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 文句
明菩萨比丘温陵道昉 参订
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初请问二说示三领悟初又二初阿难密请二匿王显问。
今初。
尔时世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闻佛诃缘影非心已自矍然更闻离尘断灭咸皆自失今知见性本无动摇舒卷故身心泰然也念无始来三句领上破妄之益追责前非今日开悟三句领上显见之益庆幸新得前以父喻本觉子喻始觉今以母喻如来乳喻法味也合掌礼佛已下正是心念密请以如来上文具有身境生灭失真流转之责而犹未知只此身心之中云何是真如何是妄何者是虚何者是实何者现前生灭何者现前即不生灭何故全真是妄全实是虚全不生灭是生灭发明世间诸性何故全妄即真全虚即实全生灭即不生灭发明出世间性此则金沙难辨水乳奚分自非如来谁能显出故必更约八番研示乃至广历四科遍融七大斯义方得究竟明了当知密请之文虽在此间所请之意贯于二卷三卷矣。
二匿王显问。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前文借客显主借尘显空空即是寂主即是常则已备显寂常心性但时流久习断灭戏论故于见无动摇卷舒之处寂义虽知常义未领今更蹑此为开端也迦旃延及毗罗胝子二外道名梵语涅槃此翻灭度本是超脱生死之名彼人邪计谓死后断灭无复苦乐即名灭度拨无二世因果大邪见也。
二说示二初明身有迁变二明性无生灭。
今初。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勝-力+天]肤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始生曰孩稍长曰孺皮表名肤文理名[勝-力+天]二十三十曰长成七十曰衰老八十九十曰耄今六十二已近衰老故名为迫逮及也言死期将及也殂落者迁谢之义纪者一十二年即所谓且限十年变其文耳刹那者最短之时一念具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非精细观察不能知也故曰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此一段文可与人命呼吸为注脚亦可与四运观心作先容真实为生死者读此必当惕然。
二明性无生灭。
佛言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此正于现前生灭身中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也变化密移客也发白面皱尘也而如主如空之见性不皱不变性无生灭奈何溺于断见而不自觉悟哉末伽梨亦外道名与前二种外道皆计断灭者也问曰今有老眼昏华观水不辨清浊者又云何通答曰若领前文盲人见暗之喻则不须此问矣故今文中不惟说见精二字必云性未曾皱以精犹带妄明昧或殊性不可改终非断灭故耳细心体会则见见非见之旨思过半矣。
三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舍生趣生且约破于外道断见而言之也又复应知正生灭中性不生灭而此不生灭性即举全体而舍生趣生已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妙否则仍是一分无常一分常矣。
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二初疑问二示答。
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如来所指元无生灭乃是见闻之性喻如大海全体阿难所计见闻之用依旧局在身中喻如大海一沤先须知此问端下落方知下文答在问处。
二示答二初顺世立喻二正以法合。
今初。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此先立同喻以为法说张本也旧注唤正为倒唤倒为正先与世人苦诤一番全无道理又与下文法合之处毫不相应极为不通交光破之甚快盖阿难与佛俱惟顺于世间但取臂之虽倒不失人所易明心之虽倒不失人所难晓以易例难而已若此颠倒等者意谓均此一手臂也上指则名为正何曾增一丝毫下指便名为倒亦何曾减一丝毫不过是首尾相换而已此乃世间人一倍瞻视极其明白者也故下文即以法合文理俱畅矣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一倍犹言明白更加明白。
二正以法合三初直举法合二敕令谛观三备明倒因。
今初。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承上而言手既如此则知汝身佛身亦可以比类发明矣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者譬如手虽无增但上指于空则头是头尾是尾举世皆以为正也汝等之身号性颠倒者譬如手虽无减但垂臂下指则头作尾尾作头举世皆以为倒也此但直尔法合未出所以颠倒之相故下文且令谛观。
二敕令谛观。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手之颠倒易知身之颠倒难见所以敕令谛观意欲其恍然自悟而积迷既久故不知也。
三备明倒因又二初示无倒性二示颠倒相。
今初。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海潮音者应机而发犹如大海潮不失限又其音圆遍犹如海潮普遍圆满也此是第二番彻底显性之文以阿难不达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自竖穷横遍量若虚空亦无虚空之相而固认藐尔身心不知身心但是心中所现之物非能现也故今直指之曰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是汝今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汝所谓身汝所谓心皆此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耳以吾人现前一念见闻之性离名绝相故曰妙洞彻虚灵故曰明体无伪妄故曰真性无杂染故曰精合此四义不可思议故曰妙心也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即所谓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生等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诸所缘法即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此等诸法皆唯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所现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即是妙明真精妙心非同阿难等惑在身内昏扰扰相之心也达此现前一念见闻之心无法不现则首是首尾是尾如手上指虽无所增举世皆以为正此如来之身所以为正遍知也。
