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神京外栴檀寺沙门 来舟 注

△二智光发心出家请佛除疑说法二。(此科内含三卷大义即四卷五卷六卷)初正投出家述疑请法二。初品题。

厌捨品第三

厌者憎恶也。捨者脱离也。智光因闻心无所得名为报恩。反思尘事之繁扰。心不能静。以厌恶求离。捨俗出家。故名厌捨。

△二经文四。初正陈疑问四。初经家叙仪。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承佛威神者。谓佛见智光。因闻前品。发其大志。故以神力加之。令彼腾疑致请。经家归恩于佛故叙之。

△二感恩述怀。

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

心怀等二句。有通别两说。通谓闻佛说偈。重示四恩。更加戒忏微细发明。向所未闻今得闻之。故踊跃称歎未有也。别者即心无所得一句是亲切处。从此得悟故云得未曾有。然未曾有即是无所得。所谓三轮体空也。以妙达佛意。凡一切自他两利事理之中。必达三空。方是真实契道之行。长者一闻。不觉忻忭盈怀。故曰踊跃。向佛呈解故云未有。以悟为得。得无所得真无漏法。如饥二句。谓已往不得一乘法味如饥。未得智水灌既如渴。今闻妙法。开我襟怀。充足本志。如饮甘露饥渴皆除也。以上皆是感恩。我今下述怀。谓既得悟法。宜知恩报恩。故投三宝出家修证也。然报恩必欲出家者。据佛言。以无所得心方为报恩。假若在家。为俗事扰扰不得心淨。故求出家离尘。必三空易得。故云希证菩提。

△三引昔述疑二。初讚在家疑三。初说法唯心。

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淨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毗舍离此云广严。无垢称即是淨名。以无垢即淨。称即是名。乃维摩诘翻过之言也。甚深法者即惟心之法。以清淨下正标惟心。良以清淨心。即三轮俱寂。不善心即恶念纵横。盖心为发业招报之本故曰根。下文释之。如形直影端。容妍像丽。然心既清淨。则寂照无为不著诸法。即无漏心。从此淨心所现世界。自然瑠璃为地。七宝庄严。无所不淨。故曰心清淨故世界清淨。下二句反此。以心既杂秽。从秽心现出。故见便利不淨瓦砾荆棘。亦无所不秽。故曰心杂秽故世界杂秽。(心兼圣凡。界兼情器)我佛下结。一切诸法。该尽十法界依正。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经云。以心为主。无不由心。故天如大师造唯心十法界图。本此也。

△二称讚在家。

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一切犹如赤子。不贪财利。常修善捨。供养三宝。心无厌足。为法捨身而无悋惜。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

既云在家。足知无垢称乃居士也。有大下歎德。以大福德三字总称也。下皆别显。以众宝下现世福果也。男女下现世德表也。不谤三宝即是正见。约一体三宝说。以正见了达。自性觉悟即佛宝。自性轨持即法宝。自性和合即僧宝。以不达自性者为谤。能达自性为不谤。然谤必不信。不信则不悟。此则因信达悟。是为正见也。以孝下。歎其孝养尊亲为众善之本。此为现世之福相。又为当来之福因也。且约自利说。起大下。又歎利他。谓能给孤独乃至蚁不加害等。乃现世之德相。又为当来之德因也。忍辱下。衣能遮体不露丑形。喻忍能遮恚不露嗔形。又衣能护体寒不能入。忍能护道祸不能入。盖忍为入道之大本也。慈悲下。以室能容身。喻慈能容物。又室喻圣人所证之精奥处。以圣学尽于精奥。必慈悲彰之也。慈悲即仁。假有一物不被其泽。不满仁道之分量。菩萨能发此心者。无生不度。无物不容。亦义含法空为座。但是缺文。若不法空皆是有为功用。焉得后文授记菩提耶。尊敬有德者。亦见己之有德也。心无憍慢者。即法空为座之德也。何以知然。良以憍有八种。慢有七种。不假人法双空。难以制伏。怜愍一切如赤子者。慈悲室之德也。不贪等。至于捨身无悋满檀度也。如是二字指无垢称。虽不出家者。虽是活辞。言虽现居士身。却行菩萨道。故云已具等。即前檀度摄六万行齐修。故云无量功德(憍有八种者。谓壮盛憍。性憍。富贵憍。自在憍。寿命憍。聪明憍。行菩憍。色憍。慢有七者。谓慢。我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以陵他曰慢。自恃为憍)。

△三兼以授记。

汝于来世。万行圆满。超过三界。证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门。亦婆罗门。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则名为在家出家。

万行圆满因具足。证大菩提果具足。超过三界者。必离分段生死。义兼不唯独超三界。亦复超越三乘。亦离变易生死也。以上授与来记。汝所下。讚现世修行。以凡夫修身。菩萨修心。真沙门者。不以身为沙门。以心为沙门也。假如身被法服。而心不入道者。但名字比丘耳。身虽白衣。而心能入道者。真比丘也。虽有妻子。心出三界者。真出家也。以上皆是佛言。智光述之。意在有疑。

