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经

皇明菩萨沙弥智旭际明 造论

 稽首实相三般若  本离四句及百非

 满分修证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

 为治群盲恶取空  欲申如实不空义

 不空遍破众戏论  顺悉檀故名破空

论曰。此归命请加以申造论立名之旨趣也。稽首者。首至地也。由意笃敬。动身发口。即是三业翘勤供养也。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故名实相。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夫实相者。为观照体。为文字体。夫观照者。照于实相。照于文字。夫文字者。诠于实相。诠于观照。此一非一。举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为令众生顿悟诸法自体性故。但举实相。冠三般若。以实相体。统诸法故。此之实相。本自非有。亦复非无。非亦有无。非非有无。实相离四句故。观照文字亦离四句。四句既离。百非目绝。以彼百非。总不出四句故。此实相三法。不可思议。非修非证。而为一切修证之本。满修证者。谓诸如来。称性而修。称性而证。因果理穷。无可加故。分修证者。谓诸菩萨。全性成修。全性作证。如入大海。渐次深故。福名福德。慧名慧行。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称性缘修。是成性福。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称性真修。是成性慧。依于文字。则有实相之福。福亦实相。具足福慧。依于观照。则有实相之慧。慧亦实相。具足福慧。实相体尊。是故福慧修证。成两足尊。

复次。实相非福慧。则不名尊。以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实相体故。福慧非实相。亦不名尊。以一切权小。纵有种种福慧。不成无上大菩提故。由性具义。妙修得成。由妙修义。性德方显。若但举修德。不举性德者。则众生与佛。条然隔别。生不能感。佛不能应。若但举性德。不举修德者。则佛与众生。一味平等。佛非能加。生非所加。今以众生性中诸佛修成之慈誓。加被诸佛性中众生本具之修德。能拔一切戏论苦。能与一切实相乐。性与性冥。修与修冥。性与修冥。修与性冥。性修不二。生佛体同。是故得成加被义也。复次行人。若身身业。若口口业。若意意业。当体即是实相。惟其当体即实相故。则无能礼.所礼差别之相。达此能所性非能所。非能所性。遍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无有一能一所而非实相全体大用。是故三业得为能感。诸佛得为所感。诸佛得为能应。行人得为所应。此即归命请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论立名旨趣者。问曰。从上佛祖经论已足。何须更造此论。答曰。为治群盲恶取空故。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不能得见实相真体。亦复不知观照。不知文字。犹如群盲。不见乳色。随语生解。闻鹤谓动。闻雪谓冷等。闻此经者亦尔。经本破一切相。令达实相。而诸群盲。但闻破相。便执非相。取著于空。成恶知见。破坏俗谛。拨无因果。是以佛言。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而彼不知实相。虽复永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以其无始以来。常恒不变。具足过恒沙等性德之用。盖不惟为种种万行之所庄严。而具万行无非性具。无非性起。趣举一行。无非实相全体大用。无分无剂。互遍互融。体即法界。义如是故。

问曰。如是义者。即已遍破一切戏论。所谓若有见戏论。若空见戏论。若亦有亦空见戏论。若非有非空见戏论。单四见戏论。复四见戏论。具足四见戏论。广说乃至一百八见。种种见网诸戏论等。无不破尽。何故立名为破空耶。答曰。顺悉檀故。名为破空。悉檀有四。一.世界悉檀。为令众生得欢喜故。二.为人悉檀。为令众生生善根。故三.对治悉檀。为令众生灭爱见故。四.第一义悉檀。为令众生入深理故。今治恶取空见。名为破空。即顺对治悉檀义也。复次。于对治中。仍具四悉。所谓自有众生闻破空论而生欢喜。复有众生。善根增长。爱见消灭。证入实相。如是种种为益不同。以是因缘。须造论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体是至宝相不坏  用能破物性常然

 以喻般若三非三  通别咸成度无极

论曰。此一经之总题也。以对余经。则名为别。以对经文。复名为通。若别若通。所诠无二。故曰咸成度无极也。金刚者。喻也。般若波罗蜜者。法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贵重。以喻实相般若。诸法中尊。其相坚固。物不能坏。以喻观照般若。爱见莫侵。其用猛利。能破一切。以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疑。复次。实相尊重故。观照文字亦复尊重。观照不坏故。即是实相文字不坏。文字断疑故。即是实相观照断疑。譬如体是至宝。故不为一切所坏而能破一切也。不为一切所坏。故能破一切而称至宝也。能破一切。故名为至宝而物莫能坏也。一体三义。混之愈分。三义一体。派之愈合。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总此三法为名。借此三义为喻。此之三义。其性常然。诸佛菩萨。不能令增。一切众生。不能令减。非悟非迷。无彼无此。惟其不属迷悟。故遍为迷悟作依。惟其性无彼此。故依之成彼成此。

