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永定寺释沙门道暹述

则知一切广略相者,单略说智度为略,具说六度为广。始自色心,终于种智,悉皆清净,名之为广。但云色清净,即云乃至受、想、行等,及云乃至种智,即是略相。

三种发心者,大品中三根人发心不同:上圆,中别,下通。经云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等是也。

今为评判者,先评竟,次判也。

拾破者,拾古人,非来此破也。

须益有无者,非但实者获记,权者亦乃化功归己,故云能引有无也。

欲知冥利者,冥只是密,不待者即当密益,此密即显,不同法华前密。

处处至成熟者。此取佛意说也。中间借使施人天化,亦名佛道。

中中上下者,中周即以中为正,上下为傍。下周以下为正,中上为傍耳。光宅有实,亦无大过。只偏执至法华,由定有实,所以为今破耳。

谁论初业能知常者?今意正明退大已后,现受小乘化者,为有声闻,谁论初知大耶?

未记则有者,此指生灭度者,而于彼土方闻开显,未得已前则有声闻之号,故云有也。此即现未为一对,又在下今昔为一对,以明有无也。

因光横见者,如广曾中,为求声闻说四谛等是。

佛必三身圆满者,举圆佛也。

故称此佛为权者,本是圆佛,示为三藏佛,故云权也。

教权似实者,且约同为化主,似于从因至果,当教位极之佛,故云似也。据无三身圆满之称,则说此佛为权矣。

中途须有者,约退大说,故云中途。

疏云:若依今经,应有五者,经云:思惟是事已,乃至法僧差别名。依此有决定声闻。经云:我昔教汝悉愿佛道,乃至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依此有退大。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依此有应化。经云:此辈罪根深重,乃至未证谓证。依此有上慢大乘。如疏引。

疏云:大品别异善根者,发大心已,中间又退大取小,异于一向,不退大者,故称别异也。

指应化为无者,意云:权人于法华经前,示为实小,更无应化之称,故无也。若至法华闻开三竟,方受应化之名,则无大乘声闻之号。

又云:第四、第五并名大者,若至法华发迹已,俱名为大,亦无佛道应化之称。

于大乘自立声闻者,他人依涅槃经,判四依为大乘声闻。今家不尔,若云大乘声闻者,身不从大而得,示同于小;外现所为,名从小得,故异他也。

回与未回者,即今家立义,回心此记,未回彼记,故云二义也。

疏云:或有厚薄者,瑶师以理惑教为薄,以教惑理为厚。

未辨得失者,应责云:为失昔所证真理?为回遑?为复得大理耶?为得小理等耶?

理名近大者,只是小理名近大理,故闻法说,即使得悟也。

初果尚非者,初果尚已断于见惑,何得更有疑惑之名也?

小乘根定者,上、中、下根定耳。

义当断伏者,被加说法淘汰之时,先断尘沙,义当于断而伏无明,以尘沙、无明俱名无明故也。

过去者,由过去薰习,令今未悟,有前后耳。若未薰习者,以显薰习,今未成根也。

两释不定者,文中两或,即是更两判根,进退不同耳。初或即以第三句为中,第四句为下。次或可中间两句者,即以第一句为上根,第二、第三句为中,第四句为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