总其二经互显其美者。此性显彼性彼空显。此空故也。

冶城云前六空是互无空者。由内空故无外空。由外空故无内空等(云云)。

开善皆是理者。此释犹当后分次第修行。复非今家所用也。

初六是假名空者。谓有内外故也。

次二是实法空者。性空等也。

次一平等空者。即第一义也。

次二佛果空即是空。空大空等也。

前八是破病空者。今引用对四悉。此释有当故引用之也。

通方融治者。一一文中皆是生善破恶入理。岂同他人分张之说也。

私谓经论不同者。经谓诸经论。即大论皆具。

四悉该括渐顿者。五味四教等一期摄尽也。

谓冶城于文为得于理为失者。文中有互无之言。故云得失所空之理。即是互失也。

开善于文不便者。不应知有为空时。例知无为亦空等也。

经云观内法空是内法者。内外俱空故。由内空故能显外法。一切有为邪执常乐三宝等皆是所空。由外空故同显内是所空也。不在二空显中道一体也。如内外空内外之法。皆是有为能空。此空同成一空也。

既无内外下。即是绝待之空也。

佛等四法者。一体三宝及于佛性。皆离有无显于中道也。

经云见生死无始者。见只是观。观于生死。生死无始全真如。是从真起。或即真如无始全生死。是能观二始本性清净故空也。

远讨其根者。观无明也。

初无来处者。无明无始也。

始破无明者。真如无始名为始破无明。无始故云明无也。

无无有始者。上无字是空。下无字无有始也。

一云破性说性空者。谓自他等性皆空也。

中论两不之义者。中论明八不释中道之义。今明二不即毕竟中道也。

此寄有以明无者。此业有即不有。故云不见作者。无有宰主谁论有报。故云寄有也。

寄无以明有者。无不定无。故善恶之业亦不亡也。

此是凡小所迷没处者。谓三藏菩萨以同凡故。小即二乘沈空之处。名之为没。今空空其所空。故云空空也。

非是即实智者。双非上两境有是无。故云非是是也。

若直空境空智此犹是偏空者。只得所空能犹未空故成偏也。

若将空空乃是圆者。将于能空来空所空。二空体即显于中道故也。

空犹未妙者。虽是所空犹是偏故。更须能空来空此空也。

遣破惑情者。即破于能空之智。恐执此智故云遣破。情谓情计。计有能空今空此空。故云空空也。

理无并照者。境智皆无也。

遣义可知。智亦须遣也。

将有漏空轻无漏空者。由多执重故以轻之。即是互直轻重以为二空故。

非二乘所及者。如经。结非二乘所得空空三昧等文也。

经云通达小分者。即是初破一分无明。乃至等觉犹有一品。犹如微烟对多为言。故言。少耳。

经云况复余人者。即是前之两教二乘及偏真菩萨也。

色大故般若大者。大是空故以智称境等同虚空。故云大。故引释论证成此空。事即是色。理即般若也。

真谛空者。今对三谛立此真。此名真。即毕竟空体。谓一空一切空也。

俗谛空者。一假一切假也故第一义谛。故一中一切中故云内外俱空。即显双非也。空虽十一不出三谛。随事立名理只是一也。

生死俗谛空者。即对涅槃得生死名。涅槃无种生死。故云空也。

不见元祖者。元谓本元。祖即始祖。祖即能生。生无明故。无明无始全法性。是故云不见法性无始。生无明故今无二始。故云空也。一空一切空。即三千世间百界千如无不空也。

后叹文者。即是然空空文也。

空故是是者。此不思议空。能空偏真之是。故云是是。

假故非是者。此不思议俗能非思议之是。故云非是也。

若双若只若三若一等者。双谓空有。只谓单真。三即内外霍非。一即第一义空。皆涅槃空也。

经云虚空等地者。等取如来地佛性地也。

即是前离后得之意者。如经无有滞碍即是所离。譬如虚空即是功能也。

知见广远良由空寂者。即横遍竖深无非平等。故云寂也。

即寂而照者。由平等故名之为寂。由知见故故云而照。知即是智。见即是眼。五眼能见。知谓所知也。

即照而寂下。更重生起以论寂照不二故也。

此法奇特者。只是知见之法也。

行即是心者。心谓缘境即所缘。心即智。智缘于境。境智不二故也。

性即是内者。性谓不改十界性也。

相即是外者。揽而可别十界之相。具如法华释十中明也。

经云若众生心者何者。前心约智。此心约境。即是五阴国土二种世间。故云众生也。

若根者。谓上中下四教根性不同也。

若禅定者。谓世间禅。出世间禅。王三昧定也。

若乘者。谓三乘一乘及五七九等也。

若善知识者。具如华严。善财童子求众多知识。若是善知识。魔即非知识。

若持禁戒者。具足五支事理诸惑也。

若所施者。称法界施檀度摄于六等(云云)。

经云不食盐肉等者。外道所计谓过世等所制也。

三知共行者。谓常无常行二边双游。故云共也。

经云见诸众生修善业者。即是约世间因果释也。

经云现世受报者。即是重业轻受量人造恶必合堕苦。以犹改悔其业则能受于轻报。若能达此业者。甘心受之后当无咎也。

经云五眼所知者。眼即是见云何名知。知见一体只是互举耳。

第三明四无碍智者。前之约十三。八种通于因果。此之四法果上之用。唯约如来故也。

分别了亮者。即是辞无碍眷属流类故也。下三例然。皆有流类也。

经云不名菩萨者。不名住空平等地菩萨也。

眼有清净四大者。眼如蒱桃埵鼻卷月刀等(云云)。

经云及诸菩萨者。前三教偏菩萨也。

二开昔权者。即是施开之开非谓废开也。

经云声闻人或得一二者。约昔教得也。

经云而汝复问者问正当其机故也。

经云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者。若无所得。得二十五三昧。证大涅槃也。

大乘小乘者。以教对教故。

经云名十一部者。小乘无方广部故也。

方等三藏者。以部对部也。

经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轮者。即界内分段界外变易。二种之生死轮也。

又云永断一切生死者。二种之生死也。

经云永断五见者。即是界内外二种之五见也。故迦叶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

菩提二乘者。菩提即宝所。二乘约化城也。

经云讵有讵字(渠据反)讵犹未也。谓未知词也。汉书讵有其人也。

经云更为大众者。迦叶意云。我上因文殊请非为不达。今为未得者重请。故云更为也。

一一并前释上后释下半者。如经本有本无等二句。若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下半二句。上半无得而得三世有法斯有是处。下半得无所得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上半即生死涅槃相对。亦常无相对。下半常住佛性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若论上半昔有烦恼今无烦恼。三世有法斯有是处。若论下半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来涅槃非三世摄。若谓菩提有去来。今无有是处也。

须望下总释之意者。常说无等随缘不同也。

经云有无量下是本有。现在无有下是今无。本无般若下是本无。现在具下是今有也。

还是本无今有者。本无于常今有于常。此是有无不遣难也。要即本有不有本无。不无双非此有无。故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非有说有者。如来元无烦恼。为众生故示王宫生。说有烦恼。

今无涅槃者。昔日之今为众生故说无涅槃。今有涅槃即是非无说无。不得而得得无所得。

若天魔梵能解此者。无有是处也。

经不能破坏四魔者。初三十四心断结之时。但分断烦恼魔降于天魔。未破阴死二魔也。

经云初得菩提者。如法华寿量。最初证得以有钝根声闻弟子下即是今无涅槃。指昔日之今也。

本无利根人中象王者。约今日之本。若有沙门下是今日之今。今有涅槃还是昔时之本。证得非谓去来之今。故无有是处也。

谓昔有恶者。本有烦恼名之为恶。今则有善者。今有涅槃名之为善。上半作恶。下半作善也。

二乘作真俗不一之见者。本有烦恼名之为俗。今有涅槃名之为真也。

菩萨作三谛各别之见者。上半具于真俗。下半即是中道。

文殊作三谛相即之解者。无得而得真即俗故。得而无得俗即真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真俗即非真俗。真俗即中也。

亦是四门四悉等解者。上半即三门下半即双非门。上半即是前之三悉。下半即第一义悉故也。

当知其义遍一切法者。四教四门四门四悉。无不摄尽也。

欲许诸师一一皆是者。以真谛故。是俗谛故。非不得八种释意。故一切皆非也。

四出则四是者。此偈四处出之。上下皆显佛意故也。

经云轻罪说重者。如小乘四重大乘十重。六罪于小为(三本毕)。

○释梵行品之三(三末初)

经云世间知者我亦得知者。问意为与世间因同。为与世间异也。

次问世间不知我亦悉知者。谓凡夫外道等不知佛性。唯如来知也。

经云不见不觉十二部经等者。皆约今经大乘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三道也。无常四倒。如四倒品八倒等也。无作四谛三十七品等。皆明佛性。故云不知也。

经云当名菩萨者。即名字位中知也。

无始无终者。无明无始之来有故名为无始。尽未来故名曰无终。

同于横计常断者。计有始终。即是于常。计无始终。即是于断也。

为破此始等者。双非前后二解。皆无始终同一空理故也。

经云是为虚妄者。不信世间因果。说言无道等者。即不信出世因果。菩提是因。涅槃是果故也。

谤法名谤诸佛者。法是佛师故云谤佛。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既谤诸佛亦名谤僧。即是不信身中一体三宝。是断善根名一阐提也。