二示颠倒相。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谓此现前见闻心性不假修证故名本妙寂而常照故名圆妙明心照而常寂故名宝明妙性只今现现成成无余无欠云何汝等不肯体认乃觌面而遗失之反于此本悟体中仅仅认取一点迷情遂将此本觉性海晦昧而成顽空于空昧中结暗而为幻色以此幻色夹杂迷情妄想随所想相以之为身聚集妄想缘气于内摇荡趣逐外境而奔驰腾逸唤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而不知其实非心性也一迷此以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我现前一念妙明真心中物也昏扰扰相等者迷妙明心故举体成昏迷明妙性故举体扰扰迷本妙心性故举体惑为色身之内不知汝自妄认昏者为心而现前圆妙明心元未尝昏汝自妄认扰者为心而现前宝明妙性元未尝扰汝自妄认身内为心而现前本妙心性元非在内试详味前文盲人见暗乃至后文觉非眚中诸义当自得之譬如大海虽举体成沤而海体何曾减夫但上文如来所拈现前见性正指大海全体而阿难只今所计见闻必不生灭仍复局在身中正如一浮沤体夫认一浮沤已是迷情目此一沤为全潮瀛渤岂非迷中之迷此正首尾倒置之甚如我垂手向下虽无所减而举世皆以为倒矣岂不可怜愍哉然认悟中迷意稍难解今更以两义释之一约无始无明二约现前观照一约无始者本觉之体名之曰悟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名悟中迷因明立所自体转成顽空相分故言晦昧为空觉明空昧相待生摇便有风大乃至四大等具如第四卷中所明故言结暗为色妄想揽取少分四大以为自身便有十二类生差别故言想相为身余皆可知二约现前者若一念观智分明则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觌体全彰名之为悟此时并无虚空四大身心等相可得若一念失于观照即复举体成迷而空色身心俄然幻现所谓晦昧为空等也又复应知若无无始无明则无现前一念若离现前一念亦别无无始无明故此二义只成一义秪要阿难大众识取现前见闻之性不堕迷情而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相应一念佛岂更有无始无明积聚处所可追取而断之耶学者不可不知。
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二初陈请二开示。
今初。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大凡久执缘影既不能全体放下则于妙明见性必不能直下承当此是但听说法不知反观心性之通病也惟其不肯反观心性仍计缘心实能听法而不知缘影无性决无听法功能能听法者即是本元心地之力用耳。
二开示二初以喻总明二就体别简。
今初。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意谓缘影之心的的不能听法而汝等尚妄以为能听法耶既妄计缘心能听则并我所说之法亦为尘缘而非得法性如人观指终不得月矣结中云汝亦如是者应以法合之曰今佛以声音指示汝等见性汝等因我说法当应反观自己见性若复分别法音以为见性汝等岂惟亡失见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声为见性故岂惟亡此法音亦复不识谁是有知谁是无知何以故即以法音缘影为是有知而能听法如以指为明而真能听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如以月为暗矣岂不谬哉此中总以月喻见性指喻法音观指之影喻缘心也。
二就体别简二初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初中二初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今初。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方可名为汝心)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今)此(分别音者)亦(复)如是若(使)真(是)汝心则无所去云何(今乃)离声(更)无分别(之)性(与掌亭人不相似耶)。
此中初二句是纵词譬如下是设喻此亦如是下是以法合而夺之也。
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极言一切分别皆无自性皆是可还而决不可误认为主也承上文言斯则岂惟因声而有分别之心毫无自性即汝分别我三十二相妙容之心离诸色相亦更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香味触法之心离彼香味触法亦更无分别性纵令分别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拘舍离等所昧为冥谛者亦即以此冥谛而为法缘若离此冥谛法缘亦更无分别性也繇此言之分别声者还之于声分别色者还之于色乃至分别冥谛者还之于冥谛汝若欲认此分别以为心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耶此文必须如此消释方有着落旧解误以分别都无四字为都无分别谬云既破分别兼破无分别不知无分别有何过咎而忽破之且冥谛正属分别见惑所摄何尝是无分别耶文理不通可叹可恨今谓都无二字是其所分别境非色非空四字即是都无注脚此非色非空实是自心现量境界繇彼外道邪见分别不达惟心所以昧之为冥谛耳。
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又二初承责咨请二正示无还。
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二正示无还又三初就月喻显法体二以可还显不还三结不还是本心。
今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此直指现在见精如天上月不同缘尘分别之如月影也但以见为能见佛为所见于一体中妄成见相二分犹如捏目妄见二月不得即名之为妙精明心若达能所不二惟一真心则如来藏性觌体无遗矣二以可还显不还。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字之间则复观壅分别(犹言差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