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令除妄本。此证果渐次也。前既令识妄因。此复令除妄本者。知贼所在。即须讨除。使阴仇殄荡性宇晏清。然优游趣证。得无艰险。文二。初牒举本因。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也。以是妄扰真心。而成八万四千乱想。

△二正令除妄二。初总告三法。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达其现业。

五辛为助。淫杀为正。缘断则违。

△二详明三法三。一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则思食。食至或但思之则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依食住。而因食诫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一大蒜。二茖葱。三慈葱。四兰葱。五兴蕖。五者荤秽。内发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俗斋不茹。况真修者。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䑛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二刳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之至也。不晱生防杀之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淫杀相袭。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业性刳尽。则妙性圆明。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三违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逸。斯能违远。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流则分湛合尘故。不流则旋元无偶。遂能反六用之扰。全一真之湛。譬之川水。反流全一。斯自渊澄。湛性渊澄。故国土身心妙圆清净。与如来合。故一切如来密圆之心净妙之性皆现其中也。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拣异二乘伏忍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使观其名义。知所修进也。

△五历示圣位十一。一干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欲爱润惑。根境造业。生死相续唯此而已。故欲枯境谢。则残质不续。无所汩杂。故执心虚明。纯是智慧。然初入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则干有其慧而已。圣位始于十住。而以信为初因。又于信前立干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刚。干慧者此三为转位关要升进方便。初从凡发迹。慧性不圆。不能入信成贤。贤行既成。不加功用。不能登地成圣。圣位既终。非金刚慧断最后细惑荡前位缘影。不能造妙成佛故也。

△二十信圣位以信为初因者。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必先审中中圆妙之道。令纯真无妄。然后发行。使心法相应。则等妙虽悬。可以径造也。文十。一信心。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舍欲爱超干慧犹在凡地。未入法流。故须于如来萨婆若海中中流入。无所偏滞。则圆妙之性于是开敷。然犹余妄习。非真妙圆。又须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而常住妙信。使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妙性。净治惑习。单复练磨。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也。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习。忆治无遗。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唯一精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进。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智无习矣。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使周遍寂湛。寂妙之体。常凝不变。乃名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光发明。而深入于道。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既能深入。又能保持。使道同十方气合如来。是谓护法。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得相入。名回向心。

由护法心。进合如来。得妙觉明。护持不失。故能妙回向。回佛慈光。则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则回因向果也。因果交参。体用互摄。故譬双镜。云云。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由回佛心光。而得之于我。故曰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常凝则对境无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戒心成矣。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无染。则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三十住。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文十。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此十心十信也。十心顿发。圆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趋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证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牒心精发晖义也。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将筑室必先治地。乃可兴作也。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故所涉所知俱得明了。则任运修进。得无留碍。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族。故名生贵。中阴谕冥感之理也。现阴已谢后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游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止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国大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刹利王诸王也。嫡嗣曰世子。将付国位。取大海水灌顶表为王。当承用众智。今此位众德潜备。堪任佛事。故表以成人陈列灌顶也。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特表成人而已。盖此方极十住。若十地行满。乃堪正付故。华严十地菩萨受佛职位。比轮王太子受职。夫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四十行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人。文十。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利备。机应俱喜。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善推妙德。益以利人。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嗔恨生于违拒。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触类而长。随机而应。利行无尽。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无差误。故离痴乱。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互现随应。圆融自在。所谓善现。

△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所现皆是般若性德。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名尊重。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方诸佛。以是成道。以是利生。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唯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别设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五十回向。亦名十愿。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回向修进妙行。至此备矣。文十。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向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满足神通。至远诸留患。牒前现尘现界不相留碍等事。谓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也。回向之行。悲愿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路。故须灭除度相。回向无为心。向涅槃路也。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谓远离一切虚妄境界也。远离诸离。谓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而证不坏矣。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觉湛故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遍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辉。德用无尽。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也。于一切处。各起净因。取涅槃道。是谓平等善根。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如故即。真故离。有即有离。是假真如。二无所著。乃真真如也。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依假真如。则不无滞碍。是有缚解脱。唯真得所如故。一切无碍。乃名无缚解脱。

△十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初证性德。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乃得无量。此总治前位限量情见也。此性圆成。可超三贤。入十圣矣。

△六四加行。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复加功行。即入圣位。文二。一牒前总标。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称妙圆加行。

△二详开行位四。一暖位。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佛觉果觉也。前虽能齐。未能正证。今极贤位。将趋圣果。即须用佛果觉。为己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证。火喻果觉。木喻因心。钻喻加行。初入因位。未即得果。故譬钻火方得暖相。

△二顶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为己心。此以己心成佛行。则因心果觉已邻极矣。故譬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但因果未融。心迹尚滞。故云下有微碍。然已到顶地。少需㩳进。则微碍除矣。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己心佛觉融为一体曰二同。因果两忘二边不立曰中道。此中道果觉将证未证。故如忍事人非怀非出。

△四世第一地。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位谓之二同。则已堕数量。见有中边。则强分迷觉。此俱泯灭。而名亦不立。脱世情量。超于三贤。故名世第一。若进十圣。极乎妙觉。乃出世第一也。

△七十地。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自十信已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趋妙觉。于中不无断证。是皆不断而断。不证而证。或说每地断一障二愚修一波罗蜜。名相烦紊。辞义迂阔。故今略之。直取蹑迹相资之义而释。庶修进者焕然易悟耳。文十。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向虽觉齐佛觉。未能尽佛菩提境界。今由加行妙圆故。善能通达而尽之矣。由是法喜复增故。复名欢喜。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通大菩提。尽佛境界。则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是异性入同也。然见异见同。还是情垢。至于同性亦灭。乃名离垢。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情见之垢净。则妙觉之明生。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名焰慧。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前虽异性入同同性亦灭。犹有能至之境。此以焰慧烁绝故。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至尚不能。孰能胜哉。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人莫不有真如净性。盖常为一切同异之所掩蔽。故同异不至。则明露现前。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真如现前。分证则局。尽际乃远。迥超极造。故名远行。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既尽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动。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如。故名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此结前显后也。圣位总束有五。一资粮三贤也。二加行四加也。三通达初地也。四修习即此也。五无学妙觉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修习之事。而此位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智悲并圆。则修习之功终毕于此。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也。次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矣。华严十地。以金刚藏表因。解脱月表果。亦以因地有修果地无修也。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障之事。何耶。曰此明智悲功终得十地果而已。若论断障。则等觉之位。犹是修习。故至妙觉。乃名无学。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阴妙云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觉果海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悲之阴。充遍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作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也。

△八等觉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但所趋逆顺。与如来异。盖如来逆生死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涅槃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故名等觉。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此虽齐等。未极于妙。盖能顺能入而已。须于大寂灭海逆流而出。妙同万物。乃名妙觉也。

△九金刚慧。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此名等觉后心妙觉伏道。妙觉之道。无别行相。但从初干慧。至等觉已。复起金刚心。从初重历诸位。破断微细缘影最后无明。使纤尘不立。乃可入妙。为其复从初位以始故。名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识阴尽者。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即此也。前名干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名干慧。以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名虽乍同。义乃迥别。

△十妙觉。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圆觉有单复圆修之义。今此独由信心以历诸位曰单。兼金刚心重历诸位曰复。十二者。干信住行向暖顶忍世地金等是也。十二为因。妙觉为果。故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此教其用金刚心成就妙觉之方也。种种地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