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及俱夜罗器(此方译为随钵器。即钵内所宬者也)剃刀律并断轻(其例有三。初衣。二器。三革履。事通五众)。

一现成衣服(初明出家所服。后明非出家所服)谓三衣覆膊只支裙衫帔服坐具诸杂衣裳等(其例有四)。

已前一件随身所服。名虽多别莫不障形故也。若依僧祇云。覆疮衣雨浴衣漉水囊二种腰带卧具入分。五分又云。劫具衣单[專*ㄆ]衣[打-丁+親]身衣。若被即卧具之异名也。若下衣。若舍勒(四分云涅槃僧。此名内衣。即舍勒也)是可分。物准上为断。要是纯色所成。若是五纳之衣律本开用。五大上色作之。虽绮错分明乃是山成自尔。既为圣道标式。宜从分之。若锦绮文成之衣。并如后断。其下领袍[示*(專-寸+(舄-臼))]长袖褊袒只支加覆苦覆膊增襻胸。如此杂类衣裳形名难具。亦并轻分。由体相乖俗色类不同。不名白衣所服。即开随用之限。又偏袒裙衫震旦法衣。只支覆膊天竺本制。将彼例此样貌俱非。而犹同判在轻。曾无惮慑。若统收衣服相状皆非本仪。故僧祇中。覆肩只支皆长四肘二肘。今且约道俗两分。故开轻重。若深取律制。裙衫亦非(故律中著脱法式。此方不委)如十诵中。褊袖衣复贮衣等。并不令服故。

二随衣所有。谓钩带腰绳等用铜铁竹木铅锡所成。并衣袋箱幞等。

已前一件并随衣入轻。又如五分。针线囊入轻。衣袋前至齐后至腰者。亦入轻。准上诸袋幞等。若以绮错所成。虽无文相。而同俗中被袋类者。不入分限。

三成衣财具(谓布绢绫罗紬絁褐褺绵絮之属。及锦绮绣斑云霞之像等)。

已前一件义通重轻。若布绢乃至绵絮之财。但非绮色分明者入分。若锦绣氍氀纯同一色。相状减于法衣者同上轻分。若以青黄赤白黑五大色染。并绯碧红绿紫等上色染成者。无问多少轻重。并从衣财入分。若补方虎眼槟榔接正众彩间错者入重。故五分中。锦绮毛[旁*毛]若毡(谓广长量如上大者)蚊厨入重故也。又不同绫罗之财。虽衣体交错。而色相纯同故。律开著细鹅文相衣也。义准绫罗绞梭入轻。律开受王大价衣及种种好衣。并开大价疏衣。即知纱葛之属例分也。

四能成缕线(谓杂色诸线无问丝布纻葛纑缉之类。及麻綟丝绚等)。

已前准断。如善见中。针线入轻。则不论多少。并从分也。若有虫之茧。著芋之麻。并从重收。

二是外道白衣之服。律无正断。如下义分(其例自二)。

初是外道之衣。律本云。绣衣树皮衣树叶衣珠璎珞衣木钵。及一切外道衣皮衣鸟毛衣人发马毛猫牛尾衣等钦跋罗衣。乃至唐国李老余胤黄幆巾帔等。已前律制不著。义断重科。由是异道标相非正之服故也。若有所施与亦开受之。若已坏其色相者。除树皮毛发。余者准下入轻分也。

二者是一切白衣所服。律无正断。义须例准(其例自五)。

初常所服用(谓士女袍[袖-由+(十/田/(舄-臼))]袄子衫裤裈裳裙帔巾帽被矜毡褥靴履之属)。

已前义判须分二途。谓今昔两判也。准昔解云。亡五众生常服用同世轨仪者入重。故佛言。一切白衣服不得畜。为断恶法次第。理从重收。今不同之。虽文令不服此非断重也。犯舍财食生过极多。死尚开分。故非重摄。如后义判。若俗人奉施。僧得而未暇改正为法衣者。准断入轻。有多义故。一佛开受施。二听说净。三听改变如法受用。若色未改。相状俗衣并入重收。为绝怀俗之心也。广如钞中。不同锦绮以体相同俗。必坏色相者听分。此但相乖而堪附道服。故开改用。若有长发沙门。心希名贯。衫裤随俗都绝三衣。道在虚通。俗存我固。既思名系将何为道。无问死活。俱不可分。余闻。戏女暂披法衣生生常在僧位。今则贪名乐于俗服。义必劫劫恒居背真理路显然。岂在轻限。又诸律无断重者。必缘障不许披法服者。纵著俗衣不须入轻。虽佛开著非久用故。如贼夺恐难之类。自余巾带等服定非道用。例准重收。毡蓐二件同上所判故也。

二御暑雨之服(谓褐衣羊装油帔梭[卄/衣]笠子障热伞盖等)。

三御寒之服(谓皮裘貂璎狐貉帽蓐耳手足诸拟宜者)。

四庄饰之服(谓花钗缨络环钏佩绶治身众具。及镜奁装匣莹饰)。

五朝宗祭服(谓冠帻貂缨大袖裙褶革带履舄等)。

已前五件并是俗人所服。而比丘时有得者。须分判之。初一之中。羊装褐衣全俗服类。如上非轻。第二皮服律正制止无宜有开。必是熟财。微供资下亦许分也。第三装饰之具弥是所制。律本具之。俗态未除。理须除遣。尚不许捉。何得在轻。第四朝服虽非所应。然衫褶之类堪从改换。可入轻收。冠革之徒宜从重摄。余者例之。

