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诸法归趣者。有三。一知遍计性。是一切妄法。所归趣处。二知依他起性。是一切缘生法所归趣处。三知圆成实性。一切常法所归趣处。所以先权后实。说于一乘。二者。明悟三性究竟归趣一乘。一乘者。即成佛也。由知遍计性是无。了依他幻事修净分。依他证圆成实性。三身究竟。归趣于法身真如。所以疏言明悟三性至一乘也。

言真如妙理者。解姓字。与万法为体性。凝然之性。即无漏无为法也。

言体性常者。解常字也。夫真如者。真谓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不同有为之法无常变易。不得言常。

言佛能证知者。解知性二字。即是根本智知也(上解知常性了)。

言遍计所执二句等者。解知法二字也。

言体性是无者。解无性□□。遍计者。遍谓周遍。计谓计度。遍缘一切。起计度分别。三性之中。遍计性也。一遍而非计。即第八识。二计而非遍。第七识唯缘赖耶。起计度故。三亦遍亦计。第六识遍缘一切。起计度。四非遍非计。即五识唯缘五尘。无计度故。如来根本智中。证达遍计性。后得智中。了依他如幻事(上解一句经了)。

言佛证无我者。结前常性也。意言世尊能证二空理。性知遍计所执。本来性无。亦知遍计所执。是凡夫虚妄执也。故摄论云。依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蛇智乱。迷情不了本体是麻。妄作绳解。即喻法执。复于绳上。妄作是蛇解。起螫蜇之想。喻我执也。即遍计心是能执。我法二种是所执也。

言亦知此无等者。结前无性。

言无漏依他者。标也。问何名无漏依他。答疏言。报佛种子四字解经中佛字。种子解经中种字。因缘二字解经中从缘两字。所生二字解经中起。又解云。从缘所起。名缘。因修作故。名起。

言无漏依他者。问论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岂成无漏。答有二解。一颂依染分说。故论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实故。二云。分别者。非唯妄心能缘虑者。即名分别。故通无漏论。或诸染净心心所等。皆名分别缘虑故。

言因缘所生者。即本有种子为因缘。三慧闻熏为增上缘。世第一法为等无间缘。遍行真如为所缘缘。报佛种子初地起。从此已去十地之因道。数数修新熏者。生本有者。长妙平二智。前与后齐至。解脱中舍无常色。获得常蕰。以四智种子。生起报身。报身得生。皆因修作。作者起也。因修习故。方得起也。

言由证真理者。即圆成实性。若在十地。即证□真如。若在佛位。证大涅槃也。

言断能执心等者。能执既断。所执我法亦无障。染既无。既无染分有漏依他。便依净分依他四智种子。生起现行。成报身智。证法身理。名一乘。此偏取真如理为一乘者。意欲令众生断染分依他。修净分依他。证法身理。故说一乘也。

言何者一乘者。答谓重显常法。即圆成实性。若约常无常断。简唯真如。为圆成。若约漏无漏门断。简亦简无漏依他。疏主意拟向第二行偈中取真如为一乘。所以先徴问云。何者是一乘。答下解真如是一乘也。

言重显常法等者。即前行经中。知法常无性四字。便是第二行偈中。真如法也。以前偈中知法常无性。以解圆成实性。今复释之。故云重显也。

言法住法位者。双标住位两法。真如法在一切有为诸法之中。体性常住。故名法住。意言真如遍在一切诸法中。如青青翠竹。并是真如。又言真如本有在生死中住。名法住。言法住者。真如法住在三贤十圣及二乘位中。断染得。净分位显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德也。

言世间相常住者。即前法住法位在世间中。即此世间以真如为体。体即既常故。世间亦常。名世间相常住也。经言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至如斯之众事生住在世间相中。元来不见世间相。若法性宗。世间相即常住。迷即生死。悟即涅槃。如波之与水。体不相离。若迷时世间即生死。若悟时世间相即是涅槃。至佛位。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云世间相常住(神智解依性)。惑世间相是无常住。常住之真如也。住在世间相中摄相归性。将相就性。故言世间相常住。世闻相情与非情相状之相。即是无常真如。与世间为体相之相。即是常住。故云世间相常住也。

言于金刚道场等者。解经中于道场知已。问何名道场。答四智菩提名道。无为理名场。由证法身理。方成报身智。此得道之场。名为道场。又着谷处着麦处。名为谷场麦场。果中法身理。是尘沙万德法所依止处故。功德法名道。所依理名场。法身当体即道。或自受用身名道。法身理名场。自受用身果。于法身场上证得。故云得道之处。谓之道场也。于道场中。知此法住法位世间常。以且就化身三十四心成等正觉一期化相而说。名于道场知已。

言于无名相中等者。解经中导师方便说也。若论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今于无名相中。以名相说。若论无名相法。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绝。今所说者。只得其名体。如人唤火火不烧口等。四谛是名。一一谛中有四行相等。即是相也(上定三性义门了)。

言一切法中略有等者。空谓遍计性。有谓依他及圆成实性。善戒经云。有为无为名有。我及我所说为空。若清辨宗云。世俗门中三性俱有。胜义门中三性俱空。护法宗云。胜义门中非空非有。约诠而辨。亦可言有也。

