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圣寺沙门道液述

文殊师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摄受。复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问闻悟入。六品经文宗缘问疾。此品居初故独得名。下随别义受别品。自疾有二种。一者众生实报。二者菩萨权现。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广明二疾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云。曾已成佛名曰龙种尊。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此二恭命文五。一恭问命疾。二大众侍从。三宾主往复。四宣旨问疾。五时众得益。初中文三。初总目谦。二陈彼胜德。三恭旨往问。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深往者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师利何必独最。意□至人变谋无方隐显殊迹故。迭为修短应物之情事熟敢定其优劣。辩其得失乎。文殊将适肇心而奉使命故。先叹净名之德以生众会难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难为酬对。当承佛圣旨行问疾耳。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 二陈彼胜德文三。一二智深广。二目果。三二利功圆。此初深达叹实辨才叹权。此初也。内能深达实理外能谈法要旨。肇曰。由实相难测。而能深达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善德说法要趣也。

辨才无滞智慧无碍 此难权智。亦内外惠外辨也。肇曰。诃辨圆应而无滞。智慧周通而无碍也。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 此难因果德满。因知菩萨修行之法。或果入诸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 肇曰。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 此难二利功圆。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戏。复次神通虽大于我我无难如戏。复次善入出住自在无碍如戏。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穷智用尽权道故称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此三恭旨往问。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对当承圣旨然后行耳。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二大众侍从文二。初念。后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胜集必有妙说故率欲圆举。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二文殊与众同往。肇曰。巷罗园在城外。净名室在城内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此下三明宾主往复也。文四。一空室现相。二见相知表。三称难善来。四述其所叹。此初净明现相也。此经宗明净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问疾。入室显净秽。同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爱见众生。同归法身无相。三一床现疾表大悲现化。故下文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释曰。国土空即室空表知。众生空即除侍表之。净土化生即现疾表之。肇曰。现疾之兴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证于后。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此二见相知有表也。生曰。见之者得其旨也。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此三称叹。什曰。赞言善者欲明宾来得会主亦虚受也。又相见者发彼庵园故来睹。斯现疾故也。今见法身大士不杀也。故善。肇曰。将显明法身大士。举动进心不违实相。相不来以之而来。实相无见以之相见。不来而能来。不见而能见。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来不见法住本无来。而要因大士应化来已方悟于无来。生死往来轮转无际。若悟无来法身常住更不来也。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释世妄相见。去来实无。有去来故能令返悟矣。去见准释王宫应来双林现去。例可见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心问疾。先宣佛心。后宣已情。初心傍论。次宣心也。肇曰。虽贫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论而问疾也。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此下正宣佛心三句。可忍否。有损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缘彼非我。问心亦彼损于我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此下二宣已倩问也。文二。先问其化权疾。后问所化实疾。前中复三。一问现疾因起。二问室空无侍。三穷疾本相。初有问答。此问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复问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云何而得灭乎。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此二答。先双答。后二问后却答。初问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标释。肇曰。答久近菩萨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爱为本。菩萨之疾大悲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兴出乎。痴爱而痴爱无绪莫识其源。吾疾久近与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为言道。融曰。众生痴故有爱。爱故受。受故身。身则病。以彼病故则我病生矣。毗摩为初来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灭则我病灭。明起病不齐限众生也。新学菩萨未能久处生死。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旷坏处疾。推求前际以发心为始。寻求后际则与众生俱灭。新学问之局心自旷故但说病生灭即大悲自显也。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此释也。肇曰。夫法身无生况复有形。既无有形。病何由起。然为彼受生不得无形。既有形也。不得无患。故随其久近与久同病。若彼离病菩萨无复病也。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此三合也。并在文可见。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二却答初问。肇曰。菩萨之病以大悲为根。因之而起。答初问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无侍者 此下问室空无侍。有身必藉资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问也。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众生迷则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问以何为空 肇曰。空以无物为空。佛土以何为空。将辨毕竟空义。

答曰。以空空 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灭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于有者。则有而自空矣。岂更屏除然后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问。空何用空 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后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后空耶。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肇曰。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即智空也。诸法无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别于法即有智空也。岂别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问空可分别耶 肇曰。问。智空法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别于无分别耳。若能无心分别而分别者。虽复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

又问。空当于何求 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或者将谓空义在正不在邪。故问空义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生曰。复求何求得无然耶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六十二见中求 肇曰。舍邪见名为解脱。皆解脱名为邪见。然则解邪于靡熟为其源。为无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诸邪见当本之解脱也。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生曰。复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肇曰。众生心行即解脱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缚脱一门本。其真性未当有异。故剩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也。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 此二答无侍无牒问也。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标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顺命给侍所须。谓之侍者。菩萨侍者以慢已违命违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顺侍养法身。谓之侍者。所以众魔异学为给侍之先也。天台云。魔著受惑也。外道执见惑也。禅定复爱智惠。惠破见。既爱见顺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此下释也。什曰。言不见其有异相也。肇曰。魔乐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异学虽求出世而执著已道故系以邪见。大士观生死同涅槃不舍。观邪见同正见故能不动。不动不舍故能即之为侍者。

文殊师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 此下三约法身问病相也。所以重有此问者。融云。有二门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阶浅至深。弘之有浅故先说大悲后说实相也。文中问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异相。大悲之疾以何为相乎。将明无大悲应物生病者。虽终日现疾终日无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肇曰。大悲无缘。无缘则无相。以此生疾。疾亦亦无相。故曰。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约身心问。肇曰。或者闻病不可见。将谓心病无形故不可见。或谓身病微细故不可见。为之生问也。病于身心与何事合而云不可见。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 肇曰。身相离则身心如幻。则非心身心既无病与谁合。无合故无病。无病故不可见。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三约四问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总推身合。别推四大曲寻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肇曰。四大本无病亦不有。而众生虚假之病从四大起。故我以虚假之疾应彼疾身。逆其本彼我无实。而欲观其相当何耶。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此二问所化实疾文二。前问慰喻。慰问后问调伏。所以有此二问者。肇曰。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睿曰。凡夫之病为忧苦所恼不安。所病则生愁忧。为病所逼则生苦恼忧心。外戚须闻法以自忧苦心。内切宜观空以自调。肇曰。慰喻有疾应自文殊而逆问净名者。以同集诸人注心有在。又取证于疾者。乃所以审慰之会也。此将明大乘无证之道以慰始集现疾菩萨故生此问也。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此二答文四。初约理喻。二约起大悲喻。三约求大果喻。四成初列无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应为病者说身无常去其贪著。不应说厌离令取证也。不观无常不厌离者凡夫也。观无常而厌离者二乘也。观无常不厌离者菩萨也。是以应慰喻初学令安心。处疾以济群生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说身有苦等者。肇曰。虽见苦而不乐涅槃之乐。虽知无我不以众生空故阙于教遵。虽见身空而不取涅槃毕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与众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说其所应行。所不应行不宣说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此二约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劝悔先过病由先罪。但可责己不可具病废舍大悲入过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萨悔既往之罪。法虽系人不言罪。有常往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入过去也。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此二推己兴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况乃不达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济之坏。岂得自畏死也。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当寻宿世更苦无量。今苦须臾何足致忧。但当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饶益一切众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此三约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学菩萨为疾所乱故劝忆于修福悦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胜。何有畏哉。