△二斥出家疑三。初正斥六羣。

世尊。或有一时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其恶性六羣比丘说教诫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形似沙门。心常在家。如是沙门。无远离行。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闍崛山中。其地平坦严淨。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迦兰无翻。即园名。精舍。谓精雅堂舍即法堂也。六羣者。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羣出队入。故名六羣。一兰陀。即车匿。释种也。二迦留陀夷。此云黑光。此二人性多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时黑山聚落诸优婆塞。来白佛言。六羣比丘。于彼聚落作诸非法。佛令阿难同六十比丘。往彼作驱出羯磨。二人知之。出一由旬外迎请阿难。即求忏悔言。我所作非善。从今已去不敢复作。即同阿难还至佛所。三文陀达多。四摩醯沙达多。五马师。此三人性多愚痴。不受人语。六满宿。性多瞋恚。此四人皆释种。常作非威仪事。因不受人语。故云恶性。六人各聚众不法。故云六羣。佛为说教诫法者。即教诲警诫。欲彼改过成善也。汝等下。正教诫之言。谓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且为根本如。十一善法信为其首。乃入道之原也。以上二句勉信。足知向之不信也。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者勉戒。足知向之不戒也。若人下。皆斥辱易知。深坑指地狱说。如是下。指名痛斥。谓貌似佛子。心非佛子。故云不名出家。以其形具僧体。心不染道。故云非是沙门。以身居聚落。心无淨行。故云非婆罗门。以俗情未退。解脱未成。故云无远离行(能超尘离见。方为真远离行。六羣未得。故以斥之)。

△二说远离行。

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淨信男及淨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远离下。标举列名。身远下释义。出家者。弃捨祖业。割爱辞亲。为身出世俗之家。空闲者。或深山穷谷。或清雅园林。安居进道。不为声色所惑。故曰不染欲境。以其身安道存即身远离也。身虽下四句。乃反显痛斥之。若淨下。明真远离行不落形迹。故云若男若女。如其居尘不染。信道不疑。故名淨信。聚落者。乃五欲繁华之处。无上心者。即凡心而发佛心。大慈悲者。即尘劳而行佛行。有自他雨利之功。故云饶益一切。如是下结讚。良以修行一事。元不局在家出家。要在绝妄明真。超凡入圣者可以承当。若夫狂心未歇。逐境攀缘。虽处深山。繫念尘世。如是之流。出家俗汉。生死业根。所以佛斥非远离行者斥之当也。有等身虽在家。心游觉海。五尘融为自性。六念合入菩提。仍从大悲心中流出妙行。饶益有情。如是之人。即缠出缠。是以如来极口称扬真远行。

△三六羣获益。

于是六群恶性比丘。闻是法音。得柔顺忍。

凡性恶者多刚。刚者多逆。今闻佛斥生大惭愧。恶性顿释。直下柔顺。所谓狂心歇处即是菩提。虽然。犹归于世尊应病之良剂耳。是知淨名会上。弹偏斥小。歎大褒圆。即如是矣。

△四求佛决答四。初述疑讚请。

然今我等。虽信佛说。各各怀疑。意未决定。善哉世尊。能断世间一切疑者。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实语者。无二语者。是知道者。是开道者。惟愿如来。为我等辈。及未来世一切有情。捨于方便。说真实法。永离疑悔。令入佛道。

然为转文之辞。虽是未毕之语。因佛已往皆真实语。不敢不信。奈心中不了。未免怀疑。故云虽信。疑非一人故云各各。意欲出家。因斥六群故未决定。以上述疑。善哉下讚佛意在求实也。以佛语不定。取捨两难。望佛实说故先称善哉。此为总讚。下为别讚。能断疑者讚佛智透彻也。于法自在者。讚权实一体也。真实语者。讚称理之说也。无二语者。言之决也。知道者。谓佛能亲证也。开道者。谓佛能指示也。以上如此称讚。意望一决。所以下文哀恳故云惟愿等。我辈谓现前大众。未来即后辈众生。方便属权。而明知抑扬是权。又不得不疑。故望佛捨之。唯说真实是亲切之恳。以一言剖断。更不犹豫。故云永离疑悔。直下翻身。便趋觉海。故云令入佛道。

△二复陈己见。

今此会中有二菩萨。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萨。善能利乐一切有情而无休息。如我惟忖。出家菩萨不及在家修菩萨行。

有二菩萨。是两种人皆行菩萨道者。出家谓抛别六亲。剃除鬚髮者。在家谓六亲合会。居尘不染者。是二下谓形别道同也。善能者应物曲巧。利乐者得意亡言。有情言一切者乃不择其机。无休息者乃诲人不倦。惟忖者。己意推度。出家不及在家者。以其抛别父母。以无养亲之道也。

△三徵释所以。

所以者何。昔有金轮转轮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厌离世间无常苦空。捨轮王位。如弃洟唾。清淨出家。入于佛道。是时后宫夫人婇女。八万四千。见王出家。各怀恋慕。心生号恸。生大逼恼。起爱别离如地狱苦。金轮圣王初受位时。所感宝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属。共伤离别捨位出家号泣之声满四天下。此诸眷属各作是言。我王福智无量无边。如何见弃捨我出家。哀哉苦哉世间空虗。后今已去无依无怙。

初句徵。谓所以出家反不如在家修行者何也。昔有下释。金轮王出于增劫。释迦出于减劫。未尝亲见。或展转闻知故云昔有。金轮王解见初卷。发阿等即能发之心。厌离等是发心之本。无常者谓世有迁流。界有成坏。人有生死。物有转变。皆为无常所逼故曰苦。终归灭尽故曰空。因厌苦空故捨王位。以撒手弗顾。故云如弃洟唾。以纤尘不染。故云清淨出家。以修行证果不负其志。故云入于佛道。是时下宫眷哀号。悲恸恋慕如人子之丧考妣也。如地狱苦者。以地狱罪苦为业火所逼。爱别离苦亦为忧火所逼。比如地狱非真地狱也。以上先述夫人婇女等悲恋如此。金轮下又述宝女千子。及诸臣民等别离之情状如此也。号泣下。以四海之内皆为王民。君为臣民之主。君既出家。人无所依。而何处不知。何人不痛。故号泣之声满四天下也。世间空虗者。乃哀痛无依之词。应知此乃智光推度。出家固妙。唯此伤慈。又何忍心哉。