今谓初半行如前者。如前他人分文也。

经云善拔众毒箭者。拔于见思无明根本之毒也。

喜之所离者。离于二种生死也。

喜之所得者。常住涅槃故云其露也。

叹大舍者。谓得涅槃之乐故云不生也。

以戒为本者。由持戒故得自行果。由慈悲故。故能化他也。

法尔故也者。菩萨之人皆因持戒。从因至果成于菩提。故云法尔也。

经云菩萨悉能知见觉者者。即是得空平等地。

菩萨亦应不知等者。难意既同世间云何能知也。

经云有何异相者。既不出世间云何是异也。

经云如是菩萨亦同世间等者。即是名字菩萨未能修行。故同世间也。

不一向同者。犹闻经发心虽同而异也。

经云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者。具足应云八风违顺等境。今举违边。故云四耳。

经云是名菩萨所知见觉者。谓相似分证位中菩萨也。

为有如难陀者。难陀为生天持戒缘起。广如诸文也。

是五戒律仪等者。等取二百五十大乘等。戒皆以涅槃心修不见能持之相。非谓不持名无也。

有三譬者。譬自知好丑。即是譬教能持戒也。二譬功德增长即是生善。三譬破戒功成即是灭恶也。

俱求当果者。持者远求涅槃。破者近求人天。故云俱也。

已构得苏者。谓修得善报出世因果。世间之寿名之为余也。

展转深入者。始从名字观行。乃至分真能见佛性。名之为深也。

然五受根中者。五谓苦乐忧喜舍。彼人具对四弹得名即乐浅喜深。今同四禅支即喜浅乐深故也。

五法佐助者。如相助三品有个五法。五盖五见等。从所离得名也。

涅槃非五者。涅槃从所断得名实非五也。

一无所用者。破戒之人无有法器。不能受持于人天之道。世间无用故也。

今诫人师者。谓五种法师也。夫为师者。今他所轨长其善根。弘持此轨经令得入位。故以诫之也。

名为轻躁者。即是无于大乘之空。乃至前之两教。犹是轻躁也。

不求果报等者。无大乘慧。无出世之报也。

是处非处者。是时名处。非时名非处。

事须适时者。众生机宜须请不请等。亦非相乖也。

先列十智者。如经。若欲受持者下为智也。

次劝净心者。先当清净其身下。是也。

初今言自他者。于十智分自他也。初持复说为他。

涅槃宗体行教用果等者。如经中说佛性为宗。秘藏为体。大乘为行。行谓能乘从因至果。方等为教。四教不同皆知佛性。解脱为用见佛性理名之为果。

两途并使三业清净者。自行化他也。

十念八念者如出出入息死想等小乘意也。

有怀恐怖者。六念功德能障怖畏也。

生天是自果者。且约世间之天以说天也。

有近果远果注云云者。近约初住。远约第一义究竟天也。故文云我亦有分等也。

三意知法下释众德者。若依列章先释十号。后释众德。今从列章之后遂便略释也。

还以前七善为释者。谓梵行初释七善之文。如经以知法故已下天。是还将此七法释前法诸文。以知法故名大沙门。以知义故大沙门。以知时故名大沙门。乃至以知众故名大沙门等。取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等。一一皆以七法释之。乃至以知法故名大施主。以知义故大施主。乃至以知众故名大施主也。

经云以知众故名大法师。即是知尊卑十法界不同。展转为尊卑。如前释也。

小乘偏道皆非法师者。谓非大法师亦得名为小法师也。

如如而解者。即是智能契境。故曰如也。

如如而说者。境来发智。故曰来也。

说我所解解我所说者。所解即如。所说即来故云如来也。

此中但云应者。以应义多故后一名供也。

前煞贼兼不生者。谓不生等皆须遍界内外为不生也。

前就脚足释者。足是行也。以平声呼之。

后就满足释者。以去声呼之故也。

而能生明及以无明者。谓能生善灭恶也。

辨于高胜者。谓佛过于九界之上故也。

虽出生死而亦不舍者。此即高而下常入生死。应于众生。故云逝也。

即是道品者。以无作道品为善知识也。

梵名路伽惫者。惫字(苏界反)惫者病也。

以四种释法者。喻说生老病四等法也。

野干下注云云。取耳尾耳头等。以喻说生老病死利钝不同也。

广如止观记中不言独教者。教谓说也。缘觉不说法。故不云也。

复言他觉者。于他有觉也。此与觉他同故。斥云烦矣耳。

此恐不尔者。不是彼此之异。以梵音不同也。

一破烦恼者。约能破惑尽也。

二有功能德者。如经成就善法也。

三功分别者。任运达九法界机缘解不作意也。

四好名声者。声遍十方也。

经云吐女根故者。能于无量劫不受女身。吐谓除也。

经云见佛世尊者。若能如是念佛。于四仪中。一体三宝常在心中无差别故也。

经云上座长老者。谓非少者为长者。即上座中长老也。

经云终不自为者。改行六度四等。即他是化也。

无为心者者。无为语通故非常住。即是自行已满。故云无所作为也。

二果报无记者。谓修因自然而得也。亦名清净无记。无记如来如前释也。

不求果报者。不求二边之果报也。

生界者知俗者。重约三谛。此诸无心皆约圆释。圆因成就无非妙境。无非三谛。今遂名便故以重释也。

能令众生得现在果者。若论圆修即生未得。今据初心求于果理从理。起行观行。成就亦得果名也。

藏通能得现果者。取即生三十四心断结成就名之为果。通教七地虽留。或润生一念相应断余残习。约得果名非是究竟故也。

别教上妙而非现果者。取证道同名之为上。修因长远复须改。观教道判位。登地之时犹经二祇。故非现果也。

唯圆上妙等者。境观皆圆。亦有一生超登十地之义。故云现果也。

经云为作舍宅者。即是大涅槃舍三德具足也。

经云无归作归者。令归一体三宝。是所依境也。下之所列皆是事境。约大涅槃修。无非三谛妙境之法也。

经云诸佛圣僧者。诸佛出世之僧一体具足。名之为佛。非为诸佛名僧也。

圆僧是正直法者。法华云。正直舍方便等一体三宝即是圆僧也。又事与理和。亦名为僧。故云圆也。

经云无所受取者。为无上田不作福田之想。心无取着也。

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者。此是大乘戒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故云护持也。

