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指掌疏事义序
余丁卯秋。炙 老人于遗光。听讲正脉。疏中有矛盾处。俱蒙辨晢。兼示己意。尝有制疏之言。但未遑及耳。继而戒期毕。是年庚午。老人礼台回退遗光迁嘉兴。余亦告假。省师自里。归过西山。栖岫云。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沿至辛未冬。老人膺命。主席香界。次年壬申夏。余从岫云来。谒见老人。制疏过讲。喜不自胜。今符昔言矣。阅明年癸酉春启期。传仪范。讲新疏。时余右弼。座旁聆之。多有启发。次年甲戌。请应道场竣老人入城行化。委余安居过讲。时展卷以玩味。日临众以敷宣。较观旧疏。别是一番新面目也。窃思。欲探奇珍。须涉巨海。遂辍讲禁足。礼华严。阅龙藏。寒暑迭迁。业经三度。经虽礼圆。藏未阅毕。无何迫以漕河之命。抵岁暮方归待来年。岁次戊寅正月吉日。老人公同两序诸山外护。嘱余权席。理方丈事。余思。蚊负泰山。有惭力之弗及。第师命难违。不得已而应之。老人自此入城。就于嘉与恭建讲期三载讫。切念。疏本草创。修饰未经。取益来今。宜加删补。是以重竭心思。再易韦编。务虽冗而着为急。年未满而订过半。非资神加。亦借圣被。缘事来山。命余参阅。余曰欲辨正讹之义。还须讲论之功。爰兹披文过讲日事穷研。间有字句舛差处。不无点窜。但疏中引古事迹。及诸典语。多有疑兕。未见的据者。以故遍讨群籍。潜询博达。不期年而汇集成本。用佐经疏流通。目曰首楞严经指掌疏事义。斯乃借古人有据之事迹。众典可法之词句。以证今疏树立之义。则疏可发明。而经无疑滞矣。其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者。聊为一助云尔。
首楞严经指掌疏事义
○悬示
指掌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言明且易也。见论语上。
勿轻间然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注云。间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见论语上。
挂一漏十
语见普陀新志。盖言其所取者少。而所遗者多也。
旭日先照高山
华严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出第五十卷。
败种
维摩经迦叶自责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释云。败种者。已坏之种不能发生。二乘灰身泯智。不能发生大乘善根。亦复如是。今疏取喻中下小机。
黑山暂明
华严云。次照黑山。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
摸象唯得象似
涅槃经第三十二云。譬如有王。告一大臣。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唤众盲各各问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今疏取之说喻诸家。异说纷纭。唯得乎相似之义。
说乳谁辨乳真
涅槃经第十四云。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也。答言。犹稻米粖。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粖。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鹄。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得常乐我净。今疏取之以喻诸家。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
狐疑
狐乃狡兽。其性多疑。冬渡冰河。且走且听。冰下水无流声即进。有声即退。因其进退不一。以喻疑者。见金刚心印。
凤子初生便欲凌云
易林曰。凤有十子。同巢共母。又曰。凤生五雏。长于南郭。宋玉对楚襄王曰。凤凰上击九千仞。绝云霓。负苍天。藩篱之鸥。岂能与之量天地之高哉。见事类赋。
典型
孟子曰。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注云。颠覆坏乱也。典刑常法也。桐汤墓所在。艾治也。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见万章篇。今疏易型者。盖取先圣之成法。为后学之模范也。
百城烟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所有方便。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行。乃至云何于普贤行速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辞退南行。向胜乐国。如是展转。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参礼五十三员真善知识。最后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详见华严经六十二至八十卷。
法彼曲成
周易系辞云。天地之化。曲成万物而不遗。今疏条分缕析。随顺机宜。即取法于彼天地曲成之意。
说食不饱
六祖慧能大师。自黄梅夜半印心传衣之后。展转流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延至上席。徴诘奥义。言简理当。不由文字。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详见法宝坛经。
数货常贫
昔有窘人。路获遗券。见其所载。田园宫室金帛米粟种种数目。大喜过望。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心即佛。判然心不是佛者也。见弥陀疏钞。
梵音楚夏
秦洛谓之中华。亦云华夏。亦云中夏。淮南楚地。非是中方。楚夏言音。呼召轻重。今西域梵语有类于斯。盖以中天如中夏。余四如楚地故。见华严悬谈。
此方圣教称经
此方圣教。即孔子之教也。称经者。如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修多罗。乃西域圣教。故亦译为经。见华严悬谈。
杂心五义
一涌泉义。注而无竭故。二出生义。展转滋多故。三显示义。示理事等故。四绳墨义。楷定正邪故。五结鬘义。线能贯华结鬘故。
一十八家
一后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二姚秦罗什法师。亦同此立。三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二教。四隋朝远法师。亦同此立。五隋朝延法师。立渐顿二教。六唐初印法师。立屈曲平道二教。七齐朝隐士刘虬。亦立渐顿二教。八武丘山岌法师。立有相无相常住三教。九真谛三藏。立转照持三轮之教。十玄奘法师。亦同此立。十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教。十二隋末唐初吉藏法师。立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种法轮。十三梁朝光宅法师。依法华第二立四乘教。十四陈隋二代。天台智者。立藏通别圆四教。十四唐初海东元晓法师。立别通分满四教。十五贤首弟子苑公。依宝性论立异执分半分满具满四教。十六波颇三藏。立四谛无相观行安乐守护五教。十七上元道场寺僧慧观。立有相无相抑扬同归常住五教。十八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为小始终顿圆五种之教。详见华严悬谈。并三藏法数。
甲顺乙违
弥陀疏钞云。此万虑者。甲灭则乙生。演义云。甲灭乙生者。约彼此说。如贪灭瞋生等。今疏谓甲顺乙违。盖以诸家判教彼此不同。如甲之与乙。若从彼则违此。顺此则违彼也。
