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沙门 行满 集

○释长寿品第四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者。即是昙谶译讫。谢公治定。严观二人开此一品为序等三品。故云安之。信知昙谶谢公亦有其分也。

此品存本者。缘前三品。同是寿命品。今存梵音也。

译人左右者。今移寿安下。改命为长安上。西方左下此土安上。故云左右耳。犹如一物。东人谓西为右。人在物西谓东为左。物无别体也。

恐依上文者。今家通意。如纯陀获五事果。广明三身四身皆是长寿之文。故云恐也。

长只常下。问出所以也。常等是能从。长寿是所从立名。故所从能也。

一同诸佛法身者。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等。故云皆悉同等。此是释品四悉檀意。诸佛不同即世界也。

二由物忻长恶短者。物者谓之人。亦是物机忻厌不等。宜见长寿。故令生理善。即为人悉。

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等者。广如上文胜劣相治。改于偏执。即对治意也。四会前三悉同成长寿。即第一义悉也。

第三对菩萨众者。上文纯陀品对于杂众。哀叹品对声闻。此对菩萨也。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以为言端也。

佛法至三故者。佛初劝。二复告。三佛告诸比丘故也。

上疑既尽初欢则嘿者。如下经文合譬中。时诸声闻嘿然而住。即是其文。经家次第在后耳。

后劝则推者。推诸菩萨有自行化他之功也。

上已问经者。意云纯陀举昔无常等身以问。佛以常身等答。三修中广论胜劣。皆是问经文也。

经深律浅者。今斥不许。且约事论有深有浅。若以涅槃心修为被末代。有何深浅。故云而待劝耶。

又是今经之宗者。意亦不然。古人见有劝问戒律之言将为经宗。准今所释。依大师判教。此经为戒律说常。亦名赎命重宝。何者如来见诸比丘。末法多有破戒。畜八不净物。常住慧命。埋没烦恼。恐失慧命。将此戒律用赎此命。如人在狱。多与财宝。命其得出。故非其宗。今以常住佛性。为经宗也。

今按经云于诸戒律者。既云于诸不独问律。具问定慧。经初虽无诸字。或本有之。今取下文于诸之言也。

律仪道定俱名为戒者。定谓定共。道谓道共等戒也。

诸言不一者。通问三学也。

双照二谛即劝问俗者。即含真为俗。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明也。

又言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但以空寂之言为自。还目中道空寂双非二谛也。

具说如上者。具劝三学也。

故以戒律而为劝端者。举戒律即具定慧。又此具乘戒故也。

如来境界者。此约理论。三世诸佛从真起应。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号如来。故云允同诸佛也。

所有诸定者。此约行论。不思议定也。

所演教诲者。此约教论。不思议教也。

是道非道者。九法界为非道。佛界名为道。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等也。

无三智者。二乘声闻未具三智。故不能问三谛等也。

三云声闻强受寄者。意辞不堪如来强与也。

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者。具约十支。未论未来生老死等。由在现在当来未起故。一支十二。故百二十也(云云)如不能居者。声闻入灭。不能绍三宝种。令佛种久住。故云居也。

故言富人如法华中称为长者。财宝无量。自行化他。内充外从。名之为富。缘事欲行者。此方缘谢。他方应成。故云适化也。

乘如起应者。如是法身。从法身地。起他众生也。

百金者。百句解脱也。

汉书称一万为一金者。即一万两百金即百万。百句解脱。具如下释。大师于灵石寺一夏讲此百句解脱。每一句作百句释之。即一万法门以为眷属。与此相会也。

人中为十天中二十者。约佛在于人天之中。说法教化也。

通别惑尽即是还时者。证大涅槃。如归本国。故云还也。

归我者。身中本有一体三宝。故云归我也。

此义稍便者。不同前释也。

信心之子者。夫言子者。能绍继字业。既无继嗣。大乘常住散失也。

假说此言者。不应唤佛为痴人。故云假设。

若遂寄下意云。受寄为痴人也。不应云佛也。

经云当何所问者。不问即是法宝散失也。

盛壮端正者。能自行化他。神通自在也。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者。菩萨证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名首楞严定。此三昧中王。亦云楗相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也。