二器具资。要律断钵器入轻。余者随事附见(其例有四)。

初是正钵。谓量是三斗已下斗半已上。体是瓦铁色。唯熏治者是如法器。

二是随钵。谓次钵小钵键[金*恣](鼻柰耶云小浅铁钵)并铜鍮碗盏(大小如前量也。及以七筋等总名俱夜罗器也)。

三随器所宬。谓函袋幞络巾帊等。

已前三件。若钵器量体色依法者。律正断轻。必体是竹木布帛。色是漆油棍鉴者入重。故僧祇云。过量白钵瓷瓦铁等入重。以体量不如故也。不同瓶罐等但令量如即堪从用。此是应量弥须准正。其余随钵律本断轻。而但云俱夜罗器。不显其相(如五正蒲阇尼五非正佉阇尼等。而有总别二名者也)若准十诵云。小钵半钵键[金*咨]入分。其随器袋幞律亦断赏劳。理从轻限。故五分中钵囊入分。亦有绣彩装饰者。可单抽重收。事同绣锦之服。

四针筒具。谓铜瓦木铁鸟翮所成者。律断赏劳。义非正重。

已前一事乃是小缘人必有之。理须分处。中国多用牙角作者。律制打破。开畜如前。宜入轻分。或以毡作者。或错彩庄严者。或绣缬结络者。或作错绮彩袋(号为针线袋也)并是华绮俱从重收。若纯色毡袋并所[山/成]之钵。无问铜铁多少。并即分也(必积针拟货亦准上通)。

三资下之具。谓皮革屣鞋屩靴袜巾布裹足。及随有袋幞等巾帊裹束者。

已前一件正律唯明革履一色。余者不明。依僧祇五分断。革屣及囊入分。必现有熟皮。准十诵中。系革屣韦靴韦鹿韦熟韦里脚指韦应分。必有生皮理从重摄。然此神州都不服用。岭表剑南时有著者。若南海诸国五竺道俗皆常所履服也。其形如此方折屐状。兼施后踵。边耳全无。多以革皮作之。若以靴履例准义亦开分。靴履鞋屦时有三台。龙凤及错线绮绣刺成者。若非纯色宜入重收。或有平靴尖靴。律无正断。然五分中以靴[革*雍]太深为世所讥。理非怀道者所践。平靴异俗可入轻分。尖全乖道。准入重摄。若准天竺复罗形如皮靴。面前决开。行则左右掩系。必平尖二靴似此相从。并准入轻。余有短[革*雍]高头类。列亦宜从履屦同断。

重之曰。上准律文例断。出处的明。而神解不同。意用难约。理须分门逞路。以义相收。然重轻两物罪相须知。必先究委定其纲致。则相种晓据。便处断懔然。譬临深履薄。详而后述者。其在兹乎。然僧物乃多。或一部二部。或四种八种。今但约位就人。四科皆尽。故随科条理。并如下引。

一局限常住僧物。谓约界限不通余寺。恒供别住。故云然也。物相如何。即田园房宇山林池泽人畜等是也。若盗损斯物罪科二重。有主望监治(即主掌者)无护通僧结。满五皆摈弃。不至须众治。有人言。盗僧物者唯结偷兰。由体遍四方之僧。乃钱不满五故也。如律中时有比丘。盗分僧物以为四分。但结偷兰者。文成证也。余则谓之不然。何者律据暂遮僧也。初为在村行恶污染俗家。僧众往槟。故生斯计。分物且属四人僧。则住无安所。内财既不有损。外迹弥复澄消。以此遮僧。可为明略。然本非长永。故罪事不成。律据本情依情权结。所以身子目连深鉴缘据。还依本计明判不成。故使众僧仍旧复用。若盗必结。正随物多少虽罪阶二位(谓满五波罗夷。减五偷兰遮也)莫非决属也。若夺斯物。望主极刑。以损我故罚他。罪则究竟。若不损故还我。罪则方便。方便故可夺。彼此无瑕。究竟故属他。自他同恼。出在僧祇。圣量明乎善见婆沙。故彼律云。时有知事比丘。以僧物为佛法两用。佛言。波罗夷。此岂望四方而通方便也。必若疑于四方常住交杂重轻者。又彼文云。假使能集十方僧。共分此物亦不得也。故知通望一僧总为一主。毕竟无分此物也。如何约数言可分之。言可分者。谓四方现前及四方常住物耳。律本乃云。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应分此物卖此物。及自入己者。此据别时因过为言。若诸部相融分卖明显。故律令回易田地。论许转贸房堂。开则坦然公行。制则为遮心过。必有须微夺者。不得不微。皆谓贼情犹豫未决也。今别属已定。如何还夺。若故夺者。还及坐之。故律本云。时有夺劫者物。佛言波罗夷。是名贼复夺贼。正教如此。夺剥弥难。既令他犯盗。必须纳现赃。赃既返收。罪便虚结。非为损物。盗则空来。若此任法司。便推绳酷滥九横陈之。终古五枉更衍将来。余以凡语难依圣情易照。可依僧祇明断随物重轻。必五众亡后。入重之财处断或违。如下显相。若当别主所护望主结其二罪(谨慎防守望僧结之。怠惰慢藏则望引护)若现僧共分同卖。皆望常住结之(谓满五皆须弃。减者偷兰遮也)并如大钞随相释之。此则文据[怡-台+畫]然。譬犹天分地裂形声大矣。人谁惑哉。若昏冒未悛。乃抱昔习者。良以恶类卒而难屏故也。

