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三坛进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

通启二师第一

按菩萨戒羯磨经云。若诸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哩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准经所明。故知凡受菩萨戒。先当请戒开示。次则审忏问难。如法授受。匪藉引导。则发请无繇。是以先须通白辅化二师。然后启请和尚。

(其请戒开导之法。须在正授戒前二三日。於午后令净人洒扫法堂。中敷高座。若无净人。新比丘亦得。至时鸣椎集众。然此中集者。非但局於比丘。凡欲求菩萨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应同集。若众多。应以十比丘往请引礼师。若少四人。乃至极少惟几比丘者。即可同徃。到已一触礼。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礼三拜起立。一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进求菩萨大戒。於诸仪则。罔谙规绳。复恳诸师。幸为示导。

引礼云。

汝等比丘(若有后六众人在内。随类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己利人。法门炽盛。功德难思。我今先将汝等通白二师。乞请同诣方丈。

(答已。同一触礼。起分两立。於时二引礼各将二比丘。分请二师。请至法堂已。引礼呼众如常作礼三拜。长跪合掌。二引礼向二师一触礼起立叉手。代众白云)。

彼比丘(某甲)等(后六众随有加之)。今欲乞圆菩萨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阇黎师。惟愿勿吝利物之婆心。勖成新学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诣方丈。启请和尚临堂。曲垂开示。令彼众等闻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已。呼众作礼一拜)。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有后六众随加之)汝今意欲启请和尚。求圆菩萨妙善戒法者。可谓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间和尚若慈允临堂。开导之时。汝等各各谛听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萨誓愿深广。行门无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纤毫怯怖。机器卑劣。大戒难圆。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愿坚固。方名受持菩萨戒者。故我二师先为告谕。汝等人人各怀恭谨。同往方丈。迎请和尚。

(引礼呼众作礼三拜。起分左右。其为首者。随二师诣方丈。余者立定)。

请戒开导第二

(请和尚时。可令九人。一人执香前行。次引礼鸣磬。次二师余众末行。至方丈礼仪如常。和尚临堂升座。先二师礼毕归位。引礼向上展大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听彼比丘(某甲)等(有余众随加之)。今欲求圆菩萨净戒。故先恭诣座前。顶礼启白。愿开甘露解脱法门。传授金刚光明宝戒。不舍慈悲。幸垂策导(白已三拜起具复位。呼云)。

上香 复位 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阇黎师云。

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辞。为首者代众至诚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已毁形离俗。每怀进道无门。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坛禀具。始预僧伦。更欲息虑投诚。重增大戒。故今顶礼座前。悃愊伸请惟愿鉴精虔於一念。降悲愍於群机。均赐菩萨妙善净戒。令(某甲)等修学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导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胜恳祷之至(白已。引礼呼众顶礼一拜。合掌长跪。一心谛听)。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等(若有余众随类加之)。汝今恳切至诚。乞求菩萨妙善戒法者。先须以三种决定深固大信。发无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决定。则不能断除疑网。心不深固。则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动不摇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为三。一者。决定深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故今勤修胜行。誓成觉道。愿度众生。咸登佛果。故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二者。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戒。是菩提涅盘修证之本因。若无戒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三者。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报化身。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依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萨遮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戒而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备二严。下化众生圆满万行。有戒则修证不虚。无戒则徒劳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种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现在一切诸佛为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侣。吾虽受请升座。但是汝等教诫法师。名曰秉戒和尚。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故。若於来朝入坛正受戒时。汝等人人皆要专注一境。顿息诸缘。此身虽在师前。而心必观想诸佛海会。须知菩萨净戒。非浅浮之信。散乱之心而可纳受。故经云。三白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於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诸大菩萨前。法尔相现。繇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诸佛菩萨睹是菩萨法尔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繇诸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如是菩萨所受净戒。於余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灭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已。虽复转身徧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繇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得。准斯经文。则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当在僧中礼请十师。白四羯磨而得。但尽今生形寿。受持菩萨戒名曰佛戒。应於师前启白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觉后身。所以释迦世尊。文殊弥勒。为菩萨戒之三师。诸佛为其证明。而诸佛菩萨未离真际。求戒之人实住此方。能令授受获益者。良繇众生机感。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怜。譬水愈清而月愈显。受大乘戒。为真佛子。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亦复如是。来日为汝等钦遵大乘经律。结坛敷座。集众启圣。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自利心。而为菩萨严土利生之广大心。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别解脱戒。而为菩萨保解脱之三聚戒(文中总举七众。随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体是无作遍周法界。量等尘沙假色表显。虽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虽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则佛种从缘起。性修交成故。得斯体已。任运止恶行善。任运利物济生。於正止行利生之间。实无利生止行可得。以诸法无生。一道真净故。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动不无。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网经云。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发无上菩提大愿。及现身中有犯七逆罪者。虽佛性之理体。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终难发起戒之当体。经律明条。应当诘问。汝等少顷。且随众引礼大德。今夜入忏摩堂中向羯磨师前。先将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间若染若净。一一发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详细审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恶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净授受。诸佛赞善。龙天卫守。所谓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能依教奉行。

