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柴紫 释乘旹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旧说前明六天。虽出尘扰。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五戒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又云。前天间亦有禅定。而此界方名禅者。以前结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自此已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眠。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冠注 此明色界初禅三天也。世间一切所修心者。谓三界天人。虽未得出世心。为本修因。而亦各各自谓。已得真修心矣。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彼惟有漏静虑。伏欲六行。制彼淫习。而非无漏真三摩提金刚观智故。但能执身不行淫欲。及与一切时。想念俱无。由彼身心俱洁。下无卜居。故临终时。应念而生色界。为梵世伴侣。如此一类。乃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等。谓前天。既离欲习。此天。定心显露。而于定共戒。爱乐悦豫。随顺轻安。故临终时。应念而生梵世。匡王辅化。故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决等。谓前天。定心发露。复具德化。故身心圆妙。威仪不缺。而此天。从定戒中。发起智慧。故解胜前天。堪为梵主。于临终时。应念而生梵王。统摄梵众。故名大梵天。俱舍说。威德光明。独一而住。无寻有伺。定力所感。下二天。俱有寻伺。又劫坏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便执为常。又因起念。见有天生。便执能生世间。为一因生。下结示三天。名初禅也。胜流等。谓已离五欲。已断十恶。能胜欲界诸趣故。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真正三摩提。而戒心清净。欲习已伏。不为所动。故名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以离欲恶故生喜。身心轻安故生乐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冠注 此明色界二禅天也。谓从前天修来戒定慧具。故曰圆满梵行也。进至此天。则三识不起。定心一境。唯缘内尘故。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心水澄湛。寂然发光。然心光尚劣。未极其量。故名少光。从前少光。更增光耀。则心境互照。境随光发。映十方界。遍成琉璃。然光虽极量。但遍小千世界。犹未成音。故名无量光。从此修进。又得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者。以此天。无前五识。亦无寻伺。故能吸持无量净光。而以圆光发宣梵行。不待言诠。自成教体。阐明净理。应变无尽。故名光音。下结示三天通名二禅也。谓此三天。又胜下天初禅。虽得喜支。未生极喜。虽离苦恼。犹有忧喜相对。此得极喜。故诸忧悬所不能逼。能以定力。伏前五识。故通名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也。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冠注 此明色界三禅天也。谓前天。虽以圆光为音教。披音则显露妙理。然有喜心动念。犹障净乐。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且恬泊寂静。而通寂灭乐。由静乐初通。净空始着。故名少净。此初伏第六识。非大寂灭也。六识既伏。净空现前。此则扩充之。而乐心愈寂。净空无际故。内心外身。皆获轻安。则寂乐已成。净空无量。故名无量净。前天寂乐。止遍身心。此天。身界虚寂。触处皆成妙乐。天中净德所成乐境。无过于此。是故认此净乐。为真际乐土。将己身心。归托此地。由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下结示三天通名三禅也。此天。妙乐周遍无量。莫不随心顺意。故曰具大随顺。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则喜心动念皆无。而无量至乐。自在受用。虽非真正三摩提。不妨心虽无喜而喜乐自具。故令安隐心中恬然毕具。故通名三禅天。亦名离喜妙乐地。谓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虑所融。