言空无差别总立一性者。谓遍计性。

言有法有差别等者。此门之中最狭。常谓圆成实性。唯真如理也。

言无常常者者。谓依他性。依他性不得向常法中收。但有漏即向依他法中收。唯识第八云。无漏有为离到究竟。胜用周遍。亦名圆成实性也。真如具三义。故名圆成实性也。一体遍。即是圆满义。二体常。非生灭故。即是成就三义者。体非虚谬。诸法实性。即是实义也。净分依他。亦具三义。一者胜用周遍。谓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一切真如法。故是圆义。二者。究竟能断诸染法。是成义。三者。离到体非虚妄。是实义。由具三义。净分依他。亦名圆成实性。言今依前门。指前常无常门中。兼取无常法净分依他无漏现种。藉众缘生起。故云种从缘起。

言意显能证(至)无我理故者。重解经中知法常性二字也。

言乃能了知二我为无者。解经中知法无性二字。意显能证者。问三性次第云何。若依先证如。后断惑者。何故论解无间解脱。断惑证真心别故。若先断惑者。何故论云。非证见此圆成。而能了得依他起。答由数修习胜二空观。令无漏种熏习力强。此智生时。惑障不起。遂令永住不生法中。任运证于一真法界。即此物名真。见道中若说证时。都无前后。后得智中。仿法范仪。说有次第。若说真见。初是无间。次即解脱。后乃胜进。故说无间断惑。解脱道中。证于灭理。及除习气。若说后得。即先证真如。方能见彼依他起。如幻事等。于本智中。以达遍计所计空故。故论云。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即先证而后达也。先断后证。约真见道论。先见圆成。后依他起。约相见道说故。问无始时来。缘自相见。如何后得方说了达。答无始时来。二执俱故。虽缘自境。不觉境空。如逢市人不识名字等。故论云。虽无始未时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彼我法二执常俱行。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

言依他于善友等者。解经中法位。即是地前一劫。有漏三慧闻熏。令报身种子气力渐盛。乃至初地初起。十地渐修。果位之中。名觉满也。即四亲近行中。亲近善友行等。四胜力中。善友力也。

言今为众生等者。由佛了知三性。自证一乘。方能令众生趣证也。

言今此依他等。通难。问上说一乘通理及智。云何以真理。重显一乘耶。答疏云。今此依他等。

言由断有漏依他等者。显初权后实之意也。遣于我法二执。证涅槃菩提二果。

言由了依他等者。配三时教也。第一时说有者。设有于依他。不言遍计。第二时中说空教。所言空于遍计。不言依圆。第三时中方说真实。

言今三俱者。第三时中。三教俱说。故名真实。问三中二乘如何名真实。答四十年说小乘。皆隐密说。大乘显了说。十二年前说有。隐密说空。今灵山会显了说有。显了说空。第三时中总说故。名真实也。

言三性之义如别者。唯识论中。解三性义。十二门分别也。

经言天人所供养(至)亦说如是法者。亦说一实称可众生。故名安隐。

言经虽示种种道者。开权也。其实等者。显实也。亦同下文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又同前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经言知众生诸行。疏解总句心行相也。知字通贯下诸句。

言或胜解者。问众行何智力知耶。答诸行初为心也。行相是总句。此解诸行。即众生之胜解也。如来胜解智力。知于诸有情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净令增长。不净令离等。乐三乘等行。名净胜解。乐煞生等。名不净胜解。

言心所念等者。知别句各各趣向。不同遍趣行智力。知众生有。于一切苦。能出离行。皆如实知。

言业力者。一切众生自作业。自受果。佛自业智力知。言欲力者。起希望爱乐。佛胜解智力能知也。

言性力者。于诸有劣中。如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其根性。于彼彼趣入门。无别教受。如应安立。亦即大论四种界也。一本性住种性界。二习所成界。三可对治种种界。已种解脱分善。四不可对治界。谓无种姓人。

言精进力者。有云。向处非处智力中收。以处非处智力宽故。佛法正因名处。外道邪因名非处。等字之中。等取自业智力。或由众生精进。感得善果。由行恶行。感得恶果。此是处非处智力行相。如来能知。名之为力。二云。或精进力等。等取信及念定慧。意言精进力即是力。以种性体。即五根也。精进是五根一数。故言体即性力。前解欲性精进三力各别。后解精进力即性力。性力即五根。精进力不别。

言下力者。将下力字。贯通上力也者。不屈伏义。

言前未来佛等者。问何故前来佛唯说悟三性。不说知众生根。此现在佛知众生根。不说悟三性。何也。答疏言。互相影显故。初权后实。义皆同。

经言今我亦如是(至)宣示佛道者。此一唱经文。配为说实也。问种种法门一句似说权。何故说实说权耶。答有云。种种法门者。序品之中。雨华动地。菩萨问答意。徒宣示于佛道。或种种法门者。四十年前说。权教也。宣示于佛道者。正是会权入实。正是说实也。

言我亦是释迦同等者。前长行中。亦无释迦。同彼之文。此间科。但是疏主体彼经意。言释迦同也。三世佛先权后实。说法皆同。庄严论中。由三义故。一切诸佛三身平等。一由所依同故。一切诸佛。法身平等。法界无别。二由心同故。一切诸佛。生身平等。同佛心无别故。三由业故。一切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化故。今言同者。即是业同。化不定性。权实同故。所以经言。今我亦如是。教主同也。安稳众生者。意用以同种种法门者。开三同。宣示于佛道。显一同。我以智慧力。智力同。知众生性欲者。观根同。方便说法。设教同。皆令得。利益同也。且如根未熟。闻少即欢喜。若大根熟。闻大即欢喜。三乘各称其根。名皆欢喜。欢喜不一。名皆。皆者俱也。