三谛一谛为母者。一实谛也。经云智度菩萨母。亦是三智即一智也。

一谛三谛为父者。同体之权方便以为父。权智也。

经云如自己有者。菩萨证得法身。与诸佛同体。故云己有也。

经云时有人来者。谓是释迦见比丘回心机动感佛义。之云来也。

忘我推功也者。忘我是声闻不能推功于菩萨。善能问答等也。悉出上文。如二缘乃至久住等。是也。

又例无而意异者。菩萨久解。示同有问。声闻新断。故云无疑。推功不堪。即是意异也。

略举同意者。施行义用等也。

若问命即开天行者。第一义天常住寿命。

问辨即开梵行者。智辨在说。慈悲为本。四无量心故问梵行。故约施也。

若问归戒即开圣行等者。戒即戒圣行为戒故也。归即婴儿人天之善。如下文木牛木马黄叶等譬。故属于归。

归戒所妨即开病行者。病是恶故。恶是所防。戒为能防。故约行也。

庄严无量者。约涅槃义。即是戒定慧等以为能严。涅槃城以为所严。能严所严他用无尽。故云无量也。

无可问处者。约极理说也。

问辨即乐庄严者。多闻分别乐也。

问归即我庄严者。番除邪我。即是真我也。

四如来施主下约用。

即用常命摄恶者。命者是戒。既持戒不杀即得命也。

举此三种以为问端者。谓寿命说辨归戒等以为端首也。

又问命即是常命等者。通前二品。常命通前纯陀。若对四德。通前哀叹也。

问辨即常语者。语只是辨也论云十二而能问答者。谓涅槃论。迦叶童子年登十二也。

即有四意者。四悉因缘也。如文中人法不同即世界悉。生善破恶等可知也。

生比丘善者。令诸比丘回心入大故也。

折伏高心者。能令诸菩萨自谓高位。见童子能问。皆生敬重之心也。

即第九住者。是童真住位也。

十地顶者。居于众伏之顶。同于文殊普贤。号为童子也。

如此间甲族者。谓六甲以为首。即是上族居初也。

宁许问否者。大众如海。不审许我小小童子问否。故以先语。亦表童子之德也。

经云令汝欢喜者。以称机故。故云欢喜也。

佛色大故智大者。谓函盖相称也。

若论巨细不言自绝者。我以浅识小小之年。比诸大菩萨众德魏魏。即合绝言。何能有问。故云假佛威神。

借助力。请佛加护义之如借。佛以借之。大众助之。故云借助耳。

问之余势者。指后四偈是也。

为诸品生起者。即是下文诸品。从此问生也。

灵根令正者。命正法师也。

为众依止生者。即前哀叹品末文因三修请住我以法付摩诃迦叶等文也。

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者。各对因果二双也。

天魔一偈合成一问者。以天魔波旬同。故对下耶正品文。

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者。十九行偈都有三十二云何故也。

若数合偈亦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者。即合初偈为二。并合天魔为一。即成三十二问也。

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者。并开天魔成三十五问也。

疑执已破者。如上文哀叹已破竟。

救云为缘故疑者。机缘须此菩萨有疑也。

又云下诸释不同也。

答佛往昔至心听法者。即指过去行因也。

元本之因者。如法华中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即是因也。

元元不穷者。适去久远适去久远故也。

永永无尽等。广如法华三世。九世华严有十种三世不同也。

强可指于过去者。法身常因常果非三世摄。以世俗故。故云强也。

请答安乐性者。现涅槃理也。

未来开者。一切众生理中有也。

云何得长寿凡四问者。上两问双果。下一句问因。得大坚固力一句。结果用也。

名字功德品者。七事释之也。

实非阿罗汉者。本是四依菩萨示罗汉像也。

能见难见性者。证分果也。此两问一品答。故云并也。

十五问竟者。开初四问。即是云何善因果二问答也。本无偈答。犹见下文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问。并此一问即有十三问也。

大众重请者。是下五行中不关前义。为答问尽也。

师子吼者。问佛性义也。

乃是后说之初。谓后现病品中三种病人为初也。

前问多答卷少者。即初三十四问答至大众问品。七卷经文。故云少也。

后问少不应答卷多者。即后四偈。他人作问数。今斥意者。何得四问。答后诸经文也。

河西面对梵文等者。即是同时译经之人。

但见年幼者。时年十二也。即是四悉之意功深浅不同世界意。

皆发奇特心者。以佛果赞因人。令生善也。

能问大事者。事即因果。少少之因能契极果也。云大耳。即对治意。

皆与理合者。推实不二。名之为合。初劝问戒乃至若归。皆涅槃经云正体。推即是实。第一义悉也。

所拟下注云云者。今说四悉之意也。

已得非始者。非是今世。始成应迹之始。乃如法华久本初始也。

今加而赞之者。上请佛加大众之力。今加而赞之。如一切智等无有异也。

举初成后者。众初成佛是其常因。成今常果能问之事也。

为众作依止者。未来四依菩萨能为众生依止也。

或言偏方不定教者。今家释云。不定有二种。一秘密不定。佛以一音遍赴众机。众生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也二显露不定者。众生互知。或得大益小益不同也。