引礼云。

诸比丘等(有余加之)一齐起立 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和尚归方丈。

(礼仪如常送已。仍至堂中礼送二师。并谢引礼师毕。次第各还本所。以候初夜问忏)。

审戒遮第三

梵网经云。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无别。有心者尽皆通收。事障须防。无犯者乃可容受。既於不拣择中而分拣择。然审问中。复有正权顿渐之殊。故今汇之为四。以便悬当台之明镜。鉴所受之机宜。若不谙练於先。临时成非莫晓。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戒。或学戒年满无缺。或身器完美无遮。已经登坛。白四羯磨。曾圆比丘比丘尼戒。今复增发大心。乞求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废住持僧宝。如法如律。谓之正受。受已。名曰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学戒生年未满。纵满诸根不具。倚能发菩提心。堪行菩萨行。虽具足僧伦不收。於平等佛性可摄。以其不历近圆。即求三聚。戒级虽越。佛慈暂开。谓之权受。受已。名曰菩萨式叉摩那。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宝。乐修十善。或受五支学处。慎守多年。或持八关斋戒。严遵一日。今始更发胜心。求受菩萨大戒。以其自小进大。信智转增。谓之渐受。受已。名曰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已植。深厚善根。此生迷着不速返惺。倐尔觉照。立地悲忻。一念信归三宝。恳求大乘戒法。愿力弘深。同事摄化。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一旦疾禀菩萨学处。谓之顿受。受已。名曰菩萨近事男。菩萨近事女也。

此之四种。若审忏时。仍分四别

审第一种人者。若是比丘。严问所持二百五十戒法。若是比丘尼。详审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於七遮。二部通诘。苟根本毁破。应当羯磨灭摈。若七逆有犯。当如律制所遮。设余干违。容悔仍净。

审第二种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佛制令学三法故。若审忏时。应一一逐问。一学根本。四重戒是。二学六法。谓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故饮酒是。三学行法。谓大尼诸戒中威仪是也。若是沙弥沙弥尼。唯审本戒十章。其七遮重罪。三众俱问。如斯三众之中。或根本七遮有犯。一一依律摈除。若学戒女六法不净。更於二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弥尼众所摄。复於式叉摩那缺学。又非真净学戒之女。而两无攸归。三聚基乏。故不能进受菩萨戒也。其小三众。唯此学戒所制。倍严於沙弥沙弥尼故也。

审第三种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於中受有满多半少一分不同。应随所受。一一详问。不得为少分者。而问多分。为满分者。而问半分。若是八戒近事男女。彼所受者。既异终身居家五戒。故审诘时。但问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则八戒制淫。於一日夜全断不开。非同五戒止禁邪淫而已。如审七逆四辈无殊。其间或於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当须遮止。余听悔除。仍许进受。

审第四种人者。彼等一向未禀尸罗。今始初发大心求受。应准善生经中。问其七种戒障。若此善信男女不干七障者。先当与受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然斯俗谛五禁。乃在家菩萨戒之原基也。即於当日。复钦梵网经。再审七逆。若无犯者。三聚方进。今虽五戒才受。七逆岂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须遵问。

(凡作法时。应在后日分。其净堂敷座。设办庄严。签班出入。一切仪式皆同受具无殊。至时鸣椎集众。引礼先至法堂。众向作礼三拜。令四为首者。徃请受差验缴书记巡视诸师。礼仪如前不异。引礼师次将五人。一人执香往请羯磨师至堂。礼佛就座。拈香。众举香赞竟)。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迎请者向上排班 展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归本班。

(受差诸师礼仪嘱辞。皆於二坛仪中详明。此不再出)。

引礼云。

诸比丘等。各禀虔诚。随我音声。齐诵大悲神咒。求加护以净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诵此神咒三遍已。举云)。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声)

诸比丘等一齐向上排班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犹恐琢磨之未至。圣阶欲进。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则具戒既登。圣心重砺。故我为汝众等。焚香敷座。恭请上(某)下(某)律师。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各称名)。其余言辞。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余众加名)。今请大德为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萨清净位。慈愍故(三请三拜)。

羯磨师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众加之)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今为汝作审戒问遮忏悔阿阇黎。所有言教。各须谛听。夫教对机谈。先渐后顿。律因事制。繇身及心。身苟不净。心戒何从。今既五篇固守。三聚更增。愿乐四弘。匪专自利。斯则发广大之因心。直趋宝所。希如来之果德。不滞化城。具此胜怀。可谓上善。但恐浮囊有损。破器难盛。圣制既违。梵行何立。往愆未雪。修证无繇。故毗尼藏云。犯四性重者。退失道果。譬喻斫头人不复还活。断心树不复更生。缺鼻针不堪复用。分破石不复还合。此是汝等本受戒中。法所不容者也。又大乘梵网经云。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以是观之。小乘七众犯重。大乘进受无容。大乘若犯七遮。一槩尽拣有据。虽曰罪无自性。理具真常。必要事不毁心。道方合节。今故先依毗尼藏。审其所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此单为比丘而言。若有余六众同请审忏者。可改文云 审其所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今总举七众之名。以便临时随有取用)。次遵大乘教中。拣其七遮重恶。我今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倾心披胆。如实而答者。昔恶既覆。新善难生。纵使随众忏悔。此罪何繇得除。受戒必不得戒。仍加故妄语罪。当思菩萨大戒。原於心地。心地夹杂。便非戒器。首棱严经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当以直心酬我所问。(鸣尺云)汝等能依教奉行否。(众齐答云)依教奉行。