言请念等。请即诸天请说。念即示相思惟也。权方即权诱也。

言般若经说等者。缁州以五门辨。出体释名。得人相五摄废立。且总名者。梵云。般遮斫刍。般遮者。此云五义。斫刍者。此云行尽。斫者行也。刍者尽也。谓于境行。尽见诸色故。傍从于此。翻名为眼。非是正释。眼者照烛义。体用相当。依唐立名。五者数也。带数释也(上解总名下解别名)。

言一肉眼者。今取根是眼。不取识是眼。决云。肉谓业异熟色。肉即是眼。持业释。章敬或即可见彼尘名肉。能依色根。依彼肉之眼。名肉眼。依主释。

言非于定生者。显是业所招感也。

言四大所造者。潞府兼取能造四大。地火水风为性。此解非也。今唯取所造色香味触为性。不取能造也。

言长养者。有二长养。一长养。养瘦令肥。二养短令长。名为长养。长养有四。一饮食。二睡眠。三梵行。四等至。法苑云。长养类者复有二。一处宽遍。即前饮食眠。梵行等至。二相增感。亦由于食及胜作意故。即是通心心所。令明了故。今肉眠有前二长养。谓饮食睡眠。段食是睡眠之加行。故名长养。如阿那律。不睡丧眼。由不得长养故也。

言或异熟净等者。此五色根。是第八相分。由先业力。牵引今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为异熟。异熟即色也。问长养色与异熟色何别。答则云。一种是色饮食等。资助所生。名长养色。从过去业所引起。名异熟色也。

言二天眼者。有二。一者。生得天眼。从天身上。得名天眼。此间之不取也。二者。修得者。决云。天名虽同。唯取修得者。欲界六欲天南三洲。总许修也。四禅根本定。名天眼。定起眼。天之眼(依主)。或即定□光洁名天。天即是眼。持业释。由坐得色界□。依此定力资益。依眼肉根。能发天眼根。能见障外境。名天眼。

言断于定障等者。疏主断也。定障有二。一者。下劣受。领纳下地境。不欣上地定。二者。昏沉掉举。据实而言。贪等烦恼。总能障于定。故论云。此但迷事。依外门转。散位粗动。正障定故。此唯事观心粗。不能伏彼迷理之惑。及网俱生。但能伏彼迷外五尘起者。非能伏彼与见俱生。

言修习所起者。显不同肉眼业招感故。言虽是养四大者。言长养者。即不取饮食睡眠长养也。简要云。自有禅定梵行。决云。因此修定。得名为长养。贺问天眼通以慧为性。如何乃言。所造净色为性。答由断定障。得上界定。依定引得天眼净色。在于身中。然慧还依天眼根生。名天根通。亦不相违。

言观事有等者。观事有慧。对根本智缘有。此名观事。对观空名有慧事。亦是教。慧眼为本智。法眼谓后得。后得智有二。一缘理后得。变影缘如。二缘事后得。今取一乘缘事者。名法眼。通缘一切。若色若心。佛身百四十种功德。一切事法。皆能观也。亦云。是后得智。能缘百千教法。即名法眼。缘理者。慧眼收此二。俱慧为性。

言四慧眼者。唯根本智缘胜义谛。证二空理。名慧眼也。章敬云。案经文。先慧后法。疏引文倒也。

言因积而果者。三大阿僧祇劫。名因积。而果圆也。

言揽前四者。揽前四。通名佛眼。离四外更无别体。问肉眼天眼。是有漏法。如何名揽四眼。名佛眼。答揽名。不揽体也。问何以佛位中有肉眼。答佛位中有前十五界。舍无常色。权得常色。从无漏五根种子生现行也。问佛位中如何有天眼。答佛位天眼根。由定所引净色为性。辨云。六度之所感故。故于果中。得揽前四。胜劣全别。但揽于名。故无有失。

言龙树等者。问如何揽前四。总名佛眼。答疏云龙树等。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释大品经。说五眼义。唤大海。作天池也。天池中无四河名。四眼至佛位眼。无余四名。四河未至天池。名字各差别。流入天池。总名大海也。四眼未至佛身。名字各各差别。流至佛身。通名佛眼(上辨名了。下出体也)。

言初二体色者。业果定果二俱是色。牟云。然肉眼根诸宗各异。顺世外道。清净四大。而为其体。胜数二论。以火空地水风。如次为眼耳鼻舌身根体也。大众部。肉为体。若经部师。次实极为体。一说师。有名无实体。若大乘宗。自有二说。一难陀师。以识种为体。二护法义。以能造所造净色为体。于中分三。一唯种。二唯现。三通二。为正。故对法云。眼根者。谓曾现见色及彼种子。二天眼以定所起四大所造净色。为性。是通果故。章敬问。因中肉眼天眼二。俱色为体。在佛果二体何殊。答因位有殊。果无差别。

