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明护国金刚寺住持 如愚 着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随喜者。准华严行愿品。为十八愿中之第五愿。谓凡见圣凡小大所作功德乃至一尘。皆往诣其处。而随分欢喜也。以见闻随喜往古来今之事。始能生如实智。为众生如实而说。不错谬故。况随喜此经功德甚大。故与校量。法师品佛灭度后。一念随喜者得记义也。上品佛子住此地。是则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前二句。法师功德品明也。以六根清净功德。是同佛之受用故。后二句。此品明之。以往诣僧坊。劝人坐听。行则感上妙象马车乘。坐则感帝释梵王等座。是常在于中经行及坐卧故。又从地涌出品。上行等菩萨会言我等随喜。今校其功德。使彼不唯随喜。且发心佛灭后。受持得嘱累也。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尔时下。蹑上品而不毁訾。起随喜心为问。以上品但校何况读诵书写广持者之功德。尚未校不毁随喜略持者之功德。故弥勒今申问之所许也。谓随喜之人。得几许福也。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尔时下。随喜之人。有僧俗长幼。从法下。随喜之地。有僧俗村市。如其下。随喜之机。有僧俗亲识。皆约最初一人而言。是诸下。即随喜之机。次第二三叙至第五十。起校量案故曰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等。若四百下。众生无量。有人求福下。财施无边。是大施主下。法施无尽。财施即檀度。法施。具戒忍进禅四度。于汝意下。问当机以明其福多。佛告弥勒下。牒前多福。校第五十人随喜此经一偈者。多福为少。至不以譬喻知也。阿逸多如是下。以最后校最初。其福不可得比也。故曰何况最初等。良由彼权乘小果。此究竟大因。必以自初沿至第五十人为校者。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法久讹传。不无差谬。而功德尤胜者。显最初一念随喜之人。固当授成佛之记。而不误也。大集经云。众生之业。性是颠倒。二乘之业。有边际故。菩萨之业。无边无量。是故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此财法并施之施主功德。不可与一念随喜之菩萨业相校量。见矣。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上节正随喜者功德。此节旁赞者功德。又阿逸多下。现生植四威仪功德之因。缘是下。来世报其往诣得安行之果。若复有人下。现生植分座之因。是人功德下。来世得坐天王人王宝位之果。已上明一人所感依报之功德也。阿逸多下。自他现生植正报之因。是人功德下。来世依正得与总持菩萨共生一处之果。后品药王勇施等。皆与持经者之陀罗尼咒故。共生一处。劝与劝者。身根往请之所感。利根智慧。意根等受教之所感。且约一生言。百千下。约千万生得六根功德言。有音不清曰喑。一向绝音曰哑。喑哑之人。口气多臭。皆由前世谤法。及阻人听经所致。今劝人往听故。声不喑哑。又听法华故。口气不臭。此约声臭论功德也。舌常下。约色相论。齿不下。口内之相无病。垢黑黄疏缺落。皆齿病也。差。向外之暴齿。曲。向内之钯齿。唇不下。口外之相无病。下垂则长。褰缩则短。粗涩则苦。疮胗则秽。缺坏则露。呙斜则歪。厚大则蠢。黧黑则滞。劝人听经者。皆无此口舌之嫌。故曰无诸可恶。恶嫌也。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