其所审问者。若仅十余人。即随审戒相。不必令起。出而复入。或有比丘尼等六众在内。应即令出。别召审之。以其戒相不同故。若比丘众多者。可令出堂依签班次。入堂听审。恐其问答不闻。言音难解故。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凡为首者。领众出堂集候。毋得散乱。待呼召时。各依班次。从左颊门至验签师所。逐一依次进堂。到师座前。审答已竟。从右颊门至缴签师所。逐一依次出堂。其第一班在堂伺侯。余且暂退(俟余众出堂已。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两行。堂宽一班列之) 展半具 闻磬声作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各各作观运心三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已)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犯不净行。受淫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之)。  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  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与诸比丘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故弄阴出精。除梦中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淫欲意。与女人身相触戒(如前)。  第三 与女人粗恶淫欲语戒(如前)。  第四 教女人以淫法供养我戒(如前)。  第五 为男女往来彼此媒嫁戒(如前)。  第六 难处。妨处。无主自作屋。不将诸比丘指授处所。过量作戒(如前)。  第七 难处。妨处。有主为己作大房。不将余比丘指授处所戒(如前)。  第八 瞋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  第九 以瞋恚故。於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戒(如前)。  第十 欲坏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一 伴党助破和合僧。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反谤羯磨如法僧。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三 恶性不受人语。三谏不舍戒(如前)。

