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大。

初释经题。大分六段。初法喻双彰对。

笺云。梵语摩诃。华言大。大者。谓所诠法也。体具含融。理极无方。非对小故。当体得名。故下文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是也。二诠之中。表诠所摄。

佛。

笺云。梵语没䭾佛陀。华言觉者。今经但存佛不言余字。盖秦人好略。又顾此方有情乐欲意趣。使闻佛者念善而生胜解。故不翻之。

顶。

笺云。梵语乌瑟尼沙。华言顶。喻也。言此首楞严所诠理旨。十地菩萨之所莫测。喻于佛顶离可见相。世尊自不见。表离自相。无遍身菩萨不见。表离佗相。六十二喻中。是第一顶无能见喻也。

如来。

二就果明因对。

笺云。梵语耶佗。华言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约法身。又诸师解云。乘如实道。还本觉源。约报身。如成实道。来成正觉。约化身。又悫师云。如来者。顺本之玄称。此约本始义解。

密。

笺云。梵语哇呬耶。华言密。坚密也。隐覆也。虽有尘劳。曾无漏失故。

因。

笺云。梵语醯都。华言因。因者性义。是众生之本性。如来之觉源。为在尘劳未得显现。假说为因。如来果号。密因因名。

修。

三明修显证对。

笺云。梵语乞叉佗。华言修。修谓进修。然诸菩萨。起如觉心。无作妙力为修。

证。

笺云。梵语娑缚母佗。华言证。谓果证则亲获圆明体。证用具足为证。故下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了义。

四诠旨双陈对。

笺云。梵语萨诃。华言了义。了谓显了。直指真源。表此一经决了谈真。名之为了。声名句文四法为体。下文云。吾今已说真修行法。义犹理也。言此首楞严所诠。至极之理。寻伺跨绝。言议道断。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诸。

五能行所行对。

笺云。梵语萨啰缚。华言诸。不一为义。

菩萨。

笺云。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菩萨略也。欲令闻者生善。不言觉有情。得称菩萨。此是能求能行首楞严三昧之人也。

万行。

笺云。梵语拶哩。华言万行。万者数义。行谓功行。然诸菩萨。因中皆行六度万行。令求证本。须约行论。下文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先指能求之人。后明所行之行。

首楞严。

六理深教深对。

笺云。梵语戍楞严摩。今言首楞严略也。总指。翻就一切事毕竟。

经。

笺云。梵语素呾览。翻就经义。又翻线义。古梵语云欲底修多罗。亦云修妒露。此翻为契。谓契理契机故。今时经论。多就新梵云素呾览。不言修多罗修妒露。但言经不言线。谓顺此方五经九经。万代常行。百王不易。此经大体。以首楞严大定为宗。顿悟渐修为趣。

如是。

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后如是。下至承受圣旨。名为序分。次从佛告。至下第八名为邪观。为正宗分。后从尔时。至下作礼而去。为流通分。且初序分文分二。初通序。后别序。通序文六。初指所闻法。

笺云。如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如如之理也。是者。是我佛世尊开金口动红莲华舌所谈。

我闻。

次叙能闻人。

笺云。耳根发耳识。缘世尊无漏之音。今废耳与意。去别就总而言我闻。又如是五密因三修证。正因正果。我庆喜尊者。亲从佛边闻得来缘。谓当时佛灭度后。阿难尊者。在七叶岩间。结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当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界起。更说妙法。二疑复有佛。从佗方来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识成佛。为众说法阿难乃颂出如是我闻。大众三疑顿息。

一时。

三陈说教时。

笺云。非一日十二时六时。但是众生根缘成熟。冥契佛心。理事将终。假立一时之号。又佛说法无时。故云一时。

佛。

四标垂□主。

笺云。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意存梵音。令生善故。二千年前。丈六教主释迦文是。

在室罗筏城。

五彰演法处。

笺云。梵语室罗筏悉底。旧云舍卫讹也。华一丰德城。一足财。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具此四德。故曰丰德。则中印土国也。

