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续法述
△将解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时会判定。四教观分齐。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局。八翻译传流。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一教起因缘者。然有总别。
总者。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今经直指众生。以般若真空心。入佛之知见故。
别者。开十。一为阐不共般若故。(经云。行深般若)二为度一切苦厄故。(经云照五蕴空。度一切苦)三为离四性相即故。(文云。色不异空。空即是色。离四句。绝百非也)四为无六相不立故。(生灭垢净增减俱无。纤尘不立也)五为明诸法如幻故。(蕴处界。世间法。谛缘智。出世法。尽如幻影。空无实也)六为显法性真空故。(文云。诸法空相。空中无色等)七为究涅槃三德故。(心无挂碍恐怖梦想。业报惑障悉除。安住涅槃三德)八为证菩提三觉故。(自觉离心。异凡夫。觉他。离色。异二乘。圆觉。识境二俱离。异菩萨也)九为示显密融通故。(前。显了经。后。秘密咒。二皆融通无碍)十为圆福慧果德故。(经义解理。发慧。咒语离障。生福。福慧二严。定智两足。果位功德。圆满究竟)依经叙十因缘。令此教兴起也。
△二藏乘分摄者。经律论三。经藏所摄。显密四藏。经咒二摄。
(非律论故)大小乘内。大乘所摄。三一乘中。一乘所摄。
十二分教。(长行。重颂。授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有。论义)经分教摄。
△三时会判定者。三照(先。转。还)时中。转照时说。三转(初。中。后)照时。后转照说。
五会(华严。阿含。深密。妙智。法华)之中。妙智会说。
十仪之中。(差别。起末。归本。无碍。不定。显密。顿演。寂寞。该通。无尽)无碍。寂寞。二仪门收。
△四教观分齐者。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三终教。亦名实教。四一乘顿教。五圆教。今此经者。正属顿教。总不说法相。唯显真空性故。经云。空中无色。无所得故。心无挂碍。初云。行深般若。五蕴皆空。兼通始终二教。是诸法空相。无智亦无得。始也。依般若故。究竟涅槃。得三菩提。终也。
观道有三。一三谛观。璎珞经明真俗中。仁王经明空色心。亦名真世第一义。梵网明实世第一义。亦名空有中道。今经色不异空。空观。真谛也。空不异色。假观。俗谛也。即色即空。中道观。第一义谛也。又不生等。真谛观。不灭等。俗谛观。诸法空相。第一义空中谛观也。
二三空观。唯识云。一我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楞严明。人空法空俱空。梵网谓内空外空空空。经云。照见(我)五蕴(法)皆空。(俱)三空观也。又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又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智心。内人空观。无得无碍。外法空观。无所得故无挂碍故。空空俱观。
三三无观。唯识。灯论谓。遍计无性观。依他无性观。圆成无性观。彼颂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则初名无相观。次名无生观。后名无性观。经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除苦厄。遍计观。除一切。依他观。真实。圆成观。又云。是诸法空相。相即无相观。法即无生观。空即无性观。又不生不灭。心无恐怖。实性无性观。不垢不净。心无挂碍。起性无性观。不增不减。心无倒想。执性无性观。余例思之。
△五所被机宜者。众生机类。不出三聚。及五乘性。于三聚(正定。邪定。不定)中。正为不定。以破凡外。遍计空有。回彼二乘。令向大乘。(告舍利子)令权菩萨。不迷于空。(空即色等)令三乘人。入一乘中道。(色不异空。及不生不灭等)兼为正定。令增妙行。及为邪定。作远因缘。
于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中。唯被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故。
于五性中。(声闻。缘觉。如来。不定。无性)正被如来种性。及不定性。文云。菩萨究竟涅槃。诸佛得三菩提。兼为余性。作远因缘。
是知闻与不闻。情及无情。凡具般若性者。莫非所被机也。
△六能诠体性者。一随相门。文云。说般若咒。声名文义。皆为体也。二唯识门。经云。心无挂碍。前能所诠。皆自识变。三归性门。下云。是诸法空相。远离颠倒梦想。则心识亦空。唯真如性故。四无碍门。如云。空不异色。色即是空。不增不减等。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则前心境事理。同一缘起无碍。
又行深般若。说般若咒。文字也。初一门体。照见蕴空。离颠倒想。观照也。二三门体。度一切苦。真实不虚。实相也。后一门体。故此一经。四皆摄尽。
△七宗趣通局者。通途有六。一小乘宗。二十部异。二法相宗。唯识论师。护法等。三破相宗。智度论师。清辩等。四藏心宗。起信论师。马鸣等。五真性宗。楞伽论师。龙树等。六法界宗。华严论师。天亲等。今此经者。三五门摄。以般若部。空性双通。智光论师。合一宗故。
别局此经。明宗趣者。又有总别。总以三种般若。而为宗趣。谓依文字教。起观照智为宗。证得真空实相为趣。别开五对。一教义。崇文字教说为宗。不取有无诸法义意为趣。二事理。空去世出世法事相为宗。显最上乘第一义空理性为趣。三境智。缘诸法空相非相理境为宗。起般若照见无见观智为趣。四修证。以无心无智。行深般若修因为宗。即无得无取。证入涅槃果德为趣。五体用。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本体为宗。随缘赴感。度一切苦大用为趣。此五生起。后先相由者也。
△八翻译传流者。此经前后七译。一后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唐天竺三藏大广智不空译。名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宋天竺三藏达磨战湿罗译。(法月)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罽宾沙门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心经。六宋三藏慈贤译。名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宋天竺三藏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今世所传。七中第二译也。至于古今疏注。唐翻经沙门贤首国师略疏。明天界寺僧宗泐如玘注解。翰林学士宋濂文句。余不繁录。