比丘於此十三法中。随犯一一者。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仍於二十僧中出罪。若僧不满二十。罪不得出。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嗥叫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共女人独在覆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三法中治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共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轻重不定。待情真事实。或以三法治。或以二法治。或以一法治。故曰不定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离三衣异处宿。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三 畜非时衣。过一月戒(如前)。  第四 取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  第五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第六 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戒(如前)。  第七 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与衣。不知足受戒(如前)。  第八 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其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九 二家为比丘办衣价。不受自恣请到二家。赞叹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十 施主送衣价与比丘执事人。执事人不与比丘。往取三反忆念。过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十一 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戒(如前)。  十二 新纯黑羺羊毛。作卧具戒(如前)。  十三 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牻戒(如前)。  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更作新卧具。除僧羯磨戒(如前)。  十五 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着新者戒(如前)。  十六 自持羊毛。过三由旬戒(如前)。  十七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十八 自手捉钱金银。若使人捉。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十九 种种卖买宝物戒(如前)。  二十 种种贩卖戒(如前)。  二十一 畜长钵。过十日戒(如前)。  二十二 畜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者戒(如前)。  二十三 自乞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衣戒(如前)。  二十四 人使织师为比丘织衣。比丘到彼嘱托好织得衣戒(如前)。  二十五 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夺回戒(如前)。  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石蜜。过七日戒(如前)。  二十七 春残一月求雨浴衣。半月应用。若过一月前求。过半月前用戒(如前)。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满十日。得急施衣。应畜至衣时。不得过十日前畜戒(如前)。  二十九 在阿兰若有疑恐怖处住。有因缘离衣宿。过六夜戒(如前)。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知而故妄语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种种毁訾戒(如前)。  第三 两舌语戒(如前)。  第四 与妇女同室宿戒(如前)。  第五 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戒(如前)。  第六 与未受大戒人。同诵戒(如前)。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说比丘粗恶罪。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知见实者戒(如前)。  第九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第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戒(如前)。  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  十二 妄作异语恼他戒(如前)。  十三 嫌骂比丘戒(如前)。  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  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若教人敷。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戒(如前)。  十六 於他比丘住处强敷卧具。令他避我戒(如前)。  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若自牵出。教人牵出戒(如前)。  十八 重阁上。坐脱脚绳床木床戒(如前)。  十九 用有虫水浇泥草。若教人浇戒(如前)。  二十 作大房舍等。覆苫过二三节戒(如前)。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二十三 谤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四 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戒(如前)。  二十五 为非亲里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二十六 与比丘尼屏处坐戒(如前)。  二十七 与比丘尼期同道行。除疑恐怖时作伴戒(如前)。  二十八 与比丘尼同船。除直渡戒(如前)。  二十九 知比丘尼赞叹因缘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三 十 与妇期同道行戒(如前)。  三十一 施一食处过受戒(如前)。  三十二 展转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戒(如前)。  三十三 别众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道行时。船行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戒(如前)。  三十四 檀越请食。无病比丘过两三钵受。不分与余比丘戒(如前)。  三十五 食足更受请。不作余食法而食戒(如前)。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更受请故不作余食法。令他犯者戒(如前)。  三十七 非时食戒(如前)。  三十八 食残宿食戒(如前)。  三十九 不受食。若药着口中。除水及杨枝戒(如前)。  四 十 无病。自为己索好美食戒(如前)。  四十一 自手与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四十二 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病。及作衣。施衣时戒(如前)。  四十三 食家中有宝。强安坐戒(如前)。  四十四 食家中有宝。屏处坐戒(如前)。  四十五 独与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四十六 约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与食。不乐故遣去戒(如前)。  四十七 无病过四月受药。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戒(如前)。  四十八 住观军阵。除因缘戒(如前)。  四十九 有因缘至军中。过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五 十 二宿三宿军中住。或观四军斗战力势戒(如前)。  五十一 饮酒戒(如前)。  五十二 水中嬉戏戒(如前)。  五十三 以指击攊他比丘戒(如前)。  五十四 不受谏语戒(如前)。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  五十六 无病比丘过半月浴。除热时。病时。风时。雨时。远行时戒(如前)。  五十七 无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缘戒(如前)。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教人藏者戒(如前)。  五十九 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问主还取着戒(如前)。  六 十 得新衣。不染作青。黑。木兰。三种坏色戒(如前)。  六十一 故杀畜生命戒(如前)。  六十二 故饮用有虫水戒(如前)。  六十三 故恼他比丘。乃至令少时不乐戒(如前)。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粗恶罪。覆藏戒(如前)。  六十五 年未二十与受大戒戒(如前)。  六十六 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戒(如前)。  六十七 知是贼伴。故与同行戒(如前)。  六十八 说淫欲非障道法。三谏不舍戒(如前)。  六十九 知是说淫欲非障道法邪见人。故供给所须。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  七 十 沙弥说淫欲非障道法。被摈已。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  七十一 不受谏语。反难问持律者戒(如前)。  七十二 轻呵戒律戒(如前)。  七十三 说戒时不一心听。无知无解戒(如前)。  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与衣已。后故言彼是亲友以僧物与戒(如前)。  七十五 僧断事未竟。不与欲而起去戒(如前)。  七十六 与欲已。后更悔戒(如前)。  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斗诤。彼此听说戒(如前)。  七十八 瞋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  七十九 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  八 十 以无根僧残谤戒(如前)。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宝。入宫门内戒(如前)。  八十二 自捉宝及庄饰具。若使人捉。除伽蓝及寄宿处戒(如前)。  八十三 非时入聚落。不嘱余比丘戒(如前)。  八十四 作床过如来八指。除陛孔戒(如前)。  八十五 以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戒(如前)。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针筒戒(如前)。  八十七 作新卧具。广长过量戒(如前)。  八十八 作覆疮衣。广长过量戒(如前)。  八十九 作雨浴衣。广长过量戒(如前)。  九 十 与如来等量作衣。若过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四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无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指示与某甲羹某甲饭。若自不语止。无比丘语止戒(如前)。  第三 先作学家羯磨家不请。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第四 在阿兰若。有疑怖处住。先不语檀越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应向余比丘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应当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不齐整着内衣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不齐整着三衣戒(如前)。  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五 衣缠颈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六 衣缠颈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七 覆头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八 覆头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一 白衣舍内蹲坐戒(如前)。  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四 摇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五 摇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一 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二 静默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三 静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四 戏笑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五 戏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  二十七 不平钵受食戒(如前)。  二十八 不平钵受羹戒(如前)。  二十九 不羹饭等食戒(如前)。  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  三十一 挑钵中央食戒(如前)。  三十二 无病为己索羹饭戒(如前)。  三十三 以饭覆羹更望得戒(如前)。  三十四 视比座钵中戒(如前)。  三十五 不系钵想食戒(如前)。  三十六 大搏饭食戒(如前)。  三十七 张口待饭食戒(如前)。  三十八 含食语戒(如前)。  三十九 搏饭摇掷口中戒(如前)。  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  四十一 颊食食戒(如前)。  四十二 嚼饭作声戒(如前)。  四十三 大噏饭食戒(如前)。  四十四 舌舐食戒(如前)。  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  四十六 手把散饭食戒(如前)。  四十七 污手捉饮器戒(如前)。  四十八 洗钵水弃白衣舍戒(如前)。  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  五十二 为反抄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三 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四 为覆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五 为裹头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六 为叉腰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七 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八 为着木屐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五十九 为骑乘人说法。除病戒(如前)。  六 十 佛塔内宿。除为守护戒(如前)。  六十一 佛塔内藏财物。除为坚牢戒(如前)。  六十二 着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六十四 着革屣绕佛塔行戒(如前)。  六十五 着富罗入佛塔行戒(如前)。  六十六 手捉富罗入佛塔中行戒(如前)。  六十七 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  六十八 担死尸塔下过戒(如前)。  六十九 塔下埋死尸戒(如前)。  七 十 塔下烧死尸戒(如前)。  七十一 向塔烧死尸戒(如前)。  七十二 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戒(如前)。  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过戒(如前)。  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  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  七十六 绕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戒(如前)。  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处戒(如前)。  七十八 佛塔下嚼杨枝戒(如前)。  七十九 向佛塔嚼杨枝戒(如前)。  八 十 塔四边嚼杨枝戒(如前)。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三 塔四边涕唾戒(如前)。  八十四 向佛塔舒脚坐戒(如前)。  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戒(如前)。  八十六 人坐己立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八十七 人卧己坐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八十八 人在己在非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八十九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一 人高经行己下经行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三 携手在道行戒(如前)。  九十四 上树过人。除时因缘戒(如前)。  九十五 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戒(如前)。  九十六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七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八 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九十九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一 百 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无答云)无。