梵语波罗密。此翻彼岸到。亦翻度无极也。迷实相而为苦道。迷观照而为烦恼。迷解脱而为结业。是以非此说此。说名生死无极之海。悟苦道即法身。悟烦恼即观照。悟结业即解脱。是以非彼说彼。说名度无极也。复次。前五度对波罗蜜。各有四句料简。般若惟三句。一者。非般若非波罗蜜。有为诸福德是。二者。是般若非波罗蜜。相似诸智慧是。三者。是般若是波罗蜜。此经所显三般若是。更无是波罗蜜非般若句。以五度若非般若。不能到彼岸故。以五度若到彼岸。咸名为般若故。故但说般若。即为具说六度万行。当知六度万行。皆如金刚。离句。绝非。而非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一义谛无声字  亦无时处主伴等

 为利众生转法轮  六种成就而证信

论曰。实相之体。名为第一义谛。非能信.非所信.非能闻.非所闻.非三世所摄.非方隅所收.非主非伴.非一非多。而能所.时处.主伴.一多。咸依实相而得成就。是故若知第一义谛非种种。而种种无非第一义谛者。则不坏假名而达实相。可与信入此经。即通序而成别矣。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衣食行坐事即理  一切毗尼皆佛行

 一一行中见实相  护念付嘱善应知

论曰。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学深般若。便轻忽一切毗尼细行。辄云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由兔径。岂思如来大圣。法中之王。而着衣持钵。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仪。曾无稍异。故知全事即理。设欲舍坏色三衣。而空谈惭愧忍辱之衣。何不并废人间六味。而空谈法喜禅悦之味乎。昔高峰妙禅师室中垂问云。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盖一切毗尼。无非佛行。安得名为兔径小节。既是不遵佛行。岂名大修行人。须知即一着衣。便具惭愧忍辱功德之衣。即一饭食。便具禅悦法喜出世之食。即一行乞。便知如来行慈悲行。即一趺坐。便知如来坐法空座。是故一一行门无非实相。能令根熟菩萨。见诸如来与其同行。得悟实相。名善护念。令根未熟菩萨。依此法律。正住增长。进趣实相。名善付嘱也。由此得名为发起序。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证实施权善鉴机  护念付嘱故希有

 发心应住降伏心  般若相应此应问

论曰。以三义故。叹为希有。实相般若。难证难入。惟佛穷底。故为希有。已证实智。为物施权。权实不二。故为希有。知彼群机。有熟未熟。熟善护念。未熟付嘱。于一切时。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为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翻无上正等正觉。乃一切种智之果。发心者从因趣果之胜心也。入理般若。名为住。应云何住。是问住果。云何降伏其心。是问净因。夫无上菩提。虽名为果。体即非果。发无上心。虽名为因。体即非因。非果非因。实相法身宝也。应住是观照。不坏宗也。降伏是解脱。断惑用也。故名般若相应问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契理契机故善善  闻慧具足谛应思

论曰。自有契理而不契机者。如说大法。小机不堪。自有契机而不契理者。如说世善。不出生死。尽理而言。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故。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闻慧具足者。有闻无慧。如有灯无目。不见实相。有慧无闻。如暗室中坐。亦不见实相。诫令谛听。为具足闻慧故。为引起思慧及修慧故。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广大第一常不倒  四心亦即三回向