△四转申疑难。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归佛法僧。发菩提心。捨离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怜愍恩念情深。离别悲哀感动天地。如涸辙鱼宛转于地。爱别离苦亦复如是。如彼轮王眷属之心。出家菩萨饶益众生。云何娆害父母妻子。令无量人受大苦恼。以是因缘。出家菩萨无慈无悲。不利众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萨。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利益一切。

此又引淨信男女。念生死。求解脱。未尝不高尚其志。其父母哀号不捨。亦世人之常情。如涸下取喻。辙者车轮所辗之迹。涸者枯也。鱼入枯辙宛转必死。比父母哭子。肝胆碎裂与鱼无别。故云爱别离苦亦复如是。如彼下与前喻会同。当知前喻乃以下悲上。此喻以父悲子。其上下虽别。而悲痛是同也。盖以上二种但是引事。出家下方是疑难。谓菩萨所以出家者元为饶益众生。若如上二事。不唯无益于父母等。而反成娆害。不得不疑故曰云何以是下蹑住前文责其大过。上不念父母鞠养之恩为无慈。下不念妻子恩爱之情为无悲。至亲至爱者尚不能顾。况众生耶。故云不利众生。是故二字承前。非如下结显。谓在家菩萨上不离父母。下不离妻子。慈悲怜愍皆具。岂不是怜愍众生利益一切者耶。良以法不孤起。教藉缘兴。不假疑难。则出家大益何以兴焉。然智光之见犹未脱俗。引生死之根。为利生之益。不亦悲乎(生死根者恩爱也。恩爱不离。生死罔脱。故此言根)。

△二佛与决疑三。初讚责不当。

尔时佛告智光长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劝请我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汝今所问。出家菩萨不如在家。是义不然。

善哉者讚美其请。欲佛分别胜劣。意有利他之美。所以称善。重称者善之至也。意在不得此举不得闻出家之妙。汝今下又责其不当者。因不知出家之底蕴也。

△二徵释所以。

所以者何。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

所以虽引佛言。犹责其不然者何谓也。谓出家者有慧力故。然慧之言正者。有拣别意。良以出家菩萨。高尚其志。参求知识。得闻正法。引发正智。复以智慧入理深究。故云微细观察。以不致荒唐曰微。不致粗浮曰细。始觉内照曰观。会事归理曰察。此出家之胜也。凡读者。当于微细观察断一断。在家等另举。言在家者。虽有出世之心。未免尘劳之累。不能徧参知识。不暇博览圣教。则正慧无由而生焉。更有五欲浊心。贪求繫念。及逐境攀缘。故云种种过失(此处智光应有一问。问曰。如佛所说。出家之胜者。昔日称讚无垢称名真出家。何得佛语相违耶。世尊应答。无垢称者。金粟如来之现身也。为在家毕竟不能出家者。现居士身行菩萨道。故我称歎其德。为引在家行道之方便耳。若夫真实入道。诚让出家。则见前后照应。文义相接)。

△三广说诸喻九。初贪如大海喻六。初标立喻本。

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满足。

世间即三界之内。舍宅即五蕴之身。阿赖耶识如宅主。谓众生识性主人。依五蕴而住。故将五蕴身呼舍宅。下皆倣此。又舍宅能容物。喻人之贪心。下句正明其贪。凡诸可欲五尘。虽能积聚犹不知足。而譬如大海吞流无异。前云种种过失者。此其一也。

△二举譬吞流。

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龙王各居一角。东南龙王白象头。西南龙王水牛头。西北龙王狮子头。东北龙王大马头。各从四角涌出大河。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随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牛随出。三缚刍河。其水所至。狮子随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马随出。如是大河。一一河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有无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众水。皆入大海。然此大海。未曾满足。

阿耨池。西域记云。南赡部洲之中有阿那婆达多池。华言无热恼。或曰阿耨达池(有云阿耨达梵语之讹也。良以五天竺国。梵言不同。余意谓非毕竟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铜铁。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瀰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是以池东面金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渡河。绕池一匝。流入西南海。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流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狮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流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也。(殑伽。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信渡此云验河。缚刍此云青河。徙多此云冷河。皆从池中流出)然本经与彼少异者。彼曰龙王是菩萨化现。此经未言。此经明出龙王形相差别。曰白象头。水牛头等。彼则未出。又彼曰河从池之四面。各有流出河口。如金牛口。金象口等。此经无河口名。且曰河从四角流出。然彼此互有隐显则可。惟面之与角。相反无准者。或角者是河流所归之海曰角。则无疑矣。然经中明云各从四角。涌出大河者。或译人之误面为角。亦未可知。再不然。必西域记误角为面。亦未可知。虽今经作喻。事出假设。然名相之疑。不可不辨。馀文易知不解(此经私陀即彼徙多)。

