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律学纲维】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又云。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爱。

述曰。出家学处。所谓二百五十戒也。戒名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今既示出家得解脱。是明指比丘戒法。决能具足诸功德矣。苟不持修。岂名信佛奉佛。谁谓毗尼仅属小乘。非即大华严哉。

明法品云。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十行品中第二行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寍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专明戒波罗蜜。(第三十五卷)

随好光明功德品云。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嗔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著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十七卷。大天告善财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无戒欲求生善道。如鸟无翼欲飞空。如人无足欲游行。亦如渡海无船筏。 或于日夕三时浴。或复三时作护摩(此云火祭。谓结坛持咒术)。却粒自默如哑羊。无戒苦身无所利。 或大族子旃陀子。俱能持戒等生天。贵贱种姓亏戒身。皆堕地狱无差别。卑门持戒生天上。胜族毁犯堕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诸狱。王族多闻具色力。恶见无戒如兽蚖。如甘果树猛兽围。犹莲华池毒蛇止。寍守贫贱恒持戒。具圣财宝德严身。破戒众人之所轻。持戒天人咸信重。旃檀郁金及沉麝。如是一切不为香。菩萨持戒最胜香。徧出人天无有尽。卑陋持戒后生天。现蒙王者所瞻礼。此世他生安隐乐。如是戒果牟尼说。欲生人天及涅槃。如应具戒必当得。是故精勤持净戒。随心所愿皆圆满。若有临终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畏。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闇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帝释转轮威德王。富贵尊严无等伦。家有仆隶能持戒。承事供养而亲敬。若有临至命终时。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当来极乐处。应当专意勤护持。戒珠不假刀兵护。戒为伏藏无所侵。戒为勇伴导前行。戒为出世庄严具。我赞持戒诸功德。如佛世尊真实说。 三十一卷。天主光女告善财云。汝应勤修表无表戒。谓若性若遮。有罪无罪。微细观察。无缺减故。 三十三卷云。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一菩萨戒。二别解脱戒(即比丘学处也)。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无有是处。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净。不失善法。 三十八卷云。菩萨有十种法。审谛思惟具足圆满。则能成就无憍慢心。一者谛观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无殊死人。父母亲爱朋友眷属。一切所有。皆弃舍故。二者思惟我今服坏色衣。进止威仪。不同世间。三者思惟既毁形好。执持应器。乞丐于他。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罗。五者思惟为求段食。长养我身。我之寿命。死在他手。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弃。我方得食。七者思惟我今应当于师长所。恭敬供养。令生欢喜。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欢喜故。具足威仪。无违法式。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十者思惟一切众生。于我嗔恨。我常安隐。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晋译贤首品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十善业迹悉清净。劝化众生持净戒。开发众生求佛道。因是得成清凉光。 十回向品云。菩萨若自不修梵行。令他净修梵行。无有是处。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自破梵行。令他安立梵行。自离梵行。令他立梵行道。自减梵行。令他修习梵行。自不乐梵行。令他乐修梵行。自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自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行。自舍梵行。令他不舍安住梵行。自坏散梵行。令他摄取梵行。俱无有是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如说修行。远离颠倒。又能广说离颠倒法。实语实行。修习清净身口意业。离诸染污。行无碍处。灭一切障。 离世间品云。离慢下意。心无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软。无有轻躁。心常欢喜。护持净戒。和颜爱语。先意问讯。远离邪伪。是菩萨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经释道安序云。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后。幸共覆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增益第二卷云。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尅。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第五卷云。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长阿含经第十五卷。婆罗门云。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正法念处经云。有垢戒者。生于天中。无垢戒者。至于涅槃。世间戒者。则有流动。出世间戒。则无流动。 又云。意受持戒故。师则能与戒。无心谄受戒。必定入地狱。又云。自余死者。唯弃其身。毁戒此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坏。 又云。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

中阿含经云。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寍啖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又云。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杂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