故名欣喜。而后得妙乐故。界内称三禅。为极乐处也。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冠注 此明四禅天也。谓初禅离苦恼。二禅尽忧悬。故不逼身心。欲是苦因。诸欲杜绝。故苦因已尽。三禅离喜受乐。此天。则知乐亦不常。以乐久必坏。坏即苦生。故将苦乐二心。同时顿舍。既离于苦。亦不受乐。则坏相不生。苦坏双超。则净福性生。故离福生。此则心住不动。定舍俱发。意无苦乐。亦名舍念清净地。前天。初专舍心。尚未圆融。此则毫无乐念。故曰圆融。于舍心中。仍生胜解。决定任持。不为异缘所转。故曰清净。由心圆融故。净福无碍。于圆融无碍处。有所愿求。无不随顺。故任心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故名福爱。旧说。穷未来者。即资福二路。受报长远。动经劫数。非真常住也。福爱者。谓诸天之福。以此天为最可爱。以三灾不及故。或此天。积福别有爱求。即希二路也。是天。指福爱。有二岐路者。随其心念行业故也。一直往道趋广果。二迂僻道。趣无想。先心。即福爱妙随顺心。无量净光。即舍俱定所发心光也。福德圆明修证而住者。于无量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备历四位。广福所感。故名广果。先心。同前。广果。厌苦乐。而增修福德。此天。厌苦乐而进修舍定。此两天分岐之故也。精研者。深搜细索也。相续者。勤勇无间也。圆穷者。必求究竟也。身心三句定成克果也。谓以舍定。灭除舍心。令心虑灰凝。经五百大劫。第六现行不起。妄谓涅槃。不知正是微细生灭流注。是人下。断其以生灭修因。不能感不生灭果也。初半劫灭者。谓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后半劫生者。此天报尽。于四百九十九劫半后。复生想心也。此但六识不行。故名无想。下结示四天通名四禅也。由苦乐双亡故。二境不能动心也。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无为真不动地。指第八圣位。谓此禅天。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上四圣流。通名四禅也。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冠注 此明五不还天也。此中。指四禅中。不还者。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以证三果。不复生欲界矣。习气。即思惑种子。谓以贪瞋痴慢微细思惑。分为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今断欲界一地九品故苦亡。而欲界无卜居。复断上三地各九品故乐亡。而色界下三地无卜居。未尽断第四地惑故。惟四禅舍念清净地。是其同分。而有卜居处也。苦乐两灭等。谓苦乐未亡时。则厌苦欣乐。交战胸中。故有烦。今已两忘。则心不交。故名无烦。盛热曰烦。稍得清凉曰无烦。机。放动也。括。收敛也。谓心之放收。惟行舍念。更无余念。前虽斗心不交。尚见交地。今并其交地。亦复研尽。则意地清净。全无微烦。故曰无热。既得心地澄清。发天眼通故。遍见十方界。而无非妙境。故曰妙见圆澄。尘象即境。沉垢即惑。正显定慧双融。心境俱净。而所见皆善。故名善见。既得心眼圆妙。故能以定慧之力。镕炼一切。随心自在。变现无碍。故名善现。究意。穷研也。几。微动也。言以无漏一念。熏有漏种种念。而至于一念。亦能穷色性。至于微而复微。将入无色边际。究至于此。则色已尽矣。故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旧说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此中尽色趣空。凡夫是其正居。定性声闻寄居。而异计外道杂处也。

冠注 此结示五天。虽属色界。惟是圣居也。凡此五天。必是进向三果。得四禅。发无漏慧。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以至九品。方始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谓此五天。不独四禅天人不见。即四位天王。但钦仰其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以四天。修有漏凡定。五天。修无漏圣定故。有圣凡粗细。相去悬殊也。如今世间下。以人间例明也。圣道场地。若五台蛾眉天台等。是也。虽举罗汉。亦兼菩萨。下结属色界也。独行无交。谓无情欲也。未尽形累。尚有色质也。故自色究竟。以至梵众。皆名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冠注 此欲明无色界天。而先分岐圣也。色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故名色边际中。