言次二体智者。通本后二智。法眼唯后得。慧眼为根本智。

言后一通二者。只为佛眼。揽前四为体。故通色非色。各二也。准疏意。通色及智。名为通二也。

言人等有肉等者。等字等余四。四趣皆肉眼故。或即是可见根尘。名肉。能依色根。依彼肉故。肉之眼。名肉眼也。

言天等有天眼者。等字于三州人也。缁州云。人等六欲天。及南三州人。得四禅根本定。皆能起天眼。以得通故。属天之眼。亦名天眼者。

言二乘有慧眼者。二乘证生空理。故有慧眼。二乘阙种智。不立法眼。虽亦缘法少。故隐而不论。

言菩萨有法眼者。菩萨有彼种智。以百千教法。为所缘故。佛有佛眼。由此说五。问若佛有法。即得名佛眼。菩萨有法眼。应名菩萨眼。答佛眼唯佛有。从佛名佛眼。法眼不唯菩萨有。从境立名。名法眼。问法不唯菩萨有。法眼不名菩萨眼。天眼不唯天。何得名天眼。又复天眼不唯天。尚得名天眼。肉眼不唯人。应得名人眼。答肉眼通余趣有。总故非人眼。天眼唯属天定。故名天。

言能照显露等者。谓肉眼缘境。今言显露。即是明缘也。

言无障碍等者。即空缘也。或显露。谓色无障碍。谓迥色及空一显色。

言二天眼能照隐显者。天眼不假空。明二缘通。见隐显者。有无障色。

言照一切种者。后得智缘若色若是心心所法。名非色。亦后得智缘若是真如。名非色。唯根本智缘也。

言法眼体慧者。法眼体唯是慧。更无别体。故合慧为一。此一个慧眼体。亦摄法眼。故言法眼。体慧合为一也。问般若经中五眼。其慧是根本智。法眼是后得智。此二智体是慧。二智即别开。何故瑜伽论中。本后二智。合说慧眼。答疏言法眼体等。又问二眼体是一。摄法眼归慧根。一种同是慧。何不摄慧归法眼。答法眼体是慧。理合摄归法于慧眼。慧眼不缘法。所以不得摄慧归法眼。

言不同色眼境等者。问肉天二眼。俱是色。瑜伽论中。即别开。法慧二眼。俱是智。何不分成于二眼。又问彼此二拘色。即开为两般。彼此二俱慧。何不开二种。答疏言不同色等。一缘显色。二缘隐色。意言教理二别。不同一色。有隐有显故。

言佛眼即等者。问般若经中揽前四眼。别开佛眼。何故此经佛眼。不别开于四眼。答疏言。佛眼即前四等。

言或谈因等者。此即第二解。唯三眼。即肉天慧。不说佛眼者。且谈因位故。略不说也。故知。彼论三眼之中。具摄五眼也。

言一肉眼见一切等者。问一切色中。含隐显色。障外障内色。如何肉眼得见一切。答以彼肉眼中含一分天眼境。一处说来。以天眼唯说缘生死境也。

言天眼见死此生彼者。问天眼只合见现在隐远色。如何得见未来生死。答神云。六通之中。天眼通即粗。三明之中。天眼即细。亦名生死智明。体是慧故。能缘生死。由生死智明。与天眼为门。引天眼缘未来生死境。

言三慧眼见诸者。问何故前来慧眼观理。此间慧观根性差别。答前是根本智。此是后得智观根也。

言四法眼见一切者。言一切法。即一切法之真理也。化度云。通因及果。一切皆见故。

言五佛眼见佛十力者。谓前五眼中。法眼是后得智。能见如来百四十种不共功德。今言见十力者。取彼法眼一分境为体。

言六智眼者。亦是后得智。了一切种事。

言七明眼者。能见自他诸佛光明。亦智也。

言八出生死眼者。唯见于理。是根本智也。初成佛时。入三事涅槃也。

言九无碍眼者。有说唯见事。有说唯见理。亦通本后也。

言十普眼者。简要云。此约所证法身。遍周法界。能证之智。亦遍无眼。故云普也。

言十中第一等者。问云何十中肉眼。兼摄五中天眼耶。答天眼有二能。一见迷及隐显色。二能见此死生彼等。十中既言肉眼。见一切色。故知摄得一分天眼境。以分从全。总名肉眼。

言此中第二是前五中等者。十中第二全摄。彼五中第二分少。即是摄五。五中等二一分死此生彼境。

言此中第三(至)九等者。五个眼。是前五眼中法眼也。牟云。十中第三慧眼。见诸众生诸根差别。唯缘根性也。五中慧眼。唯缘真理。与前不同。此十中佛眼。见佛十力。五中佛眼缘色非色。缘前四境也。

言或第四八九等者。此三眼皆取一分缘理处。第四见一切法第一义。第八出生死眼。见涅槃法。疏言。第九无碍眼。于理无碍。慧眼收。于教无碍。法眼摄。章敬于此更三门解释。一释名。二次第。三依见。释名前已解了。二次第者。初肉眼者。见近非远。见粗非细。见明非暗。见障内非障外。于用有阙。故修天眼。眼得天眼已。虽无前过。但见色中虚妄想。不见诸法实性。未出生死。故修慧眼。虽得慧眼。于诸法中。无了知故。故修法眼。虽得法眼。于所知中。由未周极。故修佛眼。三所见者。智度论云。凡夫肉眼最胜者。无过轮王。能见百由旬。二乘肉眼同凡夫说。菩萨肉眼如大品经说。少者见百由旬。大者见三千大千世界。久持法华。肉眼见三千界。亦见众生善恶因缘。与天眼相似也。天眼者。智度论说。凡夫修得天眼。见一四天下。小罗汉见少千界。大罗汉见中千界。阿那律见大千界。少辟支同大罗汉。大辟支任运见大千。菩萨天眼小者。见百由旬。乃至最大菩萨。见十方无边世间。及三世界。慧眼观知诸法实相。法眼观事。佛眼观一切若理若事也。

