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沙门法照
妙玄(六)。
教体
楞严经: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俱舍论: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
妙玄(八)(五)一、用声为经。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辨,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大品云:从善知识所闻也。二、用色为经。若佛在世,可以声为经。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大品云:从经卷中闻。三、用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心晓悟,即法为经。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云云)。此方用三尘而已。余三识钝,鼻嗅纸墨,则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宁别是非?
释签(八)(二十二):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文从强说,虽别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睹若闻,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
妙玄(八)(五)若他土亦用六尘。亦偏用一尘。如净名曰。以一食施于一切。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此则偏用舌根所对为经。或有国土。以天衣触身即得道。此偏用触为经。或见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为经。或寂灭无言。观心得道。此偏用意为经。如众香土。以香为佛事。此偏用香为经。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问。根利故。于尘是经。钝者。尘则非经耶。答。六尘是法界。体自是经。非根利取。方乃是经。
签:(八)(二十二)次他土中二:先总立。言亦六亦偏者,或一土具六,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土具足用三。复有增强,若单双具。若尔,何妨此土根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触等,即如下文通释者是。
妙乐(一)(一)言文句者,文谓文字,一部始终,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句谓句逗,义通长短,故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妙乐(一)(二十)有人不许灭后色经,唯云名句属于行蕴。若其全不许见,经初尽合改闻。当知皆先眼耳所得,次方流入想行。若使一字一声,眼耳二识不俱,则名句文皆不成就。和合之言,不可欺也。
光明文句(上)(二)品是类义,此中文句气类相从,节之为䟦渠。
光明记(一)(三)此中文句,俱在经也。以能诠教,皆谓四法,谓声、名、句、文。此有二种:佛世、灭后。若约佛世,八音四辨,梵音声相,此一是实;名、句、文身,但是声上屈曲建立,此三是假。声属色法,名、句、文身属第三聚不相应行。毗昙十四,成论十七,瑜伽二十四种,此则大小二宗所立有异。名、句、文者,唯识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若约灭后,诸圣结集,彼土贝叶,此土黄卷,其中所载名、句、文者,皆依形显色法建立也。今略举此二,具足应四。
拾遗(上)(七)若从经卷,名虽因色,而其色经,本集声教,故从经卷,亦云闻名。
百法钞(未检补注引):文者,文身。文无自性,依字假立。若无改转之义,斯乃但名为字。若一字已上,有所改转,诠得差别,即名为句(云云)。文体虽即是字,要与二为所依,有改转义,方号为文。若不与二为所依,又无改转之义,但名为字耳。
教体者,一实三假也。一实谓色,三假谓名、句、文、身。此就灭后为言。若佛世及彼土此方,利钝互非,六尘皆具祖文,可覆其三假之相。今试明之:名诠自性者,万物各有其性,如眼、耳、地、水等也。句诠差别者,如眼诠佛眼、肉眼等也。文即是字者,一字多字,以成其文,非此无以诠表也。又谓之名身等者,以聚为义,如五阴聚集,以成其身。而名有种种,句有种种,文有一多,皆是聚集之义故也。或问:记云:文谓文字,一部始终。且一部之文,为眼所睹,此正属色,色即是实。此与文即是字,同异云何?曰:只一文字之言,通乎二向。若从体说,名为一实。若就体上,论其功用,乃有改转。此字既得名之为文,然后复为名句,作其所依,即属假也。又问:何分当体、所依?曰:一实三假,当体也。所依者,有佛世、灭后不同。佛世以黄金口业为所依;灭后未结集时,以阿难想行为所依;结集之后,彼土贝多、此土黄卷为所依也。又问:教体与经体,及所闻法体,同异云何?曰:教体属能诠,经体属所诠,法体兼能所也。又问:大小两宗,并是一实。三假和合,得为教体。若尔,于声色可作此说,其香味触等,但有一实,如何是三假相耶?曰:对根曰实,入识曰假。以入识分别故,六尘皆可三假说也。看翻译名义,
大小乘印
妙玄(八)(十二)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何故小三大一?小乘明生死与涅槃异,生死以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印。二印印说生死,涅槃但用一寂灭印,是故须三。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异。净名曰:一切众生常寂灭相,即大涅槃。又云:本自不生,今则无灭。本不生者,则非无常无我相。今则无灭者,则非小寂灭相,唯是一实相。实相故言常寂灭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此大小印,印半满经,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为了义大乘也。