由那含人。虽根有利钝。皆以有顶舍心。为因心而修定。故于舍心分二岐路。若利根者。研穷色性。求见真空。发无漏慧。慧光圆通。横出三界。入菩萨乘。名回心大阿罗汉。若钝根者。亦由舍心修定。穷尽色性。欣上厌下。生无色界。渐断渐证。竖出三界也。此下。明无色界。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者。蹑前天也。觉身为碍等。旧说。厌身质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由厌色依空。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舍心有二。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诸碍既销而无。即不依色矣。无碍之无亦灭。即不依空矣。惟全留阿赖。及半分末那。即厌空依识也。阿赖第八识。末那第七识。末那惟留半分微细者。以第六分别已伏故。末那一分亦伏。第六俱生未断故。末那一分亦未断。此厌空无边。缘空。则心散碍定。遂舍空缘识。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空色既亡。蹑前天识心都灭。谓凭深定力。伏其末那半分。不起现行。寂无攸往等。以所缘既无。能缘不行。由彼厌识无边。缘识则心散破定。遂舍识。缘无所有法。名无所有处定。故报生无所有处。识性不动者。由末那现行全伏。惟存种性。眠伏藏识。幽深难动也。以灭穷研等。谓行人至此。志穷力尽。不复研真断惑。故于无尽性中。强以发宣。自谓已尽其性。不知但由灭定所逼。则识性虽存而不起。故曰如存不存。别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由其厌前识处故。入非有想。厌无所有处故。入非无想。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报亦生此处。下总明圣凡出坠之地也。此等者。总指前四天人也。自初天穷色归空。乃至四天穷识性归尽性。如此穷空。岂惟不达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之旨。即人法二空之理。皆所不知。而妄起空尽之念故。自五不还天穷空。而至此天者。其根行尚真。候其八万劫满。断尽思惑。而出三界者。名钝根罗汉。因彼不能同有顶之回心者。故曰钝也。若从无想穷空。而至此天者。其根行原邪。以彼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故。八万劫报满。无所归托。便沦坠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冠注 此下总结三界圣凡之差别也。是诸天者。总指三界也。天人。即各天之臣民。谓此天人。因中唯修十善八定。而以六欲四禅之果酬之。故报尽复入轮回也。天王。即是菩萨。寄位修进。乃借此天位。为成等正觉之道路。故不落轮回矣。下结属无色也。前二天。全无身境。故曰身灭尽。后二天。识心现行不起。故曰心灭尽。由身心俱灭故。定性现前。亦能随化依正。自在受用。即出定时。身心俱寂。依正皆空。故无业果色。唯有定果色也。此从空处。以至非非想。统名无色。下复通前。总结三界也。谓自六欲。以至非非想。皆由不能了达自己本妙觉性。本明圆心。元无生灭业果等相。故从妄积妄。妄生三界。所以诸天报尽。则于其中。复随妄业。沉溺七趣。曾无休息也。补特伽罗。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也。数数□生。取着诸趣。故曰各从其类。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冠注 此明四种修罗也。阿修罗。此云非天。谓其多瞋有天福。而无天行也。亦云无端正。由男丑女美。以男立名。亦云无酒。以瞋无和气。酿酒不成。若于鬼道等。谓彼前因。从鬼趣发心。护经咒禅戒等故。藉善力升此趣中。乘神通入空界居之。或因想多气胜故。感卵生飞空。而属鬼趣也。若于天中等。谓前身在天趣中。或因损德。或天福尽。俱贬坠此趣。卜居人世。固是胎生。而属人趣也。执持世界等。谓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其威力通彻天人。无所怖畏。但专权不及诸天。故怒而争之。其福力变化。俱等于天。固是化生。而属天趣也。别有一分等。谓此修罗。因行微劣故。感生海心水口。以居水穴。固是湿生。以下劣故。属畜生趣也。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冠注 此总结七趣虚妄也。谓精详研究七趣升沉往复之由。皆是无明惑业。为因相故。感七趣为果相。总是由妄想受生。随妄业受报也。若于妙圆精明。无作本心中。曾无七趣因果之相。而此昏沉诸有为相。在本心中。犹如空华在于太虚。岂有着处。唯一虚妄。更无根蒂头绪之生起也。昏沉即无明。诸有为相。即惑业。皆因也。受生随业。即果也。有为与无作反。