(此七法。能灭四种诤事。若应与现前法不与。而反与他法灭者。犯违法毗尼罪。名突吉罗。是不当与而与。今问即应。答云有犯。若虽有诤事起。彼时与法相宜。不违佛制。今问方可答云无。又则诤事本无。此法不行。今问亦可答云无。由其不同余戒所答。故略辩附。若欲广明。自当详考全律可尔)。  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  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  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  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  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  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师抚尺云。

诸比丘。具足戒法。一一相内。既已审明。复有大乘所拣七逆。今当更问。所言七逆者。

第一 出佛身血。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否(有无实答)。

若以瞋恶心故。毁坏一切佛像舍利塔庙。及大乘经典。是与佛为仇。例此亦应遮之。  第二 弑父。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第三 弑母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第五 弑阿阇黎。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第六 破羯磨转法轮僧。是大逆恶极重之罪(同前)。  第七 弑圣人。是大逆恶极重之罪。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无。且应暂退。

座上如是审竟。若有犯者。书记一一注笔分明。其呼召出入法仪。悉同二坛忏悔中所明。其中若审余六众戒相纲目。附之於后。亦如前审讫。方问七遮。乃至末后一班问毕。起立一旁。鸣椎集先发露者入堂。各依班次列定。其受差诸师。复白仪范亦如二坛中不异。待受差者辞出已。引礼令众向上排班。作礼。长跪。

师抚尺云。

汝等前来。各解我语。从实吐露。既於比丘具足戒中谨守(既於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学三法中。沙弥沙弥尼之十戒中。於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中谨守。然此七众。但随临时有者加问)。大乘所遮之七逆无犯。是真净法器。我今如汝言词。申复和尚。即为进受菩萨大戒。应更至诚求哀诸佛菩萨慈光摄照。证明忏悔。从於无始以至今生。三障八苦咸得蠲除。自於此时尽未来际。四弘二利悉皆圆满。愿化同体众生。共成无上正觉。我为汝等焚香举偈。汝等随我音声。如法忏悔。各称法名(称已)。

(师起座拈香。复位合掌举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繇无始贪瞋痴一切罪障皆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审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若於众中审得有犯根本重戒。及干七逆者。应当别行警诫。

师鸣尺云。

前来审问之中。有犯某(戒遮)者。此是极重罪恶。破坏道器。经律严遮。人情难允。我今亦如尔之所言。申复方丈和尚。必遵律制。教勅於汝。但尔来日不得与诸清净大众。同期授受。

引礼云。

诸比丘起立闻磬声礼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问讯 分班 迎请者出班送师归寮。

(如常礼送师归寮已。复至堂中同谢众引礼师三拜。引礼即令诸忏悔者。总诣大殿通宵礼佛)。

附审比丘尼戒。相纲目。若有尼众。即於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已。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夷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犯不净行。受淫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然此中所问戒相。不能全录广文恐人众延迟。但撮其纲目以问耳)。  第二 有主物不与。盗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死戒(如前)。  第四 实无所知。自言我得上人法戒(如前)。  第五 共染心男子。相触摩戒(如前)。  第六 与染心男子。立语共期八事戒(如前)。  第七 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覆藏戒(如前)。  第八 顺从作举比丘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不得与诸比丘尼布萨羯磨共住。谓之破根本。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灭摈。退失无道果分。不得进菩萨大戒。准目连问经。犯波罗夷罪者。当堕焰热地狱中。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十七僧伽婆尸沙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往来媒嫁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无根谤毁戒(如前)。  第三 异分片谤戒(如前)。  第四 诣官言人戒(如前)。  第五 知度贼女戒(如前)。  第六 解举尼罪戒(如前)。  第七 独渡村宿戒(如前)。  第八 染心受食戒(如前)。  第九 劝受染食戒(如前)。  第十 方便破僧戒(如前)。  十一 余党助破戒(如前)。  十二 污家违谏戒(如前)。  十三 恶性违谏戒(如前)。  十四 亲近覆罪戒(如前)。  十五 教住覆罪戒(如前)。  十六 瞋舍三宝戒(如前)。  十七 喜诤不忆戒(如前)。

比丘尼於此十七法中。随犯一一者。应二部僧中。强与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已。应与出罪。当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满四十众。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若不依律忏悔出罪。准经云。当堕大嗥叫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畜长衣。过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离一一衣。异处宿戒(如前)。  第三 不足衣。过畜一月戒(如前)。  第四 从非亲里。乞衣戒(如前)。  第五 多与衣。当知足受戒(如前)。  第六 不受自恣请贪好乞衣戒(如前)。  第七 不受自恣请。贪好共索戒(如前)。  第八 过六反索衣戒(如前)。  第九 自手受金宝银钱戒(如前)。  第十 种种买卖宝物戒(如前)。  十一 种种贩买戒(如前)。  十二 钵减五缀不漏。更求新好戒(如前)。  十三 自乞缕线织衣戒(如前)。  十四 不受自恣请。贪好嘱织戒(如前)。  十五 先与衣。后瞋恚夺取戒(如前)。  十六 畜药过七日戒(如前)。  十七 过畜急施衣戒(如前)。  十八 知向僧物。自求入己戒(如前)。  十九 求是更索彼戒(如前)。  二十 以造堂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二十一 以供他食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二十二 以造房直。作衣戒(如前)。  二十三 以造舍直。贸衣共分戒(如前)。  二十四 畜好长钵戒(如前)。  二十五 多畜好器戒(如前)。  二十六 病衣不与戒(如前)。  二十七 以非时衣。受作时衣戒(如前)。  二十八 先与贸易。后瞋夺取戒(如前)。  二十九 乞重衣过直戒(如前)(重衣。乃紬缎中贵价者)。  三十 乞轻衣过直戒(如前)(轻衣。乃纱罗中贵价者)。

