罽宾沙门 佛陀多罗 译

震旦沙门 弘丽罗峰 着

神州沙门 弘赞在犙 较

二行断绝妄清净开二。一离幻绝妄开二。一决疑离幻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四。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普贤菩萨从如来因行成于顺觉。悲念众生迷无执有不能俱遣有无不得顺觉。无以修习如来因行。有所兴问希佛教益。令不迷无乃不执有知所离幻成于顺觉修习。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准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请教所修开二。一正问离幻。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当文三句正问离幻。大悲世尊一句。愿为云云一句。闻此云云一句。例释准前。圆觉清净境界者。有无圆离。遍满住持十方随顺如虚空性常不动摇无于起灭知见。云何修行者。请决圆离有无得于随顺修习。此句直问所修。

二反彰离幻开二。初幻灭难开二。一设难同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当文三句设难同幻。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彼众生者。若拟辞。知如幻者。者字即人字。言知如幻之人。如幻指所缘境。身心亦幻者。言知幻人之身心亦尘缘影像无有实性。此句指身心同幻。云何者。疑问之辞。以幻者。以幻身心为能修性。还修于幻者。远离如幻之妄境。此句彰疑幻不能离幻。伏请世尊开示离幻妄之身心。以成离幻。

二设难同灭。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当文二句设难同灭。若诸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诸幻性者。该指自他依正。一切尽灭者。幻性虚妄非常住法。则无有心者。如幻之心应同幻灭。谁为修行者。心为能修。既无于心更谁为于修行。此句彰灭无修。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者。说修行如幻则有于修行此之修行更属谁为。此句彰修非灭。伏请世尊开示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为所修法。合文上科共成初难幻灭科竟。

次迷修难。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当文二句次迷修难。若诸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句。本不修行者。本由也。由于迷妄不务远离诸幻境界。常居幻化者。轮转因果虚妄生灭。此句生死所由。曾不了知者。无所从有其了知。此以了知原始于心。既幻灭无心即无所原始。得曾有其了知。如幻境界者。能所缘境。令妄想心者。能所缘心。云何解脱者。了知幻妄则除攀缘无所分别息心达本得乃解脱。既无了境幻妄之知。则逐境生心益滋妄想何能息灭有其解脱出所轮回。此句解脱无因。伏请世尊开示离诸身心之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前合初难幻灭科共成反彰离幻科竟。在初疑难同幻非所修。同灭无所修。次疑难同轮由迷幻以极彰显诸幻妄法定非在所修习者。伏请世尊开示离幻为顺觉方便。顺觉乃因地法行。是所修法。连合正问离幻科摄属请教所修科竟。

二请益得离。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当文二句请益得离。愿为云云一句。令诸云云一句。作何方便者。教之以修何法成就离幻方便。渐次修习者。离于所离离乃能离缘尘幻垢增进清净。此句请有开示。永离诸幻者。不迷所修随顺净觉得乃无离。此句结益得离。前合请教所修科共成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摄属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述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例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开二。一赞请所修。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当文三句赞请所修。通列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幻三昧者。知一切法如幻体性则不迷轮得正住持。

二赞益得离。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当文一句赞益得离。合文上科共成赞请教益科竟。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共成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所修开二。一幻灭觉显开二。一示幻生灭开二。一幻生因觉开二。初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当文二句初标。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皆生如来云云者。示幻生所因。显幻灭所还。令不疑幻灭无心迷于修习。

次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当文一句次喻。空华虽从空有。然无裂空之空华。喻明幻化虽依觉生。无有动觉之幻化。合文上科共成幻生因觉科竟。

二幻灭还觉开二。一即喻显空。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当文一句即喻显空。空性不坏者。无有随空华灭之虚空。

二合喻彰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当文二句。合喻彰觉。众生云云一句。诸幻云云一句。还依幻灭者。境生心生。境灭心灭。一切心生由境幻生。一切心灭由境幻灭。非别有依何别有灭。此句合明上喻空华灭句。觉心不动者。诸幻生非动觉生。诸幻灭无动觉灭。此句合明上喻空性不坏句。以决幻性尽灭无心修行之疑。合文上科共成幻灭还觉科竟。前合幻生因觉科摄属示幻生灭科竟。

