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心兴 较订
△三净业章四。一具仪谢前。二请后显殷。三师资缘合。四应求开示。初二。一众中具仪。二谢前受益。初。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章以净诸业障为主。(迷识四相。迷智四相。非善能净诸业障者。不能问与解故)余众皆伴。故云在大众中。余可知。
△二谢前受益。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至)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威德章。次第磨炼。辩音章。交互磨炼。近为现前新学。远为末世初心。故称大悲世尊。次第三观。已为我等略说。尚可以心言仿佛。二十五轮。又为我等广辩。诚所谓不可思议。前章偈云。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故称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众同闻。各欲随顺。故云得未曾有。然正行才修。邪魔竞起。如我释迦调御。历恒沙劫。勤苦修此境界。一切炼磨功用。实难寻究。今则睹见。犹如一念之顷。炳然齐现于心。其庆幸欣慰。为何如哉。莫可形状。故以深自为言。具仪谢前竟。
△二请后显殷二。一请后除疑。二至二显殷。初。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至)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按前章总标轮数中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等。然既曰本无修习。是显本性。由来清净。是故当机菩萨。即摄此以为发问之端。而云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前又云。一切菩萨等。依于未觉幻力修习。然未觉。即是不觉。不觉必有染污。是故当机菩萨。即蹑此以为致疑之由。而云。因何染污。使众生迷闷不入。迷即不觉。闷即不通。不入者。不能证入。较之果人。殊类天壤。如此深疑。非佛不能释除。故云。唯愿如来等也。广为者。祈勿辞劳。我等者。总该时机。开谓通其迷。悟谓觉其闷。既通其迷。复觉其闷。则法性现前。不期证入。而自能证入矣。然法性即是圆觉。以能为诸法之性故。大疏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诸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豁融诸法。令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令此大众等者。谓此间众生证入。展转传至末世。末世众生证入。展转传至将来。如是展转相传。乃至最后后际。一切众生。永不至迷闷不入。故云作将来眼也。请后除疑竟。
△二至三显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请后显殷竟。
△三师资缘合二。一师与资合。二资与师合。初。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因问而赞善诏告。称能而诫听许说。皆师缘与资缘合故。为求入觉。故曰咨问。咨者谋义。谓有所谋而问也。方便者。入觉之善权法故。若非能净诸业障者。问不及此。故世尊以乃能称之。
△二资与师合。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奉谛听之教。知入觉有望故欢喜。闻当说之许。恐议论盈耳故默然。亦资缘与师缘合故。师资缘合竟。
△四应求开示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开示障道四相。二斥迷无功劝修。初二。一开示迷识四相。二开示迷智四相。初三。一迷识执相。二别成凡小。三总斥迷闷。初。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一切众生。该六道。与小乘也。从无始来者。遥指晦昧真心以来。晦昧真心。展转变起八七五六诸识。今云妄想者。且指第六意识。以凡夫小乘。唯知有第六意识。八七五皆不知故。然第六意识。于诸识中。已属至妄。况夫妄想。又是于第六意识上所起虚妄念想。诚为妄中妄矣。为此妄想所迷。固执五蕴身中有我。名为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名为人相。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名为众生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名为寿者相。此四相中后三。虽随境转计。要皆以我相为本。金刚论中。名为迷识境也。迷识执相竟。
△二别成凡小。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至)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固执名认。四相皆违真逐妄。是颠倒法。颠倒则不实。由迷识故。认取固执。以为真实我体。此又颠倒之甚也。由此认为实我。于违我者生憎。于顺我者生爱。故云便生僧爱二境。然我人等。本属虚妄。乃又执违我者为可憎。顺我者为可爱。故云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此又妄之至也。虽妄之至。而卒不可断。故云二妄相依。谓妄体与妄境。相依而住故。或耽著有为。而造有为之业。或趣向无为。而修无为之道。然业道通称为妄者。盖以识心不了虽修道亦是妄故。由妄业故。循有为因。而受报于天上人间。故云妄见流转。谓流转于生死也。厌流转者。顺无为道。而感果于声闻辟支。故云妄见涅槃。谓灭度于分段也。别成凡小竟。