言以佛眼观者。今取般若经五眼中佛眼观也。或是自受用身居自受用土。或他受用身居他受用土。观见六道众生。三根声闻。贫穷无福慧。不修前五度。故无福。不修第六波罗蜜。故无慧。无福故名贫。无慧故名穷。

言十中佛眼者。问何不取华严经中佛眼观耶。答疏言十中佛眼。见佛十力。不见众生也。

言不修福慧二因者。解经中我以佛眼观。至无福慧。

言七种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由此七种资益行行者。得到彼岸。名财也。人天七法财。施。戒。忍。勤。定。慧。方便。资益有情。人天往来。亦得名财。不与七种最胜相应。但求人天果报。顺生死故。但名七法财。不成度义。不名波罗蜜。但生得善摄。问既顺生死。何名方便。答修施戒等。求人天果。亦微有方便也。

言现苦沉溺者。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即是三根声闻。在六道之中。被现苦沉溺也。所以经言。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言设求出要者。错学乱行。经言。薄福少德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堕三恶道。经言入生死险道者。一切险道。不过二种生死。亦即是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王公设险之以守其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谓天险其平如坦。

言相续苦不断者。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纪国云。入生死险道。沈苦处。相续苦不断。沉苦果。深著于五欲。沈苦具。如牦牛爱尾。沈苦心。即同前来有恶之中。由处俗尘。五欲沉没。故不同。

言世间牦牛由自爱者。蕀刺拘着尾。便不肯行也。遂被猎师。于牛过处悬蕀刺着。亦拘着尾。人向前煞。至死不行。牛为爱尾。便丧其身。众生为贪五尘。由贪堕于恶道。

言藏身护尾者。糅云。藏身迷覆之义。以贪迷覆于尾。护惜于尾。遂被煞之。牦牛早知是尾害身之本。即合弃尾而存身。众生早知身是轮回之因。即合早生猒离。刀上有蜜。不可爱甜。毒草有华。不可着。食中有毒。不可吃。兽前有珠。不可取。罗网之鸟。恨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鸟由食以形。人由财以丧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性性为酒丧其身。蚌蛤为珠丧其身。牦牛为尾丧其身。众生为贪爱故。失却此身。失却人天身。便沉恶道。牟云。牛喻众生。爱喻傍心。即贪心故。遂丧于身。众生贪五尘。遂沉于恶道。又傍心贪于尾。遂乃煞其身。彼此之生爱心。故沉埋于恶道。弊(财也)蔽(掩也)二字。皆竖道也。

言西南夷者。若约别名说。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若约总名说。四方名四夷。故名西南夷也。

经言不求大势(至)断苦法者。金色三十二。十力十八佛。及与断苦法。三乘无漏圣道。名断苦法。又声闻人七方便。缘觉四十四智七十七智。大乘人地前资加二位。见道修道。

言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者。且见迦叶三人事火龙及行苦行等。纪国云。不求大势佛者。迷缘良。及与断苦法者。与迷良药。深入诸邪见者。入苦缘。已苦欲舍苦者。起苦行。为是众生故者。慜苦人。而起大悲心者。拔苦意。

言佛有神通等者。佛有度众生势力也。

言以智慧等者。佛有与众生断苦之能。众生不能求佛断苦之法。名而起。

言不求趣等者。只是众生身中二空智。与众生说。令依此修行。故名佛与。

言翻堕外道等者。即外道持鸡狗戒。编卧蕀五热炙身等。解经中深入诸邪见。

言所以六年者。问众生着邪见。如何不出生死。答疏言六年等者。

如狗逐块等者。狗如外道。块喻苦行。行于苦行。如狗逐块。当来苦果不断。如块来打一般。苦因即苦行。苦果即三途。一块去而一块来。苦因毕而苦果至。

言师子者。喻佛弟子断彼恶见。名为逐人。苦果不招。名为非块。入同集谛。咬人而块自不来。断集因而苦果自灭也。

言思起因行者。问前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是其得果了。如何今时更思起于因行。答此说过去。为十六王子时。其实早已成佛。示居因行。起大悲心。而教化也。故无有过。即同维摩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意言即彼王子示居因来。以寿量品经验之。又云。大悲心名因行。即指今生化相。起此之因。是悲心。即示八相等。皆化相。示起因行也。又云。佛昔为凡夫时。见众生处难。自思行行。果满方救故。

经言为是众生故者。故字意深也。何深意也。意言见一切众生有异故。即是经言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等。又言。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又言。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又见一切众生无善故。即是经言。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又云。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又言。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见一切众生有苦故。苦欲界生老病死。五苦八苦。色界坏苦。无色界行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云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成所作智。而起化身。于兜率宫。降下阎浮。于王宫生。八相成道。名起大悲心。亦同中周言。长者闻已。惊入火宅。又云。是时其父还来归家。又如象王在围不顾其难。待男女出。后方自身出也。又如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疏主科云。思起因行。即是八相成道。七年作婴孩等。故云为是众生故。