经云不破不漏等者。十戒之中似律仪。第二篇等不杂。即诸篇杂戒也。

而有无教者。斯云表无可诠表故。旧云教无教也。

并是诤论者。具如下文二十三双诤论不同。文云皆不解我意等也。

经云譬如大地下总有二十譬。皆约圆释。地能生万物。如戒生诸功德。船航如戒。能度二死大海。璎珞能庄严法身。大性如此。贵施戒为最上。大海能具一切善法灰汁能净诸垢等(云云)。

经云得须陀洹果等者。此约大涅槃心修。皆知常住且证小果菩萨能证得故。故云我亦有分今为利生。以戒为本也。

经云得阿耨菩提我亦有分者。此正依大涅槃修。皆为菩提也。

经云深观此施者。以施为法界故。菩萨摩诃萨凡有所施。能令众生同得无上佛果。故云深观也。

经云不能庄严四部之众者。今修圆施以定慧力故。能庄严比丘等即道。四部人天龙鬼等即俗。四部等以施之也。

杂华者是华严者。今且依经为证。谓华严中菩萨行愿众多不同。名之为杂也。

通念此世天境随义别立者。世谓四天王等。今观界内诸天。即是界外第一义天。故云随义。义即是圆。四天王等。即是约处为境。方便之果亦得名天。未免无常。以涅槃心次第而修。故云我亦有分。为求无上第一义天也。古人直云当果。不云世天故云不尔也。

经云譬幻化者。今观诸天皆如幻化。唯圆是实故也。

此卷叹经生善后两卷能灭恶等者。还同卷初分章生善净净文也。不净非净不净等。在后灭恶文中故也。

大乘方等当机故胜者。不委他人当何等机。今论当机有其二义。一者正当机说。二者此经被于末代。令知常住故云胜也。

十二部中未必有涅槃者。未必有开显之涅槃非无大乘也。

一能发心者。发圆菩提心也。二受生死苦者。以有悲故。能受世间生死之苦。安然不动也。

七能称量生死者。只于一念能称量十法界轻重。何等众生生死重。何等众生生死轻。轻者易度。重者难度也。

如世间事等者。如幻术法下人所作令上不测况复余事。龙能致雨等皆世间不测之事故也。

实非是数者。一不定一。三不定三。非三非一。故非数也。

无有人教者。正因之性从理而得故云无教。虽无人教还是自教。如经而能自发也。

明佛性者。如法华中相似位人。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故云自发也。

流入名进者。心心趣解脱。念念入法流。故云进也。

经云生死无量患者。过患不出二种生死也。

经云如三禅乐者。菩萨能达世间之苦。即大涅槃如三禅之乐也。

无非正道者。能烧所烧全是法果。达烧无烧。故云正道也。

与止观发心意同者。依境发心拔苦与乐。一心之中三谛具足名不思议。

止观安心意同者。皆以法界而安至。心于生死而不动。名之为止。了生死即大涅槃。名之为观。生死涅槃无非三谛。故云不可思议也。

三谛上障者。障即三惑。惑即是塞谛故名通。故与通塞意同也。

亦似大慈者。谓慈能与乐。拔地狱苦与涅槃乐也。

宅譬中道者。即大乘家也。故法华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我子。心佛众生三无差故。有机则应。犹如于旋机谢应息。名之为还。虽有去来不出三界。喻之如家也。