△三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至)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由此二字。蹑前由此妄见流转。妄见涅槃。以此为障。则不见清净觉性。不见则不能入。故云不能入清净觉。非觉二句防问。恐有问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云何不能入。想是觉性违拒。诸能入者耶。故此防云。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谓非是觉性违逆拒阻。使之不入。不惟不违拒。亦复不随顺。即如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有诸能入者。即如前文。菩萨修习三种观法。即能证入。虽能证入。亦非觉性随顺。令其入故。总言入与不入。无关于觉也。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二乘息念。沉空滞寂。俱属妄念。不契真乘。故云皆归迷闷。谓迷而不觉。闷而不通也。大疏云。此文正是结答前问。前问因何迷闷不入。今答云。由认四相。展转生过。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入。次云非觉违拒等者。由前问云。因何使诸众生不入。故此答云。非觉违拒。使之不入。但由认我。故不入也。开示迷识四相竟。
△二开示迷智四相三。一承徴引说。二次第别明。三总以结示。初。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至)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首句承前徴起。大疏云。动念任许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故动息俱称迷闷。由有下约本起无明为释。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也。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法身即指真如。本经称为净觉真心)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其意以主宰即我。以我者主者义也。一切众生。通指六道凡小。生无慧月者。从父母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云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谓依于无明而建立故。从此无明。永不能断。盖以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所谓动念息念皆归迷闷者。正以此故。恐犹不信。故仍以喻明。而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为可信故。是故者。谓以是无明不断之故。不惟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不能脱离迷闷。故教以当知。令其自行审验。试看有爱我者。则我与随顺。随顺即是无明。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无明。为缘憎爱心之枝末无明。将养从无始之根本无明。如是从三贤以去。乃至十圣等觉。相续求道。未免为智所迷。仍堕四相。故云皆不成就。承徴引说竟。
△二次第别明四。一徴释我相。二徴释人相。三徴释众生。四徴释寿者。初。
善男子云何我相(至)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初承徴标定。上科云。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意显为智所迷。仍堕四相。且徴云何名为迷智我相。此承上徴起也。下乃标定。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自心起。于若事若理。有所证取。其体方现。
○善男子。引事证释。承上隐微难见。有证方现之语。恐其不明。故引事以证释也。故曰譬如有人。非喻指事言。即如譬如有一件事也。百骸者。人之身分。调适者。百骸无恙。调和顺适。忽忘我身者。百骸调适。不觉有自己之身。如南郭子綦。嗒焉丧我。故云忽忘。四肢者。两臂两股。弦谓直不能屈。缓。谓柔不能申。此皆摄护将养。乖于方法。微加针艾者。或略用针刺。或略用艾炙。以必证取是事。即知有我。由此一事。可以证知。故前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下。取理深明。蹑前不唯于事。心中有所证取是我相。其心乃至证于如来。(约所证果言)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约所证理言)毕竟了知者。谓彻底深证。清净涅槃者。显无明已脱。殊不知纵使果证如来。毕知涅槃。亦是心中有所证取。故云皆是我相。徴释我相竟。
△二徴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至)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初承徴标定。上于迷智我相。已经辩明。此徴云何名为迷智人相。下乃标定。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由心发。故曰心悟。谓从心发悟。悟得彼之能证者是我。此悟不忘。即为迷智人相。谓对彼我故。说名为人。