△三以法合喻。

世间众生。所有一切居处舍宅亦复如是。聚诸珍宝从四方来。悉入宅中。未曾满足。多求积聚。造种种罪。无常忽至。弃捨故宅。是时宅主随业受报。经无量劫。终无所归。

世间众生。指能贪之人。聚诸珍宝。即所贪之物。舍宅即身。故云亦复如是。合前大海吞流也。聚诸下。四方合上四大河。诸珍宝合上中河小河及无量流派。悉入下。合前众流归海等。多求积聚者。得一望二。得少望多。乃至愈得愈为不足者。亦众生常情。与彼大海未曾满足无异也。多求下。明因贪造业者。盖为多求必失正。或谋财以丧德。或希色而昧心。皆不应而强作。至于图夺伤杀等。故名造种种罪。无常忽至者。死时不保朝暮也。弃捨故宅者。死尸已撇也。宅主即阿赖耶识。随业者。即业牵识走也。业谓引业。即在日所作善恶事务。薰成业种。由业牵引。随业受报。而众生无自由分也。呜呼。若不遇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开示发心。克志修道。不唯今生不能脱离无常。乃至尽未来际终无所归。反显惟见佛性。证菩提。为所归向也。

△四释明宅义。

善男子。所为宅者即五蕴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识。

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然色蕴虽宽。且约自己父母所生者高低肥瘦。容颜差别为色法。后四总一心法。受者谓领纳前境。觉知违顺者是。想者于所缘境。记忆不忘者是。行者谓念念迁流新新不住者是。识者了别前境含藏种子者是。五法谓蕴者即藏义。以含藏佛性故。本识即识蕴。前五蕴为通说。本识别显。即众生带惑之佛性也。然佛性在五蕴身中。如人依宅而住也。

△五智者不受。

谁有智者。乐有为宅。唯有菩萨安乐宝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宅者。须归三宝出家学道。

有为即众生造业。有所作为故。谁有二句。激励之言。谓有智之者。必不乐著五蕴为依。必不贪著五尘造业。唯有下菩萨即智人。宝宫喻涅槃。菩萨依之如住宫室。涅槃为断德。而于中烦恼皆尽。生死永亡。故云离老病等。若有下劝修。一闻千悟为利根。决志不疑为淨信。信之笃实为深厚。善男子等即淨信之人。欲度父母者。是我世尊劝人尽其子道。如目连之救母也。度妻者。尽其夫道。如佛度耶输也。度眷属者。尽其父兄之道。亦如佛度罗云及难陀等。无为即涅槃。甘露喻菩提。宅者依託也。凡夫依宅住。圣人依菩提涅槃住。须智理契合。故云令入。须归下正劝也。须者必用也。归者依向也。以三宝为依託。得其良师也。出家有二种。剃除鬚髮者。始出世俗家。超脱生死者。更出三界家。学道二字。即止观定慧。能悟能行者也。盖因智光有出家之志。犹豫不决。故如来特用法喻。一抑一扬。亦乘时应病之良药也。

△六以偈重颂。

尔时如来重说偈曰。

此标举也。偈颂有二种。一祗夜。二伽陀。祗夜谓重颂。即颂上长行。伽陀云孤起。不颂长行。孤另颂之。

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

此正颂。初二句颂喻本也。算谓筹算。以数较计。知其分量者是。分即分数。谓以在家较量出家者。尽其算数之极。犹不及出家之一分。喻分者。谓譬喻比之尽其极。亦不及出家之一分故云莫能比。此但标定。下喻释之。

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閒旷若虗空。自在无为离繫著。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罪业无有边。

此不颂长行。突然而出。为孤起颂。如牢狱者。但言有拘碍不得自在。故云逼迫。俗语云。儿女金枷。妻子玉鎻。为情缘所迫。恩爱缠缚。欲求解脱。似觉为难。故比如牢狱非骂人也。出家閒旷者。谓上无王差所繫。下无妻子牵连。孤云野鹤。无所罣碍。故喻虗空。自在无为者。喻所得之道果。即离繫果也。谛观等二句。因出家闲旷。对显在家过失。良以世间牢狱不禁无罪之人。在家过失。正显有情自造。逐境运用为业。恶业成就为罪。罪之多曰无边。古德云。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是也。

营生贪求恒不足。犹如大海难可满。阿耨达池龙王等。四角涌出四大河。大中小河所有水。昼夜流注无蹔歇。然彼大海未尝满。所贪舍宅亦如是。

此正颂贪喻也。初句是法。次下皆喻。运用活计曰营生。希望谋取曰贪求。愈得愈求曰不足。故死心禅师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裡米生虫。库中钱烂串。日里把秤称。夜来点灯算。形骇似傀儡。莫教绳索断。良哉斯言。世间富翁大约如此。次句大海喻贪心。四河为总。中小又是四河分开之流派耳。总该一切江河淮济。昼夜流注。无蹔时停歇。皆归于海。然彼大海未尝满足。此但为喻。末句法合。所贪舍宅者。即具贪心之身也。合上大海。故云亦如是。

在家多起诸恶业。未尝洗忏令灭除。空知爱念危脆身。不觉命随朝露尽。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无所随。幽冥黑闇长夜中。独往死门随业受。诸佛出现起悲愍。欲令众生厌世间。汝今已获难得身。当勤精进勿放逸。在家屋宅深可厌。空寂宝舍难思议。永离病苦及忧恼。