真正悲心意同者。前云发心且约自行。此云悲心约化他边。此之二种左右说耳。皆显不思议理也。

知涅槃近不退取小者。谓二百为近。宝诸为远。圆修之人发足。即是宝所之路。故云不退。谓念不退位不退。即三不退义也。

与止观道品意同者。无作道品是菩提因。始自念处终乎正道。枯荣不二从因至果。故云同也。

次位意同者。凡夫之人能度大海者。且约圆心名字位中也。

藕丝悬山一念称量生死者者。一念如丝。生死如山。

一中无量者。一念即具三千。故云一中无量。

无量中一者。三千只是一念。故云无量中一。

非一非无量者。三千即空假中非一故即空。非无量故即假。双非故即中也。

随病设药者。有常等病以无常药治。四药治一病。四病名治对转兼具等。具如止观文中也。

不为生死所害者。此亦与止观安心意同也。

此约三谛报者。即是观行位中。初托圣胎安忍强软。不为烦恼所乱故也。

说嘿明不可思议者。自行故嘿。化他故说。

与通塞意同者。说即是通嘿。故即塞也。

身等注云云者。应云具足三业远离。如经。及与主主即心也。

破法遍意同者。能破三业即遍破三障。犹三德理。相似位中能如是破也。

经云以有为性异生异灭者。生即灭故。故异生灭。灭即生故。故云异灭。今观生灭皆非生灭。生灭不可得。故不思议也。

此与止观中离爱意同者。圆修之人欲入初住。能离法爱。故不着也。

又生来生灭灭不能灭者。灭即非灭故。灭来灭生生不能生者。生即非生故。故非生非灭。犹入中道也。

不存其相者。能灭所灭体不可得故也。

经云及受持者者。即是能弘持人。如前一十三种。皆名不可思议也。

多犯戒则灭者。还是自灭身中一体三宝。轮回生死。名之为灭。非谓能灭涅槃常住之法。故也。

经云云何言灭者。意问前文既云修五行者。佛法未灭。故以有无难之也。

七日之时与佛无异者。此亦且约灭后。诸文不同也。

灭是不灭者。本有今无。不灭而灭者。本无今有。非灭非不灭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经云内法者者。内谓佛性涅槃之法也。

经云共法者。谓三乘共也。不共法者。谓独菩萨法也。

经云何等未来事者。所谓下释出世间有三事。故藏其七宝。一为谷贵。二为贼来侵国。三为值恶王等。用此赎命。涅槃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由如恶王。畜不净物由如谷贵。为四众说乃至世典如贼来侵国。为此三事说诸或律扶律说常。名之为宝。用赎常住慧命被于末代。若无此宝常住则灭。故以天台大师判。此经名为赎命重宝。即其义也(云云)。