本事经云。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寍吞热铁丸。洋铜而灌囗。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诸毁犯尸罗。无悔无惭愧。多受人信施。定当生地狱。诸有智慧人。应坚持净戒。勿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世若有人于别解脱起违背想。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彼若于佛力无所畏生违背者。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由此未来所受异熟无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受地狱苦。比前众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优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 又云。我终不听执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补特伽罗见者。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许。强出家者。皆为是贼。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萨藏会云。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又云譬如圂猪。行处粪秽。兼又食啖。初无厌恶。众生亦尔。极可怜愍。淫恼所逼。于亲非亲。为诸烦恼之所加害。行魔徒党魔罥所缚。缠裹惑网。陷没欲泥。菩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又云。我说一切习近欲时。无有少恶而不造者。彼若报熟。无有少苦而不摄受。 又云。出家菩萨复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亲善友。不具无难。失坏善根。不随安住律仪菩萨修学正法。亦不速悟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毁犯尸罗。二者诽谤正法。三者贪著名利。四者坚执我见。五者能于他家。多生悭嫉。譬如饿狗。慞惶缘路。遇值锁骨。久无肉腻。但见赤涂。言是厚味。便就衔之。至多人处。四衢道中。以贪味故。涎流骨上。妄谓甜美。或齩或舐。或啮或吮。欢喜缠附。初无舍离。时有刹帝利婆罗门。及诸长者。皆大富贵。来游此路。饿狗遥见。心生热恼。作如是念。彼来人者。将无夺我所重美味。便发大嗔。出深毒声。恶眼邪视。露现齿牙。而行啮害。如是当来末世。有诸苾刍。于他施主。勤习家悭。耽味屎尿。妄加缠裹。虽值如是。具足无难。而便委弃。不修正检。此之苾刍。我说其行。如前痴狗。 又云。当来之世。我诸弟子。少有苾刍。深心希乐。趣般涅槃寂静之法。多依三事以为常业。一者常喜追求世间名利。二者贪乐朋党追求食家。往还不绝。三者喜乐追求华饰房宇。贮积财宝什物资具。以依如是三种事故。终不解脱三种恶趣。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已发菩提心者。乃至微恶终更不作。何所不作。谓贪嗔痴。及以在家威仪调戏。悉皆远离。若出家已。不复希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云。菩萨成就一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何谓一法。应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本所修行。立弘誓愿。我当所在生处。初生之时。若不出家。则为欺诳十方诸佛。如是菩萨。应随顺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处。皆悉决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又云。菩萨成就三法。令愿不退。摄受佛刹功德庄严。一者尊重爱乐住阿兰若。二者无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坚固安住净戒律仪。菩萨坚住戒律得十无畏。一者入聚落无畏。二者众中说法无畏。三者饮食无畏。四者出聚落无畏。五者入寺无畏。六者大众中食无畏。七者教授无畏。八者亲近和尚阿阇黎无畏。九者于自眷属。慈心教诲无畏。十者受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说。令他信受。 又云。若菩萨在家出家。寍舍身命。终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诸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又云。菩萨成就九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一者具身律仪。二者具语律仪。三者具意律仪。四者灭诸贪欲。五者灭诸嗔恚。六者灭诸愚痴。七者不行欺诳。八者为坚固友。九者不轻慢善知识。 大神变会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 摩诃迦叶会云。譬如二人。善解医方。善解咒术。善别毒药。善识甘露。尔时一人。于大众中取毒食之。现稀有相。食已受苦。复求甘露咒术。望除毒气。尔时彼人求不能得。毒气炽盛。遂便命终。时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不能食毒药。不须甘露。不欲处众作稀有想。令生苦恼。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亦复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说法。能除诸罪。转集恶业。言还忏悔。彼于正法。堕落退没。名为死人。复有菩萨。其心清净。既不作罪。不须忏悔。但当忏悔过去未来一切诸罪。现在不作。如彼不食毒药。不须甘露。所言毒者。于正法中犯于戒律。 又云。寍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 又云。寍以烧热铁鍱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寍吞热铁。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 胜鬘夫人会云。毗奈耶者。即大乘学。所以者何。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蕴。是毗奈耶。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语业淳净。三者心无瑕垢。四者志向坚贞。五者正命自资。六者头陀知足。七者离诸诈伪不实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云。客烦恼起生惭愧。即向十方佛忏悔。修集善法调诸根。是故菩提心最胜。 又云。不为我见。受持净戒。能坏阴魔。不为有贪。受持净戒。坏烦恼魔。若为远离生死过失。受持净戒。能坏死魔。若能生心。令毁禁者。悉持净戒。受持净戒。则坏天魔。 又云。发者。离诸恶戒。作者。至心受持诸净禁戒。观者。至心调伏毁禁之人。如法住者。净持禁戒。不生憍慢。 无言菩萨品云。若有受持清净禁戒。不求果报。是名信力。不生烦恼。毁坏禁戒。是名进力。如是净戒。至心护持。愿向菩提。是名念力。观身口意。如水中月。响幻焰等。是名慧力。 不可说菩萨品云。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 日密分护法品云。若无量僧悉破禁戒。但令五人清净如法。若有施者。得福不可称计。何以故。以有护持佛法者故。怜愍一切诸众生故。其心平等无二相故。破戒比丘虽在众中。受取信施。不得安乐。何以故。破禁戒故。不如法故。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 又云。出家菩萨。以三观门。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尘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苾刍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苾刍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又云。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持毗奈耶藏。一能了知毗奈耶。二能了知毗奈耶义。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细。五能了知应作不应作。六能了知自性违犯。七能了知施设违犯。八能了知所学波罗提木叉缘起。九能了知声闻毗奈耶。十能了知菩萨毗奈耶。诸法无行经云。以无持戒性。是知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