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冠注 此明妄无根绪。因迷而起用。答妙心遍圆何有七趣之问也。不识。即迷也。本心。即妙圆明无作本心也。谓。汝问此等七趣自何有也。皆因迷自本心。受此轮回。虽经多劫。不得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永沉生死。皆由用诸妄想。随顺杀盗淫故。而成三恶。纵能反此杀盗淫。又生三善。若有三恶。则沉坠三涂。若无三恶。则飞升天界。由其善恶互相有无。彼此倾夺。故上升下坠。起轮回性。无有尽期。若知善恶总轮回性。须得妙性开发。而于善恶。都不思量。唯修真正三摩提。则证本妙寂常心性。果能至此。不但善恶二性。立地销灭。即无二之性。亦不可得。故曰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此则岂但超七趣生死。即二乘涅槃。亦超脱矣。如是。则尚无三善。云何更堕三恶哉。故曰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事即因果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冠注 此结答前问。而戒勉真修也。前问云。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牒答云。由不断杀盗淫业故。各各私造。因各各私造故。在众私同分之中。非无定处。言造业各私。而受报有同分地。即别业同报也。然此别业同报。从何所有。皆自妄业之所发生。业既妄发。本无有因。无因。则所生之处。亦无可追寻穷究矣。然虽无因可究。要不出三惑。为之根本。汝今勉力修进。必欲获取无上菩提。当以除此三惑。为之要诀。盖彼三善恶业。根于惑起。故应尽其根而除之。若不尽三业之根本。纵得五通。皆是有为功用。非无漏净业。以惟伏现行。不除种子。不得漏尽。终落魔道。虽欲除妄。是以虚济虚。倍增其伪。但自名得道。而实为业果。此真可深哀痛愍者。由阿难初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诸趣。故答云。汝妄自造。非菩提有咎也。菩提。指佛体也。复警戒云。若末世说法者。如我此说。即佛正说。若赞行三恶者。以为劝化。即魔王之邪说也。足见必断三惑。方可得真正三摩提也。勖。勉也。

上详明七趣竟。下详辩魔境。魔有五种。曰阴魔。曰烦恼魔。曰死魔。曰天魔。曰天魔。合为二种。以阴魔摄烦恼与死魔。皆依五阴而起故。天鬼二种。皆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故总名天魔。夫此魔境。非具一切智者。莫能辩其真伪。故阿难但知启请修定证果。而定中微细魔事。不能问及。亦乃虽蒙世尊直示真修行路。堪可趣至无上菩提。而沿途艰险。尚未亲历。唯世尊深知魔军胜负。实正定真修。成坏所关。且隳妙觉心。破法王家者。莫甚于此。是故将罢法座。回身复留。逐一指明。令末世修正定者。自识魔外。准备无虞。所以再兴深慈。不待问而自说也。

即时如来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冠注 此无问自说也。如来下。经家所叙。将罢法座。显最后开示也。回身再来。显不尽深慈也。汝等下。总明魔能害正。凡修正定者。不容不识也。真修行法。即从耳根圆通。悟入楞严大定也。意谓。我已为汝指示楞严大定。为真修实证矣。汝等亦皆明了。而犹未明定中所现魔事。最为微细。若不预知。忽尔现前。邪正难辨。设汝心中。毫有染着。彼则乘隙赚引。令汝堕于邪见。而不自觉矣。阴魔。即色阴中禅定所迫。初心自现。尚无外魔也。天魔。鬼神。魑魅。皆受想二阴中。稍失正见。引入外魔也。魔正现时。若不能识。或自认为圣。或认魔为圣。皆是认贼为子。而立丧家宝矣。行识二阴中所现心见二魔。并无外来。皆是自己心邪。得少为足之过也。下举一以例余也。无闻者。但修无想。不乐闻法。不习正定。自谓极果。及至报尽想生。衰相复现。不知元非圣证。而反谤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由谤法故。遂坠地狱。其害至此。良可怖焉。汝等欲修正定。趣大菩提。应当识此幽微魔孽。故我为汝仔细分别。汝当谛听。阿难等。闻此魔事。悚然起立。欢喜听受。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冠注 此欲明动魔之端。而先推真妄生灭也。本觉妙明。指用言。觉圆心体。指体言。意谓。真觉体用。众生与佛本同。良由众生一念妄动。背觉合尘。迷真逐妄。而成过咎。遂有根本无明。发业润生。瞥尔俱起。则遍迷觉体。顿成空性。是故迷觉性成妄想。晦真空为顽空也。于是。化迷不息。转生世界。所谓依空立世界也。是则十方有漏微尘国土。皆由迷真空。而成顽虚。昧觉性。而成妄想之所建立也。故知。空生大觉中。若片云点太清里。已是幻化眇茫。况复依空所立之世界。其幻化眇茫。不待言矣。但为一切众生。以妄逐妄。从迷积迷。故不觉知耳。设使汝等一人。能住三摩提中。开发真性。