 如是誓愿善降心  能会一心三般若

论曰。广大心者。亦名无边心。谓所缘境遍。即是横亘四生。竖穷三界。四生为能住。三界为所住。依壳曰卵生。如鱼鸟等。含藏曰胎生。如人畜等。假润曰湿生。如虫蚁等。倏现曰化生。如诸天等。有色者。欲色二界。无色者。空等四天。于四空中。空处识处。名有想。无所有处。名无想。有顶众生。名非有想非无想。第一心者。亦名最上心。所谓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非小乘无余涅槃。功德施菩萨论云。无余涅槃者何义。谓了诸法无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诸蕴。资用无边希有功德。清净色相。圆满庄严。广利群生。妙业无尽。天台疏云。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无余也。常心者。亦名爱摄心。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论云。菩萨慈爱一切众生。同于己故。众生灭度。即我非他。是名爱摄。今谓此之经文。应依论释。盖一切众生。虽复无量。总不离我同体心性。是故名为自性众生。须知实无心外众生得灭度者。非不灭度自性众生。令证无余涅槃乐也。夫众生之界。本即大涅槃界。由迷妄故。生死浩然。譬如翳目。妄见空华。今令觉悟本灭即名为度。非有此岸可离。非有彼岸可到。若不达一切众生即我心性。便生彼我之心。不能爱摄。若不达一切生死体即涅槃。便生难度之心。不能尽未来际。行菩萨道。故实无言。为遮心外计有众生。及遮心内计有生死实法。非谓都不誓度自心如幻众生。不颠倒心者。亦名正智心。经云。若菩萨有我相等。即非菩萨。四相是颠倒心。有则名非。无则名是。以失显得也。宰主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即十六知见之四。略举以显补特伽罗妄执。此执若无。名得正智。四心亦即三回向者。菩萨所修三种回向。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今广大心。即回自向他义。第一心。即回因向果义。常心.不颠倒心。即回事向理义。以此誓愿善降伏心。令因清净。则会一心三般若性。回自向他。会解脱性。喻如能破一切。回因向果。会观照性。喻如物莫能坏。回事向理。会法身性。喻如体即至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一切无住是应住  资生无畏法三檀

 一二三摄六度满  如虚空住是所教

论曰。前问及许。皆先住而后降者。从实智起权智也。今答中。先降而后住者。从权智入实智也。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密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施有三种。一.资生施。即檀波罗蜜。二.无畏施。即尸罗孱提二波罗蜜。三者.法施。即毗离耶.禅那.般若三波罗蜜。不住六尘者。不着其因。不取其果。不着因者。不见我为能施。人为受施。物为所施。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缘无性故。如幻如梦故。惟心所现。因心成体。体即法界故。不取果者。不为贪求未来殊胜色等诸果报故。不住相者。相秪是六尘若因若果。盖现前所有六度妙行。本皆实相举体所成。是故随举一行。本即实相全体大用。譬如举海成沤。举沤摄海。而诸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非谓无福。不住尘相。名如教住。非无应住。是故善破恶取空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百如来。

 如来果德不思议  身相非相即实相

 不离诸相说非相  于佛三身如是见

论曰。准余诸论。自此以下。皆为问答遣疑也。恐有疑曰。菩萨施时。不住于相。云何致成果时福相。故逆问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尊者已达法身真理。随即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盖实相不变随缘。说为身相。随缘不变。即非身相。此则已悟报化非真。不离于真。佛迎其解而广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惟取报化修德之相。名为虚妄。即复取法身性德之相。亦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如达全波即水。无别波相。全沤即海。无别沤相。则不于法身外。别取报化相。亦不于报化外。别取法身相。而头头法法。皆是如来一体三身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持戒修福有智慧  善根深故福德多

 佛眼所见佛智知  离我法执度彼岸

论曰。不住相施为清净因。诸相非相为清净果。超情离见。谁能信乐。尊者因此致疑。佛答释云莫作是说者。不定之辞也。若无三种善根。虽在佛世。实信不生。若有三种善根。虽后后时。能生净信。三善根者。一持戒.二修福.三有智慧。

一.持戒者。功德施云。过去生中见无量佛。咸供养故。供养有三种。一.给侍左右。二.严办所须。三.询承法要。能守护故。名曰尸罗。谓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复有三。一.能离尸罗。离于十不善业故。二.能作尸罗。作于菩提分业故。三.能趣尸罗。趣于第一义谛故。