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
弥陀演义云。小乘不信有八识。独有六识。三毒为能熏。六识为所熏。三毒熏六识。流转生死。为染根本。三毒不熏。以戒定慧熏六识。即证涅槃。为净根本。
初地即为八
楞伽经第四云。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注云。顿教不立阶级。故许互为。末言无所有何次者。谓一切俱遣。何论次第。
净名默住
维摩经云。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担麻弃金
昔有二人入山与业。各担麻一担。偶于中路。见无数布帛。一智者云。吾弃麻担布帛。一愚者云。吾担来路远。只是担麻。前行不远。又见白银。智者弃布帛担银。愚者依旧担麻。前行又见黄金。智者弃银担金。愚者依旧只是担麻。自负所见不肯从人者。大率如是。见弥陀演义。
食金刚喻
华严经第五十二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一音声语言体(至)十海印炳现体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谓佛教。二名句文身体。名者依事立名。句者众语合成。文者联合众义。皆言身者。集聚之义。谓此三者。次第行列。安布连合。而能诠显教法之体也。三通取四法体。良以音声一种。正就佛说。容为教体。流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声。岂无教体。故通取声名句文四法。而为能诠教体也。四通摄所诠体。谓经文通摄所诠义理为教体也。盖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是能诠。义是所诠。此明文义相成也。十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是也。五诸法显义体。谓但能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净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佛菩提树衣服卧具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而作佛事。六摄境唯心体。谓以前五种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摄为教体也。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也。七会缘入实体。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也。盖诸圣教。皆从真如流出。故因缘事相本空。全是真如体性也。八理事无碍体。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也。盖一切教法。虽全体即真如。而不碍事相宛然。虽真如全体为一切教法。而不碍理性明现。二互交彻。无碍融通也。九事事无碍体。谓一切法文义圆融。以无障碍法界为教体也。盖所起教称性融通。事事无碍。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义。一因一果。一毛一尘。含摄法界。圆融无碍。递互交参。重重无尽。十海印炳现体。如前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炳现定中。是故唯以三昧为斯教体。此约果位。若约因位圆信。亦得印现。贤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详见华严悬谈。并三藏法数。
得房相家笔授经函
唐京师崇福寺惟悫法师。俗姓连氏。九岁割爱。冠年受具。遍参诸方。略无倦色。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授。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师坐第四位。舒经见富搂那问生起义。觉其文婉。其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见宋高僧传。
受扶宗之付嘱
长水法师。讳子璇。嘉禾人也。自落绀诵楞严不辍。从洪敏法师。讲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谓敏曰。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拟议。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而证之。然欲探禅源。罔知攸往。闻琅玡觉道重当世。即趣其席。值上堂次。出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玡凭陵答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领悟。礼谢曰。愿侍巾瓶。琅玡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也。乃如教。再拜以辞。后住长水。承禀日。顾众曰。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宗。曾无别致。由是二宗仰之。见五灯会元及指月录。
思应肉身比丘之谶
林间录云。天台闻西天有首楞严。以世主秘严。不肯传布。天台常遥礼。愿早至此土。
又清凉云。此经吾不得而见之矣。当有宰官菩萨。以文章翻译佛语。又数百年当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释此经。见佛祖统纪。昔孤山旧笔思应者。或是指此。
寻羊觅迹自惑多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故。及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载列子说符篇。
○卷一
名者实之宾
尧让天下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见庄子内篇逍遥游。
岚毗尼林神
时岚毗尼林神而说颂言。我在金华园。见彼初生日。我时为乳母。智慧极聪利。诸天授与我。菩萨金色身。我时疾捧持。谛观不见顶。出华严经第四十七卷。清凉判此神为九地菩萨。见华严疏钞。
东方应持菩萨
东方思夷华佛土。有菩萨名应持。来诣忍界。欲度如来身限。上方去此百亿恒河沙诸佛国土。有世界名莲华严。在上而立。欲见顶相。永不得见。没彼佛国。发意之顷。到此佛土。礼释迦足。以偈颂曰。欲解达佛身。犹如喻虚空。乐得知边际。以舍所造作。过此百千亿。无量恒河沙。上越若干土。欲见佛身顶。过到无限土。至莲华佛界。乐得身边限。不睹见佛顶。此系略引。详出大宝积经第十卷。
鹏飞万里培风于未徙之先
齐谐言曰。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乃至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注云。必有此大风培送。方敢远谋图南之举。风小则不敢轻举也。见庄子逍遥游。
龙骤千江奋力在将行之际
名义集云。那伽秦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入地。别行有四种。一天龙。与云致雨。二地龙。决江开渎。三天宫龙。守天宫殿。四伏藏龙。守护伏藏。今疏云龙骤千江。似是地龙。然欲驰骤千江。必先奋迅其力。而乃得行。若不奋力。则不能也。
蚁山蠖树
庄子云。君子之居世。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注云。蚁行逶迤有序。鹊起凌风即飞。言难进易退也。
尔雅云。尺蠖曰虫。屈伸而行。一名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