勿生忧苦常起精进 此二息忧以进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忧勤与命觉恒患不至。岂复容恼哉。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此三劝求大果以广济也。肇曰。当为大法医王疗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忧乎。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此四结欢喜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此一问内调法也。五荫患身但可渐暂慰。究竟常乐须住此身□。此劝修无求观以内调也。五阴患身。肇曰。上问慰之宣。今问调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辛酸备经而不以为苦。此则净名居疾之所由也。将示初学处疾之道故生斯问。

维摩诘言。有病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相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观空。次明沤和大悲涉有三。明双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复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虚实。二知由著我。三除我归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处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颠倒。颠倒故烦恼。以生烦恼既生不得无身。既有身也。不得无患逆寻其本虚妄不实。本既不实。谁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习无我观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二悟果假会识无我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耳。四大既无主身我何由。譬一沙无油聚沙。亦主我一物异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主著 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则除我想及众生想 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则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见我及众生。若悟妄想之颠则无我无众生也。

当起法想 此明法空观也。文三。初标法。二分别法相。三灭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空为病。于我为药。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应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此二分别唯法无我文二。初约因果起灭推。二约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阴诸法假会我身起唯诸法。若起灭唯诸法共灭无别。真宰主其起灭者也。既除我想唯见缘起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万物分纭聚散谁为。缘合则起。缘散则离。聚散无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取相故功德有边证。无相故空无边也。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贼得无生忍。贼自亡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既得无生行无缘慈能利一切。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既□法身去来相如今悟如相名如来慈。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既身得无生必能觉未觉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无相怨亲平等故一味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既证法身超然绝得离爱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 今悟无生超度众生苦名大乘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既亡彼我疲厌永绝焉。乐济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今悟真空名为法施。理含方德故无遗惜。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悟空法身尸罗自净悲愿既满能化毁禁。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谛见无生彼我自绝。谁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进慈负荷众生故 有我则疲于化人。无生则荷物不倦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摄心住禅禅悦为味。悟心无生味无味也。

行智惠慈无不知时故 无生正观了本忘除。对病皆药悉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既证无相法身故能随物现相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中道正观理曲隐永离二边。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无生正观唯取佛行不离二乘。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观空见真称理无虚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无生正观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乐也。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结也。上慈名虽殊俱出正观。经云。般若虽空一心具足万行。是为说法空令悟万行。得菩提乐名菩萨慈。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二问答悲也。肇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得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三问答喜。肇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欣。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喜也。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四问答舍。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微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希望也。三等俱无相无缘与慈同行慈行既备类之可知。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此三六重问答。本积善之可增。复次菩萨空行化物度人故。此问弘誓令坚故也。四弘誓愿文即为四。此初二问答。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肇曰。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已为畏乎。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难。自不依如来功德力者就能处之。什曰。亦以念为依。亦以求趣为依。又解。上云菩萨行成。皆是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二答问也。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广大其心则所之无难。此住佛功德力之谓也。又解。住大悲心诸佛护念。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二答也。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二答也。此二明烦恼无边誓愿断也。济物之大断惑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问也。

答曰。当行正念 答曰也。此三善法无边誓愿学。生曰。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便应观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观之时见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须念力。然后得观也。又解。始于正念终圆万善。又解万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问也。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答也。此下二问答。无上佛道誓愿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圆满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谓正心。念法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而不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答成上可见。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此四六重问答。穷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断惑证空。惑次第配五住烦恼理亦可然。随文亦好此问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两舍以求宗故逆寻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恶者迭为根本永无制也。要当求其大原而观之者然后制矣。

答曰。身为本 答也。肇曰。善恶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为善恶者为身故也。又云。见一处住地烦恼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二问答也。肇曰。爱为生本长众结缚。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云。欲爱住地也。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三问答也。肇曰。法无美恶。虚妄分别谓是美是恶。美恶既形则贪欲是生也。又云。色爱住地也。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相为本 四问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然后适其美恶。谓之分别。又云。有爱住地也。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此五问答也。无明住地妄心构立无别依住故名无住。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此以观法何住不到。譬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此穷无明无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此则一切法妄也。肇曰。无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已往言数不能尽也。亦不善得本则众本可除矣。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论二种解脱证用不同。委曲料简知大小之悬殊使归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种解脱习尽不同。二止此室下约理明即不即异。三于三乘下约教明乘无乘异。四转女身下就相明转不转异。五没生下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异。七净名述记其本迹。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养。第二有堕不堕。三神力去华。四天问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弹呵解释。七结惑尽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花欲以生论也。

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二者有堕不堕。生曰。虽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肇曰将辩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花 四问去花意 答曰 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门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谓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相耳 此云弹呵文四。初明花无分别。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萨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无二故无分别也。生曰。花性无实。岂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 肇曰。花岂有心于堕不堕乎。分别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为不如法。大士以分别持犯为不如法。生曰。若厌花理无好恶者乃合律之法耳。

观诸菩萨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三明菩萨离分别习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萨于漏无漏为无为等皆亡分别。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时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法得其便也 二合喻也。菩萨生死即涅槃故大悲无畏。小乘生死异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别故习气不亡六尘得便也。生曰。苟恶之好得便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三结也。生曰。既已离恶正使。五情所欲陈列于前不复能使之好矣。

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此七结拣。生曰。向恶花去之。虽非结病然是其习矣。习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况有结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约理厌明即不即栋文三。初文字离不离。二烦恼断不断。三解脱证不证。此初问答解释八重分别。此子身问也。肇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二天答也。身子以执身止此室问。天以闻法故悟心止解脱答。肇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喻。解脱即无为解脱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问也。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四天重答也。肇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无为解脱宁可称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脱无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六天问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所知云 七身子已离三界惑得心解脱。永绝言教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八天辩不思议解脱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标文字即解脱。肇曰。舍利弗以言文为失故默然无言。谓顺真解未能语。默斋致触物无碍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此二解释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极于三处。三处未文字解脱俱不可得。如何欲离可得文字别说解脱乎。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三明诸法等解。肇曰。万法虽殊无非解相。岂文字之独异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此下二明断不断别文二。初问也。肇曰。二乘结尽为解脱。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身子据小乘所证非增上慢。自谓共佛同坐解脱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缚脱平等故为说离缚为脱。若大士非增上慢者为说即缚性脱入不二门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三明证不证别文二。此初问文也。肇曰。善其所说非已所及。故问得何道证何果辩乃如是乎。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缚求脱故有得证。大士悟缚脱平等非缚非脱故无得无证。既智穷不二之门故辩无碍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二反斥。肇曰。若见己有得必见他不得。次于佛平等之法犹为增上慢人。能致无碍之辩乎。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此下三约教明乘无乘别也。小乘有法执故有差别乘。大乘不二平等故无乘之乘。文二。此初问也。肇曰。上云。无得无证未知何乘故复问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二答文二。一总约化缘答。二别约今缘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无乘之乘。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随彼为之我无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说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约今缘文四。一明今缘唯一。二所化乐大。三室无小法。四约室现法。此初也。肇曰。无乘不乘乃为大乘故以香林为喻。明净名之室不离二乘之香。止此室者岂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乐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三明室无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议。上问止室久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生曰。诸天龙神暂入此室尚无不发大意而出哉。况我久闻妙法乎。然则不能不为大非能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说二乘之法也文三。标释结。此初也。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宝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议事如文可见。大士所陈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昼夜。不二表大乘寂照无生灭也。二诸垢不恼表真室之室入者无垢。三释梵常会表无缘大悲常与物会。四常说不退表游真寂路万行无退。五法化之乐表住此理者言皆称法。六四大宝藏表住宝藏慈济无尽。七诸佛念来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宫殿净土表凡圣所居不离法性。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三结无小法也。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转不转异。小乘执相定有所转。大乘相本无相故无所转。此初也。问。肇曰。以无碍之智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二答文三。一明不转。二明转。三明非转非不转。初中有四。一明无转。二反问。三答。四呵弹。此初也。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身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岂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二反问。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三答不可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四呵弹也 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二明转而无转也。文四。一问。二答。三解释。四引证。此初明转身而问也。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复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释。若身子自悟虽神通变女而实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虽妄心变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虽大悲现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名为转也。肇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界无定相类已可知矣。