祇桓精舍。

笺云。亦云祇陀。是旧梵。新云浙多。华言战胜。则波斯匿王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曰战胜。树是太子所舍。精舍是须达所建。旧梵云须达。新云苏达多。华言善施。亦云给孤独。善施者。仁而且睿。积而能散。赈济贫乏。哀䘏孤老。时人赞美其德。号给孤独长者。是钵犀那恃特王之臣。旧云波斯匿王。今君臣双举。故曰祇桓精舍。祇桓是君。精舍乃臣。问须达侧金功多。何故居后。祇桓太子舍树功少。何以居前。答舍树功少。为君理合居先。布金功多。为臣义须处后。

与大比丘众。

六述同闻众。文三。初声闻。文四。初标类。

笺云。与者。兼并义。师资合举。大者。应化大权之称。六位之中。是慧俱解脱阿罗汉。梵云比丘。华言乞士。上求诸佛乞法以资神。下求檀信乞食以资命。五不翻中。含多义不翻。三人已上。尽得众名。

千二百五十人俱。

次举。

笺云。经家问其时有多少众。颂教出云云。律及因果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门徒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并门徒二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疏云。准此会中憍陈复在。既非前数。剩五不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尔。俱者。处不相离。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一叹德。文二。初总。

笺云。问此千二百五十人。有何道德。颂出云云。皆者总也。咸也。是者指持义。漏则烦恼之异名。如人漏舍漏船等。深可厌离。欲漏。六十一法为体。有漏。九十二法为体。无明漏。十五法为体。如今无此三漏。故曰无漏。六者。六位之中。不动位也。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梵语阿罗汉。华言应。具三应义。应可断烦恼贼。应不受后有身。应可堪受人天应供。

佛子住持。

后别。

笺云。是佛之子。故称佛子。问菩萨之人乃称佛子。声闻何故亦名佛子。答佛有大悲。三乘皆子。住。谓住于无漏。持。谓住持不失。住持生空涅槃。令无散失。目定之一法。

善超诸有。

笺云。目解脱也。超。谓超越。诸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分别烦恼。无色有俱生烦恼。或二十五有。如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与净居。四空及四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笺云。自缚既解。不惧轮回。能现身于十方国土。教化众生。成就。圆满义。有威可畏曰威。有仪可像曰仪。又在貌曰威。在身曰仪。目慧之一法。

从佛转轮。

笺云。如马胜比丘。从佛边受法。说与舍利弗。舍利弗得法。又说与目连。流转不绝。如轮能摧碾一切无明烦恼。复能转邪归正自辩。

妙堪遗嘱。

笺云。目智言智量。深密微妙。堪可将遗法。付嘱于佗。

严净毗尼。

笺云。梵语毗尼。华言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言声闻之人。能严洁清净。世尊二百五十条戒。玉润冰清。即是律藏。诠于戒学。

弘范三界。

笺云。弘。大也。范。法也。言能弘大法。于三界内。利乐有情也。

应身无量。

笺云。声闻人欲化众生。先且入定观佗根机。然后随机设化。无有限量。此人无果位大乘应身。此则感应之身。向空中现十八变等事。目慈之一法。

度脱众生。

笺云。令一切众生。离烦恼缚。不于三界受生。

拔济未来。

笺云。在手曰拔。济谓济度。正法一千年。是佛扬化。像法一千年。四依菩萨。末法一万多声闻出。目悲。

越诸尘累。

笺云。越谓超越。诸者。不一义。尘。谓尘劳。累。谓业累。自越尘累。是根本智。越他尘累。是后得智。如今根本后得。悉皆超越。都叹目戒慧辩解脱慈悲智。

其名曰。

四列名。

笺云。问诸大阿罗汉。有何名称。答圣人无名。向无名体上。强立其名。

大智舍利弗。

笺云。梵语舍利弗呾罗。华言春莺。亦云鹙鹭。弗呾啰。华言子。是彼春莺之子。从母立名。今言舍利弗者略也。其母未怀子前。言辞不堪。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义。常不如弟。怀子已来。酬答聦俊。乃胜于弟。以母多辩。喻曰春莺。是彼所生。故乃称子。尝与目连为友。同事阇耶外道。十大弟子中。大智第一。标为上首。十方诸佛。皆以智为首也。

