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示

勿轻闲然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注云。闲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见论语上。

挂一漏十

语见普陀新志。盖言其所取者少。而所遗者多也。

杵臼绳箕共说象身之似

涅槃经第三十二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唤众盲。各各问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释曰。彼经以王喻如来。臣喻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今经义可例思。

鹄雪贝稻孰明色乳之真

涅槃经第十四云。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也。答言犹稻米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鹄。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得常乐我净。今疏取之。以喻诸家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径庭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注云。径庭者。言相去之远也。见庄子逍遥游。

缄口

家语云。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见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天机不密。四时何行。地机不密。万物何生。人机不密。百事何成。注云。缄封也。

柯柄有法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注云。柯斧柄也。则法也。言伐柯而有斧。则不过即此旧斧之柯。而得其新柯之法也。见豳风伐柯章。

如亲恃怙

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注云。怙者依也。恃者赖也。言无父无母者。何所依赖。见小雅蓼莪章。

蚁步蠡量

莲池大师云。蚁山风水。难易攸分。意以余门修行。如蚁子登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汉东方朔传云。以蠡测海。荀子云。言所见之浅也。字典云。蠡。怜题切。音黎。瓠瓢也。

王道坦坦千古同规

会玄记云。王者贯三才。主万物。无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广也。既平且广。千古之下。孰不同规。

宅中宝藏

涅槃经第二十七云。譬如贫人。家有宝藏。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方便令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

尘里经卷

华严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见第五十一卷。

谁肯轻许连城

赵有卞和之璧。秦昭王欲以十二连城贸之。赵遣相如送之。视秦王独有爱璧之心。而无割城之意。乃诈曰。璧有瑕。请示之。王授璧与相如。相如倚柱而立。怒发冲冠曰。臣闻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况大国乎。王若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王恐碎璧。使归赵。后贤诗曰。卞璧无瑕耀日辉。秦王虽爱不输机。可怜又入相如手。一阵清风满路归。见史记。并列国志。

有水尽皆朝宗

夏书禹贡篇云。江汉朝宗于海。注云。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朝宗。诸侯见天子之名也。江汉合流于荆。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壅塞横决之患。虽未至海。而其势已奔趋于海。犹诸侯之朝宗于王也。

鱼子庵罗

弥陀疏钞云。鱼鳞虫也。其子多而成者少。庵罗。果名也。梵语庵罗。此云难分别。其果似桃似奈。生熟难分。其花多而结实少。故经云。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得果少。

六心堕落

弥陀疏钞演义云。舍利弗发菩萨心。已证别教六住。因帝释化作婆罗门。从其乞眼。舍利弗与之。婆罗门弃地践踏。由是退失大心。尘点劫来。堕声闻位。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唐无著文喜禅师。诣五台。华严寺前暂憩。遇一老翁。牵牛而至。问曰。子欲何往。无著曰。欲入金刚窟。不得其门。翁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着即随行五十余步。至其家。命坐。问曰。近自何来。着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着曰。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着曰。或三百。或五百。着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着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见清凉新志。

玉振金声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注云。金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言奏乐者。于其未作。先击钟以宣其始。俟其既阕。后鸣磬以收其终也。见孟下万章篇。

云龙风虎

周易干挂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孔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体注云。凡声同。必此唱彼和而相应。气同。必此施彼受而相求。又云。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云腾。虎是威猛之兽。故虎啸则风生。

子期云丧。伯牙绝弦

列子汤问篇云。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美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知。后子期死。伯牙终身不鼓。何也。盖无知音者也。

因材而笃

中庸云。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注云。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雷同

礼记曲礼云。毋剿说。毋雷同。注云。毋剿袭乎成说。毋附和乎人言。此恐随人是非。无定见也。

梵音楚夏不同

幼学云。楚有三。曰东楚。南楚。西楚。自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始名鄂渚。汉曰江夏。吴都此曰武昌。即今湖广省是也。夏者华夏也。又曰中州。中原。周自成王营洛。至平王东迁。始居于此。秦曰三川。汉曰洛阳。唐曰东都。宋曰西京。即今河南省是也。不同者。谓楚夏言音。轻重呼召不同。西域梵音类此。盖以中天类中夏。余四类三楚。故云尔也。

此方圣教称经

此方圣教。即孔子之教也。称经者。如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修多罗乃西域圣教。故亦译为经。见华严悬谈。

甲顺乙违

谓诸家判教。彼此不同。如甲之与乙。若从此则违彼。顺彼则违此也。

惟七十五

三藏法数云。小乘教七十五法。摄为五类。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是也。俱舍颂曰。色法十一心法一。四十六种心所法。一十四种不相应。三种无为七十五。

初地即为八

楞伽经第四云。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注云。顿教不立阶级。故许互为。末言无所有何次者。谓一切俱遣。何论次第。