二者四方常住僧物。谓义通域外。事限坊中。故云然也。物相如何。即现熟僧供分啖之物是也。若盗此物罪亦两科。主掌自偷罪便单结(谓望四方僧人无满。五分唯结偷兰遮。约体分三品故也)若有主守护望别结轻重(谓满不满故也)有人云。无问生熟食具。盗者偷兰余亦谓之不然。谓物体通局也。前以人被四方法均凡圣故。罪分二品。并约根本究竟。今集僧分食。谓是可食者分之。及至挝系钟磐。何曾均行米面。但以四方僧侣望刹为家。法食义通。临时进饭。今若方中赋粟。理须馈造。若待成熟限期已过。终非急济。岂曰当饥画饼剧谈验之今矣。故佛令声召八方依时通给。受者执钵而仰请。授者欢心而俯施。皆即可进口。不待火成。若犹须捣炊。便应持釜镬五熟之器。制必畜之。此则罪涨滔天。福流沈地。必若然者则自煮内煮缠附未央。坏生熟生卒难逃责。今以凡心叵禁。圣制易依。故僧祇中。时有盗将僧食还房。佛言偷兰。此约四方僧不满五也。善见论中。结重罪者为约守护为言耳。此则轻重明文。深有所以故结也。前达通收轻重者滥委弥彰。然教有开合。前后相融。若执现文俱须重断。故萨婆多云。不打钟而啖僧食者犯盗。善见论云。至空寺不击磬。而食果者亦犯盗。此又正论明判。承古弥难。而文但言盗。故盗通大小也。故彼多见母等三论。并云随直多少结。而不定罪名。准例如上。约判想无差贰也。由作法集僧但分可啖之食。则米面谷麦不是僧分。若本由此等熟则可分。故入轻者。则田畴六畜园树五行火调之器须分。百谷之粮均给。既饭时无此。正法唯指现啖科之。故知能熟众具生举儭粮。即是不分僧物。义同前段。重物有损结之极刑。文如本钞所明。部别照镜。以外五众云殁。现成熟食宜同上律具解。通望四方不满。但结一品偷兰。必供济别住义通事局。宜作白二羯磨分。上二物送给他寺者。佛正开之。

三者四方现前僧物。谓情通内外。立法遮分。即道俗七众为僧得之施。存亡五众入分。轻物等是也。若据量罪相亦结两途。主掌自偷则望四方僧不满五。唯结偷兰遮。若有别主望别结重。此谓未加法前故名僧财物。则望三千世界一化通僧。皆获福利。反资施主。若盗此物望僧结之。而僧终难集。义须法约。故圣令羯磨遮制外来。若已加白二。物局现集之僧。而令通付一人。任其量数分给。若执掌自盗罪望现前结之。若盗者避守护人罪便两结(谓专守望僧法。慢藏望守护结)故善生经云。亡比丘物未羯磨前取望十方僧罪轻(谓治轻。业重也)若已羯磨望现前僧罪重(谓现治虽重。未来业轻也)。

四者当分现前僧物。谓供身众具限分衣资也。犹事局别人。非望僧结。罪居两位。大如上陈。皆望现前一身为财主。纵有多人同活通望俱一科之。犹财事既均故净舍俱受。律本云。谁犯尼萨耆。佛言。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准此一人说净通皆不犯罪也。如僧祇云。若众多人分得。分已中有善毗尼人。为说净者一切不犯。若多人共财虽犯过限。而无有罪。以物虽现在情乖事别必须分破。方名入已。故彼律云。若多人共分未入手等。过日不犯舍堕。若盗此物望护主结之(即例嘱授有劳仰而夺者)。

余以轻重难分。随事条绪虽物名具显判决灼然。犹恐类聚繁多卒寻难晓。便私情斟酌。任意驱除。回重从轻。便招极法。转轻从重。亦陷刑科。或嘱授未成。曲笔断与。或负债漠落勇意付他。或前事实虚。或在缘难练。遂私怀赇纳托势。随情回换重轻。罔冒僧利。并皆重罪。忏脱难期。故重委格言前后唱示。既位非初果。抵债义难。必通滥始终。方可科拟。

第二次用义门收束。显开制所由出。处断条绪虽与上门交映。而意在悟迷。前但约相用分。而未通轻重深意。今随义曲解。以类统收。显其圣教明文。拔其量处弘致。有殊途故分无爽。然五众亡物大要有三。一制令畜物。谓不得不有。即衣钵坐具等。此并入轻(谓轻可随身资道要务故)二不制令畜物。谓畜便妨道。故制止之。即人畜宝物等。此断在重(谓事资任重附俗心强。虽有疏缘始益终损也)三听开畜物。谓畜不畜俱得。即供身众具等。此通轻重(谓待缘及益。本怀据道。道在清虚。随机开制故也)。