摩诃目犍连。

笺云。旧梵语讹也。新云摩诃没特伽罗。华言大采菽氏。摩诃。是大。没特伽罗。是采菽氏。菽者豆之总名。上古有仙。在山修道。但采豆苗而食。此尊者是彼之种。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

笺云。大膝盖尊者。言其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笺云。此讹梵也。正梵应云补剌拏梅呾罗。华言满慈子。满是其名。慈是母性。母未怀子前。性多恶戾。怀子之后。其性甚慈。是彼之子。或从满江神。乞得此子。名满慈子。或满与慈。皆是母号。曰满慈子。

须菩提。

笺云。复名须补底。华言善现。亦云空生。缘此尊者生下之时。其家中所有器皿。一时皆空。相师相曰。此子若也出家。当解诸法空相。

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笺云。亦云乌波尼杀昙。华言近少分。乌波尼是近。杀昙是少分。然此尊者。初作观时。向身上取一茎毛。假想慧刀。竖析为四分。四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十六分。十六分中取一分。析为二十五分。二十五分中取一分。析为百分。百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千分。至不可析处。欲近于空。末后一分。名邻虚尘。谓邻近虚空。更不下刀。才下刀便归于空。留此一分。摄一聚心所令无散失。等谓等前五人。仍为最上头首。彼此尊者。作析色明空观。为第一。又五阴之中。析色为首。

复有无量。

二缘觉并初心。

笺云复。谓重复。有者不无义。无量。则数广难陈。

辟支无学。

笺云。梵语辟支迦。华言独觉。亦云麟角。此人断自成烦恼。证生空涅槃。作七十七智观。四十四智观。观无明即空。达诸行无作。有二种。一利根者。出增劫种无佛因。出无佛世作佛。灯后焰才见。佛出世来。故大慈光。烁陀睹光将谓劫减。便向盘陀石上。内化智火焚身。身与智。一时拨丧无余。同太虚空。二钝根者。种有佛因。出有佛世。是部行者。有部类而行。或五十。或一百。经举钝根。无学者。证无学位。简声闻居有学位。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笺云。或发大乘初心。是十信。或发缘觉初心。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顶三昧法。二时奔骤。来到祇园。

属诸比丘。

后列菩萨。文三。初举时求法。

笺云。属。值也遇也。

休夏自恣。

笺云。休夏七月十六日也。西土众僧夏满。或有见闻疑罪。当众目不讳短。恣佗举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

笺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大心有情。咨请世尊。为其决择。犹豫不决曰疑。若约菩萨之人无疑。疑唯分别。入到见道门中已断。然此人虽无分别。烦恼犹有。第七识一分法执未忘。假说名疑。或可下地不了上地。

钦奉慈严。

笺云。钦谓钦敬。奉谓奉重。佛有诲子之能。虽慈又且严厉。

将求密义。

笺云。将当也。求觅也。言当欲求觅世尊秘密甚深之理。向下说五密因三修证。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次酬请普沾。

笺云。即者不舍之义。众人所请将求密义之时。如则一如之理。起智来合理。故曰如来。是化身如来也。敷设法座。巍巍堂堂。宴寂安详。是首楞严三昧之宗。目法界大定。亦如法华经入无量义处三昧。或云。敷尼师坛。静然安坐。义通。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笺云。阿难尊者颂出。敷座宴安。言此是佛宣扬显示甚深秘奥之理。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笺云。一会三十六类。文殊。普贤。诸阿罗汉。可量清净之众。尽获利殊胜。然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三昧。不并余筵。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笺云。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共命鸟。六十四音一妙音也。此鸟音声柔软。清亮哀雅。堪比佛音。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后列名上首。

笺云。梵语恒河。亦云殑伽河。华言天堂来河。言此河来处远。如天堂而来。周围四十里。其中沙细如面。与水混流。菩萨如河沙之多。菩谓菩提。此谓之觉。则上求佛果也。萨谓萨埵。此曰众生。则下度有情也。皆从十方而来聚集。在于祇园一会得道之场。或道则所证之道。场及寂灭之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笺云。经家问未审谁为上首。颂出云云。梵语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此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从此为名。是北方梵德王太子也。通序已竟。