大萨遮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

思益梵天经云。问曰。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月灯三昧经云。无物能将此定来。必由净戒之所起。 又云。俗人处居家。善护持五戒。况得出家已。弃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弃舍我道教。毁谤于正法。阿鼻狱为家。 又云。菩萨净戒。有十种利益。一为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又云。常行乞食。有十种利。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住头陀行。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云。不以无身手。故名阙身分。若不持戒者。是名身分缺。

师子月佛本生经云。戒为甘露药。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持戒得安隐。生处无患难。亦当见诸佛。受法得解脱。

法集经云。菩萨修持净戒。不破不漏。不点不污。智者赞叹。住彼如是持净戒中。所作大愿。皆悉成就。又云。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譬加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菩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复次。菩萨出家。修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世务之事。著于染衣。则能满足舍一切所爱之物。受持净戒。则能满足身口意清净。爱念持戒。则能满足六通。宴坐持戒。则能满足菩提分法。闻于妙法。修持净戒。则能满足四无碍智。推求多闻智慧。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自高心。亲近善知识。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一切功德。修持施波罗蜜戒。则能满足一切智智。如所闻法。如说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为大法师。如所闻法。思惟持戒。则能满足得陀罗尼。念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超过一切诸恶。得满足戒。不生害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菩提心。不失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三宝心。若有能护修持戒者。世间所有可护之者。皆悉能护。是名菩萨念戒。

菩萨处胎经云。夫人欲出家。禁戒以为首。不著饰好法。行权菩萨道。毕命不惜身。不犯如毫厘。 又云。八关斋者。诸佛父母。

央掘摩罗经云。沙门法者。不多积聚。乃至盐油亦不受畜。是沙门法。奴婢田宅若卖若买。诸不净物。非沙门法。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若自有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萨当得直心。若见破戒。乃至为命。不舍菩提心。如是菩萨。得名持戒。