二。示觉隐显开二一示觉由隐开二。一隐成依幻。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当文一句隐成依幻。依幻说觉者。本幻影之身心生灭有无说于觉性有无。亦名为幻者。所说之觉总属妄觉生灭知见。故乃随相生灭乍有乍无。不得名觉总名为幻。

二释明依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当文二句释明依幻。若说云云一句。说无云云一句。若说有觉者。本幻现之身心说有觉知心性。犹未离幻者。身心幻垢总出无明妄计。今执身心说有觉性。岂不还依无明。此句有幻。说无觉者。本幻灭之身心说无觉知心性。亦复如是者。如说有觉之未离幻。盖身心既属无明。身心灭但是无明灭。何关于觉。今乃于身心灭说无于觉。岂不迷无明以当觉性。此则即是无明故未离幻。此句无幻。合文上科共成示觉由隐科竟。

二示觉缘显。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当文一句示觉缘显。是故者。依幻说觉未得离幻之故。幻灭者。于幻无依身心寂灭忘诸能所离于言说。名为不动者。能所清净言语道断即是实相住持。前合示觉由隐科共成示觉隐显科竟。连合示幻生灭科摄属幻灭觉显科竟。答所请问之云何修行于圆觉境界者。

二离幻除幻开二。一标指应离开二。一应离妄境。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当文二句应离妄境。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应当远离者。应宜也。决示修习在于离幻。一切幻化云云者。该指自他依正所有色法。

二本离妄心开二。一推本全一。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当文一句推本全一。由者本也。坚者。八识坚住不变体性。执持者。八识含藏种子受熏名目。远离心者。七识不缘外境无始时来唯执八识体性为我。故者。与由字义相呼应。推明得远离幻由于八七全一冥用不行。以故六识无依不起分别。随顺圆照远离虚妄。

二详次离用开二。一离能幻用开二。一离六分别。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六分别。心如幻者。六用意识分别妄心。亦复远离者。六识逐境缘生。既知境性虚妄断攀缘想。末那归于种位即除对境分别六识用冥。故乃远离。

二离七执我。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七执我。远离为幻者。七为六依。六离缘染。依七执内自我缘念真如成性。故七识即属远离心。然七识所内执我属八见分无自体性故名为幻。亦复远离者。七缘六八为相。六离缘染无于幻相。七离外种半分末那内种半分末那所有执心亦渐虚明。故乃远离。合文上科共成离能幻用科竟。

二离所幻用开二。一离八妄性。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八妄性。离远离幻者。言离于远离之幻。以八识妄性属根本无明。非同七识依他。又性唯无覆心具遍行于善恶染净因缘平等无违拒。非同七识不缘外境。一类执八识见分为内自我。又八识同五现量。不同七识非量。种种各别。故与远离七识异住为离。幻者。八识妄性迷心相有。心相清净迷有为妄无体依住安立相分故云幻。亦复远离者。所妄生于八识。能妄由七强执。无七强执八即无于转现相智相续相无所资熏滋妄种性。故乃远离。

二离性清净。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当文一句离性清净。得无所离者。断本无明住自觉性照境不二。即除诸幻者。无二能所见相冥寂显发清净得无离性。合文上科共成离所幻用科竟。前合离能幻用科摄属详次离用科竟。以识乃有为性属生灭法故云用。连合推本全一科管于本离妄心科竟。接合应离妄境科该在标指应离科竟。

二喻显得离开二。初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当文二句初喻。譬如钻火一句。两木云云一句。初句立喻。次详喻。钻火喻应离幻境。两木相因喻八七冥一。火出喻离六分别。木尽喻离七我执。灰飞喻离八妄性。烟灭喻离性清净。此中喻意渐次法因火从木。出犹六依七根。故火喻六。木喻七。灰虽木烬成本土质。犹七冥性归种八识。故灰喻八。烟本火出。犹诸幻以分别见生。故烟喻诸幻。然常情法必烟先灭后乃灰飞。今言灰飞烟灭者。以灰存即土留碍。有土留碍则木依根。有木依根即火存炽。有火存炽烟何得灭。故必灰飞始得烟灭。方足喻当离性清净。以离性清净者。离于离性则乃清净。离性是灰飞义。清净是烟灭义。

后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当文二句后合。以幻云云一句。诸幻云云一句。以幻合喻两木相因。修幻及亦复如是合喻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此句合明。诸幻虽尽云云。此句结显。以离幻除幻得乃净觉常住故不入于断灭。盖坚执持远离心是以幻。离诸妄境妄心是修幻。合文上科共成喻显得离科竟。前合标指应离科摄属离幻除幻科竟。答所请问云何以幻之诸疑难者连合幻灭觉显科管于示教所修科竟。