时波斯匿王。

从此时波斯匿王。下至承受圣旨。是别序。文十。初明波斯设供。奉请如来。

笺云。前通序。通诸教。共有六种成就义。后别序。唯此教别。别而谈故。时者。当前酬请之时也。梵语波斯匿。此语讹略也。具足应云钵罗斯那恃多。华言胜军。一象军。二车军。三马军。四步军。四军皆胜故。万方归往曰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笺云。为。与也。其者。属下之辞。父王。先皇也。言先皇正当七月十六日崩。今当忌讳之晨。所子营办斋羞也。忌讳者。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

笺云。屋内之屋曰室。室内之室曰宫。宫外两廓曰掖。十六日国王自出城。往祇陀迎佛。或三处迎。一往祇陀园。二中路。三出宫门。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笺云。广大铺设珍妙羞馔。熟食曰羞。国王设斋。一切微妙饭食。无能过者。在口曰味。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也。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笺云。兼并也。复语辞也。问未审只请佛。为复别命诸大菩萨。经家答云云。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二明同请既多。敕徒分应。

笺云。复又也。城盛也。言盛贮一切人故。是长之者。年耆。室富。德重。推尊。居家。内治育道怡神之士。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笺云。同向七月十六日解夏之时。家家饭僧。伫待我佛世尊来。为佗应赴也。

佛来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笺云。世尊出语曰敕。佛既受国王所谓。不可违王悦庶。所以敕文殊。分头领诸大心有情。及三应上士。越城中长者居士家斋。与其长福田故。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三阿难别请。无供独归。

笺云唯者。遮简为义。有者。不与之义。遑犹及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世尊初成道日。外奏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已得成道。内宫又奏。解饭王生下太子。以此相庆贺。故曰庆喜。七月十五日。先受别施主所请。远远游行。未得归还。既然未还。所以不及两头僧次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笺云。坐居人上。谓之上座。梵语阿阇梨。华言轨范师。又云悦众。阿难途中独自归来。其日又无后供悬给于佗。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四执器求餐。学行平等。

笺云。即当斋不遑僧次之时。执持世尊应量之钵器。应身量心量故。于。向也。阿难具能游之人。城是所游之境。

次第循乞。

笺云。循顺也。次第。一家至一家。顺教中去四邪命食。一仰口食。仰观星象。二下口。耕种等事。三方口。致使通传。四尖口。和合医药。唯以乞食为上。或可循环诸家遍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笺云。第六识心中思惟。初求施与最后施。及满钵底檀越。俱是斋主。梵语檀波罗蜜。华言布施。既行布施。然后越生死此岸。到菩提彼岸名越。此则唐梵双举。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笺云。西天有净行婆罗门。秽行婆罗门。梵语刹利帝。华言田主。是国王种。西土有四姓。此为上姓。梵语旃陀罗。华言严炽恶业。复云不律仪者。则畋猎渔捕屠儿等。阿难如今也。不问净之与秽。一向乞食。无取舍心。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笺云。方比也。言方比世尊行平等之慈。或方便行。其平等之慈。不简择微下贫贱。发起心意。圆满成就。行其平等也。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笺云。能求之人。心既无量。所施之者。福亦无量。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呵须菩提及大迦叶。

五意超双意严服入城。

笺云。已既也。呵责也。如来。仿同先迹号。世尊。出世独尊号。梵语迦叶波。华言饮光。上古有仙。身有光明。蔽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须菩提从富乞。迦叶从贫乞。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笺云。为是也。均等也。世尊曾呵责此二人。是三应上士。无平等心。皆是取舍也。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笺云。钦敬仰效于佛。开辟阐扬。无其遮障。不简怨亲。无遮。偏益之义。

