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菩萨行品第三

将释此品。三门同前。初来意者。前品已护佛果。此品护十地行。果德既彰。因行将陈。故次来也。二释名。菩谓菩提。此翻云觉。萨者萨埵。此云众生。谓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然则有悲即随相行。有智即离相行。悲智相导。成无住行。然清凉释华严三十九品。皆列四门。一来意。二释名。三宗趣。四解经。今文不开宗趣者。谓前观如来品。依贤首略疏。三种般若。潜申宗趣。次后二谛品。准圭峰纂要。三种智慧。密示宗体。故此但列三门。而不开宗趣耳。

△二释文二。初匿王徴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摩诃萨。应云何修行。云何化众生。复以何相而住观察。

问意谓。护因菩萨。修何行业。化诸众生。复用何相。而住平等。观察利物耶。

△二如来酬答。初以五忍答修何行业。二以十王答化诸众生。三以诸幻答平等观察。初总答前二问。二别答第三问。初中文分为六。初如来阐教。先明五忍。文三。初总示。

佛告大王。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

上总标。下别列。

所谓伏忍。

以胜解刀。折伏烦恼。

信忍。

信真如理。已亲证故。

顺忍。

由智随顺。妙证中道。

无生忍。

以权实智。证理无生。

皆上中下。

前之四忍。皆具三品。

于寂灭忍。

因行果德。证法不灭。

而有上下。

后之一忍。但有二品。

名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结修行业也。

△二别释五忍。然本业璎珞经。亦明六性六慧。若对五忍。数目不同。纵辨开合。恐渎经旨。文五。初伏忍下品十住明十心三。初总标十住。

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

发明熏习。以大智为因。名习种性。即初贤十住也。十住之名。备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三。初缘境发心。

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

发菩提心者。有心体心相心德。今言心相。即摄前心体。摄后心德。谓此菩萨。见三宝为所缘之境。初发心相。即能发之心。故下文初发心住云。见佛法僧。发菩提心。自既发心。令他亦然。故云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

△二取信成位。

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

楞严经十心。前六列名同。后四先后异。彼文。七护法。八回向。九戒。十愿。然诸经明义。十信未成位。但为住因。与今文不同者。清凉演义云。仁王詺十住为十信故。取能成信詺所成位故。

△三明化利益。无此段经。与起信十解菩萨。依此观门。显发心利益。其义一揆。

具此十心。

蹑前。

而能少分。化诸众生。

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超过二乘一切善地。

论又谓。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究不畏堕二乘地。吾祖圭峰谓。马鸣菩萨。宗百部大乘。造起信论。此论通释一百部经者。斯良证矣。

△三结成功业。

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十住是三贤之初。入位之始。故云初长养心也。圣胎者。如子孕在胎藏中。故下经偈云。伏忍圣胎三十人。既胎三贤。将诞十圣。生如来家也。若依梵网经。十长养即十行菩萨。故贤首释云。增修善根。故名长养。

△二中品十行明十治三。初总标十行。

复次性种性菩萨。修行十种波罗蜜多。

习已成性。以大悲为因。名性种性。即中贤十行也。大疏明行体云。若约别体。即以十波罗蜜为体。十行之名。亦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

起十对治。

能治即十度。所治亦十。即四倒三毒三世也。

所谓观察身受心法。

上所观境。下能治行。

不净诸苦无常无我。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离四倒也。

治贪瞋痴三不善根。

上所治。下能治。

起施慈慧三种善根。

起施善根治贪毒。起慈善根治瞋毒。起慧善根治痴毒。

观察三世。

总标。

过去因忍。

过去二支因。谓无明行也。

现在因果忍。

现在五支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也。现在三支因。谓爱取有也。

未来果忍。

未来二支果。谓生老死也。此皆流转观。忍者智也。即还灭观。

△三结成功业。

此位菩萨。广利众生。

以十度妙行。利诸有情。上显功成。下超凡外。

超过我见人见众生等想。

通结三毒三世。

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别结外道四倒。

△三上品十向明十忍三。初总标十向。

复次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

将证圣道。以大愿为因。名道种性。即上贤十回向也。十向之名。亦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

起十忍心。谓观五蕴。色受想行识。

上所观境。下能观智。

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

谓观色得戒忍。观受得定忍。观想得慧忍。观行得解脱忍。观识得解脱知见忍。此即转五蕴性。成五分法身。

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

观三界了惑为因。业报为果。得三忍解脱门。三解脱义。见次文。

观二谛假实。诸法无常。得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观俗谛相假。了诸法无常。得无常忍。观真谛性实。达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三结成功业。

此位菩萨。作转轮王。能广化利一切众生。

为金轮王。王四天下。上来以智悲愿。释三种性。盖宗初祖。起信三心。示三贤位。演义又谓。相似名种。体同曰性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属性也。萌干华粒。其类不差。此属种也。若谓生起修习。种子现行。性自仁贤。性自成就。以释之。又何异。或配入名相着事乖宗者乎。

△二信忍。文四。初标位断障。

复次信忍菩萨。谓欢喜地。

下品。

离垢地。

中品。

发光地。

上品。

能断三障色烦恼缚。

下经初地断诸无明。灭三界贪。二地断瞋等习。三地灭无明闇。即同大经发光地云。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言色烦恼缚者。昔以贪瞋痴。缘于色境。造身口业。为业所系。名之为缚。今三惑既亡。即得解脱。故下偈云。欢喜离垢与发光。能灭色缚诸烦恼。具观一切见口业。法性清净照皆圆。准大经发光地所陈行净。具明五缚。而色缚当第三。广释如彼疏文。

△二总修诸行。

行四摄法。

摄有情故。

布施。

财法二种。摄所众生。

受语。

六波罗蜜。依众生说。

利行。

教化众生。令行六度。

同事。

以神通力。种种变化。入五趣中。与诸众生。同其事业。上依大般若略释。若成实论。多约小乘。广释此四。如庄严论。

修四无量。

遍益有情。生无量福。

慈无量心。

慈则无瞋。而能与乐。

悲无量心。

悲则无害。而能拔苦。

喜无量心。

喜则无嫉。而行欣慰。

舍无量心。

舍则无贪。而行平等。然此四心。皆以两句释之。上句即依显扬出体。下句即用俱舍释义。

具四弘愿。

依四谛境。发四愿心。

断诸缠盖。

愿断烦恼。

常化众生。

愿度众生。

修佛知见。

愿学法门。

成无上觉。

愿成佛道。

住三脱门。

约境住三空。约证明三脱。

空解脱门。

观诸缘起。知无我人。了自性空。无作受者。得空解脱。

无相解脱门。

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少生相。得无相解脱。

无愿解脱门。

如是入空入无相已。无有愿求。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

△三别指根本。

此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

从发心住。

至一切智。

等觉。

诸行根本。

因位菩萨。皆以四摄诸行。而为根本。然信忍三品。具列一十五行。而为根本者。向前取即该三贤。向后取即通等觉。由是顺忍已下。但有断障现身之功。而无别修根本之行。学者预悉。则思过半矣。

△四现身显益。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现身往刹。影在次文。以初地圣人。往百佛刹。利乐众生。二地千刹。三地万刹。益物弥广也。

△三顺忍。文二。初标位断障。

复次顺忍菩萨。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