或言秘密教者。若秘密唯佛自传。集经者不载。若不定之密非显露摄也。

非方便道场者。自久远实成之后。乃至中间今日。法华之前。皆名方便也。

不应下斥旧解不当也。

竖不及者。法性深故。犹如大海也。

初答长寿因者。云何二字是问因。

后问长寿果者。得长寿三字是问也。

若言开因果之秘者。开前三教因果也。

若为显涅槃兼言因果者。谓正意右涅槃体。兼明因果之用。显非因非果也。

涅槃非因果方便说因果者。涅槃之体不当因果。为众故。故云方便说因果耳。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此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耳。

纵容抑案者。即体之果而诸论于因。即体之因而修于果。非是因果调然。若调然因自是因。果定是果。不相由借故也。

显于正法者。秘藏之体名为正法。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至佛能用显于理也。

但以四名为因果者。为大涅槃修因感果。即世界生善破恶入理等。显非因果也。

前文非不明果等者。释因果二文。经意且从多从正论因果也。

甘露妙药者。谓常住三德秘藏。名之为药也。

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者。应云覆漏污杂等。则是大乘三慧不生。法文不入。名之为覆。不能思为漏。不能修名为污杂也。广如法华中广开推文明也。今且从闻。故云覆互非不思修。三慧俱失。故引释论。证成三慧。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欢喜踊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无此业者。持不杀戒。志心听法为涅槃因。成长寿业也。

业若定因不得作果者。此约九界之业。不得佛果也。

不得作因者。九界之果。非佛圆因也此之权因。因果则定故也。

非因非果等者。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非因果而能因果也故纵容抑安体非因果。依之以辨因果者。即非因果。