次解第一制令畜物。初引文制畜。后引文断轻。其例有三。

一者三衣。谓僧伽梨(上衣也)郁多罗僧(中衣也)安陀会(此云下著衣)律本云。自今已去畜三衣。不得过。多论云。一切外道无此三名。佛自制立。阿含云。此名法衣也。

二者钵器。谓钵多罗(此单翻为钵也)律本云。自今应持钵行用铁泥作应量受。僧祇云。此恒沙佛标志。经中名为应器也。

三者坐具。谓尼师坛也(此翻为坐具。如世中所用坐者。亦名坐卧具。即三衣总名。亦为卧具。如世敷被之总名也)律本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必畜之。僧祇云。此是随坐衣。不得恶用也。

已前三件并入轻者。由资道正要。圣制令畜。止令随身。不令欠减故佛言。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以此文证所为处重。非不如法。故入轻收。由并制受持无缘辄舍。必有违离俱结正愆。故法衣以覆身。应器以资养。尼师坛具用以安坐。必若乖制并制有罪。

次解第二制不听畜物。初引文证制不许。后明断在重意(其例自五)。

初田园种植。律本中自种树。若教他不为佛法僧者。名为行恶行。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受。五分若施僧田宅听受。使净人知之。

二养育人畜。律本中大小持戒犍度中云。沙门释子不同余外道广畜人畜等(广明制断)僧祇云。施僧奴婢及诸畜生。一切别人不得自受。为料理僧故。受已付僧。

三伎乐众欢具。律本云。受十戒者。不应观听伎乐等。善见云。若施乐器者。不得捉。得卖。

四五兵戎器。律本中不许比丘见诸兵战乃至戏笑等。善见云。若施器仗者僧应打坏。不得卖。萨婆多云。若以似宝或作男子庄严具。如矛槊军器乐器。不得手投。

五钱谷七宝。律本云。有施钱宝者。付净人掌云。此不净物汝当知之。余不开。僧祇中钱宝等入重。已成百一物者入轻。非谓金宝之器物也。谓似宝铜铁作者。若不尔者岂有比丘执而受用。可上下求文。萨婆多云。若金银摩尼真珠珊瑚车渠码瑙七宝捉者犯堕。若似宝铜铁等及杂色珠。不入百一物数者。捉取得吉罗。不取如法说净者得。准付净主知之。僧祇中乃至知事人不得。捉三宝金银钱等及形像者皆堕。善见云。比丘不得捉生种子。必有施者依多论。十日内说净付俗人知之。

已前五件通入重摄。并招讥障道之元首也。初田园务。俗鄙儒士尚不窥临。况复出世五众。理非身所监护。故智度论中云。下邪命者。谓耕田种植取利活命。离此经营方名正命。今亲自执役。或教人裁种。污家恶行生过妨道。染谤尤深。故入重摄。第二制者人畜生命事待资给。比丘清举高标济远。今人畜同聚。秽乱事深。世事尚为供承。何成入道津要。既劳毙两用。故入僧中。留放多途如前诸判。第三制者。伎乐荡逸之器。本非眼心所怀。闻音尚制有愆。何况眼观无罪。正制不令身触。为遣著心。今便亲自鼓持。理由耽醉故。有涕零垂泪解体移神。俗士号为俳优。良有以也。既道禁弥塞过滥特深。理宜焚毁用旌惩革。然俗生欢美释怒。除纷微有供福之缘。薄展归依之相。必有宜将出卖便顺正论通文。第四制者。其戎仗军器本妨慈道。有国不获已。而设用拟非虞。出道本厌。今欣弥成过本或。恶戒之数。或生刀兵之劫。现未俱损。义岂停留。宜打破焚除用倾踵恶。第五制者。金银宝重。钱谷利深。能开不义之门。正塞清升之道。故经律同悲灭法。道俗俱知秽心。准论差人弃之。显强不净之业。然律通时议。意在革愆。生则说净付他俗人掌护。死则收入常住任委纲维。

次解第三听开畜物。律本广张例如下述。

已前一段之物名狭事宽光莲张教釰。后方开例。并由报优降随务退增。圣制被机意存据道。若心怀正观。励节拔群。而力志雄壮风霜未拘。其怀者则树下坐。但三衣以覆之。乞食以充之。但中下之徒心同上士。而身报尪悴有愿无施。虽励力前求而道根后退者。权开华饰房宇绮靡衣资众具缘。须随机通给。本为增道。非止养身。故中含云。我开诸弟子畜诸衣物者。皆善法故。持世佛藏经云。若不除我倒随事生著者。乃至不许饮一杯之水。服一纳之衣。何况余事。故知开意深重也。不获已开之。律缘人情意存道业。经约心带事起因。成全无贮畜。静缘修道。故楞伽中寺内烟起者。如实行人不应食也。十诵亦云。寺绝净地。涅槃经云。虽开受畜。如是之物要须净施笃信檀越。等正教明断。弥须谨依。然根器钝羸卒难回拔。还须随机附教任事重轻。若据本开义须分取。但为财物担累在无事则繁省闲要故。此一段类聚极多。义该二僧。事通轻重。若据律断通令不分。以从多为论故也。今总收诸类。须三例分之。第一性轻性重。第二事轻事重。第三从用轻重(各分一半为三轻三重也)。