是故佛说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证可见。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转非不转文四。初此问也。肇曰。将权女相之所在故复身而问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现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三天印许也。

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四引证。肇曰。岂唯女相无在。诸法皆尔。称佛说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此五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二乘业生故有生没。菩萨法身故无生没。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无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三难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四顺释。肇曰。岂我知化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异。以小乘进修有断有得。大乘无相无修无证无得文二。初问。二难无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无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三非其言也。肇曰。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四例也。肇曰。彼圣为凡夫。我成菩提。道无有一处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无住处。是故无有菩萨得者 五释。无所得故为得。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此二难无得。身子不了无所得故谓得。故有此难文三。此初据得而难。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三约理答。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三假小况大文三。此初问也。肇曰。罗汉入无漏心不见有得。入有漏心则见有得。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耳。

曰。无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谓断九地惑故无得。得第九解脱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 无所得故而得 三况大。谓诸佛菩萨悟本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此七净名述其悲愿现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论未知其道深浅。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广上大悲权化假也。诸佛以悲化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示女内体妙惠而托质陋形未达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广明大士莫碍之道品文三。初问通达佛道。次明如来种。后明眷属家业。初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结。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此初也。问。肇曰。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其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实而处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爱恶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达平等无碍佛道乎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此三重征问也 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此下四广释文有九类。此初恶趣非道也。五无间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法轮僧。初二违恩。后三背德。故名逆也。故曰。夫法身大士内里冲虚冲。外权道俗是非俱乘逆顺。斯入善恶反论靡不通达。和光尘秽而其心常寂。和光同秽故能行五无间。真心常寂故能而无恼恚。乃至不断生死。是名和光现于涅槃。所谓常寂类皆然也。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曰。罪垢地狱国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曰。痴慢偏多堕畜生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二善趣也。无想非想外道计著以为涅槃第一最胜。菩萨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虽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贪欲离法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恶痴而以皆惠调伏其心 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贪而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道违世间出世间慧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第六方便。肇曰。外现随俗谄诈。内实随经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八愿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极也。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九力度也。肇曰。烦恼显于外。心净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倾佛智惠不随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内顺正惠。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五未二乘。肇曰。声闻不从人闻不能自悟。况能为人说所未闻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六杂报也。肇曰。手出自然宝周穷无尽。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 外现形残。内圆法相。外示下贱。内宿殖德。本生佛种性也 示入劣羸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尽。况老病乎。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游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辨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七异道。肇曰。津河可渡之处名正济。险诳受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异道。岂曰慕求欲断其因缘耳。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九涅槃。肇曰。现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于菩萨皆为非道而处之无碍。乃所以为道。故曰。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亦结也。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二问如来种也。文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叹述。此初也。前生死虽非道菩萨化之为佛道。今烦恼虽生死种众生悟之为如来种也。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数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见也。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虽殊其种不异。何则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因邪起。善因恶生故。生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

无明有爱为种 二法门也。什曰。向总说。此开为二门也。一切结属二故偏举二门也。自下次第广开。又解文云。无明性即是明。又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 如常数。

七识处为种 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识住劫初初禅。二识住二禅。三识住三禅。四识住空处。五识住识处。六识住无所有处七识住。什曰。识住者识得安住也。识念分明无有恼患。无坏者是为识住。恶趣则苦痛坏。四禅无相坏。非想灭定坏。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

八邪法为种 八法也。谓邪见邪思惟等。

九恼处为种 九法也。什曰。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一世则三。三世为九也。义云。九结也。

十不善法为种 十法也。谓杀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二总结也。迷理为见。著事为烦恼。肇曰。尘劳众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种。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之萠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谓也 三征也。肇曰。夫妙极之道必有妙极之因。而曰尘劳为种何者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释文三。初法。次喻。后结。此初也。既烦恼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断烦恼见无为。妄安涅槃之乐故自犯大心。凡夫为生死所迫慕胜心猛故能发大志也。生曰。以现事明之。见无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结使已断。既至其所始。为见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则在生死外矣。无复不舍即悟之义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游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能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烦恼泥中有菩提莲花也。二乘舍之证无为如高原也。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我见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断灭诸见如空中种也。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则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生一切智宝 此下结文三可见。若悟烦恼性得菩提智。如不离大海得无价珠。二乘舍烦恼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无价宝。其可得乎。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此下五迦叶叹述文四。一总叹领解。二述其得失。三举谕自伤此语。四结无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实相真理烦恼即菩提。舍之则非正求也。今迦叶领意。夫求菩提亦无数劫久住生死。广度众生满弘誓愿。今阿罗汉已断烦恼不受。后有于大悲愿。永绝因缘。如根败之士。凡夫业惑犹在生死未亡。若能发菩提心即能满三祇劫克终悲愿故。不断三宝能报佛恩。法华经迦叶述云。世尊往昔说法我时在座。但念空无想无作。于菩萨法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故。于佛教化菩萨不生好乐之心。今闻授声闻证深自庆。幸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说法于菩萨法生绝示想。即今云此叹也。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此述得失。声闻结尽不堪。五逆惑在能发也。

譬如根败乏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益复永不志愿 三举喻。自伤五根。若败不能欲五尘也。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四结无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报佛恩。二乘息灭而永断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为马车乘皆何所在 三明资生眷属。无上法身非一真所成。万行为资生万德为眷属。方能成就。此初问也。肇曰。净名权道无方隐显难测。外现同世家属。内以法为家属。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故斯问也。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道师。无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属。二七行明资生。三二十八行明业用。四三行结劝。此初也。内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为内照权为外用。万行之所由生。诸佛之所由出故。菩萨以智为母以权为父。

法喜以为妻 肇曰。法喜谓见法生内喜也。世人以妻色为悦。菩萨以法喜为悦。

慈悲心为女 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为女。生曰。慈悲以外适为用有女义焉。

善心诚实男 肇曰。诚实真直男子之性。亦有为恶实故标以善心也。

毕竟空寂舍 肇曰。堂宇蔽风霜空寂以障尘想。什曰。有非真要时复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昔无明郎主恩爱魔王。今化令随道为弟子也。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谓善知识乎。