此段孤起警策。令人著眼。初句明业。谓在家者有妻子产业。五欲交心。以心随境动。而身口随心。则何业不造乎。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假有惭愧者洗心求忏。可令灭除。如身浊不淨。洗之则洁矣。今云未尝者。盖在家人。五欲堆头以为常事。任运不知何能求忏。固此积习之久。则为堕缘矣。哀哉。空知下。广明生死迅速以警之也。且世人明知肉身危脆。谁不保之。然危者不得久安。脆者知其必死。是以爱之念之。丰衣足食。医之药之。欲求长寿。却不肯洗心求忏。戒定修心。故曰空知。所以日往月来。死时将至。犹未晓解。故云不觉。朝露者。即清晨露水日出则尽。一息不还呜呼死矣。琰魔即是阎君。使者即是鬼使。催逼者不容展限。到此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故云妻子等。幽冥黑闇即是地狱。经云铁围两间。幽闇之处。名为地狱。人死有罪者必入其中。独往者。言至亲不能相随。权势不能相救。唯孤魂自逝。投入死门。随业受者。业谓生前所造之因。受是领纳地狱之苦。盖魂随业引。苦随业受。如影随形莫能迯之也。诸佛下。出佛本意。谓佛所出世者。以慈悲愍念。说无常苦空。生死迅速。令人厌生死苦。发菩提心。证无上道。(颂中无发心证道者义该也)世间有二种。一无情器世间。有成住坏空。二即有情众生世间。有生老病死。二皆无常。故令厌之。欲因厌求脱。即佛之慈悲也。汝今下诫嘱也。难得身即是人身。以六道中唯人身难得故。裴相序圆觉云。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耳。可谓六道中独人身难得也。下句劝修。谓既得人身。不可空过。须发勤劳心。起精进行。勿得放逸。下句正出可厌。如前文云。逼迫如牢狱贪望如大海等。意在令离也。空寂者亦如前文。出家閒旷。等若虗空。宝舍者。谓出家人。以戒定慧品蕴于身中。如舍盛宝故云宝舍。难思议者。亦如前文。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得比。意在劝人必行也。永离病苦等其义最深。谓身病心病。忧恼者。即五住烦恼心病也。病苦者。即二种生死身病也。出家成道不复更生。故云永离。

诸有智者善观察。当求淨信善男女。欲度父母及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城。愿求出家修妙道。渐渐修行成正觉。当转无上大法轮。

此颂智者不受生死也。承上在家之过。出家之功。既明于前。是以智者善须观察之。当求下。是颂长行若有淨信深厚善男子等。奈何当求二字文义不顺。宜用若有二字。则与长行照应。然诸有智者一句。是颂长行谁有智者等文。故知若有二字前后无违。若用当求二字无味之甚。纵然将错就错释之终不顺义。或译人之错。或誊录之讹。假若必就当求释者。作佛命智者。当观察求机说。若淨信欲度父母之人。愿求出家。修行妙道。必欲渐渐修行。成等正觉者。汝当为他转无上大法。何也。彼既出家。修行妙道。渐成正觉。非无上大法不称其机。应知此解于义则可。应长行则不可。思之。

△二石火烧木喻四。初正说譬喻。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世舍宅。犹如石火。深生厌患。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烧一切诸艸木等。

石火者。如打石所出一星之火。而深生厌患者。谓一星之火虽微。放荡能烧万顷之荒。故厌患可畏。譬如二字雷同犹如。当改石火虽微。于标释皆顺。

△二以法合喻。

世间舍宅亦复如是。贪心求覔。驰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时追求无厌。若无所得心生热恼。日夜追求。是故世间一切舍宅。能生无量烦恼之火。为起贪心。恒无知足。世间财宝。犹如艸木。贪欲之心如世舍宅。

舍宅即众生身。后皆倣此。亦复下合喻。以身合宅。贪合石火。贪心求覔等。言希望无厌。合上石火烧木亦不知厌。然求覔必使驰走者。贪之表也。谓念起于心。形动于身。使之不得自由。亦如石火蔓延。触处皆烧不能自息也。若有下。谓求之称心受用。愈得愈不足。而圣人观之如火可畏。众生更加追求。且尽一切时而无厌足。此言称意则滋贪。若无下。又因贪不得。热恼生瞋。以瞋助贪。而贪之愈急。故云日夜追求。言追求者。即不当贪而强贪。未免劳身劳心。此又因贪见痴也。是故下。蹑上显害。能生无量烦恼火者。言其根随诸惑。顿然皆起。又不止上之三种也。为起下。因害推本。皆为起一念贪心。恒无知足使然也。世间下结合前喻。谓财宝如草木。下句当云贪欲如石火。而不言石火言舍宅者。舍宅即是众生。舍宅即火也。良以艸木为石火烧尽。财宝为贪心摄尽也。

△三结喻火宅。

以是因缘。一切诸佛。说于三界名为火宅。善男子。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

初句蹑前。由一贪心引诸烦恼。昼夜逼迫苦身劳心。是这等因缘。所以一切诸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正欲令人厌离此也。然因缘有两解。一则通说。如因由缘故。谓一念举贪。引起无量尘劳烦恼。以能引为因缘也。二别说。亦可亲生为因。即贪心。助法为缘。即财欲。由世间财欲等诸惑。勾引为缘。贪心始发。以因缘付合。无量苦生。种种逼迫。非火宅而何哉。善男下结劝。

△四以偈重颂。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观世宅。犹如人间微少火。一切艸木渐能烧。世宅当知亦如是。众生所有众财宝。更互追求常不足。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无时灭。以是因缘诸世尊。说于三界为火宅。若欲超过三界苦。应修梵行作沙门。三昧神通得现前。自利利他悉圆满。

初句标定。次二句颂喻。世宅下颂法合。众生下明贪心转盛。更互者非一人举世皆然。追求者苦心也。常不足者。谓追求称心。犹自不足。贪之愈盛也。求不得苦者。谓求之不得。苦逼于心。引起瞋也。老病下。言火者。非独贪心一种。而老病死等皆为火也。无时灭者相续也。火宅详如法华。恐繁不引。若欲下颂前结劝。梵行即淨行。谓心不起贪方为梵行作沙门者劝出家也。三昧等。乃出家修行所得功德也。良以梵行戒也。三昧定也。神通乃定力发出之大用也。自利下。言两利之功皆慧也。以始觉观照。自利之慧。复起后得智。鑑机说法。利他之慧。二慧皆足。故云悉圆满。总言戒定慧三学。为沙门成道之大本也。