言有此二缘者。解经中故字也。一见现苦沉没。烦恼增多。二设求出要。而行邪行。故言见众生。有此二缘。此牒上近闻。又云。牒上无善有恶。名二缘(后解胜也)。

言得果已思者。问前言思起因行。未审得果已否。答经言。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是果也。不唯观树。兼经行也。故名亦也。

经言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者。如是者指所思事也。纪国云。我始坐道场。思惟处。观树亦经行。思惟相。于三七日中。思惟时。思惟如是事者。思惟事也。

言观树喜自等。此树本名毕钵罗树。其茎黄白。枝叶青翠。如来此树下。证大菩提。名菩提树。此树初生即小。后渐长大。耸干枝叶扶疏。清凉荫覆。如来因位之时。有菩提种子。在本识中。如树子在土中。渐渐生长。从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成等正觉。渐渐圆满。从微至着。由如此树。我今得道。故观树喜自道圆自利也。章敬云。观树经行者。西域记第八说。菩提树北。有佛经行之处。如来成等正觉已。不起于座。七日寂定了。起至菩提树。菩提树北。七日经行。东西往来。如经布绢。故名经行。行十余步。异华随迹。后人于此。叠砖为基。高三尺余。经行处北。有大精舍。中有佛形像。举目上望。昔者如来于此七日。观菩提树。目不暂舍。为报树恩。故此瞻望。疏中三释。初解顺同观树意。自道圆思树恩故。牟云。枝叶茂盛树之圆。三增祇劫。修习果圆。经行往来。名修。还起救此。据实报说。若依化相。六年苦行等。名为果圆。

言又观树心凝者。根本智证真如。名心凝妙。经行即后得智。想化群生。垂形六道。教化众生。一切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往来处处教化。如经行相化群生。树身不动。表本智证于妙理。经行不住。表往来利生。

言又观树想荫者。如树荫物。能施化。如树枝叶。依树能荫。树下众物。表大悲心䨱阴四生。

言经行思施福慧者。佛树下经行往来。表将彼福慧十方散施均布之义。是所化思。彼所化之生。而行行也。名经行也。

言诸经说佛等者。因说佛成道。观树经行。便生起得。向下疏文。诸经说成佛已后说法时节。各各不同。此经三七日。

言弥沙塞者。梵语。此云化地部。即五分律主名也。彼说佛成道后七日中。自受四禅八定三昧乐。由未说法。与十地经同。十地经只言。成道后第二七日说。表知第一七日不说。

言为令者。问如来出世。本为化生。何故成道自受法乐。答疏言。为令众生等。令一切众生作念。佛尚自爱所证之法。不肯说。将知此法殊胜也。

言律及萨婆者。言律者。即四分律。萨婆多。即就六七日。受解脱乐。后方说法。问何故六七四十二日。游诸法门。以自娱乐。不说法耶。答一谓待五人根熟。二谓令于佛法生尊重。详而后说。三满梵王本愿。梵王愿佛成道。要先请说。章敬云。具有四因。疏显三义。又兼前十地。即是四因。

言又有说夏安居竟方度五人者。即婆沙论一百八十二云。佛于迦栗底迦月旬半八日。度阿若憍陈那。又释律论云。佛与五比丘。四月十六日。结前安居。夏中不得圣道。过一夏。于八月八日。憍陈如忽然见法也。

言十二由经者。即一年不说法也。智度论等者。即计三百五十日周。十二由经至第二年也。

言此诸部等者。此皆窟外窟内结集。宜见各异。不可和会也。

言然今大乘者。经言。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初则思起因行。后得果已。思惟如是事。思惟如是事中。思惟一切众生现苦。沉溺烦恼增多。入生死险道(云云)。又于三七日思惟。设求出要。而行邪行。不求大势佛。又思惟云。我本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第一欲拟顿授与众生佛果。神通智慧。不教行行。便交取佛果菩提得否。思惟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类。云何而可度。火宅喻思果化。思而不设。阿耶娘怜儿不交读书。便拟作牵相得否(云云)。第二思与说大乘教。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交闻经作佛得否。答不得。经言。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云云)。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问却入涅槃得否。答已张不卸。覆水难收。羞刀难入筲。第三遍。又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云云)。初思顿授与智慧。十方佛不喜不出来。又拟说大乘。十方佛亦不现。又更思惟说三乘法。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一时出现。欢喜赞叹。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独好不如众丑。

言此说通行者。问法华十地。俱是大乘。何故十地经唯一七日不说法。法华三七日不说耶。答疏言。此说通行等。问提谓经中。亦说三乘得果。何不名通行法轮耶。答彼无三转十二行相也。

经言我所得智慧(至)而可度者。纪国云。此明所思有三意。初二句思惟药深。凡夫以三慧不能知故。即同我身手有力(云云)。次二句思惟病重。后二句经。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类者即流类。如世人言。是何色类。即是如斯等类。此二句经结也。

经言尔时诸梵王者。初禅梵王辅梵众。兼上界梵王。名诸也。

言大自在天者。摩醘首罗天也。梵云莫醘伊湿伐罗。此云大自在。即第四禅色究竟也。

经言眷属百千万。问灵山会上。宁容尔许听众耶。答报化双彰。故容尔许。如下涌出品。尔时佛以神力故。见诸菩萨无量百千万亿国土来者等。若不尔者。极相违。若尔。结集罗汉。如何得知灵山说法列众。有尔许人。答一曰佛加之。二云。此等罗汉。皆是不愚法。信佛言故。信报化故。亦如涌出品菩萨。佛力所加。展转信故。