诸度法等侣 肇曰。六度大乘之要发心为侣。俱至道场吾真侣也。

四摄为妓女 肇曰。四摄悦众如当妓女。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肇曰。口咏法言以当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花。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人 此下明资生也。总持实相理也。无漏万行林树也。此树开七觉之花结解脱之果。什曰。解脱无为果。智慧有为果。此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禅定之水。敷七净之花。五欲热恼贪爱诸尘浴此则清凉矣。此行明定也。七净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肇曰。总持强记万善之苑也。于此苑树无漏之林敷七觉之花。结解脱之果。八解之池积禅定水湛然充满。布七净之花罗列水上。而复无垢之士游此林薨花池。闲宴嬉游乐之至也。岂等俗林苑之欢乎。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肇曰。五通为象马。大乘为上车。一心为御者。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众好八十种好。惭愧蔽陋恶。深心饰形服也。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肇曰。七财信戒闻舍惠惭愧等也。世人以玉帛为饶。菩萨以七财为富。出入法宝与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说修行回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四禅宴息犹如床座。要从持戒净命所生。离五欲泥散乱毒虫。犹恐贪著禅味故。令多闻以自觉。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甘露法食以资惠解。八解浆止五欲渴。此二内资也。忏悔罪垢澡浴真身严持戒香涂熏法体。此云外严也。此则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众魔。胜幡建道场 此下三明业用。此行明自业成下二十七行明济物。如世人功成禄厚惠济贫穷。此初也。肇曰。外国法战诤破敌立幡以表胜。菩萨摧烦恼贼降四魔怨乃于道场建胜相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此下功成则济物体真用大。生曰。明其有所云为也。文七。初三行总明真应自在也。肇曰。知无起灭则得法身无复生。示为彼有生故无往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此行明难供诸佛。肇曰。未尝觉彼己之异。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此行明虽知人国空而修净土以化物。肇曰。知空不舍有所以常处中。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议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以幻化。通达无有碍 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而示现谤济老病死。如太子跋欲净居诸天四城门所现。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无数亿众生。俱来诸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而佛道 三二行明大三灾。水风二灾文无者略。初禅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内有喜受。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无灾由不动故。什曰。或实烧或不实烧者。众生见烧想即悟无常。还摄不烧也。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于群生 四三行明世知也。什曰。以同习相感。先同而复乖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肇曰。九十六种皆出家修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肇曰。遇海漂人则变身为地水火风。皆随彼所须而自变形。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饥渴。劫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若有大战陈。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五行明小三灾。肇曰。菩萨法身于何不为。或为药草令服者病除。或为饮食令饥者得饱。刀兵七日。疾病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东西二州有似非正。谓嗔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饥渴等。北州金无战陈助明刀兵可见。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六二行明入恶趣救物合有鬼趣。又无者略也。什曰。如过去世时人无礼义欲残害长老。猴象及鸟推敬长老。令人兽修善咸相和顺。如大智论中说。

示受于五欲。示复现行禅。令魔心情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花。是可为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七行明同事摄物。肇曰。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复现行禅。莫测其变所以愦乱也。自非净乱齐旨孰能雨之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肇曰。反欲以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佛上道。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为力士服其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什曰。世无贤圣。众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云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上不能尽 第四结劝。此二行结也。生曰。应适无方皆是佛之道矣。肇曰。其权智之道无涯无际。虽复众圣殊辩犹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此行劝也。不肖二乘也。痴冥凡夫也。肇曰。下士闻道而大笑之。日月虽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此下二品广示中道正观。此品不二明体。下品能二明用。入者观照智也。不二法所观理门者文字教也。什曰。从始会已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惑不同发悟有因。各令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座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妙也。问曰。亦有四三乃至无量法门。云何独说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浅余事广而累深。二尚应破则余可知矣。复次万法之生必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若有一缘生未之闻也。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数之则非一也。若以一为一亦未离于二。遣二则一斯尽矣。复次无相之名假而实立。实立则体与相绝。故直置而自无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为之门。又解。入者悟入也。法花立缚得脱名出火宅。此经返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异。其旨甚一。

尔时维摩诘语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品文四。一诸菩萨说。二妙德说。三净名说。四时众得益。初文二。初净名门也。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诸菩萨答。一切诸法皆因缘生灭。小乘执实为二。大乘知法如幻故无生灭入不二也。肇曰。灭者灭生耳。若悟无生灭何所灭。此即无生法忍也。此菩萨因观生灭以悟道故说已所解为不二法门也。下显示万法云。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也。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万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也。法既无我谁有之者。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受著五阴。无学不受。此为二也。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则无得无行为不二也。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我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倒心见不净。三乘观身不净。此为二也。肇曰。净生于垢。实性无垢净。何所净。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情发为动想成为念。又解。安住实性即性无动。无动即无念。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花明一实相。般若经明无相。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无欲以去有不言无也。而惑者闻一则取一相。闻无则取无相。故有二也。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又解曰。自利声闻心也。利他菩萨心也。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弗沙星名也。什曰。生时所值因以为名。不善十恶也。善十善及涅槃也。

师子吼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与福无异。以金刚惠没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惠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为不二。肇曰。金刚惠实相惠也。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苦集有漏灭道无漏为二。大士平等观同一实谛不二。什曰。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大士以实相智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借以为名。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惠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相有为也。四相灭无为也。相本不起。今则无灭无二也。睿曰。数即有为无为也。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世间三界也。出世间解脱也。悟世性定无入无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受后有生死也。灭尽后有涅槃也。悟世生死妄无生死也。肇曰。缚然生死。死别名解灭。涅槃之异称也。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有为虚伪法无常故名尽。实相无为法常住故不尽。若以尽为尽不尽为不尽皆二也。若能悟尽不尽俱无尽相者。则入空不二门也。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见我实性者我本自无。况于非我也。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明惠明也。无明痴冥也。见无明性即为是明。若见明为明即明无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色是碍。灭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无不夷迹。余阴准知。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四种四大也。空种空大也。此五众之所由生故名种。然此四大之住无前后中无异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坚湿暖种性异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无自性故不异空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行于情尘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则不起毒。此寂灭之道也。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六度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应不二。

深惠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大论云。声闻经明三三昧缘四谛十六行摩诃衍因缘诸法实相。斯则小乘谛异故三昧门异。大乘理同故三昧门不异也。肇曰。三行虽异然俱是无缘解脱故无心意识也。缘既是同则三解不异。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丈六身佛也。四谛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见迹异也。智无生佛也。理无相法也。行无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一也。小乘执迹故异。大乘返本故不异也。

心无碍菩萨大。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以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阴苦聚为身患苦。故灭身为二。若悟阴假会即身非身无生无灭。名见实相为不二也。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惠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三业虽殊无作一也。诸法之生本乎三业。三业既无谁作诸法。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恶之流也。不种色无色行。又解。妄动为行。离动则平等。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由执我故所对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见我实相则彼我之识无由而起。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谁取谁舍。又解。于法有得待物为二。若无所得则无有二。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识空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二乘入灭尽定六根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明之异。以喻菩萨无心于明闇。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解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世间无缚曷为而厌。涅槃无解曷为而乐。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八正八邪为二。若住实相平等无分别名为不二。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上不见实何咒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惠眼乃能见。而此惠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实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见。惠眼上不见实而况非实。虽曰无见而无所不见。此惠眼之体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文殊说。此初问也。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答也。肇曰。上来诸人所明虽同所因各异。且直辨法相不明无言。今文殊总众家之说以开不二之门。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斯之为言。言之至也。而方于静默犹亦后焉。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三净名说文三。一问。二答。三称善。此初也。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二答也。肇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无知矣。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直入不二法门 三叹也。肇曰。默领者文殊其人也。为彼待言所以称善。生曰。言迹尽于无言故叹以为真也。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四明时众得益。(第二终)。

香积佛品第十

至人无名随缘化缘以作称真法无相。逐缘相而目品本。是法身戒定等香迹现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天子菩萨当于何食 此二净秽双游明中道用也。香积释迦法身平等应物缘殊净秽异也。品文三。一假缘念饭。二净秽互游。三闻品得益。初文三。初念。次呵。后许。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染。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二呵也。八解脱禅定悦食养法身也。杂欲食资毒蛇身也。人多为养毒身废修法身。故因念以诫之。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许也。小乘以禅悦法喜为法食。以五欲段食为毒食。今香积之餐食了得道。为未曾有。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此第二净秽互游。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不同。三明舍秽生净。初文中二。初明从秽游净。二明彼净来秽。前文中三。初现净土。二求往者。三现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昧。睿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种。一变修得。二报得。三昧都无入出入出之名。况法身耶。今言入者岂非所以迹也。