度诸疑谤。

笺云。度谓度脱。疑则一切凡夫疑心。生其讥嫌。谤则要免外道。生其毁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笺云。经谓经历。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人取土之处。徐庠其步。城郭之门。郭犹廓也。谓廓落在外故。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笺云。庄严整顿其威仪。肃肃睦睦。恭谨其斋法实两经第八卷云。乞食六处不能往。一不应往恶狗处。二不应往新产犊处。三不应住恶种类处。四不应往男女起烦恼处。五不应往人所讥嫌处。六不应往外道处。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六遭遇恶缘毁尸罗行。

笺云。遭遇也。当乞食之时。因执钵之次。经行历涉败风之染室。遇大幻惑法术。是先梵天咒也。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笺云。华言本姓安。则女之别名。以用也。娑毗迦罗。华言黄头仙。亦云黄赤色仙。言其须发作黄赤色。诵咒作法。拖华涂坛。摄其阿难。入彼淫舍。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笺云。将当也。在手曰抚摩。被女身手摩触也。当毁损彼阿难戒体。犯摩触戒。八万行中。只毁一戒。犯僧残罪。二十大僧中。忏彼罪。当得清净。可中犯根本罪则不能忏。如针鼻缺。不复再用。如断多罗树。不能还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如析石。不复更合。问戒以何为体。答。或云。无表思为戒体。非也。只如无表思。争解毁得。今但以受戒之体。约五蕴身。下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东。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七大觉知溺旋归给园。

笺云。加。交也。被也。毕。罢也。旋。还也。言佛以正遍知。知彼阿难被佗幻法所交。斋罢还归祗陀林中。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笺云。及。乘并之义。王即胜军王。大臣即朝廷百官。疏云。准前王宫却还。有长者居士等。指此文。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入化演真言敕提趋会。

笺云。于时。倏忽之端。顶衣无如过者。乌瑟尼沙之顶。百宝。金银琉璃等。无畏。自在义。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笺云。向顶门上放光。光中出一朵宝莲华。有五千叶。表当来千佛下生。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笺云。又向宝莲之内。化一小化身佛。跏。交也。若是左脚按右。曰降魔坐。右脚按左。曰吉祥坐。如今不是此二种。是结跏趺坐。两脚相交。脚跟俱上。神咒。即白伞盖真言。四万二十六句。

来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

笺云。真佛来将此咒往彼。救护阿难。令其恶咒销灭。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也。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笺云。提拔奖劝庆喜并本姓女。同归时来佛说法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九责躬悲恳。求佛妙门。

笺云。阿难从摩登伽室内。归来祗园会上。观见世尊。以最高之顶。礼佛至卑之足。表其郑重。有声无泪曰悲。无声有泪曰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笺云。恨其无始无初已来。盖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一向多闻为性。住持诸佛无漏言教。然且多闻。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多间增智慧。是不知实相。未全首楞严大定之力。力者难尼伏义。既未全其力。便被邪法所摄。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笺云。殷勤。再三请法之辞。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无为果。

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笺云。梵语奢摩佗。华言止。如水止住不流。是静观。即体之智。智有了境之能。三摩钵提。华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生胜定故。是幻观。乃同体大悲。悲有利佗之事。禅那。华言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同等。故曰禅那。是寂灭之理。佛位定名。此三。虽有二名。而无三体。俱不出首楞严大定。言果位圣人。得成有为无为二转依果。因何便得。所以道。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皆因此三观大定之门。为果位最初方法巧便。亦为诸佛如来入道之因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十处会欣闻同希佛演。

笺云。于。向也。向阿难请三观之时。恒沙。言其无数。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笺云。俱总也。总愿爱乐。闻佛无漏言音。身心寂默。不缘外境。承览领受世尊微妙理旨。序分已竟。从此下是正宗分。

