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印土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孤山云。牒前二决定义。审详烦恼根本。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疟病隔日而发。通惑除如安日。别惑在如发日。涅槃哀叹品中。二乘白佛。亦举此喻。

熏闻云。前云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斯则已明六根是结。而下文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此有二义。一为钝根者重发起故。二虽疑所结意在于解。应作二义消此。一约阿难权证初果。俱生尚在。则与果内无明俱灭俱生。二约阿难实证初住。别惑未尽。则与界外无明俱灭俱生。若作阿难昔居初果今入初住。通叙二义者。见惑已断如安日。俱生未破如发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别惑犹在如发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诃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孤山云。六种震动。表破六根惑也。微尘如来光灌此佛。表同依此法得成正觉。由谈解结法门是修证的要。虽未即示耳根入处。以因此说生起后文。故兹现瑞而为表发。

长水云。从前至此。四度放光。今文诸佛同放仍又同说。盖初为说教破邪。次为拣妄显理。次为定见生智。今为入观成行。前三依教发解未能除障。今文观成破惑。正动无明。入法界理。故诸佛放光同示解结体无二源。故知说教破耶。显真拣妄。立信成解。皆为今日成行取证。故与前文异耳。补遗云。前第三番释迦放光照十方灌诸如来顶已旋至大众。此唯彼佛放光却灌今佛之顶。仍又同说者。前放心光则表佛佛证理是同。此事在彼。故放光唯彼。仍同显说六根结解。所以䇿进破同体惑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长水云。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一念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斯六根为自在解脱安乐妙常之源也。其犹冰水由气动移。虽有变异湿性常一。结解同贯亦复尔也。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苕溪云。根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苕溪云。同源必兼识性。虚妄必具根尘。犹织绮之法互现其文也。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经语巧妙。从宽至狭。上摄果义故三。此摄处义故二。下文又略其境单言其根。故云知见立知等。

谷响云。至若三数已上言交者。并须如数明之。谓三交四交等。法华云有八交道是也。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孤山云。立知略见。无见略知。经文互影也。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回之本。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安乐妙常。是则唯一真心更无别法。

熏闻云。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如来开示阿难。现前知见若立知者即名为结。现前知见若无见者即名为解。无明涅槃乃结解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熏闻云。证真云初半颂立有为是空。即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颂立无为无起灭不实若空华。亦具三支比量。若取义便。须移不实两字归上句。移无起灭三字归下句。以不实是宗中空义故。应立量云。真性无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问下半颂无真性言。今何强添。答上真性言须通下转云云。论标四句。与此小异。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上卷广明前二句。下卷广明后二句。

补遗云。三支即宗因喻也。现量缘境亲证。比量度义无谬。又宗镜曰。三支校量。理贯互明。以破立为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圆。木非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

长水云。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阿耨窣睹婆颂。不问长行并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

手鉴云。慈恩云。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西方五种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还四句为偈。三中句八字成句。四后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长句。从二十七字已上。不限之也。诸论指诸大乘经皆云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华严十万偈等。其中结偈处极少。余悉是长行。故知十万之数即三十二字之颂也。二名伽陀。此云讽颂。讽即是颂。谓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用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轮转。生死大苦海。四名蕴陀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如云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即摄大般若八十余科二十万偈。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者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八意之内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立例。谓有无。广略。杂合。先后。隐显。又慈恩说偈颂有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标释。智辨。解持。说行。此十义十对。每对皆上字是长行。下字是偈颂。一为利钝二根。二为前后二众生。三为曲(屈曲显示)直(直言其事)两乐。四为难易两解(难解者长行委曲而说。易解者偈颂撮略而说)五为真俗两随(真谓就理直言。俗谓随俗文饰)六为取舍两分(取善也舍恶也)七为标释二别(标列事理说释义味)八为智辨二殊。九为解持二界。十为说行二别。

长水云。此文正破无明法执。为无为有实体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对待。故此对破。即是解结之因也。应立量云。真性有为。元空不有。从缘生故。犹如幻事。真性无为。本来不实。无起灭故。犹如空华。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苕溪云。长行但破于妄。今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孤山云。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虚妄。则显涅槃真实。对妄说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龙树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见即是根。所见即境。中间下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苕溪云。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孤山云。初二句重牒前喻令审观。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次二句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二句为华巾结解张本。二句为诸圣圆通张本。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携李云。梵云阿陀那。义翻执持。即第八异名。以能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故。且阿陀那识。真谛谓之第七者。盖别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者。则通取染净和合为目。解深密经谓之第九者。乃别取第八净分言之。故摄论云。世尊说法凡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轮。以地譬依他性。具染净二分。(八识)以土譬分别性。为生死染分。(七识)以金譬真实性为涅槃净分。(九识)问陀那之名既通三识。何故携李释此颂文须云第八异名耶。答以顺现文名义便故。既云习气成暴流。又曰真非真恐迷。是则显有染净二分。虽解深密名为第九。不如唯识第八义亲。

补遗云。吴兴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译人随取一义以立其名。果如此言。则使第七末那亦第八之异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便指八中染分耶。以第七陀那本非异名。何须言及。但以今经陀那。与深密陀那在第九。论异名可也。今补遗云。斟酌陀那名义。有异乎吴兴之说也。携李曰。阿陀那义番执持。只就此名可以会通诸异也。若七识云执持者。盖执六识为外我。八识为内我。故名陀那。今经云陀那执持义。盖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耳。若深密陀那执持者。盖取第九为诸识所依。故言执持。执持名通。故使经论立名有异。是则今楞严执持种子名陀那。乃第八异名。深密执持为诸识所依。乃第九异名。岂与夫执我之陀那为同年耶。由是言之。深密经中陀那。自指第九为暴流种子依持之处。与今楞严不同。乃用唯识百法第八异名。政由经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之义也。

长水云。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

手鉴云。多名者。或名为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此等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或名阿赖耶。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或名异熟识。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或名无垢识。此唯佛地。然通名中。唯阿陀那名义最宽。通因及果。所以不标余名也。三位者。一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及七地已前菩萨小乘前三果皆起我执。执第八见分为我。故第八识名阿赖耶。此言执藏。二善恶业果位。即通一切异生至十地满心二乘无学等位。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果异于因。名异熟识。三相续执持位。即通因果一切位。以第八执持诸法种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携李云。习气者谓薰习气。乃种子异名也。以第八识中无始习气微细生灭。流住不息。故如暴流。解深密经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识。然彼经中别显染中净相。故离八外别说九识。理实陀那更无别体。佛于小乘经并大乘权教。不说此识。若说即真则生怖难信。若说为妄。又拨同断灭。故云恐迷不开演也。深密偈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补遗云。此与深密偈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