复归元觉。则十方空。皆悉销灭殒亡矣。况依空所有国土。而不振动崩裂者哉。盖谓虚空世界。总一名相耳。名相。唯依妄想而立。若转妄想成正智。则名相悉归如如矣。故曰一人归元。十虚销殒。所以古德云。虚空生时。但生假名。虚空灭时。但灭假名。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冠注 此明怖魔致乱也。饰。严整也。意谓。汝等于深入正定。发真归元时。自与十方圣贤。气分相接。心精通吻。混同一际。不离当处。寂然不动。湛然清虚。不相恼乱。其余天魔。及与精灵鬼神。乃至无想外道天等。所居宫殿。或处虚空。或处水陆。无不崩裂。既然。大地振坼。则水居之河海精灵。陆居之山川鬼怪。飞腾之夜叉修罗等。无不惊慑。惟下界凡夫。未具五通故。不觉其空界迁坏。唯讹传山摇地动。故无惊慑。彼魔王等。咸得五通。未尽习漏。既恋尘劳。又知其故。是以不容汝等摧裂宫殿。然动遍空界。惟魔不容者。为彼所处全依邪暗。汝等正定发明。照见邪踪。彼各竭所能。欲坏汝定。故佥来恼乱也。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冠注 此明悟迷之利害也。意谓。彼等固以坏汝为事。而彼造尘劳中之邪行。汝修妙觉中之正定。邪虽怒正。不能害正。以邪害正。犹如风之吹光。刀之断水。终不能断损于光水也。以正化邪。亦如沸汤之释坚冰。暖气近而寒凝自销矣。良由彼虽恃其神通。而惊慌于外。终如暴客。汝虽未具神通。而能坚守于内。终是主人。成就破乱。不从客便。悉由主人。必俟五阴主人。迷己正念。认贼为子。则客得其便。遂乘间而入。劫汝家珍。若使阴主。当处正定。一切不顾。惟照真元。纵彼魔力强横。毫无入处。无奈汝何。由汝阴质渐销。光明渐发。彼则久入邪群。咸受幽气。近光明。如暗就灯自然销殒。何敢久留明处。扰乱汝之正定耶。若使主人心。不明悟于彼幻境。或生畏爱。或生取舍。稍失照真。聊违正定。被阴所迷。便堕彼类。而为彼眷属矣。即如摩登。殊为眇劣。且彼初心惟欲咒汝破佛律仪而已。故于八万行中。秪毁禅戒。由彼不能毁汝清净觉体故。汝尚未遭其沦溺也。若此等魔王。本非眇劣之类。况其初心。不独毁汝一戒心。欲隳汝宝觉全身。令汝丧身失命。永为魔子。而后已。一遭其害。犹如宰臣之家。忽遭天王除其属籍。不但失却官位。而且不免于刑律也。设汝果坏全身。岂止道果不成。亦且堕入地狱。宛转零落。至于此。纵有慈力。徒增哀痛。其可救乎。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冠注 此明色阴之本末也。道场者。凡事理兼修处。即成道之场也。销落诸念等。谓初坐道场。屏除一切浮乱粗想。久之妄念自离。此离念相。如杲日当空。于一切时。皎然不昧。故曰离念精明。于是则动静之境不能移。忆忘之识不能交。而根尘识三。合一精明。当住此精明如一之处。便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矣。然定力未深。理境乍入。犹为色阴所覆。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未获般若大智故。精性妙心犹未发光凡所见处。惟是黑暗。此则色阴区局。盖覆真性。不得宽广伸大。此乃色阴未破之相也。若使定力增进。心光发越。前之暗境。皆化心光。虽未能圆鉴三千。而十方洞开。无复幽黯。此即色阴已破之相也。谓此色阴。由妄执四大所成。既有身相。即有前五根。揽着前境。而劫夺真性。浑浊妙明。是故。色阴尽而劫浊超矣。至此返观色阴之由。元从坚固妄想。内外相织。凝结而成。是其根本也。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下十种。明色阴中所现之境也。此中。谓此禅定中也。精研者。正是定中着力挨排之工夫也。妙明。指真体之用也。不言其体者。显用有明昧。体无迁改。如镜埋尘垢中。虽掩其光明。而曾未亏其体性也。故行者精研妙明。亦如磨镜。但去情想尘垢。而大圆镜体。略无所增。且此妙明。本周法界。曾无隔碍。但由妄认四大。内外交织。遂成质碍。故今精研功胜。则不相织矣。于少顷间。身若虚空。毫无挂碍。斯由定中功用逼极。偶令内心流溢。外境虚融。暂得暂失。非同圣果永证无遗。汝等。若恬然无着。毫无欣羡。虽则定力挨出。亦为善境。若遇此境。妄作证圣。即受邪气。破坏正定矣。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彻之境也。精研妙明。准前。其身内彻者。谓心光忽然。超彻身内。反观脏腑。亲见蛲蛔。以手拾出。身无毁伤。此乃心精暂明。流溢形体。斯但功行大急。暂得形体不碍。非圣所证真常之境。意无所着。犹然善境。稍无识见。而作圣解。即受群邪。隳汝正定矣。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外俱彻之境也。内外。即心境也。清明时。是魂为主。昏晦时。是魄为主。敛固于内。是意志为主。发扬于外。是精神为主。此皆第六识用事。故除第八识执受。其身居然不变。其余魂魄等。皆弃其本职。而递相涉入也。互为宾主者。谓一为主。而余五皆为宾也。闻空中说法者。即指目前也。