大迦叶问经云。有二种法。增出家热恼。一受持袈裟。心怀不净。二恃己戒德。呵责非行。

○大般若经第四云。若染色欲。于生梵天尚能为障。况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断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非不断者。 又云。菩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五欲过失所染。以无量门。诃毁诸欲。欲为炽火。烧身心故。欲为秽恶。染自他故。欲为魁脍。于去来今常为害故。欲为怨敌。长夜伺求。作衰损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剑。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诈亲。旃荼罗等。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过门。诃毁诸欲。既善了知诸欲过失。寍有真实受诸欲事。但为饶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诸欲。 第八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学清净身语意业。 又云。从初发心。常乐受持十善业道。不起声闻心。不起独觉心。于诸有情。恒起悲心。欲拔其苦。恒起慈心。欲与其乐。 第四十七云。若菩萨生如是心。我应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誓当不起贪欲心。嗔恚心。愚痴心。忿心。恨心。覆心。恼心。诳心。谄心。嫉心。悭心。憍心。害心。见慢等心。亦复不起趣向声闻独觉地心。如是名为菩萨殊胜广大心。 第五十一云。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住十善业道。亦劝他住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第五十四云。菩萨作是思惟。此十恶法尚碍善趣。二乘圣道。况大菩提。故应远离。 又云。于所学戒。坚守不移。而于其中能不取相。是为菩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 第七十五云。若菩萨虽受持戒。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一切有情。受持净戒。我随佛教。于净尸罗能无所犯。我行净戒波罗蜜多。彼持戒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余涅槃。彼著三轮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轮受持戒故。名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戒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若菩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持戒。二者不执所护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为菩萨摩诃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以大悲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净戒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 第一百一云。若诸有情。长夜破戒。是菩萨于内外法。一切悉舍。方便令彼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第一百二云。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当能得一切智智。 第三百二十五云。若不退转位菩萨。于佛善说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终无疑惑。无戒禁取。不堕恶见。不执世俗诸吉祥事以为清净。终不礼敬诸余天神。如诸世间外道所事。 三百二十六云。不退转位菩萨。不重利养。不徇名誉。于诸饮食衣服卧具房舍资财。皆不贪染。虽受十二杜多功德。而于其中都无所恃。 三百二十七云。是菩萨虽现处居家。而常修梵行。终不受用诸妙欲境。虽现摄受种种珍财。而于其中不起染著。又于摄受诸欲乐具。及珍财时。终不逼迫诸有情类。令生忧苦。 三百七十三云。云何菩萨修戒随念。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恒住净戒。无缺无隙。无瑕无秽。无所取著。应受供养。智者所赞。妙善受持。妙善究竟。随顺胜定。思惟此戒。以无性为自性。由是因缘。不应思惟。何以故。如是净戒。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戒随念。 善现白佛。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则应无色。亦无受想行识。广说乃至一切法皆应是无。佛言。于汝意云何。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为可得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佛言。若尔。云何汝今可为是问。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则应无色广说乃至一切法皆应是无。时善现白佛言。世尊。我于是法。无惑无疑。然当来世。有苾刍等求三乘者。彼作是说。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于染净及于缚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由破戒见威仪净命。当堕地狱。傍生。鬼界。受诸剧苦。轮回生死。难得解脱。我观未来。当有如是可怖畏事。故问如来如是深义。然我于此无惑无疑。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于此执有无性。 第三百四十九云。不应容纳破戒之心。经刹那顷。况经多时。 第四百四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身语意三有罪业无容暂起。若作是念。此是身。我由此故而起身业。此是语。我由此故而起语业。此是意。我由此故而起意业。是名有罪身语意业。若得身语意及身语意业者。便起悭贪心。犯戒心。忿恚心。懈怠心。散乱心。恶慧心。若从初发心。恒具受持十善业道。不起声闻及独觉心。常于有情起大悲心。是亦名为能净身语意三种粗重。 四百十六云。十种不善业道。尚当能碍人天善趣。况于圣道及大菩提而不为障。 四百四十八云。一切不退转菩萨。常乐受行十善业道。自离害生命。亦劝他离害生命。恒正称扬离害生命法。欢喜赞叹离害生命者。乃至自离邪见。亦劝他离邪见。恒正称扬离邪见法。欢喜赞叹离邪见者。是菩萨乃至梦中。亦不现起十恶业道。况在觉时。 四百九十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服。现作沙门。 五百五十二云。若菩萨如是学时。所生之处。离害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秽恶语。亦离贪欲嗔恚邪见。终不摄受虚妄邪法。不以邪法而自活命。亦不摄受破戒恶见谤法有情以为亲友。 五百六十六云。虽知诸法离。而深畏众罪。如佛所说应持净戒。修诸福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于少罪中。应怀大惧。不与同止。以世尊说。譬如毒药。多少俱害。 五百六十八云。是诸菩萨。又复常离一切恶业。终不毁犯佛所说戒。心无嫉妒。身语无失。 又云。乃至梦中不近恶友。况于觉时而亲近彼。所以者何。诸菩萨于破戒人。著邪见人。不律仪人。行邪命人。无义语人。住懒惰人。乐生死人。背菩提人。爱俗务人。虽常怜愍。而不共住。 又云。念佛世尊所说禁戒。谓作是念。三世诸佛皆学此戒。成无上觉。证大涅槃。如是知已。精勤修学。天王当知。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化有情。及自修习少欲喜足。著粪扫衣。心常清洁。信力坚固。寍失身命。于戒不犯。心离憍慢。游行城邑。虽服弊衣。而不生耻。远离懈怠。常修精进。所作未办。终不中止。于粪扫衣。不见过患。朽故弊坏。终无轻鄙。但取其德。夫离欲者。乃服此衣。如来所赞。失悭贪者。亦不自赞。我能服此。于他不服。终无毁言。 又云。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知种种毗奈耶法。谓毗奈耶。毗奈耶行。毗奈耶甚深。毗奈耶微细。净与不净。有失无失。别解脱本。声闻毗奈耶。菩萨毗奈耶。是谓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善知一切威仪戒行。善学声闻。独觉。菩萨所受持戒。既修戒行。若见威仪不称众意。则应舍离非处不行。若有沙门威仪戒行具足清白。即亲近之。若婆罗门异学余行。则劝舍离修毗奈耶。修习如是戒行成满。心无巧伪。嫉妒便灭。 五百六十九云。持戒清净。无穿缺杂。戒品清净。过诸声闻及独觉等。 五百八十三云。若诸有情。修诸善法。心无厌倦。受持净戒。终不毁犯。常乐利益一切有情。虽遇苦缘而无怯弱。随所修学。愿与有情同证菩提。毕竟安乐。是为菩萨摩诃萨相。具此相者。名为菩萨。