先定三重之物。初名性重(由体相金石土木等所成重非随道)二名事重(由非道要俗务所缠)三名用重(体是轻物附重难随)。

初性重之物有五。

一房舍所有。谓窗户[巾*兼]幕竿架枰阁锁钥床席枕蓐灯具火炉炉等。

律本云。檀越为比丘令随作房法一切听与。事事具出如前犹多。阿难得别房开受。如僧残中开造大小房。白二加法作之。又开给住房比丘大小绳床大小木床等。又若夜闇须灯器铁[木*著]铁炷火炉灯笼者开之。

二诸杂作具。律本云。时铁作者出家。欲作钵佛开作之。须炉槌钳棑囊错镞器。作袋盛之。悬杙上。亦开熏钵调度。治钵者给钻鍱及木作等器开畜。缝衣患曲者。开绳墨赤土絣治尺度等。作桄张之。

三开畜器皿。律本听畜大小釜及盖四瓫及杓并二瓶两盖尼开说净。僧则随顺。终并随于重轻不可以说净。非重又开。煮药铫铁土三种釜瓶。煎饼鏊钓杓铜鐏。捣药杵臼簸箕簁扫帚。暖水瓶。澍水筒澡罐盘斗秤等。诸裁衣皮之具。浣衣具。供给食具。押果汁具并开。又听畜水瓶洗瓶盛水器。此并供给比丘。资道要用身所凭济事不获已。上士头陀衣钵如鸟。何用上物。大成担累。余有一切俗家器皿盘梡盏合匙筋幝巾酒泉食案脍刀肉机。凡非道用。无问大小多少。并入重收。以断俗怀专务出道故。自余有异于俗而是比丘要须者。若准十诵一切石物一切瓦物一切铜物。不应分器受二斗已上者。一切水精物贝物齿物角物。不应分半斗已上者(律文如此。而事杂重轻如前。约相断中具明分不分法。必临机正委不务笼通故也)。

四助身之物。律本云。若老病不堪步涉。听作步挽车。若舆若辇若车。随事并给。除皮绳发绳。不得使比丘担牵。若道行恐毒虫啮。当执锡杖摇。若筒盛碎石。若破竹作声。若患热者听作种种盖自遮。若作大扇。若转关扇小扇等。又开如意唾壶。广如四分杂房两聚。五庙祀诸相。律本云。开五众并得起塔庙。俱得致礼(谓依本夏次故)僧祇律云。律师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死者应起塔。相轮悬施幡盖。在屏处安置。不得在经行处多人行处。令僧和合已作之。既许营塔庙。理怀荐奉。馔羞虽通凡圣表心义一。故律本云。令上塔种种美食金宝为器盛之。设养食讫已与比丘沙弥忧婆塞经营塔作者。食之应使白衣伎乐供养。若有香华罗列基上栏上杙上檐前亦得。用香泥作轮像。乃至有余。应泥地。增一中开比丘以香华散死尸上。僧祇中亦尔。

已前性重之物。体是沈累根源。约事无宜。造修详过。义须遮断。但为人机弱劣随事拥心故。曲顺物情。权开通道。前事繁杂有累清神。生则接其身资。且听服用。死则断入常住。约绝踵前。又送终礼供之物。祭祀众具所须。正教正开。用答恩造之德。顺生顺俗弥旌息慢之仪。若不具立影形。则瞻仰何寄若不薄申微供。则殷志宁生。必断入重轻如上。如后具列。故第一房舍所有。律本正断云。若多有别房及属别房物灯台床蓐。并入重收。第二作具。律本通列五种。谓铁陶皮竹木作并斧凿之器。并入重中。第三器皿之属。律本通断瓫瓶澡罐重物。皆在重限。未分大小量齐。可准十诵二斗已上入重。其斗量是非如前广述。第四助身众具。律本但有车舆杖扇入重。余全不论。但是略无。义须例显。并如上决。第五庙祀供养众具。既有别属。即非自专。还依本处。若自造拟死后可入重收。自外不尽之文义例自看上下。

次明事重之物。其例自六。律断无文。准如条显。

初内外经籍(律本中。时有比丘。盗他经卷。佛言。计纸墨得重。故知别人畜也。又开读俗经书。为伏俗故。又为伏外道故。开读外经。不依彼见故也)。

右准断云。其内典经书如上母论所判。其俗中九流传集并可重收。以久习多著乐世法故。若有纸墨随例重收。若本为法化须有钞录者。则同轻摄。

二图画饰字(律本开装严房内。文绣装校并余杂色人禽兽文者。僧祇中比丘作房。欲白壁五彩画之。佛并开听。唯除和合非法像。余有山林人马像并开)。

右准断入重。其余彩色器具杂事及离壁素画。并是重收。由久染耽著故也。

三皮毛重服(律本边方得敷羊鹿皮为三衣卧具。更有余者开。不得畜师子虎豹獭皮及余可恶十种皮。若覆床以下马皮不得坐上。及一切皮衣皮帽不得著。[毯-炎+瞿]氀毛过三指。长三肘广五肘亦入重收)。