而果等。故云纵容也。

精进菩萨亦不能知者。且约事中。三藏菩萨名为精进。若通论。谓通教菩萨别教地前皆知圆理。故云亦不能知也。

不能已已辄述所闻者。此是疏主用大师之义。立述叹之辞。意云。一者值大师涅槃不亲面授。二者此法渊玄。辄申记述。广如涅槃玄文造疏缘起(云云)。

若业能破业者。即不思议业能破九界之业故也。

从无住业立一切业者。阴界即秘藏。阴界即无住。秘藏即阴界。立是一切业也。

言一则失用者。一是用家之体。即一而三。故言三则伤体者。三是体家之用。即三而一故。体用相即。方名不二。为涅槃体也。亦是约三谛论业。故云三一等也。

道前体用广为人说者。即是初住已上等觉之前。此之道前即一而三。自行化他之体用。异方便之道前也。

以珠力故者。佛性之力。佛性是体。澄清是用。故云即体而用也。故以引文。证于体用也。

我以修习者。即举过去久远之因果也。

故知却明过去法门者。略斥他人不作三世消文也。

似譬道前者。未定判也。

譬起恶因者。即是起十不善业。破等因也。

恶果者。三途果。

天性相关者。佛性天然之理同也。

亦有佛性亦无佛者。如王子时则有佛性。造恶堕狱起一阐提。即无佛性。此缘了佛性也。故下文合如王子等也。

况即体而用者。举浅况深。一子之地尚尔。况极果耶。

经云大慈大悲等者。即无作四弘无量心也。

拔苦因者。九界因也。

与乐果者。大涅槃果也。

遍约四谛譬者。即四种四谛同成无作之境也。

不但四趣者。无作四谛通界内中。以为现境。拔九法界苦。故云通也。

不但十恶者。三惑遍除也。

不但戒善者。无作道品遍学恒沙法门也。

不灰断者。证于灭理三德涅槃。住秘密藏也。

即譬果报者。谓大涅槃之果报也。

经云我未能解者。正故作难。将未解以难之。求于生解也。

治偏乖慈者。重难善者治恶者。则治故云偏。

二俱乖体者。等视与恶治爱皆乖也。

展转有妨者。慈治互违也。

以一言答其三意者。一切众生如罗睺罗。同是佛子。即答一体之慈等三意也。

非染爱慈者。答上第二等视治罚二意也。

慈亦复然者。意云体是等视同一子想。用是治罚即无缘之慈。遍法界用。治罚在何。治罚皆等也。

前后不异者。因之与果。体无别故也。

至慈至巧者。至慈是体。至巧是用。皆慈能令化耳。

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者。即如下文。仙预国王杀五百婆罗门以见机故。广如下文。

若将下文通。今难令其发心。故云无损也。

心常平等者。如经悉生悲心。即是等也。

举非显是者。举国法非。显佛法不同。即是也。

十四知事人者。是律中脱其三十五事等。广如律中。

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者。郁多罗即是庵罗寺主。二人共为亲友。故云为也。为字平声。十诵律中说。四分名善法比丘。先与居士相知。恒受供养。后居士请优婆斯那。于舍供养。四分云。舍利弗目连二法将。居士辨百领食。后善法比丘见生嗔议之。唯少难欢喜丸等。具居士昔家贫。三世为此业。居士有宿力命复议比丘。如鸡与乌共生一子等。其比丘母各是别圆。如鸡乌共处也(云云)。

常光为一者。寻常光也。

非光者。皆有所表也。

各住各学者。各住伽蓝。各别学业。五部不同也。

断四住惑者。真俗各异也。

断尘沙惑者。尘沙能障化道。令谛理不明。如宅中毒树也。

此言则失者。佛于经中。自言涂割平等。今复治罚。其言则失也。

彼言则虚者。应引他经以难也。

生信不同者。用四教机别也。

是则太乱者。大小一乘无分别故也。

则破法性者。是前三学也。

旧以四部为四子者。或云比丘等。或云人天龙鬼等为四部。故斥云杖煞何部等也。

偏念偏治者。前三教子也。

经种种孝顺者。如说长寿因也。

经云父母是良福田者。治破戒人。由如父母。身有佛性。得为良田也。

言行相违者。三业皆违也。

身行相违者。说长寿因。而命短八十入灭也。

心行相违者。慈怨相违也。

口行相违者。同一子想。有治不治也。

佛以何常而为问者。斥他解。如下文四种常也。无常亦四也。并世间未断命常也。

汝以果讨因者。即生灭无常之果。讨现在因也。

汝何不以因讨果者。以长寿之因。明涅槃长命果也。

非数缘常者。即是阙缘非择灭无为之常。三即虚空无为常也。

即是妙有者。三藏离断常之妙有为常也。

亦无照应者。偏真理涅槃。未能应用故也。

本自有之者。偏真之理本自有之。色即空故。故无对也。

出常无常者。出前两教之常。故云出也。到登地时。单明非常非无。未有照用。故云直即一因迥出一果不融等也。

初明佛宝常次明三宝常者。即初佛宝亦具一体三宝也。

佛答四譬者。诸家无此释也。

是生死寿命之河入涅槃河者。一切众生即大涅槃故。

涅槃河出生死河者。修因至果故也。

非生死非涅槃等约体而论。皆有照用。故云而生死等也。

今谓人中天上地及虚空等者。人即四洲。天即六天。地谓地居及虚空等。一切众生皆有生阴中阴也。

皆当作佛者。有论人云。众生一分不作佛。以无所化机也。今文意皆当得也。

如阿耨池流出四河者。阿之言无。亦言无烦热池也。四面各出一河。绕池一匝。流入一海。广释如法疏记。

由般若故等者。实相般若能生四种之姓也。亦摄九界众生也。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无明无住即秘藏是。秘藏无住即无明是。故云立一切法也。若三道是无住。即理能生一切法也。