△九总释经题。(二)先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单法为题。般若体。蜜多用。不离一总相心。依略疏。亦可法喻为题。六百卷大部。喻如身。十四行小本。喻如心也。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智。决断义。妙证真源。但唯决定。朗然独照故。般也。慧。拣择义。明了诸法。必须拣择。修行断惑故。若也。略开三种。一实相。所观真空法性也。二观照。能观本觉妙慧也。三文字。诠上二者言教也。
梵语波罗。此云彼岸。即大涅槃。翻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三德秘藏也。梵语蜜多。此云到。影含三义。一离。二度。三到。谓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竟到涅槃彼岸也。上约因。此约果。又大论云。阿罗蜜。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过。波罗伽。秦言到至。华严云。以波罗蜜船。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上约智。此约悲。
心有四种。梵语纥哩䭾耶。此云肉团心。人身中心藏也。色法所摄。梵语质多耶。此云缘虑心。八识各能缘虑自分境故。妄想所摄。梵语阿赖耶。此云集起心。即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种习所摄。梵语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即如来藏真如性也。寂照所摄。约法。第四。以般若波罗蜜心。是万法之体故。约喻。第一。以一十四行之略。能摄二十万颂之广。为般若部中之心。如人心藏。是一身之要也。约果。拣非缘虑集起之心。下云。心无挂碍。究竟涅槃。约因。后三俱通。唯识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故。又般若因。名观智心。无相无为。下云。无智之智。是也。蜜多果。名真空心。无住无动。下云。无得之得。是也。
梵语欲底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上契三世之佛。中契三空之理。下契三聚之机。经谓常住所证觉性。贯穿所知法义。摄持所化众生。开为三对。初教义。般若心是所诠义。经是能诠之教。二就义中。分总别对。心是诸法之总。称为总相法门。般若因。蜜多果。是别相法也。亦名法喻对。般若等。法也。心。喻也。即般若内。统归要妙之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三就别法中。分因果对。或智悲对。般若是因修观智。波罗蜜多是果地悲化。亦名体用对。般若是体。此智慧体。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波罗是用。此到彼岸功用。翻尽生死之处。超至真空之际。即拣不到彼岸用也。具三对义。故立斯名。
△次译人。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洛州缑氏人。俗姓陈。随兄长腱法师。出家净土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二十一。讲心论。时号神人。贞观三年仲秋朔。往西域取经。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遇一老僧。面疮体血。衣服被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具。独坐床上。口授心经。因常诵习。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潜形。魔鬼遁迹。经历百五十国。至舍卫城。取经六百五十七部。以贞观十九年。春正月还京。于玉华台。翻译经论。总一千三百三十卷。共成七十五部。年五十六。卧疾见大莲花。鲜白光色。及见佛相。右胁而逝。葬于白鹿原。此与什本。大同小异。
△十别解文义。(二)初显了般若。谓经是显了明说。令解生慧灭烦恼障故。于中分三。一序自行深般若(同诸经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初句。能观人。
梵语缚噜枳帝。湿伐啰。此云观自在。或云观世音。实相观照。救世自在。此约智悲释。又观音救苦。恒在那伽。此约慧定释。又法华。真净智慈悲五观。定也。妙观梵潮胜五音。慧也。均等自在。又五观中。前三智也。后二悲也。五音中。三四悲也。余三智也。正显智悲并运。真俗融通。上同下合。得大自在。此是带果行因号也。果地号正法明如来。
菩谓菩提。翻觉。萨谓萨埵。翻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也。
上三字别号。此二字通名。菩萨西辅弥陀化主。来住普陀香山。广度众生。同归乐土。观音自在。良有以也。
二句。所行行。
深对浅言。共般若。浅也。不共般若。深也。人空般若。浅也。法空俱空般若。深也。大品云。欲求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辟支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无上菩提者。当学般若波罗蜜。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涅槃明三兽度河。谓象马兔。华严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而不名佛。则知断证理行。有浅深也。至于说法度生。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等。金刚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则知度三乘人。三空观。度一乘人。俱空观入矣。今拣浅行。故云深时。
三句。观行境。
照见者。观照般若也。又因地识强智弱。照属六识。见属八识。兼慧心所。果位智强识弱。照属妙观察智。见属大圆镜智也。五蕴。境也。自他凡圣俱摄。梵语塞健陀。此云蕴。积聚义。或翻阴。盖覆义。积聚有为。盖覆真性故。噜伴。翻色。乃坚固想成。质碍为相。谓四大所成根尘等法。色空为际。尾也难喃。翻受。乃虚明想成。领纳为相。谓领纳苦乐。不苦乐境。触离为际。三倪也喃。翻想。乃融通想成。取像为相。谓取种种像。与念相应。记忘为际。三塞歌啰。翻行。乃幽隐想成。迁流为相。谓心心所法。川流不息。生灭为际。尾野喃。翻识。乃罔象想成。了别为相。谓于所缘境。炽然了别。合(六和)湛(一精)为际。皆空者。梵语秫达。翻空。实相般若也。上之照见。三空无分别慧。此之蕴空。三空法性理境。蕴中无我。即人空。蕴本不生。即法空。蕴空亦空。即俱空。故什本云。色空故无坏相。受空故无纳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大品云。色如聚沫。受如泡珠。想如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