经云调柔易化者。迦叶佛时出于净土。非是恶世。无破戒人。故不说此经。于法华中入灭醍醐体同。所以不说须也。

经云若有众生我见无我。广辨今佛非法之相。五浊世时。故说此经也。

经云佉陀罗火者。与前文炭语为异皆未见正翻。翻炭之与火。或只极热之义耳。

经云我亲从佛闻如是义者。即是。

生其过。若无此言佛法不灭也。

经云若佛初出得菩提等者。此六双中一一对辨前之初出是鹿苑意。故云不久。后之初出是峰场意。故云久住于世等也。

经云着憍奢邪衣者。谓野蚕绵衣是上衣也。

外国以用染毛者。此华赤色用虫和之。所以故制也。

如迦叶品明者。具如下文二十三双。诤论中说也。

○释梵行品之四

阇王是实逆者。权之与实二义俱通。若一向实还须有权表引实者。若作权即是为实造逆者。示同于实也。

现灭逆之方者。方犹法也。现此方法令后人不造逆等也。

梁武不见等者。意谓梵者是净。前已释竟。何得更有造逆之事。文非正说。故云容品也。

具十恶因者。喜行煞戮即是身三。具口四恶即是口四。其心炽盛即是意三。故云十也。

经云唯见现在等者。只现造恶因不见未来恶果也。

经云心生悔热遍体生疮者。谓生信心大机动故。大论云。如人有疮毒则得入譬于信也。

若尔者。法华为清净众来至涅槃。其心始发何耶。答前虽在会机犹未发问于凡夫。即是障未除机未动之句。今经即障除机动之句也。

经云以种种药者。此是世间之药。不能治出世之病故云从心而生也。

一往亦例者。如汝问也。二往不同。善人一向不劝作恶。若起恶者。自是本心耳。

恶劝不受者。此之六臣。或是大权方便激动也。

一臣来朝白者。因朝故白。故云朝也。

经云无有黑业无黑业报等者。此师计断以论涅槃也。

经云地水火风等者。此师计常见以为涅槃也。

经云髡树者。髡字(口昆反)广雅髡截也。

或言法界用者。示有破恶之用也。

皆是圣人权谋者。宜权现权宜实现实不可定说也钦婆罗是古贝衣者。即白叠上衣也。

一兄二父者。谓冥显二缘。兄即耆婆。父谓冥告。于空中声也。

翻为固活者。其病难治。名之为固。能治必死之病。名之为活。

庵罗女之子者。即是奈女云所生广出他经云云。

经云名真婆罗门者。婆罗门此云净行。离于二死得大涅槃。故云安隐也。

经云为众生等故者。即是行菩萨之行。余文属止善也。

非谓东宫不得安眠者。国主既崩万民不安。谓未得安眠也。

经云所不能治者。是世医故不能治也。

以望上者。上文五德约阇王未受耆婆之言。但云四种至。下文父王中空劝受即成五也。

经云有白法者。谓造罪名黑法。今云白者一约不作二约能悔。故云白也。

经云惭者着人者。见我犹显悔。愧者着天者。天见我屏罪故也。

经云水即为清者。为字去声呼。

经云一者恶富者如有象马种种等。二者善富者即金银种种等。

向人说过者。虽未受劝前对六臣处处说法。已是发露也。

而未信者。谓自鄙耻不敢见佛。故以下文父王亲劝也。

经云迦摩罗病者。即恶癞病也。

经云诸佛世尊所不能治。据现在未有信故也。

经云一阐提者。王有信心生善根故也。

字悉达多者。果中谈因。今经论佛也。

此翻成利者。亦云捷疾等翻名不同耳。

经云如罗睺罗者。既以一切大王。即是罗睺罗一切之数故也。

经云实语净语妙谓语等者。将下诸语转释实语。皆称理而说。名之为实也。

一明知根者。谓上中下不同也。

经云菩萨僧者。谓五十二众。来至此会。同皆闻常。名为菩萨也。

有无即二谛者。此是含真之二谛。真俗为俗。中道为真。亦是开合之意耳。有漏无漏即四谛。谓是先无作四谛。前三是有漏故也。亦云苦集是有为有漏。道灭是无为无漏也。

十四不相应行者。谓众同分无极想二定命等(云云)。

十四种色者。五根五境地水火风也。

此之两舍只是俗谛者。即是含真之俗谛也。非色即真。故云斥云岂成中道也。

经云若断若非断等者。此约境论即无明三道等为三谛也。

若世出世等者。世谓世间苦集。出世即是道灭也。

若乘若非乘等者。谓乘三乘一乘。非乘即人天等乘例诸释。但作三谛为成复也。

自作他受是空出假者。菩萨之人出假之时作依作正。皆为众生令他受用。故云他也。

经云答言下悭贪嫉妒乃至放逸等者。皆是从本而说天主见佛以得初果故也。