二.修福者。功德施云。种无贪等三善根故。质直柔和及智悲等。

三.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俱空故。知生空者。即是无我人等相。知法空者。即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虽云二空。秪是一理。不取则我.法本空。一取则二俱成着。此三善根。前不兼后。后必具前。前二为助。后一为正。若无正信。则助善福微。若无助善。则正信不发。由根深故。福乃无量。佛智所知现量而知。非比知也。佛眼所见。照穷因果。非肉眼也。世有侈谈无相。而尸罗福德。置诸罔闻者。妄谓不着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着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是以如来殷勤郑重。特申诫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盖凡夫未达戒之与福。当体即是无相。而欲别求无相戒福。不知一拨戒福法相。便堕非法相中。既取非法。生执宛然。欲会二空。愈趋愈远。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犹佛顶所云。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也。非法相如病。法相如药。病尽药除。何更取病。非法相如此岸。法相如筏。已度彼岸。尚舍于筏。岂更作此岸事。若未到彼岸。秪应痛舍非法此岸。不应辄舍法相之筏。若已到彼岸。还来度生。秪须用法相之筏。亦不须用此岸之非法。或于此岸示作警策。如婆薮调达等。又当别论。然今行人。幸自扪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法若可得及可说  即是有为非实义

 所说非是无因缘  顺于贤圣无为证

 无为差别义应知  譬如丈尺虚空等

论曰。若复度彼岸时。法与非法皆舍。云何世尊得菩提法。有所说耶。为遣此疑。故设此问。尊者深会佛旨。故随答言。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可得。故云。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所证既超情离见。所说亦超情离见。故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实相彼岸。虽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而如来以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但所说法。由其随顺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离见。离过.绝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盖不惟如来所证所说。超情离见。离过绝非。即一切贤圣所证。亦皆超情离见。离过绝非。以一切贤圣同入无为法故。既曰无为。云何差别。须知无为无差别。差别不离无为。譬如虚空非丈.尺。丈尺显虚空。又如入海渐次转深。海非深浅。浅深皆海。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非断无明矣。奈何执性夺修。许即不许六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法施具足二庄严  财施非因故非胜

 应知法施离取着  取着不名为受持

论曰。此以财施福德。与法施为格量也。财施虽多。于三檀中。但属资生。今能受持。为他人说。须具三种善根。如前所明。当知具足二庄严也。又财施。若非般若为导。则彼修痴福者。名为第三世怨。以其增长生死。不动不出。故云即是非福德性。但是对少说多。多则有限。法施出生佛果功德。是出世因。其福极胜。既作此格量已。仍恐末世随语生解偏执此经。以为佛法不复更修余福。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盖受一非余。是名魔业故也。又复应知。既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则一切法。皆即此经。譬如金作种种器具。则种种器具皆金。故知六度万行。无非般若。若妄计此般若别是一法。独胜余法者。则便成非法矣。言乃至四句偈者。明其极少。随以少文而摄全义。堪名一偈。无偏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以无为法有差别  四果智断皆无生

 无诤离欲最寂静  无所行故如是行

论曰。此即释上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疑也。疑曰。既称无为。那有差别。既有差别。那是无为。今明四果同证无为。不妨差别。虽有差别。皆证无为。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须陀洹此翻预流。亦翻逆流。言入流者。入即是预。约圣法流言之。入亦名逆。约生死流言之。理实无入无出。无逆无顺。但以背觉合尘。假名为出法性入生死。背尘合觉。假名为逆生死预法性耳。无所入者。无为法性。无能所故。非六尘故。众生无始以来。迷情妄见。不脱六尘境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只是意家微细法尘。若见道十六心满。无漏智生。不见有少许法相可得。尔时初预无为圣流。于无为中。尚多差别。

今时暗证之徒。不达法相。每取空寂以为究竟。能所宛然。辄言无能无所。大似灵龟曳尾。转扫转多。不知彼所取空。不出二种。一者。逼拶功极。忽令世界身心平沉不现。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瞥尔乍睹空寂。名豁达空。二者。平日习闻真空言教。不解真空旨趣。于习坐时。舍生取灭。念念希求空寂胜境。由功深故。空境现前。名变相空。此二种空。皆法尘摄。乃是定中独头意识所现相分。于须陀洹所证无为。永非其分。以彼分别我执种子全未断故。譬如认驴鞍桥。唤作阿爷下颔。岂不谬哉。是故末世狂禅。往往证此二种空后。方更破戒破见。自误误他。若实预流。云何破戒。破戒已非预流。云何滥叨极圣。而云无罪无果报耶。斯陀含名一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尽。余有三品。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漏尽。言实无往来者。如瓶中擎空。本无出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谓欲思已尽。即于上界入般涅槃。不复来生此欲界中。言实无不来者。彼界不增。欲界不减。如瓶贮空去。此本瓶地虚空不减少故。阿罗汉名无著。亦名应供。亦名杀贼。亦名不生。三界诸惑永断尽故。实无有法名为不生。若有不生法可得。则能所宛然。四相全在。故尊者复述自行为证。夫有欲则有诤。有诤则名喧杂。非真寂静。若有得有行。即便有欲有诤。云何得名无诤离欲。故不思议经云。佛问文殊。汝得不思议耶。文殊答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云何以不思议得不思议。故知大小虽殊。冥会是一。故得援四果以证般若。末世禅讲。各以有所得心自是.非他。炽然诤竞。其违二空甚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悟无生忍获授记  无生无性无所得