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园苑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座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此二现净土众香。香积等示依正报名。无二乘朋眷属。净香作楼阁等依报净坐食等佛事净。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三明众见。使睹胜相而生信。饭至方期道也。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现彼国推有力者令取饭。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师利将显净名之德故以神力令众默然。

维摩诘言。仁者此大众无乃可耻 三呵。肇曰。励未成。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四引答。肇曰。进始学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于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此下三明现化往。文三。一化往。二问讯。三众叹。初中文四。此初现化使往也。所以化蔽众会者欲令彼众睹胜化而寻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二示去处也。

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三教问讯。肇曰。将示有身不得无患故致问。如来犹云少病少恼。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四陈请饭。肇曰余卑逊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国众生者志意狭劣故请香饭之余以弘佛事。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 此二化到问讯。文三。此初化到礼足也。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此二问讯起居也。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此三述其请事并如文。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惊异。文四。此初叹问。问中有三。一问从何焉来。应言谁所化来。净名化作也。二问娑婆处。娑婆此云杂会。杂恶众生共会一处。又云。堪忍。唯佛释迦堪忍住故。三问何名乐小法者。肇曰。其土纯一大乘不闻乐小法之名故此问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此二答三问。四十二恒诃沙超答第二问。来处今现在五浊等答第三问。说小所由有菩萨名维摩诘却答第一。能化者释迦。此云能性也。牟尼此云寂名也。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三重问。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问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四重答。令生企慕来娑婆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此下二明净土游秽。文三。初受饭同来。二净名宾待。三饭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饭如文。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二彼众欲来虽禀香国之化亦与声闻教有缘故欲同诣也。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 三许往诫敕诫中文三。此初摄身香也。什曰。大怒则狂。大喜亦迷。宜摄汝香防其惑因。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道者而自鄙耻 二摄形也。什曰。耻深则殒愧浅亦恼。二患交至去道逾缅。上言惑著此言鄙耻二门互显约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三莫轻诫文有檀征释也。娑婆众生遇劣则轻。见胜便耻。值好则著。故借彼以诫此也。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问至维摩诘舍 四化众同来。

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此净名宾持如前指不思议品。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饭作佛事有二。初香。后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熏。彼熏十方。此但三千缘应尔也。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二闻香得益。肇曰。异香入体身心怡悦。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三有缘斯会。肇曰。毗耶离国无有君主。唯有五百长者共治国事。月盖众所推重故名主。诸地神下皆闻香而后集。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 此下二味为佛事文四。此初劝食也世食资于毒牙。此饭成于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必以得之故饭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我心感报所济有涯。大悲熏修福惠无尽。食者当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于己身自调自度既背施心则不消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二异念也。肇曰。不思议饭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惠。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三化菩萨呵。文三。此初呵也。声闻自调之果名小德。诸佛大悲福报。无量四海鱼龙之报可竭。此饭诸佛之福无尽故。虽多人长劫搏。若须弥终无尽也。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二举因释也。肇曰。如来五分法身无尽功德报。应之饭如何可尽。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乐出香如文。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此第二明净秽二土。应缘作化佛事不同。此初问净土也。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此二答化缘也。浅者入于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非都无言。但以香为通道之本。如此国因言通道亦有国神变余事而得悟者也。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诸功德也 彼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此二明秽土。文四。一问。二答。三赞。四述。此初也。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标也。肇曰。圣化何常随物而应耳。此土刚强故以刚强之教应之。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 此二列刚强语。法花以言通实相为柔软音故。此中始于地狱终至世间涅槃差别。皆非尽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刚强语也。文约五乘明之。此初果离八难因离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杀生是杀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 此二不作十恶即十善业报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禅定生色界天也 两舌者离闻语无义语者。什曰。胡本云。杂说也。夫不为善及涅槃而起口业。悉名杂说也。

是悭怯是悭怯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萨乘也。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 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学此初戒学也。结戒者。肇曰。如律义说谓因事制戒也。顺授名持。违故名犯。开故应作。制故不应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戒。尤重心犯故障。轻心不障。不忏故得罪。忏故离罪。

是净是垢 此二定学。凡夫以爱心修禅定为垢。圣人无漏心修为净也。

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此下明惠学也。七贤有漏。八圣无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三世间出三界涅槃。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利御其心乃可调伏 下结文可见。

譬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调马有四。菩萨见鞭。二乘触皮。人天触肉。说三恶调乃为彻骨也。合文可见。肇曰。非钩埵无以调象马。非苦言无以伏难化。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贪所乐法度脱众生 此三赞述。文二。此初赞佛也。肇曰。诸佛平等迹有参差。迹有参差由群生下劣。志愿狭小故佛隐自在力同其贫陋。顺其所乐而以济之。应感无方。不择净秽。此未曾有也。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叹菩萨可见。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此四述诚。不述佛者道力圆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则功少。化恶则功深。睿曰。久而无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以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得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二释所以也。有标数列释可见。肇曰。夫善因恶起。净因秽增。此土十恶法具故十德增长。彼土纯善故施德无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五疮疣生于净土 此三明净土之行。文二。此初问也。肇曰。将励此土始学菩萨令生净国故发斯问。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此二答文四。谓标.征.释.结。此初标也。

何等为八 此二征可见。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有功德尽以施之 肇曰。菩萨代彼受苦不自计身。所有功德尽施众生。岂以有益而想其报乎。若不为众生应久入涅槃。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谓此饶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肇曰。怨亲不殊。卑己后人等心尊彼。情无分然。二法也。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肇曰。菩萨众生之桥梁三宝之系。视之如佛则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肇曰。佛所说经闻则信受。不以未闻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与声闻地而相违背 肇曰。三乘虽异归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违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肇曰。他种他获曷为而嫉。己种己得曷为而高。于是二中善自调伏。六法也。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肇曰。省己过则过自消。讼彼短则短在己。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肇曰。尘垢易增功德难集。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克成。具此八法则行无疮疣终生净土矣。

是为八法 结文可见。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三得益。行深大士悟净秽之随缘得无生忍。行浅者闻无疣之行舍秽慕净发菩提心。

菩萨行品第十一

此下两品大段第三归宗印定。前品广佛事不同多明净土之宗。后品现净名胜身胜土多明印定。香积大士悟诸佛之平等知净秽之随缘请法退还因以目品也。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他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毕归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请法还土。初文复四。一现相。二诣佛。三慰问。四佛赞。初文有三。此初现相也。肇曰。至人无常所理会是邻如来。净名虽眼殊处异妙期有在。所以来往与化共弘不思议道者也。因遣问疾所明若上。今将诣如来封印兹典故先现斯瑞以启群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二问缘。身子迦叶随文殊以作化。阿难侍者留庵罗以启导故因瑞而发端也。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三佛答。彼来令此生信仰也。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此二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维摩诘劝共见佛旨可寻也。一者见其诚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证明香饭多所发语。三者以其怀胜远游宜令实返故共诣佛所咨请道法也。

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二文殊称善。肇曰。有益时也。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三明掌擎诣佛也。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结四轻骑。大士迎送则运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 此三明佛慰。慰辞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众生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之自在神力所为乎 此四佛赞。净名神力者即彼已说伏彼未闻。文四。此初问也。