二示益得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当文四句示益得离。善男子一句。知幻云云一句。离幻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知幻即离者。幻体无明知性觉照不相对立。不作方便者。决定知即决定离。若有未离还由未知。盖以幻从无明立知破无明性幻无依立。故乃即离无功用行不别有其方便。此句决之务知于幻以离于幻。不须外觅方便答请作何方便之问。离幻即觉者。幻无体性迷觉建立。不迷于觉斯离于幻。既离于幻原住自觉。何不即觉。亦无渐次者。全幻全觉无二住地。彼离此即不异境界。故乃即离即即无于渐次。若未即觉还未离幻。此句决之务离于幻以即于觉。不须外觅渐次修习答请渐次修习之问。依此者。依于离知即觉之为修行。如是者。得能离知即觉以为修行。乃能云云者。则能离幻清净得入正觉平等住持。此句决修离幻。前合示教所修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例释准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所修开二。一挈旨幻灭觉显开二。一挈旨幻生因觉。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二挈旨幻灭还觉。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二挈旨离幻除幻开二。一挈旨标指应离。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二挈旨喻显得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二挈旨得离。

 觉即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方便亦如是者。离即无方便也。重颂文竟。前合长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摄属决疑离幻科竟。言决疑者。以菩萨问意在请决圆觉境界云何修行于幻垢身心申所疑难见诸幻妄非所修所。世尊答教幻灭觉显乃为决所修行。

二示法离幻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普眼菩萨从顺觉因行有所修行在于离幻之得无所离。悲念众生无明痴暗无能知于离幻有其得无所离之即除诸幻。乃为兴问希佛教益。令正思惟成就修行悟入圆觉。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请教能修开二。一请思惟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当文五句请思惟修。大悲世尊一句。愿为云云一句。演说云云一句。云何思惟一句。云何住持一句。菩萨修行者。离幻修习。渐次者。离幻始终。此句总问。云何思惟者。分别离幻。盖不得所分别了达于幻无以离幻。此句承佛开示知幻即离知字兴问。云何住持者。觉遍满相。盖不晓了觉遍满相。何能知于诸幻尽灭成就觉显。此句承佛开示离幻即觉觉字兴问。以有离之知斯有即之觉。乃佛教菩萨之所依以修行者。众生恐有未知故又为于别问。

二请开悟修。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当文一句请开悟修。众生未悟者未悟乃离幻思惟以即于觉。作何方便者。即请教示云何思惟。普令开悟者。得所即觉住持。合文上科共成请教能修科竟。

二请益方便开二。前述迷失。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当文四句前述迷失。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闻佛云云一句。即于云云一句。无正方便者。无于离幻之离。无正思惟者。失乃离幻之觉。此句述生前迷。说此三昧者。不动觉心。心生迷闷者。迷无离幻之知。闷乃事理遮障。此句述生中迷。不能悟入者。觉心不成开显。此句述生后迷。所以如此前迷者。欲得佛示正方便思惟简别妄知邪思故以知性思心属虚妄体相非净觉实性。用之修习。在如钻火因木期于火出木尽。若其不知本取木尽。收功永离诸幻。则是以生灭因求不生灭果。无有是处。普眼菩萨深恐众生迷闷于此。失能修方便。故为请益。

次请悲诲。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当文二句次请悲诲。愿兴慈悲一句。为我云云一句。愿兴慈悲者。如来大悲原以众生迷觉。故今于生迷觉请佛兴慈运悲。此句求哀生迷。假说方便者。知性思心究如木尽。今但因之离幻如但因木生火非执木为究竟法。故云假说。此句请有教益合文上科共成请益方便科竟。前合请教能修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述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开二。一赞教能修。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

当文四句赞教能修。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思惟住持一句。余释准前。

二赞益方便。

乃至假说种种方便。

当文一句赞益方便。乃至者。相因而至之辞。以请教意本在得正思惟以得正住持。恐众生不能开悟于正思惟失正住持故兼请说方便。是以如此加赞。种种方便者。说身心幻垢。及说离诸幻垢。开示非一。合文上科共成赞请教益科竟。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能修开二。一修行成就开二。一标果求觉。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当文二句标果求觉。善男子一句。彼新云云一句。指新学菩萨者。以请教意在云何思惟乃能得正住持是为初学菩萨兴问。故此标指。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求本性觉不慕差别果证。

