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品
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熏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为香积是聚集为义积诸功德集成法身无所积集乃名为藏若就佛题品称为香积从国以标目应号众香今依正报胜人以标故称香积品此品来意正为室内明非真非有之中能道观双流净秽俱显圆通不碍融会无妨入不二门双亡二边正入中道此品双照二谛净秽俱融广上非真非假之文成于道观双流之义显出圆通自在之用今文异上双照二谛之用上问疾品末广明双用结成菩萨行具举诸行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今文还释上二用明净秽二土相涉文中处处释净土之意故知此经始末并皆释成佛国因果其义宛然此文明净秽二土之行既尔诸行亦然举此以例诸也故有此品来。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就此品大为二意一明身子念食二明大士讥呵身子起教之人为两事故须念食一者古佛道法过中不餐此诸大人食时将到是故须起念二者上文云应以何法起菩萨根上来室内敷说胜法音声佛事即是音声起菩萨根次应用香味二法起菩萨根时众将用鼻舌两根闻于大乘禅悦法喜机在不久故身子扣此机端而致念也大士呵者明其二乘八解久有禅悦不以自资而外念求食是故讥之。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第二讥呵为五一讥二许食三遣化请四明二土佛行化不同五时众得益第一呵如文。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第二许食中云且待者机时不至故未曾有者明身子八解之中无此法喜禅悦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第三请食中为四一入三昧二遣请饭三到彼问讯四受饭而还就入三昧为三一入三昧二现请饭之国三大众皆见。
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今言彼国以香为佛事用香证理鼻根受道无有声闻纯诸菩萨者此语似如实报之国莲华藏土然同居之土亦有秽有净亦有一乘之化无三差别者未知彼土定判属何文云天子皆号光严既有天人之名复似随缘净土但天语是通何必如此间之天人或可用菩萨为第一义天人以权者名菩萨实者是天人或应如此然未敢定判。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第二遣请饭为五初觅请饭之人二文殊神力众无言者三净名呵四文殊引证为答五化作菩萨设问讯请饭之辞。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第二文殊神力咸默然者为二一明宾主之仪设食本是主人何容客为致饭第二为欲显净名胜德故令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三净名呵如文。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第四文殊引佛语为答勿轻未学若有得不思议解脱致饭不难其未得亦有得义故不可轻。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其余如文。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
第三到彼问讯宣旨问讯为二一正宣旨问讯请饭二彼菩萨嗟叹就宣旨中为二一礼敬。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二宣旨。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就彼诸菩萨嗟叹中为四一叹未曾有二生疑三问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四佛答佛答中为三一正答国土近远化主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二重问大士之德。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三佛答甚大。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第四蒙饭而还为四一佛遣饭二九百万菩萨俱发心欲来三奉授饭与大士四命大弟子共食。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就九百万菩萨来为三一陈其欲来二佛诫三与化菩萨俱来。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就佛诫中为三一摄香诫二摄形诫三勿轻心诫心诫中又释出居秽国之意明诸佛国土皆如虚空有何定净秽之可取故不应生轻心也如文。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俱来为三一俱承力来二净名化座三菩萨皆坐。
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就授饭中复为二一明饭香熏烈遍此大千。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二明有缘应得此食者缘召自来自来中为三初诸居士等来二月盖来三诸神来。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