唯然已见 二答也。

于汝意云何 三征也。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四释也。肇曰。向与文殊俱入不思议室。因借宝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饭乘掌而还莫测其变。故自绝于图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测者将以激励声闻回心向大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问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难问。二身子述。三净名解。初中文二。一问。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来将辩香饭之缘故令阿难问也。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将明食饭之益。以显净名难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难言。此所从来 二问也。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三答来处也。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当久如 此三明净名解饭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问也。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二答也。

曰。此饭久如当消 三重问也。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药。以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见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此二无学益也。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 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此三等觉益也。饭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 此二喻也。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此三答也。文并可见。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此下第二广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随化不同。二明佛身应缘故异。三明阿难伏罪。四明菩萨悔责前中文四。一称叹。二广说。三密呵。四解释。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声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尘皆为佛事。故有此叹肇曰。余本充体乃除结缚。未曾闻见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此下二广明佛事。肇曰。阿难见香饭所益。谓佛事理极于此。故广示其事令悟佛道之无方也。此土众生见佛妙光自入道检亦有余益。但以光为主。下类尔也。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萨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大论云须扇头佛当日成道。当日入涅槃。留化佛度众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肇曰。此树先无不照香无不熏。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应之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肇曰。昔阎浮提王得佛大衣时。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国人。国人归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类也。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肇曰。众香园即其事也。园林如极乐林树说法等。一义云。饭食以舌根通道。园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严饰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空者灭身以示空。如密迹经说也。上相虽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异故佛事不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国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净土纯法身菩萨外无言说。内无情识。寂寞无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称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无为非佛事 法身无为应物故进止威仪皆佛事也。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 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烦恼之根也。因一根生二万一千烦恼。合八万四千。出无量尘垢故名门也。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以之为药。如淫女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必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若能深见实相善恶两。亡应物随化能善恶。俱游名悟入法门也。是即或语。或默。或净。或秽。皆是诸佛化物之门也。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叹未曾有也 此三密呵香积等诸菩萨也。真土平等非净非秽。应物而现故有净秽。若能悟净非净故不贪。高悟秽非秽故不忧没。然净秽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诸佛生净信心叹未曾有也。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四解释。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如虚空无若干也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惠无若干也 此下第二呵庵园声闻执应身为实。文三。初喻显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别空无差别喻也。应物色身故有若干。净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应形犹地。不以地异而异空。不以空一而释地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惠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应权实皆等有也。生曰。诸佛色身虽复若干而一佛无不有之。故无不等矣。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见法无差谓之正智。无不周谓之遍。决定法相谓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云如来。亦云如去。如法如来。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觉。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彼其唯佛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惠辩才不可思议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难。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难等明菩提无边故身智权实应化功德不可思议。岂是声闻所能量也。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此三阿难伏过以激劝。文四。此初阿难伏也。肇曰。阿难于五百弟子中多闻第一。今闻佛事乃自审宜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于下有余而置于上也。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惠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三叹菩萨功德无量。

阿难。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四结。简小大。大士不思议一时所现神通力非二乘所能为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广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此四大士悔责。文有悔有释。肇曰。初见土秽生下劣想。谓诸菩萨亦有升降。闻上佛事乃自悔责。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此下第三请法还国。文三。一请。二善。三称叹还国。此初请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难议故欲请法而返土。将宣扬如来不思议道。令本国众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此下二答。文四。初标名。二略释。三广释。四结劝。此初也。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二略释。肇曰。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惠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于我无为。此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也。

何谓不尽有为 此下三明广释文三。初释不尽。次释不住。后双释也。初中文三。此初征也。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此下二释也。既杂明万行无别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树德之本故发言有之。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外化不离慈。内修不忘智。谓求菩提心不系忘也。又外化不厌。内顺四摄。外护法桥。内求功德。皆回向菩提。方便化物不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为根。发心为心。然后顺四摄化众生。护正法种善根。以此众德茂。其枝条道树日滋不尽有为也。下诸行愿枝条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尽义耳。废舍慈悲道树不建。众德损耗自隐涅槃。谓尽有为也。

求法不懈说法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为法不怠供佛无畏。肇曰。不以结生曷为而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八风不移志。劝学不轻心。肇曰。未学当学所以不轻已学。当成故敬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已乐庆于彼乐 不乐烦恼不贵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独善之道何足贵也。不著已乐等大士之心也。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肇曰。禅定虽乐安之则大道不成。菩萨不乐故想如地狱。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肇曰。生死虽苦大道之所因。菩萨好游故想如园观也。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肇曰。求者虽欲自益而实益我故想为善师。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毁戒。但念悲救想波罗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过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已佛土 增广万善严净佛土依报行也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肇曰。行无限施者开四门施。求者所取无碍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恶以净三业行大施。以严相好正报行也。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进不倦于佛德。以智惠剑破烦恼因出法身果。荷负众生。此菩提萨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阴界入所不摄故言出。若受阴界入身处积尘之内。则自固羁锁安能济波。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间法 精进以摧魔。无念以证真少欲而不舍世间。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无缘故无念。不舍世者。肇曰。和以无念欲而舍世自异。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惠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辨演法无碍 不坏法身起通道物身业化也。正念总持多闻不忘意业化也。差别众根断疑乐说口业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坏威仪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仪。天下皆谓我同已而我独异人。乐说辩者四辨也。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无量梵天因物无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离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经云八音也。一彻好。二柔软。三和适。四谛了。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也。又密迹经云。有无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共众善 自行则深修转胜 导众则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圆万德以成道。以大士之进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此三结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尽有为也。夫善有为法变怀物耳。废舍不修则日耗日尽。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此下第二释不住无为也。文三如前。此初标也。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此下二释文三。此初明三解脱也。二乘观三脱乐涅槃故取证。菩萨观三脱乐大悲故不证 无起者。因缘生法无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观之别门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此二四非常观也。破常倒故观无常。以大悲故不厌。善乐破例故观苦。以大悲故不恶生死。破我倒故观无我。以大悲故常诲人。破喧动故观寂灭。以大悲故不永灭。又观无常故不住生死。不厌善本。不住涅槃。余倒然。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于观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 此三杂明诸行也。虽漏身心离相而现身心修善。虽法性平等而现归善法。虽理本无生而现生度物。虽漏本清净而现行诸漏。虽本觉无行而现行引物。虽众生性空而不舍悲济。正位者见真入证之地以大悲故不随小乘而取证也。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肇曰。诸法因缘所成虚假无本。以何为实。以何为主。谁知如此。然大愿未满不以功德定惠虚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此三结。肇曰。备修上法则不证无为证。谓观无为自证成道。自证成道即住无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此下二质释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未释所以不尽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复对而明之。夫德之积也。必涉有津。若住无为则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广博。若废舍有为则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肇曰。慈悲入生死。岂住无为之所能满愿由积德。岂舍有为之所能。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肇曰。采良药必在山险。非华堂之所出。集法药必在险。有非无为之所出也。若痴舍有为则与群生隔绝。何能随而授药。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肇曰。习知众生病必之病所。岂住无为之所能。灭众生病必造有治。岂尽有为之所能。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此四总结劝。肇曰。不尽有为故无阙德之累。不住无为故无独善之碍。此二无碍门。是菩萨弘道之要路。佛事无方之所由。劝彼令学。示其佛事不思议道。令必审诸佛无若干也。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花若干种色若干众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本彼国 此三闻法欢喜供养称述而还国也。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云无动。虽复变化万形而实相常寂故名也。将证净名胜德。以即经故取佛而现土。因立品名耳。又据前半品应见如来。以后半品显迹证经故从后立名也。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此品第二显净名身土以证经。夫人有胜德说必真当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应身应土。三欲闻经云利也。初文二。此初问也。前文殊入室论之以无来。身子求经训之以无求。今净名见佛见之于无见。此皆会真则言亡。相寂引物则示有去来耳。又二乘初心皆见相迹故因以诲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来见佛。虽复举目顺俗而致观不同。如来逆睹其情。将显其来观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议故知而问。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显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论以生灭。前文三。初总答实相。二别拣百非。三结成正观。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空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莫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何则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如来虚照冥偕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故经曰。见实相法为见佛也。净名自观身实相以为如来相义存于是也。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此下二明别拣百非意。明诸相非相即实相也。法身非生灭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无自性故无性。肇曰。法身超绝三世非阴界入所摄故不可以生住去来而睹。不可以五荫如性而观也。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 金刚之体非四大起。本觉性故不积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离三垢常顺三脱。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法身非聚散故非一异。亡彼我故无自他不同。太虚故非无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无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无中流。虽众相都灭而不住灭故教化众生。是即常寂灭而无灭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法无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圣无彼此之执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测。岂凡识而能识哉。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 性不可蔽故无晦。离觉所觉故无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岂强弱净秽而分别哉。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 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园即法性故不离方。真身不生灭故非有为。丈六即真故非无为。应物而相非实相故不可示。应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说。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法身真净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诚。不可以恶欺。感物而来非来。感谢而往非去。既无形于去来亦无心。出入斯言经自绝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无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见益非不福。无证无得非应供。德洽无边非不应取之则失。真舍之则乖道。岂有相可见无相可无。斯同真际等法性越称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 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尘。比非小离六尘之境。不可以合觉。不可以离见。无漏之体体绝结缚等实相之智。同众生之性浑然无际。岂与法有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肇曰。无得故无失。无清故无浊。事外之体何可恼乱。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灭。恬淡寂泊无为无□。岂容忧畏喜厌于其闻哉。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既云三世之有都绝言说之路。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也。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结成观也。肇曰。穷言尽智莫能显示。来观之旨为若是也。又解。他观者谓二乘凡夫见生灭忧畏等背理为他。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二论生灭文三。舍利弗问。二净名约幻况出。三释其生灭。前文又四。此初身子问也。离生灭见不生灭者。二乘之见非实相义。若即因缘生灭悟不生灭者。此法身义也。有此差别故再论焉。上虽具显百非。今但论于生灭。若悟生则无生。自然无生。无生自然。自然众非可见矣。肇曰。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其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也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二反质也。肇曰。逆问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三答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四呵也。若观诸法因缘生灭本无自性。云何乃问此没生耶。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作男女。宁没生耶 二举幻况文五。此初举幻问。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二答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三重问。

