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沙门有严笺。

序品

为二所依。

一实三假为教体,谓声、名、句、文也。从文立名,从名立句,是知名、句全依于文,则文为所依,名、句为能依。

句逗。

逗本逗遛,谓止住义。柔法师法华疏云:逗者易义,谓随句改易不同耳。然则逗只是句,圆其语故尔。

义通长短

旧说本迹二门为长义,序正流通三分为短义。盖取义势尽处,以分长短。若婆娑中以四字为一句,八字为二句,此名句少身,乃短义也。四句一十六字,名句多身,乃长义也。此亦句义之流例耳。若今经与疏,须详义势齐限,以分长短例知。

色行等体

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皆色行蕴摄。盖以文句身,先从眼耳所得,此色摄也。次方流入想行,此行摄也。今更依显扬圣教论,略出色行状体。色体者,彼论云:色谓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造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此色体也。行体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彼复差别有二十四,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名身、句身、文身等。其二十四不相应行,论中一一具释。若释名句文者,名是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也。句是聚集诸名,显染净着,是言说所依性也。文是前二所依之性也。(已上正文)又不相应行者,释论:问:云何知陀罗尼是心不应法?答:如人得陀罗尼,虽心瞋恚,而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诗都人士诗也。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彼,彼明王也。笺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建邺

释签解云:亦名建康,即晋宋等称为邺都,今江宁府是也。旧称杨列,隋灭陈后,移杨州名额过京江北,江陵即荆州也。故下文荆杨往复,途将万里。

破古不全我己。

寄行约教

玄义有二种:一、约行,二、约教。约行者,名体、宗、用也;约教者,名用、体、宗也。玄又五重:正、用;约行虽谈教相,乃是寄行;约教

来意释妨,或有或无。

来意者,如提婆达多品,疏云:此品来意,引古佛弘经,传益非缪,明今宣化事,验昔不虚,举往劝今也。又神力品,疏云:此中为付嘱深法,现十种大神力,故名神力品。记云:此是别明来意,自余诸品,或无来意也。释妨者,如见宝塔品,北人云:佛为身子塔已现。疏中片云:此人情耳。自余诸品,或无释妨。

或释名中,即带来意。

如从地涌出品疏中,用四悉释名已,即结云: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释品,显四悉之解,故言涌出品。

释名与义更互有无

如持品疏云:奉命弘经,故名持。而不说持义,此释名不释义也。法师功德品疏云:功德者,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之功德。而不解功德两字,此乃释义不释名也。

带名以释义

如常不轻品疏云: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宜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是也。

学舍养宫

有人云:宫应作老,谓天子养老。礼记云: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当知庠、序及胶皆学舍,名异也。养老者,天子事三老、五更于太学之义也。

伏疑伏难

如弥勒问文殊偈,末具释伏疑意。

不以疑念,对由述者。

别序有四:初、集众,二、现瑞,三、疑念,四、问答。而疏中只以放光、现瑞而为由,问答为叙,而不以余二为序,故出其意,谓疑、念两兼集众、疏故,故云置。

引,亦歌也,谓谈述。

如文选石季伦有思归引,班孟坚有曲引,各有谈述义理。

便作胤释。

胤,嗣也,谓子孙也,对祖父得名。若作祖胤释者,则序品为子孙,正为宗为祖父,孙前而祖后,故辅行片云可笑。

又。迷章草

或云:章草二字相近,认章作草。此说非矣。文中自云:又迷章草,以弄为呼。此盖片不识弄呼字耳,非片不识章草也。言章草者,乃草写耳。故魏志云:草书者,始起于汉章帝时,不知作者姓名(云云)。今人习草书者,呼为章草书是也。今记中行之者,昔见疏中草写哢字,认作呼字,便作呼销,更可笑也。胤彻亦尔。