△三石窟丧命喻二。初标举宝藏。

复次善男子。爱乐出家当观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有大宝藏。

如后合文。石窟喻舍宅即自身也。宝藏喻善根。喻义在后。此但标举耳。

△二别喻父子八。初长者大富。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奴婢僕从。象马无数。

此一科。喻广合略。若不配释。难尽其详。理宜长者喻佛。(不必引法华疏。长者具十德。只泛言有德者。皆有长者之称)其家喻三界。从理涉事。应身三界为教主。依止三界。故以为家。家者统也。统身家于其中也。财富无量者。总喻如来法财万德。一切功德皆具足也。奴婢僕从。为男女使用之人。或喻权智随实智使用。或喻八部鬼神随佛护法。如僕随主也。象马喻法门。无数言多种。法华云。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等是也。唯有一子者。喻诸众生。业果虽别。同一佛性。故佛观众生犹如一子。

△二命终付业。

是父于后。忽遭重病。名医良药不能救疗。长者自知将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财宝。付嘱于汝。勤加守护。勿令漏失。既付嘱已。即便命终。

忽遭重病者。喻佛示生三界与民同患。如九恼臂痛等。医不能治者。喻诸定业。如金鎗马麦等。自知将死不久者。如佛自知涅槃时至也。命其子等者。喻佛遗教也。一切财宝喻戒定慧品之法财也。付嘱下。喻佛嘱累云。依我四念处住。戒为汝等大师。勿丧法身。勿损慧命。不可退失菩提心等。即勤加守护勿令漏失之言。即便命终者。喻双林入灭也。

△三痴儿耗业。

时长者子。不顺其命。恣行放逸。既损家业。财物散失。童僕迯逝。而无所依。时彼老母。心怀忧恼。遂得重病。即便终殁。其子贫穷。无所恃怙。

子喻生死凡夫。不顺命者。喻佛徒遗言教。人不遵行也。恣行放逸者。喻众生贪求五欲。无所忌惮也。损家财。喻自迷真性。童僕迯。喻善神远离。无所依者。无善可恃也。老母亦终者。以父母皆喻佛。方便权智喻父。以实智及慈悲喻母。谓众生不遵行佛法。造罪无机。佛虽慈悲。亦因之息化。即如母终。其子贫穷者。无圣人之法财如贫。无圣人之果位如穷。无所恃怙者。以母亡失所恃。父亡失所怙。内合众生造罪。不得诸佛权实二智恃怙。孤茕极矣。

△四採薪获宝。

遂投山谷。拾薪採果。货鬻自给。彼时遇雪。入石窟中。权自憩息。然此窟中。是昔国王藏七宝所。无能知者。经数百千年。逈绝人迹。时彼贫人。业因缘故。偶入窟中。见无量金。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干分金造立舍宅。若干分金。为娶妻财。如是奴婢。如是象马。随心所欲。皆如其意。

初三句。喻心逐境牵。业能感果如货鬻。来果不失为自给。此一喻历三生也。痴儿耗业採薪等。喻前阴身。遇雪者。雪是寒物。喻死时也。入石窟者。喻中阴身投託母胎也。权自憩息者。喻后阴身报成出胎为人时。前阴业息也。古国王喻自己法身。七宝喻性中所具法财功德。经百千年逈绝人迹者。喻众生迷失性宝。其来无始也。时彼贫人下。喻虽迷性宝。却有多劫善根因缘。得受后身。如彼人入窟。见无量金者。谓多劫善种成熟今得富报。分割其金。至皆如其意者。喻丰衣足食。受享五欲。功名富贵所事称心也(问。前科痴儿耗业。喻众生迷失性宝。造诸恶业。既造恶业。何感善报。答八识含种有二种。一谓新薰。一谓宿种。新薰虽恶。未熟而隐。宿种虽远。成熟而发。今言受善报者。宿习善种成熟。所以先受善报。有何疑乎)。

△五群贼劫害。

作是计时。有诸群贼。为趂走鹿。到于窟前。见此贫人。以金分配。遂捨其鹿。杀人取金。

作是下。喻众生正受五欲。为乐所迷之时也。群贼喻琰魔使者。即无常杀鬼。杀人即鬼使勾魂不让人情。取金即所作诸业随之去矣。现前财产不属已有也。应知此节。大警人心哉。所谓昨日庙堂。今归黄土。贺者纔临。而吊者随至。呜呼哀哉。

△六以法合喻(上之配释者。因文长汗漫。喻无所归。是以逐节配之。至此方是如来自合。当知前文亦遵此配。不为杜撰)。

异痴凡夫亦复如是。深著世乐。不乐出离。深山石窟如世舍宅。伏藏金宝犹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贼。随业受报堕三恶道。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丧失善根。

初二句总合。意该痴儿耗业等义。深著世乐。合窟中分金皆如其意。世乐是世间五欲财利。深著是众生染著之心。不乐出离者。谓世人为五欲所迷。只恐贪之不多。求之不巧。享之不久。谁肯念生死。求出家。离烦恼。正显愚痴凡夫也。深山等法喻对合。言喻中深山石窟。即如世间之舍宅五蕴身也。伏藏金宝犹如宿习善根。感今生之富贵。琰魔使者即是羣贼。随业受报堕三恶道等。此言在日不修出世之行。贪恋五欲。又造恶因。死之必堕恶道也。然恶道之中不闻父母三宝名字者。谓地狱中举目所视。皆牛头阿傍。铜蛇铁狗等。身之所受。皆刀山挂骨。剑树穿身等。口中所噉。皆镬汤洋铜。焦丸铁糜等。耳之所听。皆喝骂斥吒。刑具受苦之声。呜呼。何闻三宝之名。那见父母之面哉。若堕饿鬼道中。肢节火然。乃至担沙负石。填河塞海。如是恶业所障。便是三宝父母觌面相对。亦自障不见。畜生愚痴障性。或有见者闻者。而愚痴不识。亦虽见闻而实不见闻也。又畜生知母不知父。纵然知母亦愚痴颠倒。罔闻伦类。丧失善根者。可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矣。