若定出入何能出入者。九界为出。涅槃为入。如此出入即非出入。为众生故出。同入秘藏。名之为入也。

经云于众生寿命第一者。即是九法界之众生。皆得第一也。

能入醍醐者。味中之上。能令前之四味同入醍醐。涅槃第一之寿也。

蹑宗作请者。迦叶蹑上说常寿之宗。而作难请住也。

经云如注大雨者。即四辨。亦如止观评四种法师。今此即有慧有闻。故云大雨也。

初难两教无异者。如经所言。世间亦说等。说即教也。

外道理伪是故不现。但有盗常之名。无其义。名之为伪。故不现也。

色种种者。诸教不同。

同共一群者。诸教理同也。

随机化益者。偏圆机也。

不求乳酪者。人天名乳。以初对初。色未变故。二乘如酪。皆是无常故也。

弘经人自益也者。末代不受。起于非常。故自食也。亦是化功归己也。

无慈心也者。外道不为无上菩提大慈为本。只为世间耶常。是故无也。

有得之利者。不为化他心有所得也。

我等无器者。即是机中论。其实未知也。

设能持戒者。皆为生天。故云常住也。

浆譬人天者。浆是酪之所弃。由不及酪也。人天之果。大乘所弃故也。

酪譬似道者。修于四种等也。

醍醐譬真道者。非想涅槃也。

我人知见等者。等取十六知见也。

有少梵行者。谓修戒等也。

实不知因者于佛法。谓从禅定解脱而得也。

经云虽复说之而实不知者。虽知其名。不知其义。

如轮王譬今佛者。即是初成为大机所感。还说常教也。

牛无损命者。不损常住命也。

具足还归者。常名常义具足不失。名之为归也。

经云一切众生无有患苦者。无有二死因果之苦也。

付弘经人者。即是如来去世。法付四依菩萨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结耶归正。皆名真常故也。

经云非是余法。是谓非外道等法也。

经云知如来身者。谓常身法身。不同世间梵天等身也。

至我至处者。我及诸子同入。

秘密。藏名之为处也。

有漏智灭即是涅槃者。择灭涅槃也。

无漏智灭是非数缘者。释智无常故智灭。非数缘者以身为缘。身灰无漏智不行为阙缘。碍当生故。不取为涅槃也。即非择灭也。

既有是非者。有漏灭。无漏智非灭也。

此边则非者。不取智边也。

既有是非者。身是涅槃。智非涅槃也。

观师云不应尔者。身智俱灭也。

故以法性难身者。法身常身也。法性是无常。身是有。云何得知也。

经云夫法性者。是通之语。辞不云灭也。

今则不尔者。涅槃之体本生灭。今灭者为缘故灭。而言涅槃耳。身智灭也。

从生爱结者。会此定故。名为爱也。

无想乐成者。即得定果也。

非色非心补处者。即报法也。

似无细心者。谓有心在。以心细故。故云似也。

不别言行阴者。取下文意。但有四阴也。

成就色阴者。云法性不灭也。

而无有色想者。今而无有灭也。

经云如来灭法者。应身示灭法身不灭也。

经云种种方便者。于一身中现十界身。一一身示生灭。无非秘藏。故云不可思议也。

三法异相而不得戒者。此约今经一体三宝。作如此说。是故经云。终不能证。证声闻缘觉等。此即大乘声闻。若涅槃经前何不证得。云不得戒也。

故下难云。何不更受等也。

清净三归者。今经一体三宝。为清净之言也。

经云若能于是不思议者。即是一体三宝。故云则有归处也。

经云因树则有树影者。树即法身一体。影即所归三宝也。

经云如汝父母各各异者。如树无影。一体不成。则不生子。若树有影。能生大乘法王之子。绍继长寿。父母之季不可不知也。

○释金刚身品第五

金刚四义者。即四悉檀释此金刚。从一至四。并下譬遍一切处。以合四悉也。

世界基本者。世界初成。金轮居下。有金刚台。如来成道座此说法。故云基本也。

其用劲利者。能坏一切也。

故言金刚身品者。金刚是能譬。法身是所譬。亦是能所双题为品也。

上虽三十四问通用一意者。此约开论。由金刚故长寿。由金刚故能说此经。由金刚故能天魔。乃至下文请益。皆由金刚也。然此初之一问。义含于四。云何问因。长寿问果。金刚问果。复以何因缘重问因。坚固力一句只是果家之用。若但论因果。但有二问也。