补助译人

凡译经,有读梵文、译语、笔受、润文等别。此经再译,是严、观二师,当时谢公参译,故曰补助。

至安公来

三分,谓正教因缘分,正教正说分,正教奉行分。

须识宾主

经律论藏,各一为主。经中又谈,律论为宾。律经各谈,亦复如是。

如月初。

从浅至深之谓也。六度始行如初,故普曜经云:进德如月初。

以前六义少。

片分义者谬。

足前而身后。

发足论本在佛世,而预先制记中者,昧疏中六足之言,遂呼为六足论,缪以发智为身,摄前六足。夫分科者,必先总而次别,如一身是总,四肢是别。若如古人分节用论之误,则先别而次总,乃使序分为别,正通为总,足前身后,于兹见矣。

镜中

越,湖名。王逸少游湖上,叹曰:终日如镜中之游也。古高僧以处自名。

借势用语

砺作例销,非全同彼。

疏:若过若不及。

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注云:俱不得中。类古人科节繁略,进退俱不能中。

一者唯四。

一者,叠总科,谓一者总明,唯至于四。

一、不失不差

广令智退则失,略致义缺则差;若四科别释,使应机契合,则名不失不差。然且不可准总明中广略义来销别文,况别中即是取处中义耳。

一一妙中,亦具四意。

十妙各得名为处中,如因缘一释,自得处中也。今十妙各处中者,以具足四科释义意故。

十亦入四。

如总明四意,名处中故。

一观偏收

凡两说:一者观心中因缘所生法世界也,即空为人,即假对治,即中第一义。二者观心四悉,遍收因缘等三。何者四悉?观己心众生之机为境也,念念照了为应此观也,此收因缘也。四悉即空藏通,即假别,即中圆,此收四教也。前之三悉始觉迹也,第一义悉本觉本也,此收本迹。

人理等四,准说可见。

大事四一,非余感应,乃至观心四一,一观偏收等。

约教等三,亦须遍述。

亦应例云:大事之约教,大事之本迹;大事之观心,约教之大事;约教之本迹,约教之观心;本迹之大事,本迹之约教,本迹之观心。夫如是者,见四科之义,互相涉入,一切咸妙也。

守株尚昧。

韩子云:宋人有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今借类无通见者也。然尚昧之人,旧谓是五千起去人,恐夫符文旨,今谓乃是片于解经者之非耳。今经本门常寿,超过诸说,而古师犹谓神通延寿,终归无常,非守株是。何故下文记云:今古诸师,尚不知师本迹,特出诸教,况弟子耶?况此节记文,是释本迹一科,如是片古耳。

一何能逮。

若以四释具足方名处中,则前文一一处中之义不成也。然四释共成处中是总,一一处中是别,不应以总而疑别。

何释远近。

释:应作择。

相通事别。

神变在我则通,垂形应物则别。

对镜因缘

境发观,则因亲缘疏;观发境,则缘亲因疏。

诸教理,观三宝,

三、摄四教及对三宝,可解。

及施开等。

中即空假施权也,空假即中开权也。

本迹各三

迹门略本迹,本门略约教。

只云自修六度。

大论文意也。喻如欲得无脂羊者,但以狼怖之。止观云:三藏菩萨初修空狼,伏烦恼羊而不断结者,则无六度功德肥身,此初祇也;烦恼脂消,功德愈肥,二祇也;正出假位,利益众生,三祇也。

七地留惑润生

惑只习耳。七地者,止观云:人多执经云:八地修出假,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修出假。此一途之说,不必全尔耳。但佛为三根分别:下根断惑,方能出假,乃至判云:此为下根也;中根断见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第二地名菩萨神通,从此已去,即能入假;上根初闻佛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已为众生作依止处,何须七地方出假耶?