放光般若经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身口意。虽有身口意。终不嫉恚邪见。不两舌恶囗妄言绮语。无杀盗淫。无懈怠意。初不起恶智之事。若有菩萨不能舍此诸恶事者。此非菩萨。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云。乃至梦中亦行十善。而不暂起十不善行。是为不退转菩萨。

○法华经云。若见佛子。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大般涅槃经云。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寍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无掉戏。轻躁举动。 又云。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作极重想。 又云。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十住毗婆沙论云。持戒与七法和合。故为善行。一惭。二愧。三多闻。四精进。五念。六慧。七净命净身口业。行此七法。具持诸戒。是名善行诸行。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 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时。生佛家中。破戒则欺诸佛。名污佛家。 二虚空系法者。一贪著应路伽耶等经。二严饰衣鉢。二缚者。一著诸见缚。二贪利缚。二障法者。一亲近白衣。二疏远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诸烦恼。二乐诸檀越知识。二疮法者。一见他人过。二自藏其过。二坑法者。一毁坏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烧法者。一以秽浊心而著袈裟。二受净戒者供给。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言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以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 修多罗中说。持戒人所愿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净故。 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诸菩萨等。以何义故。名法王子。以初发心来。常断淫欲法故。

大智度论云。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 是菩萨必在四众中。有四众不在菩萨中。 罪福。从恼他益他生。非自供养身。自杀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杀身无杀罪。有愚痴贪欲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五种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受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 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 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惟当忍辱。众戒自得。 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以其难离。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p1]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 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不离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时。戒得具足。 众僧大海中。结界为畔际。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 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 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 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但随所有而施。 菩萨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菩萨常断淫欲。乃至不生想念。况有实事。 若破戒者。恼乱一切。是故菩萨不生破戒心。何况破戒。 有一鬼头似猪。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以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以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 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 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菩萨轻余菩萨。念念一劫远于佛道。经尔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不应自高。亦不下他。 持戒虽能不堕恶道中。生人中贫穷。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 问曰。尸波罗蜜。则总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所谓不饮酒。不过中食。不杖加众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摄。何以但说十善。答曰。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杖不加众生等。入不嗔中。余道随义相从。 如发心欲杀。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斫刺。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啖割截欢喜。皆名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故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为今世取涅槃故。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以是故。戒律淫欲为初。白衣戒不杀在前。为求福德故。 戒律中戒。虽复细微。忏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杀畜生。虽复得悔。罪报犹不除。故但说十善业道亦自行。亦教他人。名为尸波罗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为守护。故通名为尸波罗蜜。 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能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 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尚不见持戒。何况破戒。 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 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则得福。不能行者无罪(佛所结戒。弟子受持。不能行。则有罪矣)。 恶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不可化者。若摄取共住。则自坏其道。于彼无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济。而欲济彼。二俱不免。 菩萨住尸罗。或未得无生法忍故。诸烦恼风。吹动愿树。欲坏其尸罗。尔时应求禅定乐。除却五欲乐。五欲乐除故。戒得清净。 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菩萨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 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戒不净。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违犯。是二罪。