闻十方密义者。即指遍法界也。递相离合者。有时。精离本职。而合于魄。有时。魄离本职。而合于精等。盖离即弃本职。而合则成他职也。成就善种者。谓夙昔闻熏。今加精研。自能发挥。而有所闻也。如是下。准前。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内心澄彻外现佛境也。此由精研功胜。妙心益明也。澄露皎彻者。粗惑渐销也。内光发明者。智体开朗也。良以智起惑亡。故无情遍成金界。有情悉作如来。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乃至莲华俱时出现者。谓依正庄严。皆随心变现也。此名下。断定此境。是夙昔因中。曾闻大法。而心有灵悟。所染种习。今加研究。故心光忽明。照诸世界。然偶尔暂现。非同圣证亘古如一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精研功极。故见空罗宝色也。观察不停者。言观照功切。毫无间断。于诸妄念。更加抑按。于诸尘境。更加降伏。如是则制止之功太。欲超越逼拶至极。忽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且同时遍满。而多少之色。不相留碍也。或青黄赤白。五色俱现。而各色纯然。曾未混杂也。此由精研妙明逼极。焕散而现。故见此种种胜境。然暂得暂失。非一现永现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澄彻故。暗中见物也。研究。即挨排也。澄彻。即静极也。精光不乱者。心光凝定。明暗二境。不能移也。忽于夜合者。合闭目也。谓于夜间闭目而见。正显下见暗室中物。非从目见也。见种种物等者。非室中元有之物。是暗中所现奇怪之物。而室中之物。件件如故。曾未变易。下断明。谓此乃心既微细。见亦密澄。精光凝定。暗境洞彻。然未透彻本地真光。无乃研究功胜。暂时发露耳。此中合字。藏板皆同。今人妄改为半字。不可从。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圆入虚融身同草木也。圆入虚融等者。谓研究功盛。内身外境。无不虚豁。故四肢皆同草木。火烧刀斫。总不觉知。由不觉知故。火烧不爇。刀割不伤也。此由定力所持。想心亦寂。功切至极。执受不行。则五尘并销。排遣四大。纯觉遗身。故无伤触也。此亦暂时透露。非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净心功极。睹界睹佛也。成就清净等者。谓厌秽浊之质碍。欣净妙之虚融。凝想净心之功。至此已极。故忽见大地山河。化成净妙国土。又见净土现在诸佛。更见地狱天宫。上下无碍。此由昔闻教中所说。净秽二土。随起欣净厌秽之念。熏习成种。今于定中。凝想日深。逼极化成。暂得如是。非真居净土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深远。遥见遥闻也。研究深远等者。谓于定中。深心研究。率尔周遍。到于极处。遂令心光逼极飞出。故于遥远障碍处。皆能见闻。此亦暂时一过。非实得周遍法界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冠注 此明研究精极见知识也。谓定中竭力研穷。到至精至极之处。正与圣贤。心精通吻之时。而色阴将破。魔宫振裂。魔心慌越。故魔扰于是而兴端也。见善知识等者。谓行人静中。自见善知识。或变为诸佛菩萨。及天龙等者。盖此境界。元是行人。曾有邪种。含受于心。功至于此。逼极发露。非真见圣。或是魔入行人心腹。持其神识。故令行人。无端说法。亦能通达妙义。以发其狂慧。非真证圣也。使行人至此先觉。魔自销歇。若反生圣解。则其害非细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魔事。是世尊拈其大概以示初心。非色阴中。定有此种类。而不可变易也。亦非决有此定数。而不可增减也。但论行人用心何如耳。或缓急得宜。则绝然不见。或交互观想。则所现愈多。或种类不同。或多寡不一。悉随心所变。非有定体。若俾按经待验。则何异于刻舟求剑者哉。后皆仿此。

冠注 此结害嘱护也。谓此禅那所现十境。皆是行人于色阴中。见理未彻。正定未纯。但以禅观与坚固妄想。两相交战。互为胜负之所现起。如一善境现。即是禅观暂胜妄想也。少顷即隐。是妄想复胜禅观也。由胜负互出。不得永证圣境。此群邪所以乘隙而入也。众生顽迷。不度己功力未久。亦不察其暂现复隐。逢此境现。便谓登圣。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安得不堕地狱乎。汝等当依如来。即以此义。传示将来修正定者。令其预知。使天魔等。不得其便。更得神力。以保任扶持。遮覆卫护。不令至惑。而成无上道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冠注 此明受阴之本末也。修三摩提下。蹑前色阴已尽。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正是禅观有成。