若解长寿即解金刚等者。以即金刚。通得称长寿故也。

更分别说者。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说金刚身。以为喻也。

非无别义者。即通而别。别即金刚也。次文即别而通者。一一问中皆具金刚也。

通不当通。则通非通。各各别故也。

非通非别者。涅槃之体也。

而通而别者。涅槃之用也。

今从别意者。即通而别。答此问也。

法附人者。明有法之人。

此人有寿者。有寿之法也。

力是用者。人法体家之用。

初已略说者。指纯陀品也。

名字功德即是常安者。闻此名字。心能安于谛理也。若不深观二字。何得七劫不堕等也。

若束若散等者。束而言之。只是常住五果。若散而言之。散在诸文也。

在两边外者。中在两外也。

荣即是真一真一切真者。毕竟空也。

一俗一切俗者。不思议俗也。皆云一切三谛互融也。

不可破坏者。一句即诸句。故不可破。诸句即一句。故不可坏也。

初明法身果次明法身因等者。谓前长寿。前因后果此答前果后因者。欲明因是果家之因。果是因家之果。因果不二。而论因果。前后不定。名不思议也。

从离得名者。只约可坏杂食。能离得名也。

今明四句者。只是具如前释品。金刚四义也。

皆当体者。一句具四义也。

正意用此者。今取法喻标品为名也。

病苦所取下。文意现背痛等为病也。

是尘身者。明佛灭后舍利住世。同于尘土也。

例余可解者举一例诸。无常既尔。诸身可存也。

是好身者。谓三十二相等身也。或云直是好身。对非身为恶也。

能是能非者。只论真应有是非也。

不妨是身者。应化身。

终日是身而复非身者。离三世故。

终日非身而复是身者。应众生故也。

虽不常住非念念灭者。示归涅槃无常。不同世间生灭故也。且为书之。后当破也。

余两具足句类之可解者。若依天台大师止观。具足四句者。此中句数稍似不同。具足余句。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无无等第三句也。广如彼文。是只是有。非只是无读者。应依止观中作。始与此相应。此意未详也。

未出绝言者。单四句解绝言也。

即非而是者。如今家释意。非是非外之是。开此非身。即是常身法身等。如法华中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客作人是长者子故。

又解除一法相者。一相之外皆名为二。皆是非身。不名法身也。

盖为缘耳者。法身尚无。岂有余二。故云除也。

百非亦浅深有异者。前三教为浅。圆教为深故也。

又善具十者。一一善皆以九为方便。十善即具百也。

五分清净者。小乘五分也。

清净之身悉是有有者。三藏菩萨具足二十五有烦恼之身。故云有有果报等。为大论所呵也。

食则杀人者。此是无常之毒。能常住慧命也。

有心行行者。谓事六度菩萨。有所得心行行也。

福性空故为是者。离四性故空也。

通教佛身离百非者。谓修十善离百恶等。与前但巧拙不同耳。

又非百恶入百福者。圆教开前三教百恶入圆福。名开为非也。

前后胜劣者。空假中次第离恶故也。

差别隔碍者。身未互融。一身即三身故也。

他经意者。离空假中。外别明佛法身者。别教为他。约教道不同故也。

不知何非者。是何教中非也。

钻仰弥难者。今约圆释。犹恐不恻诸佛境界。钻之弥坚。仰之弥难耳。

即俗即真者。此约三谛。真中亦然也。

即边入中者。空假二边皆入中道。无复边名也。

即出即入即中者。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也。

即入即出即中者。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也。

即中即入即出者。一切中无假空而不中也。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即非三一而三而一等。乃名微妙耳。此是章安用大师义意。释此圆经百非之文。具历诸教。于一一法上。更作三番释之。融即自在。岂有诸解。得同季耶。示破坏身尘土之身也。

为猎师食肉等者。约未制前三种净等。具如下文释也。

经云安乐之身者。非是破坏离食等身也。

腾疑牒问者。腾法身之果。问其因也。

取相似因者。只是同类因等流果。由护法故。得不坏法。因得常住法身。不坏法果也。

取其元心所为者。本为护法。执持刀箭。如是之人虽受五戒。而破于事而为存理。名为不受。反威仪等。皆为守护清净比丘故。

经云清净比者。即是为大涅槃时。具足戒之人也。

无名行比丘无势力俗人者。即是无势力俗人。无名行比丘皆不成护正法也。

第二句各各不能者。如前无势力无名行等故。云还是也。

昔是为今非等者。昔时手应持戒勿。持仗等。为今非者。今为护法而不持戒。执刀仗等。故云今非也。

弃理存事为难者。迦叶意既云。离于守护独处空闲是事。守护是理。事即是真比丘。若有下即是为正法当知是辈等正难也。

答弃事存理者。佛答取少欲知足小乘九部等名之事。能师子吼广说妙法。即大乘九部为理。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能说众生佛性也。大乘九部无缘喻议三也。小乘九部无广问记三也。

经云如是破戒者。即是答前空闲比丘。虽名持戒为不护法。名破戒也。

无怒者。此是净土无贪嗔痴诸惑也。

王前生是第一比丘者。如舍利弗等是也。后生是第二者。目连是也。故为左右面二弟子也。亦云转法将等。

或双取为证者。双取胜也。

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