 是故了无所得时  方堪无上菩提记

论曰。四果既不可得。无生法忍亦不可得。云何说言佛于然灯佛时得无生法忍耶。为断此疑。故言于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是名无生法忍。设有少法可得。皆是诳妄。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决定非从他得。然不得言无头无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四种佛土皆惟心  心净土净离造作

 迷心严土严非严  知土惟心严自在

论曰。无生法忍既无所得。摄取佛土。教化众生。亦复无所得耶。为断此疑。故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夫土有四种。一.常寂光土。即自受用处。二.实报土。三.方便土。四.同居土。即化众生处。而皆不离自心。若自心无明究竟永尽。即庄严常寂光土毕竟清净。若为摄化自心菩萨众生故。庄严实报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二乘众生故。庄严方便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六凡众生故。庄严同居土令得清净。所化众生。既非性外。所取佛土。岂离自心。故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实非离于心性。别有外依报境可庄严也。是故诸佛心内种种众生。还依净心之业。随其修力。生于众生心内诸佛土中。所谓五浊障轻。生同居净。体法断惑。生方便净。圆妙三观。生实报净。究竟智断。生寂光净。如此能化.所化。能生.所生。皆惟心故。性离造作。若达心外无土。净心即是净土。终日庄严而无庄严之相可取。亦无庄严之法可着。是名真实庄严佛土。能于一心性中。施设四种净秽等土。横竖示现。种种自在。若不达惟心。妄谓心外有土。可施庄严。则是有相有为。尘非常住。故云即非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无住二非二  了无二义名净心

 净心六度净土因  是故菩萨应修学

论曰。此承上离相庄严之土。而正示离相庄严之行也。应如是生清净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尘。故名清净。但诫令勿住六度。非教令不生心也。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惟生心故无住。惟无住故生心。说虽有二。义实非二。了此方名净心。必克净土妙果。所以六祖一闻此语。顿悟真乘。后世承言滞句。罕达深宗。惟幽溪师般若融心论。颇窥堂奥。今应略述其意。言无住者。不住诸有为相也。言生心者。生六度万行心也。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是也。自有先生心而后无住者。藏通佛果是也。自有先无住而后生心者。出假菩萨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地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及圆教名字位去是也。别教虽界外法。于此二义。始犹分二。后方不二。惟圆教行人。从始至终。了达非二。是故圆观最为净土真因。

复次。一切凡夫。妄于三界种种取着。恒住六尘。究竟推之。心境递迁。何尝有住。是谓理即无住。一切二乘。妄于偏真。灰心泯智。离分段生。尽理言之。变易全在。何尝不生。是谓理即生心。圆人了知住即无住。无生即生。从此故有名字无住生心。乃至究竟无住生心。复次。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妙高山王胜一切  而不取我是山王

