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上根获益(此处有通后品题。应先释之。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譬喻正义。尚在后文。今以品题寄居于此者。以身子得记。为发请譬喻之端故。言身子若不得记。无人代请。譬喻无由而说。所谓若无渔父引。争得见波涛也。若释其义者。譬谓比类发明。喻谓托言训晓。文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于法说之后。复说譬喻品焉。又此品别有五义。一谓身子虽解。四子犹迷。譬喻酬请。俯就中根故。二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譬喻形显。令生厌离故。三谓三乘假立。犹如三车。譬喻发明。令知非真故。四谓一乘实相。犹如大车。譬喻称扬。令知安住故。五谓先三后一。似近妄语。譬喻问答。审定不虚故。总则如来辩才无碍。权巧有方。究其玄微。则声闻辟支等所不能知。托彼事相。令三乘五性等同沾法雨。其不自信者。特画地以自限耳。此品岂独为中根说耶。
△(此是通后品题。本科经文分三)一身子领解。二如来与记。三时众供养。初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分二。一领解欢喜。二徴释其由。初。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得未曾有。
初经家叙置。踊跃者。心旷神怡。莫知所之之状。欢喜者。自信作佛。忧疑顿释之情。合掌者。端肃己躬。身业精也。瞻仰者。注想圣容。意业专也。白佛者。陈词呈解。口业殷也。
今从下。身子自陈。因闻前来此等法音。了知自心作佛。喜出望外。若有不能自已。故云心怀踊跃。素恐绝分。一旦获于不意。故云得未曾有。
△二徴释其由二。一昔日疑悔。二今日信解。初三。一对境伤感。二独处思惟。三常时克责。初。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至)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首句寄言总徴。我昔下。且明伤感。昔指方等般若。言方等般若之时。亦说真实之法。亦记菩萨作佛。由方等为三乘共会。般若命二乘转教。故得闻得见也。虽得闻得见。而不得参预菩萨。同受记莂。故云不预斯事。大小相形。不能自安。故云甚自感伤。无量知见。即十力解脱等。是诸佛果所证法。既不得记。于此俱应无分。故名为失。此感伤之不能已也。
△二独处思惟。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初疑佛有私。二乘厌尘趣寂。故常独处。山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