比丘尼犯此三十法。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不依律舍忏。准经。当堕覆障地狱。故谓之舍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知而妄语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种类毁訾戒(如前)。  第三 两舌语言戒(如前)。  第四 男室同宿戒(如前)。  第五 小众过宿戒(如前)。  第六 自衣同诵戒(如前)。  第七 向俗说罪戒(如前)。  第八 向俗言证戒(如前)。  第九 为男过说戒(如前)。  第十 自手掘地戒(如前)。  十一 坏鬼神村戒(如前)。  十二 异语恼他戒(如前)。  十三 嫌骂知事戒(如前)。  十四 敷具不举戒(如前)。  十五 客敷不举戒(如前)。  十六 恃尊触恼戒(如前)。  十七 倚强牵出戒(如前)。  十八 纵肆坐床戒(如前)。  十九 虫水浇泥戒(如前)。  二十 大房过覆戒(如前)。  二十一 无病过食戒(如前)。  二十二 别众受食戒(如前)。  二十三 三钵过受戒(如前)。  二十四 非时啖食戒(如前)。  二十五 食残宿食戒(如前)。  二十六 不受食食戒(如前)。  二十七 受请不嘱戒(如前)。  二十八 食家强坐戒(如前)。  二十九 食家屏坐戒(如前)。  三 十 与男露坐戒(如前)。  三十一 许食遣还戒(如前)。  三十二 四月药过戒(如前)。  三十三 往观军阵戒(如前)。  三十四 军中过宿戒(如前)。  三十五 宿军观阵戒(如前)。  三十六 违制饮酒戒(如前)。  三十七 水中嬉戏戒(如前)。  三十八 以指相击戒(如前)。  三十九 不受谏语戒(如前)。  四 十 恐怖他尼戒(如前)。  四十一 无病过浴戒(如前)。  四十二 露地然火戒(如前)。  四十三 藏尼衣物戒(如前)。  四十四 施衣辄着戒(如前)。  四十五 得衣不染戒(如前)。  四十六 故断畜命戒(如前)。  四十七 饮用虫水戒(如前)。  四十八 故恼他尼戒(如前)。  四十九 覆他粗罪戒(如前)。  五 十 诤灭发起戒(如前)。  五十一 知贼伴行戒(如前)。  五十二 邪见生谤戒(如前)。  五十三 邪见止宿戒(如前)。  五十四 小摈知宿戒(如前)。  五十五 反难持律戒(如前)。  五十六 轻呵毗尼戒(如前)。  五十七 心不谛听戒(如前)。  五十八 谤随亲厚戒(如前)。  五十九 不与欲去戒(如前)。  六 十 与欲后诃戒(如前)。  六十一 挑唆彼此戒(如前)。  六十二 瞋打他尼戒(如前)。  六十三 瞋恚手搏戒(如前)。  六十四 无根瞋谤戒(如前)。  六十五 过王宫阈戒(如前)。  六十六 手捉遗宝戒(如前)。  六十七 非时入村戒(如前)。  六十八 作床过量戒(如前)。  六十九 绵作床敷戒(如前)。  七 十 取他蒜啖戒(如前)。  七十一 三处剃毛戒(如前)。  七十二 水净过节戒(如前)。  七十三 胡胶作根戒(如前)。  七十四 尼共相拍戒(如前)。  七十五 供给水扇戒(如前)。  七十六 乞生谷米戒(如前)。  七十七 生草便利戒(如前)。  七十八 不看弃秽戒(如前)。  七十九 往观伎乐戒(如前)。  八 十 村屏男立戒(如前)。  八十一 与男入屏戒(如前)。  八十二 与男耳语戒(如前)。  八十三 坐不语去戒(如前)。  八十四 不语辄坐戒(如前)。  八十五 不语敷宿戒(如前)。  八十六 与男入室戒(如前)。  八十七 不审受语戒(如前)。  八十八 小缘咒诅戒(如前)。  八十九 椎胸啼哭戒(如前)。  九 十 无病共卧戒(如前)。  九十一 共褥被卧戒(如前)。  九十二 故恼问经戒(如前)。  九十三 不瞻病者戒(如前)。  九十四 夏瞋驱出戒(如前)。  九十五 三时游行戒(如前)。  九十六 安居讫住戒(如前)。  九十七 边界疑行戒(如前)。  九十八 界内疑行戒(如前)。  九十九 亲近俗住戒(如前)。  一 百 往观王宫戒(如前)。  百 一 河流露浴戒(如前)。  百 二 浴衣过量戒(如前)。  百 三 缝衣过日戒(如前)。  百 四 不看衣过戒(如前)。  百 五 僧衣留难戒(如前)。  百 六 不问着衣戒(如前)。  百 七 衣施外道戒(如前)。  百 八 遮僧分衣戒(如前)。  百 九 令僧。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百 十 遮尼。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百十一 不与灭诤戒(如前)。  百十二 食授外道戒(如前)。  百十三 为白衣使戒(如前)。  百十四 自手织纺戒(如前)。  百十五 俗床坐卧戒(如前)。  百十六 俗宿不辞戒(如前)。  百十七 诵习咒术戒(如前)。  百十八 教人咒术戒(如前)。  百十九 度妊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 度授乳妇戒(如前)。  百二十一 年减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二 不与学年满。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三 与学不与法。年满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四 学法年满。僧不听违授戒(如前)。  百二十五 学戒年减十二。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六 与学戒年满。不白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七 淫女授具戒(如前)。  百二十八 非法度人戒(如前)。  百二十九 二岁不依戒(如前)。  百三十 违僧授具戒(如前)。  百三十一 夏减授具戒(如前)。  百三十二 夏满违听戒(如前)。  百三十三 不听谤僧戒(如前)。  百三十四 俗遮授具戒(如前)。  百三十五 度俗敬恚戒(如前)。  百三十六 不受学女戒(如前)。  百三十七 受衣不授戒(如前)。  百三十八 夏减多授戒(如前)。  百三十九 授宿往僧戒(如前)。  百四十 无病违教戒(如前)。  百四十一 半月违教戒(如前)。  百四十二 夏竟违恣戒(如前)。  百四十三 无僧安居戒(如前)。  百四十四 入寺不白戒(如前)。  百四十五 骂詈比丘戒(如前)。  百四十六 喜诤瞋僧戒(如前)。  百四十七 破疮不白戒(如前)。  百四十八 足食后食戒(如前)。  百四十九 於家嫉妒戒(如前)。  百五十 香涂摩身戒(如前)。  百五十一 麻油涂身戒(如前)。  百五十二 使泥涂身戒(如前)。  百五十三 使式叉摩那涂身戒(如前)。  百五十四 使沙弥尼涂身戒(如前)。  百五十五 使妇女涂身戒(如前)。  百五十六 着贮跨衣戒(如前)。  百五十七 畜妇严具戒(如前)。  百五十八 着屣持盖戒(如前)。  百五十九 无病乘行戒(如前)。  百六十 减衣入村戒(如前)。  百六十一 暮至俗家戒(如前)。  百六十二 暮开寺门戒(如前)。  百六十三 暮去不嘱戒(如前)。  百六十四 违失安居戒(如前)。  百六十五 常漏授具戒(如前)。  百六十六 二形授具戒(如前)。  百六十七 道合授具戒(如前)。  百六十八 债病授具戒(如前)。  百六十九 学术活命戒(如前)。  百七十 教俗技术戒(如前)。  