经云阿那邠提者。邠字(鄙呈反)梵言也。正云阿那他摈荼陀。阿那他此云无依。亦名孤独。摈荼陀此云团施。言此长者。好施贫独恩以名焉。

经云判合智者女人者。古文眫同判字(普旦反)说文云。眫半体也。周礼媒氏掌万民之判。郑玄曰判半也。得偶而合曰判。丧服云夫妻判合是也。

经云淫女莲华女者。淫字(以针反)说文云。淫私逸也。小尔雅云。男女不以礼交曰淫也。

佛心平等者。犹如明镜有形必照岂择端妍也。

经云鄙悼者。悼字(徒倒反)楚辞云。君子所鄙王逸曰鄙耻也。史记云。鄙陋也。悼者诗云。躬自悼矣。传曰悼伤也。言秦晋谓伤为悼。悼亦哀也。

双结两事者。一佛法将。二必招苦报也。

父王得道者。频婆娑罗王临终之时。以获阿那合果故也。

经云佛弟子大目连者。举弟子以况于师也。

经此人有三逆罪者。举多况少。王只有一罪。仍不见佛也。

经大王畜生见佛者。举畜况人也。

经菩萨尔时以忍辱力者。举因况果也。

经云愿善思之等者。上来所引一十三事。皆因见佛而得罪灭。王今何独不去故。云思之也。

○释梵行品之五

经云见阿阇世闷绝躄地者。约机论见王犹未来经家叙经意也。

经云当为是王住世者。有其二意。一者为王未见佛性谓佛入于涅槃故住。二者或为一切众生皆言如来入于涅槃故住。若有见佛性者及五十二众等。虽知如来唱言涅槃。以知涅槃即非涅槃常住不变故也。

即是通为一切者。为一切众生未得益者。别为阇王。故云唱住。亦是从广至狭也。

经云汝未能解者。未解如来多含之意。故以六重释之故也。

又说理内众生等者。应以六即判之理。即佛性故非众生。乃至究竟皆称无为也。若论事解至于佛果。犹名众生故也。

发心与未发不同者。谓如来密语众生不知。亦是显阇王。是权引实之意也。

经云阿难迦叶等者。如上第一经文。由待阿难迦叶未来人及阇王。阇王若不来后宫妃后即不得来。后既不来。城中一切女人亦不得来。故云为也。

经云八法所不能污者。世间八风违顺两境文已不染。故云不生以见佛性也。

岂可定作浅深者。如来密语遍起众机。岂同诸师八地登地说邪。故以斥之也。

结叹不思议者。如经佛法众僧下一体三宝从因至果。皆是密语不思议也。

先治王身然后及心者。以由心故令身造逆。若单治身罪则不灭。故云心也。

经云郁蒸除灭者。此约显机冥应机中论灭也。

经云是先无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是本有之法中道光体。无有能所悲热非冷等。皆双非也。

经云非青黄赤白等者。犹于光体。欲众生下约光用也。

经云将为大王者。将犹当也。此光用能令大王当除心身病。故云将也。

经云亦见念耶者。意云我是地狱极恶之人。如来亦见念耶。

或进或退等者。进谓取于六住菩萨。退取外凡及六道等。又一向退不取菩萨。故云不尽也。

七方便根性者。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皆圆家进修之位。机发先度。故云偏重也。

真解六地者。或云地只是住。古人多分将住为地。住为地。住为能依地。是所依故。

二云似解六心者。谓六信之位也。

经云不观种性老少等者。谓是如来入月爱三昧。能观众生。上中下根三品不同也。

经云修习涅槃道者者。王今正是修习涅槃之人。故现光照也。

经云诸善根本渐渐增长者。此约智德圆也。

经云所有烦恼能令渐灭者。此约断德成也。

经云何况大王非一阐提者。王今已生惭愧。机能生信心。以况无信如来为说也。

二根缘感佛者。谓冥机冥感非宜非犹法身应也。

善不可生者。约现在断善不生也。

而为说者。或当来得益也。如因地倒还因地起因谤佛。故后得发心也。

譬无明心者。夜譬无明梦譬于心。夜而复梦。都无所知也。

过去少善者。唯有五戒微善。感得此身现未都无。故云少耳。

将颓不久者。此之报身当灭不久。犹有可救之义。故将也。

夫爱使黏腻者。触境生着故。

在口为服在身为涂等者。口以是恶复涂于身。身口极恶不过贪欲也。

纵毒在口者。夫言谤不皆从口生。说无因果。断大乘命。喻之如毒也。

以恶自高者者。准前文意。既云贤圣自高者。若是善人自高犹名万生之树。今既极下阐提。故云枯树也从枝至枝者。不得其本攀附枝叶。舍有着无舍无取有。乃至绝言见等。故云舍一取一也。