答曰如是 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云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五呵。若佛说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没非没。云何更问此没生也。肇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问我为。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 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三解释。妄执虚诳有没有生。悟法真实无生无灭。幻灭非灭故不尽。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贪生长恶。此所以显即生灭悟无生灭成法身义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此下二明应身应土文二。初论应事。二现身土。前文又四。一佛示国名。二身子生疑。三约喻质问。四解释应事。此初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应身。国土亦然。故佛示其生没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二生疑。但可弃秽生净。曷有舍净来秽耶。肇曰。此土方余国怒害最多。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三质问。初问答明曰。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处染不染。后问答明曰。光能破彼闇。喻菩萨化生杂染。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此四合喻能释。二重亦然。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此二正现身土。文六。一时众渴仰。二佛命令现。三奉命移取。四劝修行。五大众发心。六利益还本也。此初也。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 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此二命令现土。肇曰。既睹大众渴仰之情。将显净名不思议德故告令现本国也。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国土及妙莲花宝。阶严饰尽皆现也。

及菩提树诸妙莲花。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肇曰。彼菩提树及妙莲华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华上化佛菩萨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来。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肇曰。欲天报通足能陵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戏游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賦-止+(二/貝)]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肇曰。严净之土福庆所集。人天之报相殊未几。故同路往返有交游之欢娱。又解。忉利此云三十三也。阿迦[賦-止+(二/貝)]吒此云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二正取。肇曰。重为轻根静为躁。若非三昧之力无以运神足之动。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唯取我去。愿见救护 三得通惊觉肇曰。大通菩萨逆睹变瑞为众而问。其余诸天未了而问。恐畏未尽故求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四佛称净名作也。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智已之所往 五明不觉。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六入不增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若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此四劝修行。文三。此初劝观也。二皆曰唯然答见。佛言已下劝修并可见。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寻其因。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此五明众益。文三。发心发愿佛记如文妙喜现。此二意。一为证净名净土。二为若干有缘发心。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此六利益已还本。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 此下第三明闻经益。文二。一身子发愿。二闻经利益。初文又三。一问。二答。三发愿。如文妙喜净土净名神道不思议事。二乘所无故启兹愿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此下二明闻经得利文二。此叹闻经益。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此二叹诸众生闻经益。文三。此初叹闻经。

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 二总叹受持。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三别叹有六。此初也。八难众生尚不闻名。况乎得哉。深种信根值佛得经解脱宝藏即为已得。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即为诸佛之所护念 肇曰。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会冥感自然之数。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 持法藏者。行如来事故如供佛。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则有如来 经是佛母故。经卷住处佛及弟子梵释龙天护如塔庙。

若闻是经随喜者。斯人则为取一切智 千里之行难于发足。一切智果始于随喜。既能喜之必当克证。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人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十善五戒报在人天。大乘深经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便记成佛。