 报佛非身亦如是  无分别故名大身

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诸佛得成遍满自在身耶。为断此疑。故言非身是名大身。古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云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受乐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身。而不取彼法王体。云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复次。须弥山王。止是片喻。以彼山王。非余山故。佛以法界为身。非如山王对小说大。一切诸法皆即佛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功德施云。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复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处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内外多故。胜佛色因故。超内施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论曰。此即处可恭敬也。以是转法轮处故。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论曰。此即人可尊崇也。领纳无违曰受。终始不忘曰持。对卷曰读。离卷曰诵。最上第一希有法。即菩提也。成就故可尊崇。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为尊重弟子。谓文殊普贤等。私谓何况有人等。是人可尊崇。经典所在等。是法可贵重。以文字住世。能传实相因果法故。亦可分为二种福因。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即一切胜因也。遵修为奉。任弘为持。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如是奉持。能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名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论曰。此即彼义无上也。以般若波罗蜜中。文字性离。不可以文字而说取故。故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所谓终日说而无说。非以默然。为不说也。若不了无上义。即彼默然。亦意言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曰。此即越内外多也。微尘。指依报言。世界。指众生言。微尘非微尘。则微尘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外多。世界非世界。则众生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内多。复次。凡愚不了诸法惟心。谓微尘积为世界。世界析为微尘。不知微尘非微尘。云何可积为世界。世界非世界。云何可析为微尘。惟般若菩萨。了知微尘.世界无实性故。故云即非微尘.世界。了知无性之性。即是微尘.世界之实性故。故云是名微尘世界。斯则空有双明。遮照不二。所以福德超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论曰。此即胜佛色因也。若据藏佛三十二相。积百福成一相。治大千盲人愈为一福等。则以积福为因。然使不达法身应本。不达性具相好。则应化身相。终归无常。岂可以此见如来耶。般若菩萨。深知法身非相。具一切相。随拈一相。皆即刹尘相海。不可思议。安得定作相解。故云即是非相。是名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法界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论曰。此即超内施福也。七宝乃至国城妻子。名为外施。今施身命。名为内施。内施福德。虽复倍多。以格持经。终不能及。以施身未必永断身因。持经法施。能断自他生死因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论曰。此即同佛出现也。佛兴于世。薄福难逢。此经亦然。预闻者少。须菩提随佛觉悟。于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于佛现。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曰。此即希能信解也。闻慧清净。登圆五品。名为得闻。思慧清净。垢落根净。名信心清净。修慧成就。分破分显。名生实相。任运决至大菩提果。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实相无生。而言生者。犹大品所明。诸法不生。而般若生。盖解诸法本自不生。即是无生观智现前。说名为生也。实相即是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论曰。此即难有修行也。末世障深。故信解受持。倍为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论曰。此即信修果大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如翳尽华亡。华处即是空处。非灭华而取空也。是故离一切华相。亦离别取空相。即名诸佛证大果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曰。此即信解成就也。疏云。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又初闻经不惊。次思议不怖。后修行不畏。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此即威力无上也。据功德施论云。经曰。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须菩提。此第一波罗蜜。如来说。彼无量诸佛亦如是说。释曰。云何名第一。无与等者故。云何无与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胜故。一切诸佛同演说故。今经无诸佛同说之文。直云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当知第一波罗蜜。统一切法。无有一法独是第一。亦无一法而非第一。如转轮王之所统御。一切皆是轮王境界。设无轮王。则无所统。设无所统。亦不名轮王也。齐此是明十三种因。持经之福。多于宝施。以颂摄曰。

 处尊人重经同佛  一切胜因义无上

 越内外多胜色因  超内施福同佛现

 希能信解难修行  果大成就威无上

 是故受持说此经  沙界宝施福非类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忍即般若离四相  三施六度亦复然

 是故应生无住心  利益一切如幻众

论曰。若佛法中惟般若第一。何必更修余行。为遣此疑。故言忍辱即非忍辱等。以般若摄一切行。一切行皆是般若故也。遂引往昔妙行为证。言无我相等者。直是了达生空。不起我人等想。亦非顽然无想。设使顽无分别。则是愚痴。痴心作因。瞋念还起。纵令竟同木石。终非般若妙智。今以正慧观察。了知人我本空。故于恶王起大慈悲。兴大誓愿。乃至成佛最先度之。须知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修持般若。其来久矣。是故一切菩萨。皆应如此离相发心。言离相者。即是不住六尘等相。言生心者。即是常发大菩提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所应住。既达无住。应行三檀妙行。盖不可因于布施。而遂取着六尘。尤不可希心无住。而遂息其三施。以菩萨之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也。又恐人生于空见。谓。既云离一切相。如何行施利生。故释之曰。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体即是非相。不是拨相而别求非相。又恐人生于有见。谓。既云利益众生。如何无众生相。故释之曰。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正欲人行即相离相之施。利无生幻生之众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不伪无虚必当理  非妄始终能具照

 证法无实亦无虚  以是因缘应谛信

论曰。若诸佛离一切想。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为断此疑。故言是真语等。真是不伪。譬如世人。为名利故。未证言证。即是伪语。如来不尔。现证无上大菩提故。实是无虚。譬如世人。贪鄙矫妄。虽曾获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即是虚语。如来不尔。于大菩提无退失故。如者当理。譬如世人。修得四禅。心暂不生。相同寂灭。便向人说。我证涅槃。名不当理。如来不尔。真实证于大涅槃故。不诳者非是幻妄。譬如愚夫。于干城.幻事.镜像.水月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