第四命食中为四一命食二劝舍小心三异声闻窃念四化菩萨弹。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初劝莫以小意食者不消此今其若不发心慕大此味势终自不消如涅槃毒鼓虽无心欲闻远近皆死诸菩萨食者即悟无生此是近故死二乘虽前未死到法华中皆死舍小发大名为死。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化菩萨呵中为二一叹饭功德。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赐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二述饭功能。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第四二土菩萨问答明二佛行化不同此正是品之来意为将此证成道观双流中道菩萨能净秽俱游通达无碍然机悟不同所以诸佛方便随其根缘以之起教若是此方耳根利用声诠理化刚强之人名为秽土彼界鼻舌两根利用香味为教化于纯一大乘无三差别名为净土今但欲明净秽双游故此土属秽彼土为净若究寻其义未必全尔何以故至如西方是净土宝树池流皆说无生忍生声又莲华藏国别教之土纯诸菩萨色像无边音声无边此中犹有音声为佛事何得定判声属秽土若耳根起道通净秽二国鼻根起道亦应如是何以故知若香在彼国纯化大乘曲入娑婆遂使三乘同禀香味既三乘蒙香味入道者岂不是香味通于秽国耶例如释迦寂灭道场声色无边尊特之佛名为净土为罪众生作三乘化即名垢国土彼净国之杳来化娑婆亦复如是凡夫食之正位乃消正位服之发心乃消发心服之无生忍乃消即是分纯一之香逗于三种岂不香通垢净今正辨净秽俱游据别为语而判净秽也问佛命菩萨令摄身香何不摄饭香答饭香亦被摄何故尔饭在彼国周流十方得来娑婆止薰三千之界减折一乘之饭逗彼三乘亦是摄义但菩萨辞游异土彼佛诫之饭是佛遣已自裁量无容佛自命佛令减饭香今以义往推三乘同服止薰大千则知已摄今言令菩萨摄香非是除永尽摄是止节筹量为义契当根机不令过分呼此为摄耳次料简正傍但香积之上香为正教如菩萨在香树下即入德藏三昧便得悟道名为利根其有未悟之者即与大众方共坐食故知味为傍也此正傍两道逗钝利两根今娑婆国人钝故香味相带来正助两门化于钝者例如此间病有重轻药有通别受身常病故言为轻四大增动外来内发故名为重以身常饥苦故即用通药来治食饮补养得食病止不得必死此是通药以治轻病若增剧兼加诸病者今时此食非复其治不能愈病更加余味苦涩辛酸大黄巴豆助此食味共治重病病得除愈故言别药治重病今正助两道亦复如是若利根之人如快马见鞭影即驰但用正不须于傍钝马加之杖捶苦楚方去是故须正助相成同是一杖而马有利钝同是一香而用有正助也此间声义亦尔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假诸方便或眼见神通心思诸境假助方悟也此中二土菩萨互有问答净名问者欲显他方起根不同净秽有异故须问。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第二答律行者即大乘波罗提木叉如净名为优波离教二比丘其如是者真奉律无二边之非得中道之行名之为律。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第二彼菩萨问净名为六一问二答三彼菩萨称叹四净名述成五更问此土菩萨行六净名答。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正道是邪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初答复为二一开五乘之教化刚强众生二譬显今言六度乘但处中者明初开三藏之时菩萨未断结但有大心化物行行不在三应供之限非五种佛子故次人天乘属凡夫数也就人乘中者明初开藏之菩先举果苦即是说三恶道却论因令知恶果过患即止其因也因者即是三业开为五戒开身业为三戒口四五戒为一妄语即摄得三口过意为一饮酒戒故邪命摄得意之恶是故意口二业不开但身业为三合五戒制人乘也邪行者邪僻之法招得三途邪恶果报愚人者行三恶业智人者行三善业禀五戒人乘也次开五戒为十善具明因果即是天乘从悭去是六蔽治此六蔽明六度即是菩萨乘次从是结戒去是声闻乘三藏之教结戒者明如来初制此戒故云是结戒顺故名持违故为犯不动是毗尼故言是应作动非毗尼故不应作波逸提名煮烧覆障故是障碍或云是事遮为障碍不遮为不障碍犯七聚故是得罪三种羯磨忏故是离罪又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故离罪结戒藏是净是垢去是定藏言戒是乱心杂法垢法定是寂静名为净法欲界中多浊恶名垢四禅中离五盖等名净又味着诸禅名垢不贪不味为净从是有漏是无漏去是慧藏有漏者如从凡夫至燸等也无漏者苦忍真明发即是无漏从此无漏之法即分为二乘修此无漏行六波罗蜜破除六蔽修行之时虽未断结发无漏而望无漏修行至树王下发真入无漏道与二乘不异故知同约无漏开菩萨乘破六蔽报者如菩萨戒中说破悭蔽除饿鬼业破梵戒蔽除地狱业破瞋恚蔽除畜生业破懈怠蔽除修罗业破乱心蔽除人业破愚痴蔽除天业破六道因谢六处苦除名之为道六蔽断除名灭证有余无余时究竟永寂约此无漏开声闻乘以无漏心修四谛观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约此无漏开辟支佛乘以无漏法修十二因缘观无明灭则老死灭为支佛乘虽约此无漏开于三乘无漏不殊观法有异故为三乘也是正道是八正也有为者方便道中无为者发真见谛所得断名无为又从须陀洹至罗汉所得智慧名有为所得断名无为无为即是有余涅槃是涅槃者即是无余涅槃问三乘各有观法亦各有戒不答戒是和众若复别立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众不名为和故戒不别立乘是观法所习不同故须分别菩萨在俗非僧数摄故别开戒二乘若为白衣不入僧名为支佛一世无二佛不许别众同声闻众众既同不开戒(云云)。
譬如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