法供养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证已须传流通分也。读说护持远津遐劫闻经修圣。圣不绝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赞法得益大。后品睹益护持大乘理教名之为法。修读传通名为供养。如文。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品文二。初天帝发誓弘经。二如来述可。初中又三。初叹法胜。次叹人益。三睹益誓传。此初也。百千经方便教也。决定实相修证理自在神通所证用。肇曰。此经意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逾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应感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此二叹人。文二。此初叹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实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经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积而悟深者随愿辄成之。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此二叹修行也。一念修行闭八难恶趣。开五乘善门行。应则诸佛宜护修。正则外魔摧伏随顺佛理。名修菩提不移。此心必安道树无上佛果信心为本。万行菩提一念为阶。所以始于一念修行即是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当为作护 此三天帝睹法真益大发誓弘护。又护持正法菩萨行本所以誓修。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下二佛赞天帝所以。文三如前。初述叹法也。肇曰。善其护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议道皆陈在此经。若受持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故助尔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 二述人益深。文二。此初正述也。经是三世佛母。供其母则供其子也。又教能显理理能悟佛故受持读诵则为供养三世佛矣。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从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殖福宁为多不 此二校量。文四。此初举况句也。大千诸佛福田最上施。安起塔二世供养是人殖福为多不耶。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求彼 三正校量胜。生曰。衣食供养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据。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终不得成佛也。供养法身者。以佛所体为怀之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岂可同年语优劣哉。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四释胜所以。诸佛从经生。供佛福尚多。何况供求经本乎。肇曰。高木必起重坏瑾瑜必生荆岫。所以无量之果必由无量之因。诸佛菩提皆从习此经生。而菩提之道以无相为相。无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是时。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此下三述弘护之报。我为月盖护法。成佛天帝所愿报可知矣。文四。初明有佛。二明供养。三结会。四劝修。此初明时有佛也。药王别号如来等通号有十。一如来乘真如理来成正觉故。二应供破魔度物应供养故。三正遍智正觉诸法不颠倒故。四明行足万行满足至三明果故。五善逝逝往也。直往菩提不退还故。六世间解大悲权智解世间故。七无上士德业最胜无能过故。八调御丈夫受化调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师虽师范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佛驮觉也。生死长夜自觉觉他故余劫名眷属等。可见。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二明有王供养。文三。此初父王供养也。七宝者轮宝珠宝女宝象宝马宝藏宝臣宝丘宝神宝。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二千子供养有告有奉。可见。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此三明月盖思法供养文九。此初独坐思惟也。肇曰。极世肴珍无以 其至至之情冀所珍之外有妙养以畅诚心。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二天告。肇曰。药王如来知其将化故变为空神而告之。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三问天也。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四令往问佛也。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劫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之供养 五诸佛问。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问 下六答法供养。文二。一明法体。二明供养法中文五。初明理法。二明教法。三明行胜。四明果胜。五总结也。此初明实相理法也。肇曰。深经谓之方等第一义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无缘非明者。所睹超绝尘境无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者。不亦难乎。又解。实相深理难信难见。性净无染促可智悟。非分别思惟能得。又解。情与理违故难信。行与理违故难受。惑与理违故难见。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此二明菩萨法教非小乘也。陀罗尼印者。无名相理假名相说。终日名而无名。终日相而无相。此陀罗尼印也。故胜天王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般若。大悲力离言文字说。又即名非名。即相非相。亦名实相印也。肇曰。菩萨法藏所摄固非小乘之宝。总持所印固非城中之道。总持所所印印必真法藏所摄。所摄必宝。岂是常人所能开发。以明法宝除固难可窥[門@俞]也。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此三明理深教妙起行必胜文四。此初不退行也。如弥勒章相。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所以成大业之所出莫由斯典。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此二演说行也。肇曰。善分别实相之义。顺菩提无相之法。此经之上也。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此三离过行也。大悲故超二乘。离著故超诸魔。无邪见故超外道。此皆深经之所能也。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此四证真行也。谓顺因缘悟真理也。无我等我空也。空无相等法空也。肇曰。法从因缘生。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众生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此深经之所顺也。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此下四明理深行妙得胜果也。文三。初明证道法身果。既成道树必转法轮所以天龙预怀所叹。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惠。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树具佛法藏获贤圣智。得菩提道因圆果满。名行足也。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若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此三明大悲利益果。既坐道场获一切智。普雨法雨利益众生。令诸菩萨依实相义。权为二乘宣无常理。闻经随喜毁禁罪除。诸魔外道怖邪归正。自非深信大乘坚固悲愿安能致。此无边益哉。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此五总结理也。肇曰。诸佛共称以明共法必真也。生死虽苦背之至难。涅槃虽乐识之者寡。自非深经孰启其路。诸佛虽殊其道不二。以明其第一义经常一不差也。美深经讫于是。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此二明供养。文二。此初信行读诵。肇曰。如是等经尽诸佛法身也。若闻斯经能信解护持宣示分明。令大法增广名法之供养。养成法身也。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此二明法行修行。文三。初观除邪报。二四依简失。三顺寂灭证。初除执。文三。此初标也。肇曰。诸法即深经所说六度诸法。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此二无我睹也。肇曰。不悟缘起故有邪见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说行则得明惠。明见十二因缘根原所由。故能离邪见得无生忍。无复吾我众生之想也。见缘如缘谓之随顺。明白有无谓之决定。皆智用之别称。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此三离我所也。肇曰。无违无诤即随顺义也。五受阴身及家属所有因缘果报即我所也。若能照见因缘果报之性顺而无违离我所也。上直明观因缘知无造者故离我见。今观因缘果报知无属者故离我所见。

依于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二四依简失。大集经云。语者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性。悟者说涅槃味。义者说涅槃无性。语者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说诸乘入一相智行等。又识者识四大智住四大无性。识者识六根六识。智者住内外寂灭等。又不了义经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说生死涅槃一相。不了义经说我人诸法。了义经说三空无我也。又人者摄取人见。法者解人无人见。人者凡圣三乘人也。法者知一切法无别无异如虚空也。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此三顺法寂灭相而修证。文三。此初标法体也。肇曰。顺因缘知法无尽。法从缘而有。从缘而无。其有不从未来来。其无不归入过去去。故曰无入无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二辩寂灭相也。肇曰。毕竟谓始终常灭。终常灭不复更灭。乃所以成无尽义也。生曰。毕竟者终要然也。终既要灭。生岂有哉。生若不有其谁有灭耶。则无入归矣。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此三结供养也。无明本性寂灭故不生。不生即不灭。不灭即无尽。肇曰。上观因缘无生离常我等诸见。今观因缘无灭离断灭等诸见。具四依离诸见者。法供养之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七闻法得益也。分二。一柔顺。仁王云。四五六地得此忍也。肇曰。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 二解衣供养。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三请加护也。肇曰。闻法供养欣欲行之。然经道深远非己力所弘。故愿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八明受记。什曰。欲令后人信伏故记其守护法藏。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 九出家护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业。陀罗尼心业。辩才口业也。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二以具三业功德故弘法也。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三明所化众数。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 是三结会也。故今迦罗鸠孙驮亦曰俱留孙。贤劫千佛之首。楼至千佛之终也。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四结劝。肇曰。吾成正觉由法供养。以是可智法养为上。

嘱累品第十四

此品付嘱护持传法事。大缘累不轻。殷勤付嘱故云嘱累。又云殷勤。再三故云嘱累。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 品文三。一付嘱弥勒等。二付嘱阿难等。三经毕庆闻。前文又二。初付。后受付。文三。此初正付也。肇曰。不思议经即佛无上菩提之道。其道深远离可克成。吾无量劫不惜身命。骨施逾须弥血施过江海勤苦积集。今始得就哀彼长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德薄魔事[火*盛]炽。吾道多难。非汝不弘嗣正之弟所以重累。又城高冲生道尊。魔盛自非神力无以制持。故劝以神力也。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二释付以所。缘不感佛教在当来。不闻则失。闻之必益。故顶受广说。肇曰。法之通塞损益若此故劝弥勒顶受广说也。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此三简传通得失。有三。此初总简也。新学好文久修。好蒙传者应善。其根缘学者应鉴。其得失有标释结。可见。肇曰。行之深浅各有异相得失两陈以励护持法者。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此二别简新学。文三。如前决定深理必在积修。敬法重人方能久学。若谤法毁师自绝深信解惠不明。岂能决定正观获不退转也。肇曰。一毁法。二毁人。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三别简旧学。二法者。一轻慢新学自丧大悲。二乐分别自坏大智。夫证无生忍要悲智双圆。有兹二患。自毁修证。文三。如可见。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 此下二明弥勒四王等受旨。文三。此初弥勒受旨。文二。初领旨。二佛赞。领中先受诫旨。肇曰。一生大士岂有如斯之恶而复离邪。发言者为未离者耳。

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得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此二领通经旨。如来得法益通三世。未来有缘。我当令手得心持自行谦说。弥勒神力者。肇曰。定已功于未然息众魔之摧断。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此二佛赞。如文可见。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二诸菩萨受法灯遍照故誓宣十方。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访其所权护其人。而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经卷住处灾难自清。况天力护持弥增法化。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下二付嘱阿难付受问答。若令结集之时无所遗漏。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已下说付既周庆闻修奉。

净名经关中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