释签(八)(廿六)若有无常至三法印者。大论第二十云: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问:寂灭中何以但说一,不说多?答:初印中说五众,第二印中说一切皆无我,第三印是果,故名寂灭。若说无常,破外五欲之我所也。若说无我,破于内我,我我所破,故是寂灭涅槃。行者观于无常,便生厌离,既厌苦已,存着能观,故有第二无我观也。推求能观至不可得,是一切法无所依止,但归寂灭。以是义故,说寂灭印也。问:摩诃衍中,诸法不生,一相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法无我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而不相违?答: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犹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坏,故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故无色相。现在无住,故不可见,不可分别,故无色相。无色相故,是空无生灭。无生灭及以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耳。问:摩诃衍中说一实相,声闻法中亦应说于一实相法?答:声闻法中三种法印,广说四种,略说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无我即是道谛,寂灭涅槃即是灭谛。是故衍中唯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无相即是寂灭涅槃。论云:衍中明法印者,是法华前共部所说。小乘法印,数复不同,故须料简。若此经中独明实相,为一法印,故须料简。
或问:大乘一印,小乘三印,以何义分?曰:小衍,衍通三教,圆教为正,以实相印名,名通义别。今经一印,于此复别。有云:通约通别通圆,别约证道同圆。有云:小乘三藏诸经俱名小,诸大乘经通该三教俱名大,而取诸大乘经部中尊极。就圆而论,故说一印者非。
二空
妙玄(八)(二十三)文句(八)(三十二)妙乐(九)(五)止观(五)(四十)别行玄记(上)(十五)如类集节。
一切诸法,不出名之与实。若直执名实之境,故名生法二有。若别执名实之境,属自生等,故名性相二有。若直破所执生法之境,名生法二空。若于生法之境,别破能执四性情计,名性相二空。举要言之,所执法体是同,能空观法是同,所显理性亦是同。但破直执生法之情,名生法空。破生法境上计四性等执,名性相空。然此异者,盖佛世宜闻生法空,作生法说,如光明等。宜闻性相空,作性相说,如涅槃等也。问:如来赴机,明两二空,名义不同。法智何云观性相二空,破生法二执,显真俗二谛,则成观性相而破生法耶?曰:一家观法,非法智不明,今委陈之。盖佛世随机各说,灭后入道备推也。何者?良由佛世根利,赴机宜乐,随说一种,即便悟入,不假备论。佛灭度后,机缘既钝,直闻生法,略闻性相,不能悟入。是故龙树造中观论,于生于法,广推性相,令悟空寂。如论云:佛灭度后,人根转钝,深着诸法,十二因缘,五阴入界,为决定相,闻大乘法,说毕竟空,生种种过。龙树为是造此中论,则阴界入是生法境,于此生法境上,推破性相也。大师得此意,故于妙玄生法文后,便引古师性相之说,及止观(五)(四十),破见假推性相空后,结云:此性相中,求阴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我人知见不可得,名众生空。又破思假推性相空,后亦结云:四句无欲,亦无于四。如此观时,即应得入,成生法二空(六)(二)。以至文句释安乐行,名生法空。妙乐即以性相而解。洎净名玄光明疏,于生法中,并推性相。光明记云:但于假实三毒六缘,委破四性,类示二空(四)(廿五)。是知四明,得龙树、天台、荆溪诸文,末代入道,须推性相,而破生法之意。故于别行玄记明判云:此由大乘观性相二空,破生法二执,显真俗二谛,指如大本。即妙记(九)(五)释生法空,引净名玄性相为证也。问:性相二空,为局衍门,为通小教?若局衍门,何故辅行(三下)(十一)佛令须䟦,闻常证果,即别圆意,兼于藏通。是故诸教,皆离性执。故此破性,虽在衍门,是故四教,亦可通用。辅行(二上)(二十三)但离性相,成声闻通空等耶?若通小教,何云观所生心,与前不别,能观观智,即空为异?何以即空四性,推捡略记(中下)(十五)既俱无常,即破常倒,不假更用自他等名。故四句推,唯在衍门耶?曰:有通有别。通则四教俱用,别则唯在衍门。以中论观法,斥小故也。然虽三藏观性相空,但只成析空观耳。自通已去,故曰能观,观智即空为异。例如中道实相之名,尚通于小,何隔性相二空之名耶?问:性相为局灭后,为通佛世?若通,何故妙乐(八)(二十七)然中论观法,被末代钝根,佛世当机,何劳设此耶?若局,而光明、法华、涅槃、大品皆有性相观文,何耶?曰:机有利钝,说有广略。中论广说,则局灭后,非谓略说亦局也。以由佛世机利,略说即悟故。辅行(五下)(十七)云:今依中论广观之法,正被末代之人。问:四句亦通相空耶?且相破能空,空但是一,云何有四?曰:性空之观唯一,以破四计,故成四句。相空亦一,随破四不,亦成四句也。须知用时,唯修一空,顿亡性相二四句计,但示性相前后说耳。故止观云: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四句推名不见名,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又云:四性捡不得,即是性空。四句推不得,即是相空。辅行解云:空非前后二谛同时,为破性相前后说耳。又云:言虽前后,意不异时。四明云:说时,说行时。斯之谓也。问:生法性相,既俱名空,合对真谛,何故妙乐云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净名玄世谛破性,真谛破相耶?曰:别圆明生法性相,俱通三谛。今从二谛法相言之。据俗谛,法体本无众生自他等执,故云俗谛即生空,世谛破性也。据真谛,亡泯本无五阴无性之执,故云真谛即法空,真谛破性也。又复应知,生空对性,法空对相。且从义便,直尔对之。若欲委明生法各有性相,如云性相中求我人知见不可得,即生空等也。若尔,则真谛即法空,了因也。俗谛即生空,缘因也。何故妙玄反云:得人空成真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