色阴已破。洞视自己妙觉明心。不从外得也。若有所得等者。谓但见本有真体。而未能发起妙用。不得任运自如。此正显受阴未破也。犹如魇人。喻行人被受阴所局。手足二句。喻上若有所得。心触二句。喻上而未能用。下直出正意言。见真体而不得妙用。正是受阴区局真性。盖覆妙明。不得宽广伸大也。爱阴一破。亦若魇歇。不为过咎。真心广大。本周法界。无始迷执。惑为身内故。生来死去。不能离身。若使真心离身观面。去住自由。便是稍发妙用。而受阴尽矣。此受阴。即前五识也。见即领纳也。由前五识。领纳违顺等境。引生苦乐等受。浑浊真心。今则受阴破。而见浊超矣。至此返观受阴之由。元从虚明妄想。交妄织成也。虚明者。谓曾无实体。虚有所明而已。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下十种明受阴中所现之境也。此中。谓禅定中。如下文云。彼定中。是也。得大光耀。蹑前十方洞开。无覆幽黯。谓色阴尽矣。其心发明。蹑前见诸佛心。如镜现像也。内抑过分者。自知受阴为咎。不得妙用。急求破除也。忽然发悲者。亦知一切众生。皆被色阴所局。未能如己心光发明。故见大小有情。皆生悲愍之心。不觉流泪矣。盖此悲心。实非诸佛同体大悲。但由功用抑摧太急。故成过悲。若能速悟本因。复顾正念。不作圣证。久自销歇。若自谓已证诸佛大悲。则有悲魔。乘间入心。见人则悲。啼泣不已。遂失正受。而沉沦坠落矣。正受者。正是禅定中。无意味无巴鼻处。到此毫无欣厌。亦无畏爱。方可保任。稍生一念。则受用不住。而正定失矣。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举志齐佛以致魔扰也。受阴明白者。盖覆稍轻也。胜相现前者。如得大光耀等也。感邀过分等。谓稍见本真。似乎心同佛心。故极喜成功。而发大勇猛。自谓不历僧祗。当下作佛。此由慧狂定弱。见理忽略。自以高志限功。轻率取证。过分越礼。故作此解。若悟而返之。可复无咎。若妄任不返。则有狂魔入心。生大我慢。上无诸佛。下无众生。妄自尊大。失定从坠无疑矣。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沉忆无慧。以致魔扰也。前无新证。受阴未尽也。归失故居。色阴已尽也。当此之际。但应定慧均持。攻尽虚明妄想。自有新证。若乃智力衰微。照真失准。进退未由。则中隳无倚。杳无所见。由无慧照用故。定心枯渴。由前后脱空故。时刻沉忆。心不敢散。复将沉忆不散。以为勤精进相。而欲成破阴之功。不亦谬乎。此则偏定无慧。自失方便。若能悟此。还复等摄。庶无过咎。若以沉忆枯定。妄谓证圣。则有忆魔入心。晨夕撮心。悬挂一处。失其本定。当从沦坠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慧偏多狂。以致魔扰也。慧力过定失于猛利者。谓慧猛过定也。胜性怀心者。妄谓自性本来是佛。不待修成。故自疑己身即卢舍那。勿劳进取。得少为足。此是功力未纯。而不恒自审察。己功何似佛功。己德何似佛德。唯执己之知见。已同佛之知见。故废修证也。若猛省其非。可还无咎。若坚任舍那。迷不知返。则类魔入心。大发狂言。自谓证无上道。而失己正定。从魔沦坠矣。古德云。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然非一非三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历险多忧。以致魔扰也。新证一句。同前。偏定历览二际等。谓观色阴已尽。受阴非实。于二边际。俱难倚恃。恐遭退失。遂生艰险。过忧不止。转成倒见故。如坐铁床。乃至求人绝命。此由勤修密进。不觉心中。恐惧过甚。无复方便自慰。故至于此。若使改过忘忧。自复正念。若以忧虑为圣证。忧之不止。则有类魔附之。而执刀自割。靡所不至。则失己正定。从魔沦坠矣。故六祖云。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觉安多喜。以致魔扰也。此由色尽而无质碍。受明而得清净。处此境界安然快乐。遂生大喜。不知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纵处清隐。何乐之有。此由定深而得轻安。若以智慧照察。方息尘劳。何尝妙乐。喜心自禁。复归无咎。若谓圣心乐道。应当如此。则同类之魔。乘间入心。从此恣情纵意。自谓得大无碍。证真解脱。失己正定。应从魔坠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见胜多慢。以致魔扰也。自谓已足者。见色尽受明。不求师印。自谓满足。妄自高大。眇视诸圣也。大我慢者。谓恃己而凌人傲物。乃七慢之首也。七慢者。谓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为单慢。于胜计己等。于等计己胜。为过慢。于胜计己胜。为慢过慢。未得谓得。计劣为多。为增上慢。自全无德。谓己有德。为邪慢。对多胜者。自甘下劣。不敬不求。为卑劣慢若。彼七慢俱发。则自谓超越诸佛。况诸二乘乎。此由唯见己灵。殊为尊胜。且无智慧以救其弊故耳。若使发真般若。