百七十一 被摈不去戒(如前)。  百七十二 不求问义戒(如前)。  百七十三 欲恼令乱戒(如前)。  百七十四 僧寺起塔戒(如前)。  百七十五 慢新比丘戒(如前)。  百七十六 好摇身行戒(如前)。  百七十七 作妇庄严戒(如前)。  百七十八 外女涂身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  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  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  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  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  第七 不病乞鱼戒(如前)。  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应向余比丘尼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尼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众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内衣不整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  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  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  第五 衣缠颈行戒(如前)。  第六 缠颈舍坐戒(如前)。  第七 覆头入舍戒(如前)。  第八 覆头舍坐戒(如前)。  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  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  十一 舍内蹲坐戒(如前)。  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  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  十四 摇身入舍戒(如前)。  十五 摇身舍坐戒(如前)。  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  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  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  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  二十 左右视行戒(如前)。  二十一 顾视舍坐戒(如前)。  二十二 静默入舍戒(如前)。  二十三 静默舍坐戒(如前)。  二十四 戏笑入舍戒(如前)。  二十五 戏笑舍坐戒(如前)。  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  二十七 平钵受食戒(如前)。  二十八 平钵受羹戒(如前)。  二十九 羹饭等食戒(如前)。  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  三十一 挑钵中央戒(如前)。  三十二 无病索羹戒(如前)。  三十三 以饭覆羹戒(如前)。  三十四 视比坐嫌戒(如前)。  三十五 击钵想食戒(如前)。  三十六 大抟狼籍戒(如前)。  三十七 张口待食戒(如前)。  三十八 含食语言戒(如前)。  三十九 抟食掷口戒(如前)。  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  四十一 颊含食食戒(如前)。  四十二 嚼食作声戒(如前)。  四十三 大吸饭食戒(如前)。  四十四 舌舐食食戒(如前)。  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  四十六 把散饭食戒(如前)。  四十七 污手捉钵戒(如前)。  四十八 钵水弃舍戒(如前)。  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  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  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  五十二 反衣为说戒(如前)。  五十三 衣缠为说戒(如前)。  五十四 覆头为说戒(如前)。  五十五 裹头为说戒(如前)。  五十六 叉腰为说戒(如前)。  五十七 着屣为说戒(如前)。  五十八 着屐为说戒(如前)。  五十九 骑乘为说戒(如前)。  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  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  六十二 着屣入塔戒(如前)。  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  六十四 着屣绕塔戒(如前)。  六十五 富罗入塔戒(如前)。  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  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  六十八 担尸触塔戒(如前)。  六十九 塔下埋尸戒(如前)。  七 十 塔下烧尸戒(如前)。  七十一 向塔烧尸戒(如前)。  七十二 绕塔烧尸戒(如前)。  七十三 亡衣过塔戒(如前)。  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  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  七十六 绕塔便利戒(如前)。  七十七 亵秽尊像戒(如前)。  七十八 塔下梳齿戒(如前)。  七十九 向塔梳齿戒(如前)。  八 十 绕塔梳齿戒(如前)。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三 绕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  八十五 己房佛上戒(如前)。  八十六 立说坐听戒(如前)。  八十七 坐说卧听戒(如前)。  八十八 非座说听戒(如前)。  八十九 下座说听戒(如前)。  九 十 后行说听戒(如前)。  九十一 下行说听戒(如前)。  九十二 非道说听戒(如前)。  九十三 携手道行戒(如前)。  九十四 上树过人戒(如前)。  九十五 杖钵担行戒(如前)。  九十六 持杖为说戒(如前)。  九十七 持剑为说戒(如前)。  九十八 持矛为说戒(如前)。  九十九 持刀为说戒(如前)。  一 百 持盖为说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