右准断[毯-炎+瞿]氀成三衣相量者如前入轻。若至中土便从重摄。皮三衣者准上可知。厚大者入重。余并不断。义约云。既不许服用。便成体重所收。然以开于俗家边地受用。未是通遮。故入事重中。伊梨三皮律不断者。明是重摄。

四白衣之服(律本云。汝等痴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白衣服不得著。若著如法治白衣服者。袄褶裤行膝手衣等。十诵云。五大色衣一切毛皮衣褊袖衣复贮衣一切毡衣一切贯头衣两袖衣一切囊衣一切衫裤禅并不得著)。

右准断云。诸律断中并无已上衣。而入重者今以义约。如律文中。王施大价衣。佛令应量者净施。明知异俗王衣可同此土山龙华虫日月纷米之服也。余闻施于冥告云。西土诸王多重佛教。外理国政则服俗衣。内遵法行便怀道服。咸著僧伽梨。同比丘所服者。其价极贵。或出万金。故耆婆施佛一衣。价直十万。而诸清信士女逮及菩萨在家咸著三衣。乃至色有诸天亦同此服。不同于王。此土王臣士女依经亦有服者。

如梁陈时俗士等。咸著用。今以事用征送教至。如梁高祖亲依佛教。三衣锡杖而受持之。所以登座讲说脱于帝服著于法衣。如简文帝集中。高祖数赐纳袈裟。表谢具明。又萧瑀为大唐仆射。公事既了入静院。著三法衣礼佛读诵。以此为常。及薨后送衣入津梁寺。轻法羯磨。近贞观中太宗以所著七条纳施胜光寺僧珍法师。价直三万。及终后还追入内。又以所著七条与恭宣二法师。令制诗先成者与之。及作一时成。令学士评其胜劣。俱云一等。因令市估价直六万。乃进衣出绢人付百段。又赐玄奘法师一纳。今现在。有买者酬十万犹不与之。以此诸证故知。王著贵价三衣不谬矣。所以爱道在俗。佛出家后恋慕无已。手自成一金缕。贵价[疊*毛]衣拟奉世尊。后以献佛令僧中行之。爱道不从。佛言。但僧中行具三宝。何者其人随顺我语供养佛也。为解脱故供养法也。众僧受用供养僧也。若供佛者失余二归。便依行之。并不敢受。次至弥勒取而服之。威仪具足。言金缕者。非用金也。缕色同金。光彩殊异装饰若金。岂有比丘服于金宝。据此法衣理充在轻。自余一切白衣外道之服。并不许服。俱入重摄。以断恶法修出道标。何得仍怀于俗事也。如瓦屋绵衣斩坏打破。绝流俗故。息贪竞故。顺知足故。不同不净财食死后通分。食是非复畜煮。财即同诸三衣。今之僧服体状全俗。著即滞情。故入重摄。若已改张。坏色失相。或异常俗如裙如袄。名虽含俗然相有殊。并可从轻。故褊袒只支方裙正背俱非西梵所服。然异东华俗仪。故俯情事理义可通。俱从轻限。余并例之以定二途。

五外道之服(律本云。一切外道衣不得著。谓一切草衣皮衣树皮衣叶衣鸟毛牛马毛等衣。今亦有著纸衣者。此即是树皮衣。亦有大德高望著青色千秋树皮袈裟者。亦同外道衣也)。

右准断并重由体相既非若著坏心障道。又生世不信。必有轻服坏色相者。如白衣中分之。

六文像绮服(律本云。不得著锦文衣绣衣。五分绣锦褥敷者吉罗)。

右准如五分律断。锦绮是不可分物。若纯色者应分。由相类同于法衣故也。无问大小多少。俱在轻中。其例朝霞斑布毾[毯-炎+登]之类。并入重也。

已前六件并由事涉世讥。本非道服。宜通断重。而事容大小。过起迟速。贮备延促未可该含。故随条断。并各如别。其俗衣两断义指如前。犹存俗相者深取后文。宜从轻限。

次第三解从用重物(其例有四)。

初以诸衣帛严饰房宇(律本开畜地敷等。即谓幄帐床帷承尘[巾*兼]幕等)。

右准断云。元作拟随房宇。即任住处受用。要是随时分。房者方可留之。若自拟改换权施受用者。可随轻物入分。

二以诸衣帛庄严饰车乘(律开畜车舆理有随车衣物。前后[媲-女+巾][巾*兼]覆幰调度)。

三以诸衣帛盛裹重物(谓案帊床衣箧笥巾幞之覆)。

右前二件之物。若元作属车乘案几。亡后随车必暂安非永。可随事轻重两分。

四以诸衣帛随身所障(律开畜蚊厨。五分云。敷经行处衣障壁虱衣单覆衣。谓床垂四角蚊厨是不可分)。

右准断如注入重。亦本为随身常障。不容改换。若如五分毡亦在重。而不分大小。若论随床所用无论厚大入重。必不定者准上衣量。[毯-炎+瞿]氀量任其重轻。

已前四件并是体非重分。理入轻收。但为担累沉积系缚缠深故从重断。而义分四句。句图度之。一以重宬重(即木匮板仓土廪等宬五谷钱宝等)二以重贮轻(谓木函柳箱用贮衣钵)三以轻贮轻(即衣帛等帊收束帛绢等)四以轻宬轻重(如上四条文自分矣)初及第四入重。二三两事入轻。