沉水没泥者。即是人与弥获俱共没泥。何者以因疑故起于无明。疑心不了。即是无明。

复论轻重者。界内为轻。界外为重。或相应为轻。独头为重故也。

高山譬失戒者。三学之中以戒为本。故喻如山高而不动也。

树林譬失定者。定有枝林功德于犹如众树。故以喻之也。

应有四乘者。象喻最上佛乘。余配三乘。正法华中亦有四乘之文。故云文略也。

齿发堕落譬边见等者。齿发计有即是于常。今复堕落即是于断。故云两边等也。

狗为信首者。以持狗戒生于邪信。求于邪果。名之为首。以信为本。如头枕狗也。

故云携手者。信手欲生邪念寻接即见。以邪手接于信手故断善也。

譬多爱人者。女人本是爱心而复被发。发即喻多也。恶中加恶猾如被发也。

经云多罗树叶者。即是蒲蔡之叶。以为衣喻以无耻也。

去坎就离者。离者明也。谓失善分明也。

又离中属虚虚者。无善也。

诸恶向重者。既断善根。恶业堕苦。故云向重也。

而昔善方生者。现善既失当实未生。今取久远正因不断为当耳。此之三解皆同为机云也。

三下至自有恶机感佛者。正当今家释意。取极恶边机能感佛也。

头蒙尘土者。蒙谓覆也尘即四住上复加土。故五住所覆也。

残缺善根者。过去五戒犹是好车。今既断善根如乘破坏正因不尽义之残如也。

立望感应者。机中论应也。不得善根断善尽也。

时言夜者。夜理无明极重故云最下品也。

亦十二我见者。十二因缘一一执我也。

十四谛出华严者(未捡)。此文中略不具足也。

感应道交者。正因之性与法身同义之论。交机中论应也。故云俱也。

曳皮革譬失戒品者。戒如脚足持有所到。今既手曳即是不持。故云失也。

于如枯皮者。戒法既尽。定慧亦无义之如枯也。

圣人所弃者。世间之善不免无常。故云弃也。

是啖肉兽者。以邪见啖于正见也。

独一无侣者。谓不修出世之因。无有出世之果。独如沙门独行也。

亦未生善者。未有善因可生也。

寒凝结譬痴者。寒以是痴更加凝结。譬极重三毒也举体斑驳即身业者。皆是极恶之相故也。

先检根缘者。感佛之机为瞻病人。故云问也。

七香譬七漏者。夫香令人贪著于是起过。名之为漏也。

经云觉身细软等者。皆是邪见不正之相也。

唯见三毒者。如经石冰喻痴。火喻于贪。沙喻于嗔。既是三毒。即是生死之源。名之为说也。

遥指将来者。犹正因不绝久远机生。即应故云来也非佛教所制者。任其造恶也。

使到譬复更感佛者。犹乘过去微少善根。名之为更。现世未发。故云善既不生。待于未来云我事未讫。后先施人天戒法云未合。合药非是大乘本有常住教也。

唯合后雨等者前文分有四。一断善。二根缘感佛。三善不可生。四而为说法。故今合后二也。

若即事为言者。据现在无过去亦尔。尽未来不生三世为事。

方将远望者。方于法也。正因之法久远后之后义之如生。故云有也。

经云寻知捉发者。发喻正之性。如来往三途救喻之如捉也。

经云如是二语者。一闻瞿伽离堕狱。二复闻须那刹多罗灭故以生疑。若我见佛罪灭等不应更有堕狱之人。若其不灭使有灭罪之人故也。

经云瞻仰如来等者。即是灭罪之相也。

别唤欣喜者。泥是生善之益。如经我今疑心永无遗余等。亦是破恶入理等。四悉之益也。

三迦叶腾述者。腾阇王之疑述如来之说也。

四王献供如文者。例前过时只供香华等。不复献食也。

经云无诸善根者。若论善根通于无漏。今且约方便善根。故云似也。

无道前智慧方便者。若论道前初住已前皆名道前。乃至等觉犹名道前。今取未发心前为道前也。

四倒是烦恼道等者。谓达此三道。即是三德三谛等。无非中道圆观也。

五怨仇为一表者。理轻者名怨。极重明仇。以父母之仇不可忘也。正昔阇王意也。

经云无有一法能遮诸有者。意云阇王五逆之仇。未有少许观力能遮地狱有也。

经云种种诸恶邪见者。种种之言不生因果两缚。故云如果等也。

经云五逆津者。津字(子邻反)论语云子路问津焉。郑玄曰津济渡之处也。未有观智即是无始。

经云未得其边者。边谓边表尽法界故。近而论之。初住为终。远而论之。乃至妙觉为终也。

经云无有我作他人受果者。正是阇王自作自受。故云是有也。

经云不乐因者。阇王只有苦因。故云无乐因也。

有造业果者。即五逆之果也。

经云因无明生亦因而死者。正造逆罪即是无明因。兹放逸故云痴逸也。

经云凡夫之人乃至作二十种观者。此是约事附理先修生灭观法。故云不乐生死等也。

经云定慧进戒者。即前二十事中真似之法也。

经云无有死畏者。即是无前生死之果畏也。

一执重罪者。阇王意云。如来虽教观二十事。我今煞父不同世人必定当堕也。