二示因离幻开二。一修行渐次开二。一离幻修行。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当文一句离幻修行。应当正念者。中正其念不邪依倚。前章之坚执持远离心是为正念。盖七八识心冥用全一斯能不随境生心逐物迁转中中流入有其正念。远离诸幻者。幻境幻心一切远离。此该行因终始故标修行。

二离幻渐次。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当文三句离幻渐次。先依云云一句。安处徒众一句。宴坐静室一句。先依者。修行本始。奢摩他者。梵语。此翻止。即定之初名。是寂静义。能令三业诸恶烦恼成寂静故。故下文释云至静为行。乃教先依此行次持戒以固之。然定有大小邪正。故标如来以别之。若不依定持戒则不能为圆觉方便。又即此能成定共戒故。坚持禁戒者。身口无犯。是乃先心而后身口。令三业俱寂而入定住。此句离动相之渐次。安处徒众者。各教静摄不相对偶无于系属。此句离人相之渐次。宴坐静室者。不烦起作远阓闹场令逸忘身。此句离我相之渐次。皆乃息缘摄身得以摄心。除于事障渐伏理障得以远离诸幻。修佛菩提之所必先依者故云渐次。合文上科共成修行渐次科竟。

二思惟住持开二。一离幻思惟开二。一思惟无身开二。一谛审合离开二。一审执和合。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当文一句审执和合。恒作是念者。谛审谛思无乍忘时。我今此身者。指自身相。四大和合者。指自身相所依立处。云大者。地水火风四各周遍。云和合者。己身若唯地大无水大者如干麨灰无团聚理。若唯水大无地大者如湿油水无坚实性。若唯地水无火大者如阴处肉团每自烂坏。若惟地水火无风大者宜不增长无所动摇。今皆不尔。故见己身于彼四大和合为相。然此乃迷妄身所成执处。今将破执故先从审。

二审在各离。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

当文五句审在各离。四皆归四句。四大各离一句。所谓者。审自身分又有其专名定目之所称谓。发毛等之皆归于地者。以皆具质碍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地大离立。唾涕等之皆归于水者。以皆具流动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水大离立。暖气归火者。以显现炙热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火大离立。动转归风者。以明见飘摇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风大离立。四大各离者。既本自归何相和合故本各离。此句总承上四明决各离得乃现在身相无其和合者。于中水火二大云精气暖气者。以气有润湿温暖二相。现二大形。故成分指。又精之在人身无定属处。男女欲火熏触百骸暖气生润故有精出。是精本属气分。人身暖气周遍一身遇触摩处更见热炙。是暖亦属气分。故云气。然气本和合有尚见不相和合之大相。四大无于和合诚可明决。合文上科共成谛审合离科竟。

二通达虚幻开二。一知处体虚。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当文二句知处体虚。今者云云一句。即知云云一句。今者妄身现前身相也。当在何处者。何处安立也。此句求身无处。语意与我今此身二句意相详审。以素执现前身相于四大和合为所立处。今既四大咸各离相无和合处则现前此身成无安立。即知者。即无安立处知之也。此身毕竟无体者。有体必有立处。既无于处则乃无体。毕竟无体者。彻底无有之辞也。此句知乃体虚。

二了相同幻。

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当文一句了相同幻。和合为相者。现前身相。实同幻化者。虽有实无。此以无处则无体。无体宜无相。今身无于体处有其形相。此相何相。与诸世间幻化之相以无体处有实为不异。是乃了相虚妄得无身见幻垢迷执。合文上科共成通达虚幻科竟。前合谛审合离科摄属思惟无身科竟。

