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 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溥畹述
△二示返妄归真便成圣位(三)一总明渐次三位(二)一结前开后。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此正通结前来约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颠倒十二类生。因复开后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单复十二圣位也。意谓。阿难。如是上来各类众生。汝应当知。一一类中。亦且各各互相具足一十二类颠倒乱想。至如胎生一类。但就人中而论。或有悖逆犯分杀父害母者。岂非枭獍乱想杀害之颠倒乎。或有弃本蒸尝。承他宗祀者。岂非蒲卢乱想诬罔之颠倒乎。或有书符捏诀咒诅呼召者。岂非厌生乱想性邪之颠倒乎。或有假他聪明成己知见者。岂非水母乱想虚伪之颠倒乎。或有愚而且钝不明正理者。岂非木石乱想痴顽之颠倒乎。或有乩仙巫觋幽明相结者。岂非鬼精乱想认影之颠倒乎。或有厌有取空灭色归无者。岂非销沉乱想迷惑之颠倒乎。或有求日月精尊事星斗者。岂非精明乱想自障之颠倒乎。或有喜新厌故触物变情者。岂非转蜕乱想假托之颠倒乎。或有趋炎附势翻覆不常者。岂非蠢蠕乱想趣附之颠倒乎。或有高下不定或飞或潜者。岂非龟鸟乱想妄动之颠倒乎。人类既尔。余类亦然。一念颠倒。即具十二种现。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此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者也。然虽各各具足十二乱想。若欲究其生发之源。无非心性失真。自成颠倒。从其本有妙圆真性清净明心。全体大用。一念妄动。遂成无明。由斯具足如是虚妄十二乱想。阿难。汝今意欲返妄归真。转凡成圣。要求真修。实证五十五位。以至妙觉究竟成佛首楞严王妙三摩地者。此甚容易。不过于是本来因之起惑造业颠倒之心。翻转虚妄。即是真常。然此真常。元不离于颠倒乱想所起之处。苟能就此。如法建立三种渐次。方得乱想扫除。而颠倒自灭。则诸圣位亦从此立。正如净器。除毒洗涤。后贮甘露者。是也。盖净器者。喻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如来藏性清净本然全体大用也。除去毒蜜者。喻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也。灰汤洗涤者。喻耳根圆通闻熏闻修也。甘露者。即诸天以药置诸海中。用宝山摩之。名不死药。后贮甘露者。喻安立单复十二圣位也。故知迷时则名颠倒世界。而成十二类生。悟时则曰正觉世界。而成十二圣位。所以若迷若悟。若圣若凡。皆不离于现前一心也。
△二总标别详(二)一总标。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此则总标三种渐次。正明修习三摩地者。当以是法为入道之前锋也。若夫第一意欲修习楞严定者。必须先要除其助因。以五辛菜。助淫发恚。因之引鬼招魔。故当除而去之。第二意欲真实修行者。务须先要刳其正性。以淫杀盗妄。正为性业。故当刳而空之。第三意欲增进圣位者。是必先要违其现业。以根摩相染。为现在惑业。又感将来生死苦报。故当违而背之。然此三者。前二惟戒。均属助行。后一定慧。乃为正修。所以自浅而深。从因至果。莫不皆依正助熏修。则知此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五位为所增进。故后结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是也。
△二别详(三)一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别详助因也。意谓。云何名为助成恶业之因耶。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咸皆不能自全躯命。必要依此四种之食。方能久住。此由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故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此为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