净名默住

维摩经云。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担麻弃金

昔有二人。入山兴业。各担麻一担。偶于中路见无数布帛。一智者云。吾弃麻担布帛。一愚者云。吾担来路远。只是担麻。前行不远。又见白银。智者弃布帛担银。愚者依旧担麻。前行又见黄金。智者弃银担金。愚者依旧只是担麻。自负所见。不肯从人者。大率如是。见弥陀演义。

华严食金刚喻

华严经第五十二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自暴自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者。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者。见离娄篇。

快见后身

观佛三昧海经第六云。舍卫城中。须达长者家。有一老母。不欲见佛。佛在其前。以扇自障。佛令其扇如镜。无所障碍。四方上下。总皆是佛。以手覆面。十指皆化为佛。老母不信。佛令罗云度之。罗云化作转轮圣王。至长者家。宣扬妙法。老母闻已。心生欢喜。遂诣佛所。出家受具。获得果证。波斯匿王白佛言。此母宿有何罪。生卑贱处。复何福庆。今值世尊。佛言。过去有佛。名宝盖灯王。佛灭度后。像法之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有子。名曰快见。欲求出家。王即听许。山中有一比丘。受为弟子。谤师空无智慧。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黎。智慧辩才。愿生生为我知识。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堕无间狱。尔时和尚者。今我身是。阿阇黎者。今罗云是。快见比丘者。今老母是。

△弘传序

慈照之颂

颂曰。南山大师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䭾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祥迈老人所加

元道者山。云峰寺。如意野老祥迈者。太原人也。内穷三藏。外核九流。曾与道士丘处机等。辩论真伪。于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焚经。道经皆毁。由是佛日重辉。曾着辩伪录五卷。入藏流通。详见本录序。

关中记

汉都长安。东有函谷关。南有荛关。武关。西有散关。北萧关。居四关之中。故名关中。见正字通。记。志书也。

僧祐律师

师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建业。依定林寺法达法师祝法。年满受具。执操坚明。受业于法颖律师。精严毗尼。齐文宣王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试简五众。宣讲十诵。更伸受戒之法。年衰脚疾。敕乘舆入内宫。为六宫受戒。梁临川王。南平王等。并崇其戒范。天监十七年。示寂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撰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皆行于世。详见高僧传十一卷。

操觚读传则鸿儒服膺至梵僧称赞

佛祖通载云。道宣律师。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年十五岁。依日严頵公受业。二十岁。依弘福智首律师进具。复依首师学律。性好禅那。期修正定。頵师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听未闲。持犯焉识。后徙居终南纻麻兰苦。制行事钞。师筑戒坛成。俄有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惟师一人也。觚竹简也。陆士衡文赋曰。或操觚以率尔。今称善作文者。谓之染翰操觚。

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云。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也。此盖圣人之谦辞耳。见论语上。

蛮夷猾夏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形有服。注云。猾乱。夏。明而大也。曾氏曰。中国文明之地。故曰华夏。四时之夏。亦取此义。劫人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理也。服。服其罪也。见书经舜典。

震乃东方之卦

周易系辞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曰干。西北。二曰坎。正北。三曰艮。东北。四曰震。正东。五曰巽。东南。六曰离。正南。七曰坤。西南。八曰充。正西。

载亦年也

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盖载取物终更始之义。岁以星一岁而周。祀以祭一岁而遍。年以禾一岁而熟。四者名异而实同也。

东方属青

东方。其行木。其色青。其常仁。其味酸。其藏肝。四德曰元。于时为春。发窍于眼。又黄帝素问云。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眼。其味酸。其音角。

邵平种瓜

邵平。秦东陵侯也。秦灭。平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故世谓之东陵瓜。一云青门瓜。后贤咏诗曰。汉王提剑灭孤秦。亡国诸侯尽是臣。惟有东陵能守节。甘作青门种瓜人。见汉史。并故事书。

禹贡雍州之域

禹贡。夏书篇名。雍州。九州之一。书云。黑水西河惟雍州。注云。雍州之域。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谓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九州。谓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是也。

五胡乱华

前赵刘渊。都平阳。后赵石勒。都襄阳。前秦符坚。后秦姚苌。皆都。长安。前燕。慕容㒞。据邺。见鉴书。及东西晋。

梓里

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注云。梓桑二木名。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子孙守之。必应恭敬。见小雅小弁章。今称梓里者。意指大师生处。以是父母植桑梓之地也。

度人不减掬多

四祖优波掬多尊者。吒利国人也。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见传灯录。

焦芽败种跛鳖瘸驴

维摩经迦叶自责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释云。败种者。已坏之种。不能发生。二乘灰身泯智。不能发生大乘善根。亦复如是。楞严经云。何谓圣智三相。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释云。跛谓足不能行。即瘸义也。言二乘智慧。但行于空。不能空有双行。故以为喻。焦芽跛鳖。未见出载。或是讲演者配对之词。再俟参考。

未可以言貌观也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云。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者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见论语下。

扣关击节

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见宝训音义。

蛇足

史记。陈轸见楚使昭阳曰。人有遗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请画地为蛇。先成者为饮。一人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为足。其一人夺酒而饮曰。蛇无足。今为足。非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