大段第二。次定三轻之物。

第一性轻之物(其例自三)。

初是十种衣财(律中一一列名。一者绝衣。或名失利衣。不同此方者。二者劫贝衣。中国出之。缉花所作。如白褺之例。京师有也。三名麻衣已外诸衣。此无正翻。并皆中天之物。此方有无。麻纻葛蕉竹蒲毛草等经纬用成诸衣财等)。

右准断入轻。由体现交须即堪裁服。无问多少厚薄。若色非色若正不正。并入分之。有人云。真绯正紫既大色上染。佛断不服著。得堕罪故须入重。今不同之。由体是应法即堪改转。还类法衣。如律受净。若以不许便入重者。五大上色之衣佛并通制。何为独在绯紫。一开一制但出意言耶。若必擅遏不通者。如生财绢匹绵屯及余杂段财帛。皆未染成。亦不许服。如何入轻。故知并由改转可成坏色同布绢之白色也。又不同锦绣毾[毯-炎+登]染则可得如法。未染体是斑文绮错外相五彩分炳。又佛正断在重无宜抑例通分。

二是所成之缕。谓成前衣缕。即用糸麻毛绵现在经纬及杂。缉荣散绩者。

右准断并轻。若麻[糸*留]糸絇如上已判。若杂重物亦准前断。

三是绵絮絓[糸*(虎-儿+几)](谓已离茧[(殼-一)/鳥]变成上相者)。

右准断云。若现成前列者入轻。若生熟蚕茧必害命。因随彼尸入重。若蛾虫自出[(殼-一)/鳥]之茧者。准多论轻分。然蚕所出丝绵。计本深当性制。故乞绵卧具三衣。律断斩剉涂埵。又憍奢耶缯彩涅槃正制不服。央掘许其转来。且接小机。后云。不成悲者非大乘行。故五分云。有将绵来施者受以入僧。即非自己。四分云。若得已成者斩剉和泥。判非所服。由本损生害命而获。何成慈悲法服也。正是怀道者所忌。尤当讥过者初元。今一方禅侣并不服之。皆以布艾为衣裳。可谓学大乘行之阶渐也。余亲问西来游僧。五竺诸蕃无著蚕绢为三衣者。虽于阗国养之而无杀害。映前所言弥光大矣。

已前三件号曰性轻。谓体是轻虚。资道正要。又随身机济深有事劳。今从本而定。轻名非在。多而入重也。类例并随且断。蹊迳炳然。而次第三件中丝绵所作者。意犹疑妨。何者由损害所利无宜在分。生得尚剉坏灭踪。死后宁开分通计。若准此义诚难决之。且顺央掘经中受者非悲。而不破戒。故在轻限。必更有部决。亦可从之。若正心学大道者。则从重例(今西梵诸释并不以为袈裟意可见也)。

次解第二事轻之物(其例自四)。

初身所服衣(律开三衣外畜覆肩只支泥洹僧。五约衣帽子腰带榇体衣毡被覆疮衣雨浴衣[毯-炎+瞿]氀衣。拭身拭面扪泪拭脚摄热等巾。五分护髀膊踝头衣针线袋。僧祇若性不忍寒苦者。毙故衣随意重著)。

右律断三衣坐具入轻。五分舍勒下衣及被可分。应是三衣同卧具也。余虽无文由。即用资强可从轻限。

二宬衣之物(律本开以衣安囊中幞中)。

三宅身之具(律制畜尼师坛)。

右前二件之物并入轻收。初则从衣入分。后则当体两断(谓赏劳入轻也)时有金皮络朱绦界缘或复角揲万字莲华散饰者。既律制不许画钵内为万字。明知众具通然。必有斯缘。可从重例。有相同阇之广事。从说净可入轻收。如法者入赏。

四漉水袋。律令作漉水囊及漉瓶。

右诸律入轻。亦有赏劳者此律不述。可即轻收。豫是宏椁袋覆者。亦相随分也。

已前四件亦号事轻。由即用要机更非改贸故也。必有文像绮饰可准上文断之。并须前后相衘方可断斯途路。

次解第三从用轻物(其例自六)。

初一随衣之物(律中。若著三衣解脱形露者。可安带及钩衣[金*刮]钩衣细等。又衣无安处。任箱函中盛之。若著内衣易脱应用腰绳系。听两头施玦纽。不得用宝作。当以铜铁锡镴等作之)。