二解正宗分。

笺云。正者。简邪为义。宗者主义。当部所崇曰宗。宗之不谬曰正。又正显宝觉真心。正破有情妄执。宗法界妙定。故曰正宗。大科分二。初释密因。后明修证。两段且释密因中。又分五段。初简妄。二见相。三会相。四了妄。五决择。且初简妄明真指密因。分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初破妄识处。科分为十段。初先穷内执。次质外徴。三潜根再诘。四就暗通搜。五究研随合。六内外兼袪。七后徴无著。八黄河清浊。九夺有呵迷。十披砂简金。且初先穷内执。似服神汤。谓阿难被邪法所禁。文殊提奖归来。不问犯戒之由。且间辞荣之意。于是世尊便问。经云。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遂陈入道之因。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乃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于是乎。世尊知道阿难爱相出家。正是无明病本。遂便未破之。且以软语。赞叹阿难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有何所以之故。世尊便作如是赞叹阿叹。故疏云。法王大悲意。垂诠晓叹呼。今其欣悦。使辨真源。是故世尊便徴云。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于是阿难。便乃显答心[日*(采-木+?)]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是故世尊便确徴心目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世尊乃泛举一人在堂不见如来云。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便答云。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所以庆喜但积余迷宁知密员。世尊便破云。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乃至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若不知者。云何在内。上叙破内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初神汤内泻徴。文五。初寄问密徴。文六。初问辞荣意。

笺云。汝指阿难。我佛自称八自在我。同阴阳之一气。佛是净饭王子。阿难是斛饭王子。情性均平。天然伦流。着其次第。兄先弟后也。问。阿难汝当初发心出家之时。向我法中。见何殊胜相状。使乃斗顿中间。弃舍世间深恩无过父母。重爱无过媚妃婇女等。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二陈入道因。

笺云。庆喜口陈辞句。咨白我佛世尊。阿难称世流布我。三十二大人相。出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广明。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笺云。胜简劣。妙简粗。殊简寻常。绝称无对。形容身体。映净明彻。云宝之中。喻琉璃宝。光明炳焕。内外无瑕。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笺云。寻常自家。心思惟度。此之相状。不是父精母血情爱所生。世尊此相。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生。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笺云。自徴。不能生理欲气则父想母想子想假合成身。粗浅重浊。鱼臭曰腥。胶臭曰臊。交者。猿猴等。相交遘集。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杂乱可知。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笺云。不能发生殊胜清净微妙光明。佛身如似五个紫金□聚缘于一处。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笺云。从依也。是由所以之故。便乃渴切。如人渴求水。下望上曰仰。仰慕于佛。依佛世尊。剃除须发出家。剃音剔。除发之貌。

佛言善哉。

三双显二源。

笺云。阿难见佛三十二相。是爱相出家。便有能爱之心。所爱之境。净名云。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佛大慈故。未便责佗。且权叹令其欢悦。向后破之。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笺云。普告会中须知。要知使令知其真妄二本。一切总包都象。责法界内。背觉合尘底众生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笺云。从无始无初已来。生死相续连环。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笺云。由因也。梵语干剽䭾。华言真实心。问此等还知真否。答皆因不知有恒常不动转故。本来真常之心。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性是体性。性本来性。净谓清净。明谓圆明。体是真体。下文云。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用诸妄想。

笺云。问一切众生既不自知。日用如何。答用诸虚妄相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笺云。言此妄想不是真实。当体是妄苦也。用此虚妄之法。如车之轮。轮回三界。流浪四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四勖端心体。

笺云。汝指阿难。今者不舍之义。欲谓希欲。研谓研究。五菩提中简余四。是无上菩提。若是三菩提。亦是无上菩提。五菩提者。一发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初地)四出倒。(八地)五无上(佛位)。

真发明性。

笺云。真实发起明白之性。下文云。得圆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笺云。当合端直其心。酬答我之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

笺云。道者出生义。游履义。同一真道。出离三界。

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笺云。皆咸也。以用也。心既直。言亦直。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笺云。如是指法之辞。乃至起越中间。终是佛果位中。二身四智。悉皆圆满。始是从凡夫地。面上发起十信初心。地则十地。位则五位。于其中间。因既直。果亦直。因中以不直心。果中亦招迂曲之相状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五密徴因本。