△七结劝出家。

以是因缘。应当厌离。发于无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希成妙觉。

初句。承上深著世乐至丧失善根之因缘。应当下劝离。是分所当为之事也。盖厌尘者出尘。修道者成道。当以菩提心为因地心。妙觉为果地觉。虽然。假若在家繁扰。必多作少成。理应出家修道。如鸟出笼。无上妙觉庶其可望。故云希成。

△八以偈重颂。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此标章。下正颂。

爱乐在家诸菩萨。观于舍宅如宝藏。譬如长者有一子。其家大富饶财宝。奴婢僕从及象马。一切所须无不丰。于后长者身有病。举世良医皆拱手。

此颂长者大富喻。初句。即深著世乐不欲出离之人。诸菩萨者称呼也。如前文云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观于舍宅者。警策在家之人。令自己观察己身也。如宝藏者。长文以金宝虽喻善根。然喻中因贪宝藏遭贼劫杀。彼法合因著世乐堕落三途。故佛教与应如是观。此二句标住。下正颂。譬喻六句皆同长行。拱手二字。言长者病重必死。医不敢治。如摇头拱手皆告辞不应之意。喻佛示灭。势不能留。

临终告命诸亲族。付嘱家财与其子。教诲令存孝养心。当勤享祀无断绝。

此颂临终付业。告亲族者。喻佛留法要。须同人天八部等。孝养享祀等者。皆喻依教奉行。佛种莫断也。

是时其子违父命。度纵愚痴多放逸。老母怀忧疾病身。又因恶子寻丧逝。眷属乖离无所託。

此颂痴儿耗业。父母皆喻佛。权智喻父。实智慈悲喻母。恶子喻凡夫。不信正法如违父命。能生恶见如纵愚放逸。寻者俄也。丧逝喻佛隐身不现配准长行。

拾薪货鬻以为常。往彼山中遇风雪。入于石窟而蹔息。窟中往昔藏妙宝。已经久远无人知。樵人得遇真金藏。心怀踊跃生希有。寻时分配真金宝。随意所欲悉用之。或以造舍或妻财。奴婢象马并车乘。校计未来无能捨。

此颂採薪获宝。与长行大同。

群贼因鹿到其前。是彼怨家会遇时。遂杀贫人取金去。

此颂群贼劫害。因鹿者。杀人取金之由致也。喻中群贼因逐鹿。见珍财以杀人。贼为贫人之怨家。法中杀鬼。因随业。见寿尽以追命。鬼亦世人之怨家。

愚痴众生亦如是。石窟犹如世间宅。伏藏真金比善根。琰魔鬼使如劫贼。

此颂法合。世间即众生世间。宅即身。馀皆准前。

以是因缘诸佛子。早趣出家修善品。应观身命类浮泡。勤修戒忍波罗蜜。当诣七宝菩提树。金刚座上证如如。常住不灭难思议。转正法轮化群品。

此颂结劝出家也。初二句。谓众生虽有善根。受享五欲。而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杀鬼有何面目。故云以是因缘。诸佛子三字。是佛呼召警觉之辞。早趣下。佛劝智光等趂早出家。修善品者。乃劝行人。履践之功夫也。善品不出三学六度。此为直劝。下文令自观身。乃父母精血合成。无常有死。观命。乃识息煖三连持。数尽即亡。如浮沤水泡。虗幻无坚以警策之。勤修戒忍等。六度举二者。言非戒无以为基。非忍触境则退。此二为入道根源。万行之首引也。波罗蜜云到彼岸。良以本于戒忍。资以万行。而功圆行满。则究竟成佛。故云当诣七宝等。七宝表觉支。菩提即智果。树表仁覆。座表断果。金刚表坚。则成报身佛也。故云证如如。即法如如智。合法如如理。理智究竟。自然常住不灭矣。然本是凡夫。遂成佛果。推本则始于出家。是以出家至于成佛之功德。诚哉不可思议也。以上成佛为自利。末句利他。以其既能成佛。理宜转法。亦自然之道也。

△四密观辩毒喻七。初毒杂甘露。

复次善男子。世间所有一切舍宅。犹如杂毒甘露饮食。

舍宅亦众生身。甘露云不死之药。喻佛性不灭。毒能害命。喻烦恼惑心。杂谓混杂。喻众生五蕴身中虽具佛性。却又具足一切烦恼种子。以有烦恼则招感生死。以有佛性则修证成佛。故云犹如等。起信云。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成阿赖耶识。此则标举大本也。

△二聪子辩毒。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总慧利根。达迦楼罗祕密观门。能辩妻药。善巧方便。父母恩怜。爱念无比。时长者子。为有事缘。往至鄽肆。未及归家。