言今对三乘等者。问如来说法。何故事须待请。答疏言。今对三乘等。若唯菩萨。不假待请。无问自说也。今对三乘。必须要请。如彼洪钟有向。必待扣而方鸣。佛有法深。须待请而方说。若无请而说。企意难生。摄云。为令请者生福故。故十卷金光明经说。请转法轮。能灭谤十二分教罪。

言四天王奉钵者。四天各献一钵。初献金钵。次献银等。佛不受。后献石。或云琉璃。世尊方受。合四为一。此四天王各见佛受自钵。

言佛初不许者。净云。梵王初总相请。不言说大说小。佛初答云。佛法甚深。众生根钝。违请不说。再三请说三乘。世尊方乃许。智论说。初请说大乘。佛不许。后请说三。佛方许故。问梵王何知三乘根异。答二义。一者多是菩萨梵王。二者纵是实报。频见佛出世请说。所以知也。以彼梵王寿命六十个增减劫。于第九劫见释迦。第十劫减见弥勒。

言然下大通等者。问何须天请。答二意。一者。外道多事梵天梵。天既请转。外道亦顺随故。二者。以天胜故。举胜例余请。天请因果。知请转法轮。得大梵福故。又初出家。门徒成就故。

言彼举胜者。何故大通佛唯梵王请说。释迦即通诸天请耶。答疏言彼举胜等。问何故大通佛有子请说。此释迦无耶。答章敬云。大通佛有十六王子请。先请也。释迦佛成道夜。罗睺始生故有异也。

经言若但赞佛乘等者。法华一乘如舟。舟能运载于人。亦能倾覆于人。沉没于人。众生善根已熟。闻大乘生信。得成菩提。若众生根未熟。为说大乘。毁谤沉沦生死。同第二周。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即断一切世间佛种。顺行速出。诽谤永沈。我若说大法。必谤。则必堕。堕则无益于众生。不如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言以诸众生处等。即是出家外道。生邪见故。没没无暇。顿能悟大乘法。经言。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堕三恶道。

经言寻念过去佛者。问释迦既寻念过去佛。佛佛欢喜否。答心事相知。故欢喜。经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云云)。十方佛同病相忧。致使知此。

言释迦姓者。糅云。有二义。一在家作轮王之能。二出家有作佛之能。相国云。劫初之时。未有君长。众推有道德者。以为斯契。共立为王。号莫诃三末多。此云大等意乐。大众齐等。乐立为主也。即佛之高祖。以嫡相承。曾无轮坠。共赞能二希。因斯遂姓释迦也。亦有说。昔有国王。正朝之日。问男女曰。汝今富贵因于谁人。长子次子。答王曰。我今富贵。皆因于王。唯最小者言。自是我合富贵。不由父王。王怒罚令出国。于空旷绝人游往之处。王子至彼。未经多时。举国人众。皆来奔臻。空却父王。后郁为强国。父王后命子令归。王言。我子能仁。能仁之姓。从此而兴。佛是彼种。云牟尼寂号者。有二义。一谓能寂照生死恶法。二能证得涅槃圆理。故名寂也。姓号双举也。故言释迦牟尼。释迦姓。唐言曰能。牟尼唐言曰寂。寂而仁字。尽是唐言。据此间道理。即合道善哉释迦。善哉释迦仁只缘呼。不得稳便。所以文字替仁字。故言释迦文。文即仁也。

言法尔随喜者。皆合言善哉。此上十方赞释迦也。次二句劝随诸佛。而用方便力。随过去佛方便力也。

言如音训者。疏主自有经音一卷。别行也。

言引己为证者。问十方佛既赞叹。劝说三乘。未审一切诸佛。自家说三乘否。答经言。我等亦皆得一□等。欲拟劝他。先须自作也。

言归真实以不定者。问十方佛皆具说三乘。是何意。答经言。小智乐小法至诸果。又云。我此九部法。至入大乘为本。又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经言虽复说三乘但以教菩萨者。结归说权实意也。经言。舍利弗当知我闻。至南无佛。诸闻之敬赞。闻释迦佛。既蒙化十方佛赞劝。岂不却酬答。俗语云。得他一疋绢。还他两疋绫。释迦佛却赞。经云。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指十方佛。为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即是前十方佛赞叹声也。前蒙十方赞言。善哉释迦文。此却答云。喜称南无佛。

言正言纳慕。亦言纳莫。此云敬礼。若言伴谈。或言伴题。此云礼拜。旧云和南讹略也。所言礼拜。只是释迦佛赞叹化佛。称南无诸佛。未必要须礼拜。

言思顺彼行者。有二思顺。一则思顺十方佛权。经言。复作如是念。如诸佛所说。二则思顺十方佛。出于浊恶世。经云。我亦随顺行。

言既遇良缘等者。思者佛思也。有说。一思字属佛。生属众生。思彼所化之生处乎浊劫中。二佛自思身。生在浊劫。如何不以先权后实法教化众生。即是不得于时(山梁雌矫云云)。不是未生。而名思生(取前解)。

言婆罗痆斯者。痆音(如点反)疮痛声也。无歒对故不翻。婆沙云。此是阿名也。去河不远。建立波罗奈城。从河得名。齐州三藏此明仙人初住于此。波罗奈者。初小义。痆斯者仙住义。亦名仙人堕处。若准大集。即名住处。或因堕而住。