等观法性。尚不见有一众生可慢。况阴未破。而行犹劣。安敢慢诸圣贤哉。若终执迷。无复改悔。即有同类慢魔。乘隙入心。颠狂愈甚。乃至毁佛像。为金铜土木。称自身为活佛。毁圣经为纸墨文字。称自语为真经。大言不惭。疑误一切。入无间狱。自失正定。亦从沦坠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轻安自足。以致魔扰也。于精明中等者。谓色阴已销。受阴将尽。故曰精明。于中亦见受阴。不染前尘。故曰圆悟精理。受阴。元是虚明妄想。今既将空。唯见胸中虚豁无碍。要见即见。故曰得大随顺也。身心皆离粗重。而忽生轻安。自谓登圣得大解脱。不求前进。此由稍开慧性。暂获轻清。一时豁悟。失定所持。从此返照。可保无过。若使坐定轻清。自谓证圣。则有类魔。乘间入心。展转自画。多成无闻比丘。不惟自误。兼误多人。加以悔恨谤佛。终于失定。而遭大堕落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着空毁戒。以致魔扰也。于明悟中。即于精明中圆悟精理也。得虚明性者。见得虚明妄想之体性。本非实有。因而沉空滞寂故。忽归断灭。拨无因果。一切修证。悉归于空。心入邪种。生断灭解。若悟此空。元系邪着。非证真空。亦不为咎。若固守断空。以为圣证。则有空魔入心。自谓饮酒食肉。悉空无罪。淫杀盗行。头头是道。因魔力故。令人亲信。且啖净秽。一种俱空。见持戒者。专加诽谤。陷误多人。其过无穷。失己正定。堕落无疑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冠注 此明著有恣淫。以致魔扰也。味其虚明等者。由于虚明体性。深生味着。不肯放舍。遂起爱心。盖禅定中妙乐。非世乐可比。自在受用。靡不如意。若爱极发狂。则翻成贪欲。此因定境安顺入心。由无慧自持。而误入诸欲也。若用慧观察。一切不受。仍归正受。则不成过误。若迷而不返。便有欲魔。入其心腑。唯以说欲。为菩提道。且转化眷属。以至无数。只待魔心生厌。不附其体。而后生则陷于王难。死则入于地狱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冠注 此结害嘱护也。谓受阴将尽未尽时。防此过生也。交互。意同前。如得光耀。乃至得虚明性。皆观力胜妄想也。如发无穷悲。乃至无限爱生。皆妄想胜观力也。是亦两相交战。互有胜负之意。迷不自识者。谓不知光耀虚明性等。自何因缘而生也。谓言登圣者。即未得谓得。故曰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下。皆嘱护也。受阴魔相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冠注 此明想阴本末也。前二阴尽。则前五根尘不偶。见惑已尽。分别我执亦伏。然思惑全在俱生。我执未除。故曰虽未漏尽。由前二阴既尽。不执身相故。心能离形。如鸟出笼。所向无碍也。六十圣位者。始于三渐次。终至妙觉。以显圆悟圆证。不历僧祗。故曰从凡历圣也。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从喻得名也。楞伽中有三种。他经亦有多种。文繁不引。然虽前阴已尽。得意生身。而想阴未破。亦如虽无所魇。而重睡未觉。犹发寱语。是寱语者。虽自发语。而所语之事。亦不自知。但所发寱语。已成音韵。亦有伦次。而不紊乱。令不寐人。咸悟其语。喻如想阴未破者。自己虽不能彻见始终。圣位诸佛。悉知。此人。于上历六十圣位。已有次第。而不紊乱矣。乃想未破之相也。第六识。乃躁动之元。故缘尘分别。无暂停息。如尘垢也。本觉明心。如镜体也。尘垢净。而镜体明。想阴尽。而觉明露。则三界众生。一类生死。皆能知其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故曰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乃想阴已尽。之相也。想阴。即第六识。由六识缘法尘。而引起烦恼。扰乱真性。此则想阴尽。而烦恼超矣。至此返观想阴之由。元从融通妄想。交织妄成。谓此想阴。能融通质碍。如心想酢梅。口中水出。是也。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冠注 此明心爱圆明。以致魔害也。虚妙者。谓分得真体中之虚灵。精妙之用。即离身返观。而得自在。不同前未能得用也。不遭邪虑。不为十种阴魔扰也。圆定发明者。谓前二阴既破。不随前尘所起分别。如浑浊静沉。清水现前也。后皆仿此。心爱圆明等。谓在想阴中。既得圆定发明。便起妄心。爱此圆明。欲发妙用。故勇锐精思。贪其善巧。其意将欲大作方便。广行教化也。由此一念之贪。则彼天魔。得乘其罅。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以惑行人也。飞者疾速也。精者。魔党诸精魅也。附人者。魔不亲说。另附他人。素受邪附者也。以受尽之人。定圆慧明。非说经法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