有无实答准前比丘戒。相中可知。  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  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  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  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  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  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问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仪中。审之不异。

附审式叉摩那戒。相纲目。若有式叉众者。即於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已。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不得犯不净行。若犯非释种女。若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学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不得偷盗。若犯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三 不得故断人命。若犯非释种女。若断畜生等不能变形者命。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四 不得大妄语。若犯非释种女。若与众中故作小妄语。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五 不得非时食。若非时食。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六 不得饮酒。若饮酒。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准前。若有沙弥沙弥尼。及居家二众。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审此余众。唯换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后文词皆同。不再重言)。

开示苦行第四

先夜审问戒遮竟。次晨羯磨师同诸引礼书记。往方丈顶礼和尚。呈复所审染净罪单。俟和尚阅已。若无犯者。礼辞而退。若有犯於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须遵两乘经律。开导於彼。或令死心参究。实悟无生。或令结坛礼忏。求见好相。或令专修净土。带业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忏。亦非浅浮之信。数期微劳而可灭也。如上三种忏法。谓之准教验心。是名真实忏悔。若於暂时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脱者。纵使千佛出世。亦难忏除。如是与法已。众礼而退。即於午后。引礼令众求戒清净无犯者。净堂敷座。鸣椎集众。仍将九人迎请和尚。礼仪如常。至堂升座已。二引礼展具向座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将诸比丘(余众随加)诣羯磨师所。审戒问遮。其诸言词。晨朝已简复上。兹者恭启大和尚择期设坛。临座施戒。令彼等舍门外之草庵。获宅中之宝藏。为真佛子。绍隆法化。今於未受戒前。复有何行当行。何法当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无任恳祷之至。

(白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加之)夜来差众引礼。将汝等於阇黎师所。审问戒遮。遴选道器。幸尔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与授受。然菩萨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为难。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广其心志。坚其誓愿。所以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明为法焚身以供诸佛。则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愿致极矣。又云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此明济苦舍身以绐鬼畜。则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之心愿致极矣。若欲令人烧身供佛者。诸佛如来具百千相好。万德庄严。自然可敬可归。兼以求法心真。此则人所能行肯为者也。若欲令人舍身济诸鬼兽者。鬼兽有无量丑恶。形怪异常。既非可亲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则人所难行不为者也。若有新学菩萨至诚远来求受大乘戒法。其为大乘律师者。应当先为语斯苦行。然后与之授戒者。何也。盖如来深鉴物机。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以我爱为本。最难断除。凡欲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必以檀度为首。余度方成。故於初求菩萨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验大乘根机。令发决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门。十无尽戒。如理而证。称性而修。若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受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惟无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广大誓愿忍智现前者。乃可受持修证。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而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贪爱。离贪爱垢故。法无舍施。离舍施垢故。若执法有我人贪爱。则不能内舍外舍竭尽舍。繇其知法无我人贪爱。则能财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贤冠舍心於首。十地修檀度为先。故我释迦世尊。於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时。投身饲虎。割肉喂鹰。形剜千孔以然灯。目摘双睛而济病。至若支节肝胆头舌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等。皆以忍力舍施。成就无我之檀波罗蜜。而用求无上妙道。救度法界有情。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芥子许。非是如来因地中舍身命处。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虽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者。於斯大愿慎必当坚。於斯苦行慎必当行。汝等人人勿怀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净舍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灯。供养十方诸佛。於中所求者。不为人天福报。权乘小果。愿得无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於当来世。如药王之焚身。二祖之断臂。乃至无量无边求法利生难行苦行。悉从今日受菩萨戒。然一香一灯之微小因。始终究竟圆满檀波罗蜜也。汝等今闻我语。若意涉踌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师子儿。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开导。便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师。而犯倒说经律戒矣。我已遵制为说。汝等今已谛听(鸣尺一下)。再问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众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灯然香。供佛发愿已。来曰临坛。领受菩萨戒法。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顶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为首者送和尚归方丈。

送和尚已。回堂礼谢众引礼师。各归本堂少息片时。引礼复将求菩萨戒者。同诣大殿。然香灯已毕。如常普礼诸佛菩萨。发十大愿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齐上殿。通宵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德号。以祈加护。愿入佛乘。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