言中印度等者。五天竺国之正中。西域记第七卷云。波罗痆斯国。周四十余里。国大都城。名波罗奈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也。

言畋者(徒年反)。猎之异名。取禽兽也。易云。可以畋。可以渔。高曰原。下曰泽。川中无水曰泽。

言挟猎者。简要云。挟者施功义。若欲猎时。先举兵施功已后方猎。故名挟也。牟云。有二义。一李奇云。天子出兵五挟步猎名挟也。二颜师古云。以绳穿木为栏。遮止禽兽而取之。曰挟。

言燎音(力召反)炉照也。亦(力小反)亦云霄田也。放火也。郭璞云。江东呼猎为燎。即夜猎也。车载炉。炉如风炉。炉中着火照夜猎。名燎也。

言飞矢。放箭也。

言徒属者。无亲曰徒。有亲曰属。徒者同类也。属即父母兄弟等。

言斯辰者。如泣伤至晨者。食时晨。或辰尽一日。日辰食时。乃是合煞。即食时名晨。或晨者尽一日。命终此日晨也。

言充膳者(切时战反)。食也。

言王善其言者。善由用也。

言谁不保命者。保由重也。

言吾王等者。一者自叹。自身不久即死。更不经日即死。名死无日矣。二者。恨王死无日矣。意道何不早死。

言告急菩萨者。有言。急告写错也。勘西域记。急告是也。

言未形之子者。胎子未有形貌可见。故曰未形也。

言驰观者。奔也走也。

言不诚者。诚由信也。

言何遽者(其踞反)。急疾速也。

言王闻叹曰者。智度十八云。说颂曰。我实是人身。名曰人头鹿。汝虽是鹿身。名曰鹿头人。以理言之。非形为是人。若能有慈爱。虽兽实是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所言王者。名梵摩达王也。

言慈育之心者。慈者爱也。育者生也。无爱生之心。

言即以其林者。散木为林。

言薮者。泽无水曰薮也。尔雅言。十薮云。鲁有大野。晋有陆。秦有阳[邱-丘+(夸-ㄅ+(万-一))]。宋有孟津。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卧郊。郑有圃田。周有焦使。

言一切义成者。初生之日。诸国及天龙等。贡献于王。王曰。我儿与一切众生为义利。在家为轮王。与一切众生为义利。出家为法王。亦与一切众生。为生利义也。

言忘身殉者。徇求也。殉葬也。亡身求法。不惜身命。

言家族三人者。家宗也。宗尊也。广雅云。家由本也。楚词云。同姓曰宗。异姓为族。族即如王郭当家相似。今言家族者。即约同姓说。据实。同姓异姓总得名族。如言七族。上三世下三世并自身。即七族。若更兼异姓相知。即九族。今约七族说。同姓者名族。三人者。十力迦叶。䟦提。摩诃男。舅氏二人者。即陈如。頞鞞也。

言内则叔父等者。问师子颊王有四子。净饭有二子。悉达多。难陀。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那律。据此摩诃男望悉达多。是堂兄弟。望净饭王。是子姓。何以言叔父伯舅。答此依书史中。诸侯仪礼。天子以同姓。诸侯长者为伯父。少者为叔父。以异姓诸侯长者为伯舅。少者为叔舅。今十力迦叶等。望净饭王。如古之诸侯仪礼。同异姓者。故称叔父伯舅。此伯内说。则叔父伯舅。若约外说。即君而且臣也。

言衔命者。衔由承也。

言受乳糜者。糜即粥也。本行经说。尔时菩萨六年满。至春二月十六日时。内心思惟。我今不应不食证阿耨菩提。我今谁边求美好食。食已证取阿耨菩提。菩萨思时。天子知心。往诣善生女持主女二人边。苦告之言。汝若知时求食。食已欲证阿耨菩提。汝等今可为彼备办之。是时二女闻已。喜不自胜。速疾集聚一千牸牛。而构乳。更饮五百牸牛。五百牛乳。饮二百五十。二百五十牛乳。还饮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五饮六十。六十牛又饮三十牛。三十乳饮十五牛。后构下十五牛乳。而煮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时。现种种相。或复出于满华瓶相。或现功德河水渊相。万字功德。千转轮斛。饮牛象王鱼大夫。帝释梵王。或上或下。高一多罗树等。现如是相貌已。善生观瞻已。作如是语。希有希有。是难得此乳糜而食。彼人食必当证甘露妙药。即将金钵蜜和乳糜。向尼连禅河浴已方食。即弃金钵河中。菩提树下。证大菩提。钵即龙王收之供养。帝释夺之。别抄说也。

言捐功者。捐由弃也。

言猖蹶人耳者。蹶者失却。即唱狂颠蹶也。

言遁者。遁由隐也。

言曾碜切者。碜字。牟云。土边作(初朕反)甚也。无名边作者也。

言郁头蓝子者。智度论云。陀罗似仙人。此言猛盛。当时太子欲六年苦行时。先于郁头蓝子所。学非想定。知非想定不究竟。舍之而去。郁头蓝子语菩萨曰。汝决定成佛。愿相救度。菩萨辞之而去。又至阿蓝迦蓝所。亦尔后成佛日。思之欲度。空中有声。告曰。命终已来七日。西域记云。佛坐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