笺云。我今以事问汝。阿难初发心时。岂不是用第六识心。缘佛之相。问。第六识心。是有漏。佛三十二相是无漏。莫犯有漏缘真过否。莫成。心外取法。唯识义不成否。答。然阿难第六识心。虽是有漏。缘谓仗佛三十二相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像。假第六识心缘。不犯心外取法。乃唯识义成。佛意欲得陀阿难彰其妄本。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六显答心[日*(采-木+?)]。

笺云。心是第六识心。或八识心。目是浮根四尘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笺云。目既浮根四尘。故不能见。见唯是心。疏云。庆喜和明聊伸两用。目有一用。心有一用。若言目有见。死人有眼。因何不见。是知唯是心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二寄喻密审。文二。初审问。文三。初牒酬策智。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真实爱乐。因于心之与目。此牒前计。阿难是能爱乐之人。佛是所爱之境。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笺云。若不识知无明为能变。心目为所变。所在是根本无明所起之处。则不能降伏一切尘劳业累。因尘生劳。故曰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次举喻令观。

笺云。王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得其自在。贼侵喻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发兵喻始觉净智。须知根本无明所起之处。然后万能弃末归本。弃无明。趣前法性身。居法性土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三确徴心目。

笺云。使汝阿难流转三界。皆因心目。为其过咎。我今询问汝阿难。唯心之与目。今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

后局答。

笺云。一切总包都象。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间者。一切众生。造业堕在其间也。

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笺云。十种此举全数。有十二类。一胎。二卵。三湿。四化。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若非有色。十若非无色。十一若非有想。十二若非无想。疏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耳。指此文。异则别异。生者起也。凡夫位。内由分别障故。见解各别。造业不同。后蕴起。亦各有异。名曰异生。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笺云。净名云。目净修广如青莲。亦秪在佛面。前是答心所在。此是答目所在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笺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浮根。皆是四尘假合而成。何故不举声。言声是虚不举。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三寄事密破。文三。初问境所在。文三。初问。

笺云。讲堂是佛演妙义之舍。观祇陀太子园林。今在何处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后答。

笺云。屋上之屋曰楼阁。离嚣尘曰清净。是佛开金口。纵四七智辩之处。在给孤独长者须达之园。

阿难。汝今堂中。光何所见。

次审见先后。文二。初审。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后答。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后徴见所因。文二。初徴。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后答。

笺云。盘见因何高谈户牖。前来言眼见。如今却说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与前相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四安慰显插文四。初舒慰扬权。

笺云。舒开也。展也。世尊身如紫金台。手作真金色。摩顶。表此是顶三昧之教。又令佗向下。悟此顶三昧之诠。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二告开真路。

笺云。告白指示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笺云。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起智证理。从此门入。六趣凡夫。起惑造业。从此门出。又三乘圣人。起根本智。冥合真如时。从此门入。然后起后得智。入俗利生。从此门出。超谓超越。出犹到也。妙谓微妙。离能所故。庄谓庄校。严谓端严。路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处。则首楞严大定也。

汝今谛听。

三来听微旨。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四庆喜伸仪。

笺云。伏第六诚心。不缘诸境。领受世尊慈悲理旨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五举喻显破文四。初举前返问文二。初牒前辞。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后泛指假徴。

笺云。泛举一人。要定陀妄执。阿难若言有此人。便乃救得前来执心在内之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二顺答彰非。

笺云。阿难答意。在堂须见。疏云。但积余迷。宁知密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三斥责不知。文六。初显过牒计。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惟理鉴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三引世异生。谁先睹内。

笺云。颇者。还也。可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四纵不辨内。

笺云。更添肺成五藏。细相纵汝不见。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五责不知外。

笺云。爪生发长等粗相。因何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六内外俱破。

笺云。云何知外粗相。以内例外俱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四举成虚执。

第二质外徴搜如膏返胁。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内。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外。故疏主云。阿难被诘。执内理亡。巧引灯光。以成居外。何以得知。故经云。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便说室外存灯喻云。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光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便举一食余充喻。破阿难执心在外云。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遂答异形乖理。以堕执外之心。答云。不也世尊。自徴。有何所以之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世尊又举手徴心。问阿难云。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便言分别。经云如是。世尊便破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然后总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上叙破外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灵膏返胁徴。文二。初立。文三。初迷因除旧执生现计心。