故须破之者。谓阇王造罪不得定执。何者犹如仰手。仰者是有覆手则无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应作无生之观。观二十事。故云破也。

众罪如霜露者。师云例尔应云众罪如坚冰。春日即能消等(云云)。

经云四阴应外者。四阴是心故不可煞也。

经云若色非色合为父者者。非色谓心色。即因于父母和合而有此身。今若煞色即不煞心。心不可得。故云无罪也。

若就世谛天性尊重者。我今为修无生观法。说云是无若依世谛说道无者。即是无惭愧人。故云父子昺然也。

诸法平等者。即一切法皆是于色若煞父者。则是自煞。自亦是色故云宁有能煞所煞等也。四大成五根也。

经云可牵可缚者。谓色有十种。唯一是色。余九是心故不可煞也。

经云汝独云何而得罪邪者。意云因受先王布施今得为王。汝若煞王即同我煞。何者王由我得。我既无罪汝亦无罪也。

混高下之心者。高谓诸佛下是阇王。将高混下同其无罪。故云泯也。

经云云何令王而得煞罪者。意云先王往日自煞五通。又是无事由得轻报。令王为国正是有辜。又不自煞。何得有罪也。

贪狂所作者。此无本心。我法尚开况王为国。故云无罪也。

此就往业善恶别论者。犹善恶业感人畜不同。胜劣罪别报命不等也。

若就施食等者。谓平等而施无人畜之殊。即是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下及六道品等。具如上观记广明也。

经云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者。即是离于二边。即边而论中取其中道。名涅槃体也。

经有有见者。则是计有计无之人。故有果报也。

无有见者。离于有无即是中道。又常见之人下至非有者。常即是有。令非其有边。故云非有。乃至非无亦复如是。

即是中道常常见者。下即计有无者。则受恶业故也解于无我而得真我者。以将无我煞于邪我。以将真我煞于无我。故云而得真我也。观一切法皆是邪我等故也。

若不作常不解无常者。无常即是家之用故也。

经云而作父母等。者世间父母能生色身。出世父母能生法身。皆是覆萨之义也。

作同诸佛者。谓同诸佛解于中道。常无常双游之用也。

故曰无根者。根者能生本时未。名之为无今已生信五根具足。约本为无根也。

经云悉怀众生烦恼恶心者。谓达逆即顺。能发弘誓。起于拔与。故佛印可成菩提心也。

令王罪轻者。如堕宾吒罗地狱等。

经云王及夫人者。语势相从。应云及王夫人王前已发心竟。此即夫人也。

经云即是天身者。若约在家初果为天。亦是名字位中之天身耳。

经云为众故说粗者。广如净名中云。是无义是无义语。是破戒是破戒报等(云云)。

即五悔意者。如大宝积经中。弥勒白佛言释迦如来行于苦行。我今行于乐行。何者所谓勤行五悔故。五悔出占察经中。四悔出南山忏仪。云何但有四悔。为前四文中皆发愿之语。是故但四也。今依大师行仪常行五悔得入相似。故云五也。

悉发始心终见佛性等者。肇公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赴难即是见性。能度众生故也。

○释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此第三明婴儿行者。唯列五行次第。合当第五病行。前现病品说竟。天行指杂华中。故云第三也。

小即婴儿行者。谓次第也。

大即如来行者。不次第意也。

能起大小等者。小谓人天之化。大即无非圆行也。

不住者譬净者。不着二边名之为净也。

呼此为婴儿行者。谓果上四德之行也。

前后赴缘者。宜前说圆即前释圆。宜闻说渐即前释。渐后始释圆也。

经云又婴儿名物不一者。即是爷爷娘娘之类。如来亦尔。随类不同也。

正取和字者。谓学语之辞。喻初半字三藏教也。

亦是互出者。意释自行皆能化他皆是圆行故。化他自行者。修偏行故也。

非生死非涅槃等者。别教初地分得双非之行也。

人中四倒者。诸外道横计邪常等也。

此亦无在者。前后皆通利钝故也。

二是半惑者。谓通教菩萨但能断界内四住。未断界外。故云半也。

杨叶譬妄常者。扬多年故。故云常也。

梵行中九品者。即怨亲中人各开三教也。

显余可解者。藏通二乘偏行菩萨等悉皆破也。举劣况胜。可以意知也。

近远互现者。谓远中论近且云初地。远到涅槃即具初地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