○善男下。蹑前详释。悟有二句。谓悟得上来能证以为有我者。自不复认彼为我。是于彼我全空矣。所悟二句。谓彼我既空。是所悟之境。(指前能证之智)已非是我。以此例知能悟之智。亦应如是非我。应忘情也。设或转计能悟之智。业已超过一切能证之者。是依然为智所迷。对彼我相。故曰悉为人相。然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忘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忘能悟之智。皆名人相。
○善男下。以理深明。蹑前不唯悟彼证者是我。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者即人耳。承上漫说圆悟。设或心存少悟不忘。纵使备悉殚尽。逐位所证之理。皆名人相。由悟证是我故。徴释人相竟。
△三徴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至)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初承徴标定。上于迷智人相。已经辩明。此徴云何名迷智众生相。下乃标定。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谓于自心发起照了。了明得彼我人。二相俱非。自是所证所悟。不及于心。以有此心。即众生相。盖以了我了人。心迹愈多故也。
○善男下。假言例明。谓假世人之言。比例发明也。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存了智。卓然独立。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例彼心存了智。卓然独立。自然非彼能证。及与能悟。能例中云何非我。所例中即是云何非证。释以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了智独存。则证所不及。故非证。能例中云何非彼。所例中即是云何非悟。释以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悟所不及。故非悟。此借世人语词。以为义势。显第三了智卓然。非证悟所能及也。
○善男下。结成此相。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者。谓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有所悟者。为人相。但以有我者必有人。有人者必有我。故浑言皆为我人。我人不及者。即指了智卓然。存有所了者。则是了证了悟之心迹未忘。由心迹未忘。必至起灭不停。展转滋多。由此结成名众生相。徴释众生竟。
△四徴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至)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初承徴标定。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承上了证了悟。皆自心体上发起智照。而我人相所不及。故得心照清净。且指业识心言。以四相未空故。因心照清净。而众生相现。故对众生相上发起觉照。觉彼所了之我人二相。所有能了之智。俱属我执。而欲断之。
○一切下。正明其相。殊不知即此一念觉心。便是一切业智。谓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不言识而言智者。此属修证。反妄归真。转有漏业识。成无漏业智也。所不自见者。谓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犹如人之命根。常在身中潜续寿命。而人不自觉知。由此所以名寿者相。总结次第别明竟。
△三总以结示二。一结示同尘。二结示不断。初。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至)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初法说。若心照见。则是从自心上发起照见。此是后一相。一切觉者。指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总属迷智境也。此先标定。下乃承释。盖以能觉之后一。与所觉之前三。俱是于清净心中。分自分他。立能立所。障于胜进。不得真修。故云觉所觉者。不离尘故谓染污于清净心也。
○如汤下。喻明。如汤销冰者。汤喻智照。以火煎水而成汤。喻正念悟心而成智。冰喻我执。因寒凝水而成冰。喻妄念迷心以成执。用汤销冰。喻以智断执。谓冰既销矣。无别有冰。喻执既断矣。无别有执。知冰销者。显汤亦不存。谓冰因汤销而成水。此汤随冰销亦成水矣。至此冰汤俱忘。唯一清水更谁能知冰为汤销者。此是异喻。反明前文觉所觉者。皆为尘垢。染污净心。果其执断智泯。能所双亡。当下唯一清净真心。又谁能知我执为智断者。向下以法结合。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先正合。言能觉之我。与所觉之我。二俱互存。则染污净心。不得显现。合彼前喻能销之汤。与所销之冰。二俱互在。则障碍净水。不得澄清。次反合。如其一念不生。能觉所觉。二俱互泯。则尘垢销灭。唯一净心矣。合彼前喻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结示同尘竟。
△二结示不断三。一不断不成圣果。二展转徴释其故。三验知我根未尽。初。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正像已过。名为末法之世。此际众生。尤在可愍。故偏言之。不了四相者。迷识迷智。二种四相。皆不了明也。不了则不断。不断则我执俱在。所以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有为者。自执由我作为。是世间因也。世间之因。酬因之果。还在世间。或天上。或人间。或为轮王小王。或为宰官长者等。纵饶修到非非想天。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欲成出世圣果。则终不能也。然出世圣果有二。若惟不了迷智四相。自不能成大乘圣果。(十地等妙)设复不了迷识四相。虽小乘圣果。(三果无学)亦不能成也。是故句。有以衰例盛之义。谓以是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成圣果之故。则知汝等生植盛时。不了四相修因。亦可名为正法末世。可不慎哉。不断不成圣果竟。