笺云。言我闻前来破心不在内之法音。悟解知我□此心。实居在此五蕴身外。下便说室外存灯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次徴立灯筌附成新理。

笺云。灯光在室。如心在身。便合见心肝脾胃等事。然后方见山河大地。似灯照室。然后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笺云。心居身外。不见身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后陈无惑抑类谦辞。

笺云。是此也。将当也。言此义必定分明。当无所疑惑。得无妄耶者。谏疑之辞也。

佛告阿难。是诸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后破文二。初寄事密破。文三。初问一食余充。

笺云。从往也。是诸。千二百阿罗汉等。通来。指说法前。游城乞食之时。

循乞抟食。

笺云。古本翻为抟食。盖西土施僧食。多以手抟施之。此则收法不尽。为水浆湿物等。抟之不得。后奘法师。翻为段食。食有一分一段故。然食以四法为体。色香味触也。

归祗陀林。

笺云。归祗桓精舍也。疏云。汝与比丘。归祇陀林。证此非异。指此文。

我已宿斋。

笺云。隔宿受请。佛为三界大师。植福者。咸请如来。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笺云。一人既食之时。诸余等人。还饱不饱。阿难若道饱。便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次答异形乖理。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后因徴违事。

笺云。阿难自交锋镝。便道云何一人能令众饱。此尸密员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后对徴显破。文四。初试并兜罗文四。初牒计。

笺云。若汝能觉能了。知见第六识心。决定居身之外。

身心相(去声)外。自不相干。

二总述。

笺云。心在身外。身在心外。身之与心。不相干涉。如水与火了不相涉。且定佗计。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三互表相离。文二。初举心显身离。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后标形彰性外。

笺云。觉在身际之时。心亦不能知身。觉谓心在外。故向下破之。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四标境穷心。文二。初告佗显指。

笺云。佛将手为境。定佗阿难。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后问瞩徴心。

笺云。若言不分别。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二正酬随别。

笺云。阿难不知。答云如是。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责外心非。

笺云。宛然在内。是离质相知过。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四结成难执。

第三潜根再诘况下金针。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外。已被世尊破之。此中又转计。执心在潜根之内。所以便说琉璃笼眼喻云。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乃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世尊便问诘阿难云。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阿难言。我若言见。又有何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所以且言见云。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便破云。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此又是眼即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佛云。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又是见远迷近过。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至无有是处。疏云。庆喜引琉璃之喻。唯思不碍之边。法王破中。此眼不齐于物见。上破潜根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三针治内障徴。文二。初立。文五。初含述心居。

笺云。知在一处者。阿难且庵含而执也。

佛言。处今何在。

二确徴居理。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爰陈审计。

笺云。此了知心。既不知内。牒前不见心肝等事而能见外。又分明见于外境。我今寻思忖度。潜伏藏在眼根之里。将举琉璃笼眼喻。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四举喻彰成。

笺云。七宝之中。有琉璃之实。喻如人取琉璃碗。笼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羁留挂碍。而法见于外境。我心在根里。而能见外亦如是。令将琉璃喻如眼。将眼喻如心。彼眼随境即有见。随即分别。眼既见。心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五结陈潜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后破。文六。初双收只诘。

笺云。如汝所言。牒佗计也。彼人当用琉璃笼眼之时。当见山河。还见琉璃。不见琉璃。阿难若言见。即成见根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成见远迷近过。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奉对俱瞻。

笺云。阿难不知言见又如何。佛下责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三责不瞻根。

笺云。眼喻如心。琉璃喻如眼。眼既见琉璃。又见山河。心因何不见眼。若言见与不见。皆成过。俱救不得。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四破根重境。

笺云。理实不见。此语纵佗见眼。眼根即同前境。不得成随。汝身便成外物。既成外物。将何为汝眼。乃境无随见过。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五责理不齐。

笺云。若不能见。法喻乃不齐。前来说见琉璃。此中应见眼。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六结成非理。

笺云。此则法喻俱破。

第四就暗通搜如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