右准例从衣同断入轻。

二钵器者(律令有钵如上钵量。若得七日药应著键[金*咨]小钵次钵大钵中。不作净畜。若应量者须说净。不者犯舍堕)。

右律但断钵入轻。余诸随钵之器。槃子盏子之徒。相从轻例。

三随物所属(律中。若钵难持作囊宬系口络肩上。若函盛亦开巾幞)。

右律断入轻。故亡人赏劳贮器之物相拟。若其多者。一则赏劳。随受持者。余则长摄。自入轻分。必有服饰装严从本入分。不同香炉宝装。由体自居重故也。

四屣屦之属(律开畜革屣。除锦文装严者。若为补革屣故。开锥刀磨石毛缕箸綖。应以十种衣为袋盛之。不令迸散。并开裹革屣巾囊)。

右律无正文断。然资身正要准僧祇分之。自余靴履之像彩装者。亦如上轻重。

五剃发之器(律开畜剃刀及鞘。应以劫贝障勿坏。并开磨刀石内囊中。钝者刮刃刀开之。及承发器)。

右准律断轻。剪沐常要故也。必有宝镂庄饰身鞘者入重。随有木匣火皮分之。

六助身众具(律开针线刀子并线尺度用补衣也。开作针毡及筒安塞及镊子剪爪刀刮汗篦摘齿物桃耳箄灌鼻筒禅带锥子之属。十诵澡罐釜瓶香炉熨斗禅镇匕卮之属也)。

右并随身要事。理断从轻。故律制云。无针无漉器不得游行。明知用资常有故也。又如僧祇云。受已制畜应法澡罐。岂非机务所须耶。故入分也。又萨婆多云。右似宝铜铁杂色珠等入百一物数者得取。不须说净。故知轻分为审。

已前六件之事号曰随用轻收。由物体沉重深非服用。然随事趣要更无过者。故从时用例入轻收。既圣制开听。故无定多少。律开刀钵及余众器现在僧分。外虽不论准义必有。针缕刀尺足可成衣。钩[金*刮]玦纽服常要具。香炉澡罐之属。匙箸鋺盏之流。文或显晦。事义准酌并如前列。通断在轻。时有或斯义者。便构难重叠。容色奋发赫然张怒。诘余云。我闻正律明断澡罐入重。剃刀入轻。今汝拒违。明非圣教。余答。教有开合。文通隐显。律张四说。经列法依。澡罐从重大小未分。刀钵在轻体量通混。今为计会诸部。抑有明文。理事含弘便定淆紊。约量据体宜如两分。且决绝于临机。何迟疑于文相。试为述其二三。足为事类联璧。如剃刀有文入分。裁刀无文在重。钵便三斗入轻。瓶则半斗在重。二文两义双皆俱违。情理天乖。事用同辙。何角张于正教自负罪于将来。今以当律无制量之文。此即未了之说。宜用外部通判便决滞于本条。至于剃刀截刀锥针之属余律在轻。虽文或左右而义类融会。自外细杂轻可随身。即事交须。又无讥丑。律本文事缺断。不可经停。宜从诸部明文并非重摄。余以亡物轻重抑断寔难诸师传授指订非据。所以博观中表。逖问嘉猷获本众多。口断非一。核其精瞻程节者希。余以不敏敢援前杰。辄抽直笔随事杀青。言复义重。望光修撰。

量处轻重仪。

大唐贞观十一年岁在丁酉春末。于隰州益词谷中撰次。余以自古至今诸有缀述多埋名而显相。少时代而开今。遂令披读闷于人世。故分明昧。用表幽心。

余自出家心存律部。经今五十余载常怀介然。恨以教义未周临机多拥。虽伏膺高座而以行事为先。涉历炎凉亟经载纪。至于持犯深旨弥有宪章。轻重浅相情求路绝。亦有高彦盛德。常学律门。闻断重轻便存缄口。目睹斯状。又增倒悬。贞观初年关表求解。晋魏中原号称学府。即而请诲重增昔迷。独有相州律师。制轻重相。言虽纶综还类古踪。由此意言遂出斯路。皆比拟于成教绝迟疑于古今。而以王著贵衣同于俗服。边方毛皮卧具类等轻分此。则文义阙彰致令处断斯咎。幸以天人交迹意存据道。云余所断迷。故非违白衣诸服佛制严明。何得雷同如王衣例。且王衣边服本是三衣迷名。同于卧具。悟则更张琴瑟。又云。诸佛大圣尚有后制过前。或复前开赊后。及论行事并以后教废前。故称智人名大觉也。昔虽立仪大存比拟。然非目验。故有小违可改。白衣见成之服非轻。已坏色相全乖非重。故积念成佛。初念似是而非第二。反观初则全非后是。如是前后沓观皆前昧而后明。始自三贤终于十住。乃至弥勒大士犹有一观未融。及至龙华道成方等十方妙觉。况今沈俗凡僧动恒相结结。既封执见结弥繁然。则凡力所资堪耐在此。至于不存心用何可而论。故知王衣边服并是三衣。诸俗恒服宜从重摄。又云。比丘之法少欲知足为怀。故佛见头陀开房同宿。诸有储积同夏不前。良以少欲显入道之初门。多积为恒俗之耻。故制白衣俗服。生绝御之。死绝分之。令见存者绝于著用。意存道捡。不徒设也。如是勤勤嘱累。余以其过遂敢改以后释前。庶见此箴幸同遗寄。又云。言非助道虽是佛说亦违。纵是凡言虽非经文亦准。故佛言。虽非我制于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此则佛自明言。何得相通轻摄。况不识王衣边服之相。故准而入轻。前行迷而非过。后结悟而是福。用上诸诲。可不信欤。

量处轻重仪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