△二展转徴释其故三。一一向错认。二我不解脱。三法不解脱。初。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至)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初徴。谓以何以故。不了四相。久修不成圣果耶。释中谓四相皆我。名一切我。不了则认。认则心生保爱。妄计涅槃。如前我人二相中。有证有悟。名成就故。即其相也。不言有了有觉者。可例知故。譬如下。喻明不成。四相皆我。有损于道。义似乎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难以辩明。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问。据上所云。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则一切我。似指所证所悟。而前释四相。却指能证能悟。能了能觉。则一切我。似指能证能悟等。岂能证能悟等是我。而所证所悟等亦是我耶。答以金作花。花花皆金。以纸作花。花花皆纸。能证能悟等。既皆是我。所证所悟等。岂离我哉。则一切我。通该能所言之亦无不可。又何所疑乎)一向错认竟。
△二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至)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初徴。谓以何以故为一向错认也。释中我爱者。四惑之一。按相宗中。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一者我痴。谓愚于我相。迷无我故。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心高举故。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着故。今谓第七识。随缘执我。常与四惑相应。自应不断我爱。故云有我爱者。既有我爱。于顺我者便爱。故应亦爱涅槃。但势必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今现有我爱。所爱者岂真涅槃。谓之错认。不其然乎。又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违我者。必应取憎于我。是又有取憎于我者。为我所憎焉。如是则有我憎者。亦憎生死。然憎生死者。必爱涅槃。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是知为爱涅槃。别憎生死。则所爱涅槃。名不解脱。以未离我爱。是真生死。正为系缚法故。我不解脱竟。
△三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至)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初徴。与上二不同。上二俱是以已说者。未能便了。故但用何以故而徴之。谓如上所说者。何以故耳。此是约未说者。令其明了。故以云何当知等而徴之。佛意以前说经劫修道。不能成就圣果。必是我相法相。俱未解脱。然我不解脱。如上已明。云何当知法不解脱。故次呼善男子而释成之。末世习菩提者。即求成圣果人也。以己微证者。我相中证。人相中悟。众生相中了。寿者相中觉。皆有分证之相。称之曰微。然证则自计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正是我相根本。故曰犹未能尽。然既以己微证。为自清净。即是法相。虽是法相。亦不离我相根本。谓是我之法故。既我相根本。犹未能尽。法相岂能解脱。以此应徴。义可思知。展转徴释其故竟。
△三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至)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虽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脱也。赞叹彼法。即生欢喜。正是法执未脱。便欲济度者。方便开示。济其怠惰。度令精勤。欲其修习彼法。望其同得也。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亦是法执未脱。便欲诃责。不待言而知故。则知我相坚固执持者。谓执所得之法。不令遗忘也。藏识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按相宗第七识。内缘第八见分为我。既是第八见分。自应潜伏藏识。又潜伏者。对下游戏诸根而言。盖以诸根不动。无法可执。故曰潜伏。及诸根才动。随于彼之六尘境上。任运执我。故曰游戏如世间贼人。无可盗。则潜而伏之。有可盗。则任运无惧。如玩游。如行戏也。曾不间断者。恒审思量我相随故。开示障道四相竟。
△二斥迷无功劝修二。一分类为斥。二警䇿正修。初四。一斥有我无功。二斥说病无功。三斥窃德无功。四斥增慢无功。初。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至)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初承上正明。谓如上所说观之。而彼末世之修道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则证。悟。了。觉。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赞喜谤瞋。即其证焉。
