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建西天寺武林后学沙门性起述

△三会通余部三。初标。

第三会通余部者。

△二释文。分六。初通括大意。

既委此经。已属同教一乘。然同教一乘。乃诸经之纲领。三藏之本源。是以前后一贯。始终无别。应知教虽分五。率本无殊。从初华严。次说阿含。次说方等。次唱般若。玄宗而为其本。

△二引经证成。文六。初引小乘论明法空。

故阿含论云。无是老死。即法空也。无谁老死。即生空也。

△二引智论明法空。

又智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十方空为大空。皆显小乘。已有二空。又智论中云。从初得道乃至涅槃。常说般若。

钞。从始至终。皆以般若而为其本故。

△三引净名明法空。

又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钞。净名云。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耶。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等文(斯取文义。指观五蕴身而即实相真如般若之妙理故)。

△四引本经明法空。

此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等。是般若义故。仁王亦说佛性。名为般若。

△五引般若明法空。

大品云。欲得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缘觉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菩萨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是以三兽度河。各说清浅。分河饮水。自有千差。故尔如来法随机便。则教有乘殊。细推根源。惟一法耳。

钞。大品云。欲得声闻下。以般若智水而入三乘故。是故下智得声闻菩提。中智得缘觉菩提。上智得无上菩提。是以三兽度河下。一兔.二鹿.三马。以兔过河。云水太深。以鹿过河。云水却好。以马过河。云水太浅。故云各说深浅。分河饮水。自有千差者。云西竺有河名恒河。如此方秦淮河之类。谓各人门口饮水。清浊不等。味有差殊。斯则二喻。水喻般若。水性无二。机有深浅。诤恶不同。故尔如来法随机便下。合上二喻。法及机宜。云细推根源。唯一法耳者。言般若性水无二别也。

△六引法华明法空。

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法者即般若法也。

钞。引法华一乘实相。而分别说三。今直示本法。无二亦无三故。若有三说。自随他意语。方便说也。

△三释通妨难二。初问难。

问。既惟般若一法。何用初说华严。终唱涅槃。

△二释通答难。分二。初从本起末。

答。华严为直示最上大根众生。其奈中下未授。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二摄末归本。

循循善诱。引入般若大乘空慧。先所出纳。是子所知。以至法华会上。仍将般若空慧。委付家财。三乘俱禀授记作佛。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摄末归本。流入萨婆若故。是知法华若无般若之法。将何付耶。

钞。循循善诱者。即阿含时。广说天人因果小教。以循循善诱。引迷流而得入涅槃故。二引入般若大乘空慧者。即方等会上。以谈法相大乘故。三先所出纳。是子所知者。如来将般若空慧法财。命须菩提.迦叶.富楼那等化诸菩萨故。故曰是子所知。四以至法华会上。仍将般若空慧委付家财下。虽法华授记作佛者。以般若法而付嘱之。方能流入一切智故。五是知下结叹云。是知若无般若以心印心。以法即法者。决不能授记作佛耳。

△四示般若流入诸法。文五。初指般若即法界义。

是以般若之法。在华严为一真法界。众艺修之。令入般若波罗密门。

钞。善财先近。遍友一言不示(表法男遍一切处故)。指归众艺童子。唱四十二字陀罗尼门。先阿后茶。表示菩萨。入四十二位贤圣真菩提路。总依般若波罗密法门而修之故。

△二指般若即实相义。

在诸大乘经为实相般若。

钞。如来一代时教。皆依实相为本。离此实相外。无法可酬故。

△三指般若即金刚性。

在此经为金刚般若。

钞。经云。尊者问佛。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等。

△四指般若即觉藏义。

在法华为本源觉藏。觉藏者。即般若义也。

钞。本源者。即真如自性也。觉藏者。即般若智也。是故起信论云。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知识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所少义。故名为如来。亦名如来法身。

论又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差别。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五指般若即涅槃性二。初正示名目。

在涅槃为常住妙性。亦般若义也。

△二引经证成。

故世尊将入潜辉云。我以摩诃般若之力。遍观三界。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离性。毕竟寂灭。同虚空相等。

钞。大觉世尊将入涅槃时。顿示三摩禅那。三摩钵底。反复三次。出定告众云。我以摩诃般若之力至同虚空相等者。以示诸佛如来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皆以般若之力。而成就故。若无般若自性。将何为本耶。

△五名别义同。

是知名虽有异。而妙旨无殊。岂非般若而为诸法之本哉。

△六贤圣同依。

故三贤之所依。十地之所证。十方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故得阿耨菩提者。以一体同观无二法故。

钞。般若既为三世诸佛之母。岂以三贤十地而不依此法之所修哉。故三贤为解行般若。十地为修证般若。诸佛为究竟般若。是以从因至果。无非般若性力而已矣。

△三结。

以上第三会余部文义一科已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