初发心菩萨。虽起诸烦恼。终不染心作恶。虽加杖楚。终不夺命。不取他财。令其失命。

瑜伽师地论云。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快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令生令长。 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 由此所受清净无罪妙善尸罗。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恶戒为因。身心热恼。譬如最极炎炽热时。涂以栴檀龙脑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灭。是故尸罗。说名涂香。 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熏香等。随风飘飏。遍诸方所。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是故尸罗。名为熏香。 由此尸罗清净善行。能趣妙乐。往妙天趣。向妙安隐。故名妙行。 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问。何故不许扇搋迦。半择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种。若置苾刍众中。便参女过。若置苾刍尼众中。因摩触等。便参男过。由不应与二众共居。是故不许出家。问。何故此二虽受归依。亦能随受诸近事男所有学处。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彼虽能护所受律仪。而不应数亲近承事二众。二众亦复不应亲近摄受彼类。是故彼类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守护所有学处。当知福德等无差别。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云。律仪戒者。菩萨正取七种律仪。所谓此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仪摄。

大乘庄严经论云。毗尼有二种四义。初四义者。一罪。二起。三净。四出。罪者。罪自性。谓五聚罪。起者。罪缘起。此有四种。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疾利。四无恭敬心。净者。罪还净。由善心。不由治罚。出者。罪出离。此有七种。一悔过。谓永遮相续。二顺教。谓与学羯磨治罚。三开许。谓先时已制。后时更开。四更舍。谓僧和合与学者舍。是时先犯。还得清净。五转依。谓比丘比丘尼男女转根。出不共罪。六实观。谓法优陀那。由胜观察。七性得。谓见谛时。细罪无体。由证法空。法尔所得。复四义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谓犯罪人。制者。谓依彼犯人。大师集众说彼过失。制立学足。解者。谓如所制。更广分别。判者。谓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应持。

众经撰杂譬喻上云。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毗婆沙论云。何故名为圣所爱戒。答。是诸功德。所依处故。谓诸圣者。爱乐功德。故爱此戒。如人爱宝。亦爱宝器。如是圣者。爱乐清净菩提分法功德宝故。亦爱如是所依戒器。复次圣者。憎恶诸破戒恶。戒能对治破戒恶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诸险恶趣。戒能超越险恶趣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生死流转。戒能超越生死流转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爱涅槃。戒能趣涅槃故。圣者爱之。

分别功德论云。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说。检恶敛非。引法防奸。犹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内藏也。 诸藏之中。律藏最在其内。不可示沙弥及以白衣。解脱道论云。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时名死。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是戒为头义。

○出曜经云。人之修道。唯有信戒。信根已全。戒则不毁。

佛所行赞经云。山林宝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众善之所由。无翅欲腾虚。度河无良舟。人而无戒德。济苦为实难。如树美华果。针刺难可攀。多闻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达磨多罗禅经云。如天德瓶。守护不坏。常出珍宝。随意无尽。修行如是。不毁净戒。则常出生圣功德宝。轻毁德瓶。珍宝即灭。若破戒瓶。则永失法宝。

续高僧传释道悦云。蚕衣损命。乖忍辱之名。布服俭素。表慈悲之相。

法海观澜卷第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