○其次善男下。据理反显。谓反显能入净觉。恐谓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已知彼修道者。虽修无功矣。且毕竟如何能入。故云若知我空。谓证知空无我理。既能证知空无我理。自然闻毁不瞋。故曰无毁我者。闻毁既已不瞋。闻赞又复何喜。设若闻赞生喜。许以济度说法。则是有我说法。是人我未断故。我既未断。人等亦然。故尔超略人相。而云众生寿者。亦复如是。以是而知我相既空。人相。与众生寿者。一齐俱空。如是则证悟了觉。乃随分入清净觉矣。斥有我无功竟。
△三斥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至)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为度众生。而说自所得法。殊不知说自所证。正是我相。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正众生相。说自所觉。正寿者相。故谓其为说病为法。如此则是以盲引盲。是故名为可怜愍者。盖以其说者听者。两无功故。然说者虽精勤说法。为度众生。作净觉因。而听者虽精勤研究。信解修习。趣净觉果。皆为增益诸病。盖以我相未断。人等相因。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斥说病无功竟。
△三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者。谓彼于我相根本未尽。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也。以如来解。及所行处等。谓如来于因地之中。久空四相。有所解皆为净解。有所行皆为净行。而众生不了四相。乃依佛所说之理而解。依佛所说之行而修。便执为自己修行。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以为己德。殊不知四相不了。俱堕有为。清净解行。终不成就。亦何益哉。斥窃德无功竟。
△四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至)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或有众生者。即指增上慢人也。未得谓得者。约涅槃断果说。谓此人乍断迷识四相。才离分段生死。相似涅槃。而实未得清净涅槃。即便自谓已得。未证谓证者。约菩提智果说。谓此人乍断我执烦恼。才证偏真觉性。相似菩提。而实未证圆满菩提。即便自谓已证。(此不过略具增上之心。恃己于他讲演者。切不可以四波罗夷中。大妄语罪责之)设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则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此皆依于我相。(迷智境中我相)故曰由彼众生未断我爱。(相应四惑中后一)是故者。以是未断我爱之故。四相竞生。清净觉相。岂复能入。故以不能结之。分类为斥竟。
△二警䇿正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至)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初警示趣果迷因。末世希望成道。则是已发菩提心者。既发心希成道果。应须先悟自心。依本经即是圆觉真心也。依此心修习。即是成佛正因。今乃无令求悟。则是迷于正因。漫说不修。纵使修习。终不成就。况且惟是要益多闻。仍复食彼余唾。便谓自己发明。故云增长我见。是反成障道法矣。
○但当下。䇿令应急断惑。但当精勤者。不管悟与不悟。但当精一其心。而无异缘勤劳其身。而无惰志。准下文即惟以断惑为急务也。降伏烦恼者。谓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救然眉之急故。虽救然眉。犹虑焚身。故又劝以起大勇猛。勇谓进修不退。猛谓冒难不屈。未得清净涅槃。务须令得。未断迷智四相。务须令断。果其贪瞋爱慢等。对境不生。则是清净涅槃。所谓未得者已得也。果其彼我恩爱等。一切寂灭。则是迷智相尽。所谓未断者已断也。大疏云。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忍行所依为业。慢者。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此是根本烦恼中三。略引大疏释之。余三经既不具。无容强会。又不释爱者。以爱无别性。贪所摄故。又大疏云。谄曲嫉妒。即小随烦恼。各别起故名小。但是贪等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之为随。谄者。为罔冒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贪痴二分为体。嫉者。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瞋一分为体。此虽四字。但是小随之二。以谄即具曲。嫉即具妒。俱依大疏释之。经不具者。不敢妄赘。而云对境不生者。显种习俱尽。设不尽者。对境即生。谓其是清净涅槃者。以此闻赞不喜。亦不欲施恩济度。闻谤不瞋。亦不欲舍恩诃责。是谓彼我恩爱。(彼若赞我所得。是彼之爱。我若喜欲济度。是我之恩)一切寂灭者。对动言寂。是但销我相之枝叶。并寂已灭。乃进除我相之根本。谓其为迷智相尽者以此。
○佛说下。许以渐次成就。谓理由顿悟。乘悟并销。事必渐除。因次第尽。若是人者。先断迷识四相。次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
○求善下。教以近友输诚。谓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