子喻出家菩萨。长者喻在家父母。此喻出家者不惟自利。亦能救父母出苦。所谓一子出家。九祖生天实利也。喻中子有聪利之资。能博览群书。能通辩毒之术。喻出家人。因参近知识。博览正教。能辩邪正因果等。迦楼即金翅鸟王。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亦能辩毒。而后食之。乃妨害也。辩毒之术借彼为名耳。祕密者。口传心受。不许多人共得之法。喻佛心印。非机不传。善巧方便喻权法也。亦可祕密喻实智。观门喻权智。父母下。皆喻中虗文。不可强配。若欲配者。事缘喻修行。至鄽喻利他。未及归家即出家也。

△三亲服毒药。

尔时父母与诸亲族。欢喜宴乐。具设甘饍。时有怨家。密以毒药。致饮食中。无人觉知。是时父母。不知食中有杂毒药。遂令长幼服杂毒食。其子后来。父母欢喜。所留饮食。赐与其子。

父母宴乐。喻任运度日也。甘饍喻佛性。怨家喻无明。以无明不觉。真性随缘。转生三细。及至六粗。岂非怨家乎。岂非毒药杂于甘饍乎。众生因迷不觉。如父母不知有毒也。喻中父母不知令人服之者。假设之虗文。法中以无明所覆。十二类生孰不具之也。子从父生烦恼本具。义如留与。

△四子药解毒。

是长者子。未须饮食。念迦楼罗祕密观门。便知食中有杂毒药。其子虽知父母服毒。而不为说悞服毒药。所以者何。若觉服毒。更加闷乱。毒气速发。必令人死。即设方便。白父母言。我且不食如是饮食。蹔往市中却来当食。何以故。我先买得无价宝珠。留在柜中。而忘封闭。于是父母闻说宝珠。生欢喜心。任子所往。子遂驰走。诣医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药。既得此药。疾走还家。乳酥粆糖。三味合煎。和阿伽陀。作是药已。白父母言。惟愿父母。服是甘露。此是雪山阿伽陀药。所以者何。父母向来悞服毒药。我所蹔出本为父母。及诸人等。求得如是不死妙药。

子能辩毒不食者。喻出家菩萨。以正法考验。不受烦恼也。子知父母服毒而不为说等者。喻出家菩萨。虽知父母具烦恼生死。且不轻说。何也。恐其不信。反生其怒。怒必生谤。谤则堕苦。何异毒发而死。即设方便等。喻出家菩萨。虽不受诸烦恼。犹不敢向人自夸。如子不敢直说。云我且不食等。蹔往市中等者。如出家菩萨向父母言。我虽出家。尚未参学。待参学后。再来省近。何以下徵释。买得宝珠。喻向来闻过佛法心地法门。诚然无价。留在柜中。喻赖耶持种。而忘封闭。是不曾封闭。喻心法种子内薰。渐渐增长。父母闻说下。喻出家菩萨。父母闻知参学修道。亦欢喜不留。任子所往。子遂驰走诣医王家下。喻出家人学无常师。有道者便参。医王喻佛菩萨。或大善知识。如钦风不远千里而趋。故云驰走。阿伽陀此云治一切病。故云妙药。喻一乘大法。即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也。得药还家。喻大道已成。回家度亲也。如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目连入地狱救母超昇等。乳酥粆糖三味合煎者。喻大乘戒定慧品。缺一不可也。和阿伽陀者。喻道借修成。修凴法证也。作是下。白父母服药者。如子既成道。为亲说法。惟愿者。喻劝勉也。甘露者讚法也。言雪山者雪是白色。喻一乘白淨法。为诸佛所证者已向我说也。所以下徵释上义。喻中为救父母求药。法中为度父母求法也。不死之药。喻一乘心法。即是众生自有之真心。虽自心本具。非求不能自悟。故曰求得等。本有不遗究竟不灭。故喻不死。依教修行见性成佛。故喻妙药。

△五吐毒延寿。

于是父母及众人等。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服妙药。吐诸毒气。便得不死。更延寿命。

父母等欢喜。喻教投机也。良以子对母言法喻皆信。服药喻修行。吐毒喻断惑。不死即离死。既能断惑。果则不生。再不受生死之苦也。更延寿命者。喻得证法身。真常不灭也。

△六以法合喻。

出家菩萨亦复如是。过去父母沉沦生死。现在父母不能出离。未来生死难可断尽。现在烦恼难可伏除。以是因缘。为度父母。及诸众生。激发同体大慈悲心。求大菩提。出家入道。善男子。是名舍宅如杂毒药。入甘美食。

初二句总合救亲。过去下。言三世父母。出家能度。过去即前生。沉者重也。坠堕也。沦者溺也。淹没也。谓生死如巨溺。沉沦即堕于生死。如人堕巨溺。淹没不能自出也。现在即今世。不能出离者。如业果缠缚。谁肯求脱。未来即后世。言难可断尽者。不能尽之也。以上言果。现在下烦恼明因。谓种现熏发。不假定慧。诚难伏除。以是下。谓以是父母不能自度因缘。所以子即出家度之。激发下。谓父子至亲。如法身皆同故云同体。父母受苦。子何忍心。故激同体大悲心欲救之。然既曰同体。该尽含生。又不止只救父母也。将欲救之求大菩提者。誓愿成佛也。所以始则出家。终则入道。或以神通提拔。或以智辩说法。能令过现父母。断惑证真。永离生死。是故尽人子之孝。追远之诚。诚不辜佛化。不负己灵。盖出家之功。可思议哉。善男子下。结文不全。但结初科。意在以总摄别。应知佛言自在也(激发者。逆境动心也)。

△七以偈重颂。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世间所有诸舍宅。说名杂毒甘美食。

此颂毒杂甘露。

譬如长者有一子。聪明利智复多才。善迦楼罗祕密门。能辩毒药巧方便。子有事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