近也。今日。

也应作世,今经已前,近世始脱。

念念三密至念念身土。

皆从佛益物以说也。且如逆顺等者,或顺化,或逆化,或种种形,种种土,一一皆为众生作入实缘耳。下文云念念常为众生作一佛乘,熟脱是也。旧作学者观心义释之,非矣。

彼经向渐。

今检本经注下文。

不能起住,去来语言。

经: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摇动;不能去者,如来已至大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说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故。

大字者,藏也。

经文:又婴儿者,大字也。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和者名无常,婆者名有常。众生闻已,为常住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

不知苦乐等通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

不作大小等别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造作大小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造作生死业,是名不作大。大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等。

啼哭等人,天也。

经云: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与汝金钱。乃至答喻云: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等。

半字

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业,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又云:譬如世间,为恶之人,名为半人;为善之人,名为满人。

依义不依语。

依凭四法,成万行因: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法界次第中释。

瞪视

瞪,文证反,直视貌。净名疏中具事、理二释。事释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顶生王上忉利天,二王共坐,唯眴有异。理释者,若上眴,以智就境;若上、下俱眴,则境、智符合。菩萨不尔,不动不眴,以不二相见中道理。文在疏第九。

或约行相。

如玄文第八,于四教各示十乘,明约行观。

或约法门。

眷属妙中,云法门眷属者,如净名方便为父,智度为母,此约法门以为眷属也。释签云:若净名所答,正从理观,然亦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道不专故也。

或从观境。

如境妙四谛,行妙五行,约此以修观者是。

故销文例之。

结前修行法门,二重生起也;非行相法门,观境以为例,三分也。

余二悉尔。

戒慧之二,悉可以习学,自行教他,以例三分也。

睹异文,识一观。

二十八品虽异,圆观悉同。

亦识昔经,文同观异。

如方等谛,缘下智观者得声闻,中智观者缘觉乘,上智观者菩萨乘,上上观者得佛乘。

文观俱异

谛缘度文,三乘各观。

文观俱同。

一切能诠,无复异称。

兼等开等

昔兼但之文虽异,今开会之观成同。

通诸教

四教

通部

顿渐

通诸经。

楞伽宝积部群经

别序别一部。

如净名合盖金刚般若,持钵洗足。

别一教

如无量寿经阇王杀逆,别为净土圆教之类。

通序通诸经。

今昔五事,文体大同。

无自等故。

无应作有。

计自然者,有无中摄。

自然有,自然无。

有无不摄

自他共外,别计无因。

或已入实。

地住。

或且通方。

小乘初果,或下文谓山中多圣所居,为第一义。

以开十门。

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顿渐中秘密不定,四教通塞。

顿如是通,渐如是塞,闻渐入顿通,闻顿证渐塞,亦可互相知通,互不相知塞。又四教迭论通塞,乃至圆通偏塞,当知尔前如是各异,亦不类今经也。

施及开废,准此可知。

施三如是塞,开三如是通,

权实远近,具知进否。

今昔对辨,权近否,实远进,权实远近,宜说出之。

他皆准此。

我闻乃至闻,伴一切皆然。

以四例四。

以化法四,例化仪四,但看部中多少教异,即知真俗为藏通法体,三谛为别圆法体,以分二真,例说出之。

应更以是对向四文。

动俗入是,不动俗入是,别、圆准说。

赴机之密

三轮鉴机,下地不测,如将兵之术,军旅所不知。

秘密所用

顿,渐教也。如战阵得利,军方旅知。

比读

比音毗,近也,谓近读人。

跛鳖

马名也,其钝如跛鳖之行。笋子云:彼人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骥,谓骏马也。

因缘等三,各具诸教。

谓如是法,体及三谛,即不即等。

凡通前教。

十住用体折入,明断通惑。

与前永殊。

别当教空,体是佛性。

通数具足。

通大地十数,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下疏中以十数对十大弟子,想对富楼那,欲对迦叶,触对迦旃延乃至三摩提,定数对目连,受对阿难。

非余阙缘。

耳有八缘,方能发识,今具其八,故云非阙,所谓空、根、境、作意、根本、染净、分别种子,故唯识云耳识唯从八。

但除空缘。

空应作明,若眼发识,须具空缘,谓塞乃无所见也;若耳识者,障外亦闻也,如云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有人。

下第五,记释知常法无性中,云具如释闻中破,盖指此文。

不许灭后色经,乃至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