二思惟无心开二。一审心缘相。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当文三句审心缘相。四缘云云一句。六根云云一句。似有云云一句。四缘者。业识趣生于父母流爱四大精血缘因纳想立己身分。假合者。四大现在各离所成身分和合之相实同幻化。妄有六根者。根依身立身缘既假根相无真。此句审根生缘。六根四大者。指胜义浮尘二根。中者。胜义根乃明暗动静妄尘所发居中之见闻觉知。外者。浮尘根乃蒲萄朵新卷叶之四大相。合成者。有于四大浮尘根。与映声映色之胜义根。中外相依乃流逸揽尘具六根相用。妄有缘气者。根门中外所吸之尘影。鼓发之见闻觉知。于中积聚者。揽根门尘影知见成立缘虑意根于身内肉团空处及五门根中此句审识生缘。似有缘相者。有积聚之意根。乃发分别之意识。意根属能缘相。然此缘相。本根门缘尘影气包揽成立。幻化同相非是实有但似有耳。假名为心者。缘虑意根乃迷情所妄认为心性者。既相似有。名亦假设。无一真实。总属妄缘。此句指本根识缘相为心缘相以见虚妄。

二决心无相。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当文五句决心无相。善男子一句。此虚云云一句。四大云云一句。于中云云一句。毕竟云云一句。此虚妄心者。指似有假名之根识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者。意识分别全缘境有。无尘发知即无于中所积聚之妄缘气不得其似有之缘相立假名心。此句发明无尘无心。四大分解者。现在相离本无和合。无尘可得者。无四大和合即无于能吸揽之根何有所吸揽之尘。此句推明无能无尘。于中缘尘者。即于中积聚之缘气。各归散灭者。缘尘本迷根大吸揽妄有。今审大解。无根吸尘。无于积聚。还本各归。成于散灭。此句推明无所无尘。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者。依似有相立假名心。离似有之缘相。更别不得所有之缘心。故云毕竟无。此句决明无尘无心。合文上科共成思惟无心科竟。前合思惟无身科摄属离幻思惟科竟。

二离幻住持开二。一示灭无灭。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当文五句示灭。无灭善男子一句。彼之云云一句。幻心云云一句。幻尘云云一句。幻灭云云一句。彼之众生者。指思惟无身心相之众生。幻身灭故者。即于四大各离知身无体。幻心亦灭者。即缘尘散灭无心可见。此句能缘幻心无所依寄。幻尘亦灭者。即无尘可得。此句所缘幻色一路涅槃。幻灭亦灭者。无明惑破。此句能所空华得无起灭。非幻不灭者。实相住持。此句不动觉心清净当前。句中凡四故字俱属推本。三亦字一不字俱属因致。本此灭得此灭本此灭得此不灭也。心尘幻灭之灭得于身心尘之灭者。众生分中心居身内。境因心生。所立照亡。原相因迷惑者故今得相因开解。非幻之不灭得于幻灭者最初不觉迷真非幻成幻无明。无幻无明即本非幻。

二喻灭无灭开二。一喻显。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当文一句喻显。磨喻离幻。镜喻圆觉。垢尽喻诸幻灭。明现喻非幻不灭。盖自性大圆镜智常照法界。隐于尘不失于尘。故幻灭不灭是磨垢尽镜光明现之义。

二合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文三句合明。善男子一句。当知云云一句。垢相云云一句。当知者。应以磨镜去垢之义知所为垢而磨灭之。身心皆为幻垢者。晦空暗色杂诸妄想有身心相。此句示知在磨之垢。垢相永灭者。身心相灭断本无明。十方清净者实相开显平等住持。此句示知所现之明。盖不知身心为垢相则不知磨镜尽垢于何尽之有其明现。若其磨垢不尽而镜明现无有是处。合文上科共成喻灭无灭科竟。前合示灭无灭科摄属离幻住持科竟。连合离幻思惟科管于思惟住持科竟。接合修行渐次科该在示因离幻科竟。纶合标果求觉科统归修行成就科竟。答所请说菩萨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之旨。

二方便开悟开二。一离幻方便开二。一示令知幻开二。一责愚迷幻开二。一标显愚迷开二。初喻显开二。一喻本净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当文二句喻本净觉。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清净称珠自相取譬觉相。摩尼梵语。此翻离垢。称珠自性取譬觉性。映色随现称珠圆用取譬觉用。五色取譬五阴。随方取譬十方。此中喻意。在珠本一清净故乃随映随现。当于映现见珠清净。

二喻迷执有。

彼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当文一句喻迷执有。尼摩以清净故映色。岂实有色。迷见实有由于愚痴。彼者。简异智慧之辞。此以珠无五色人所通晓。迷见实有众信愚痴。故以为下愚痴之况。合文上科共成喻显科竟。

次合明开二。一合喻显觉。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当文二句合喻显觉。善男子一句。圆觉云云一句。圆觉净性合摩尼净珠。现于身心合映于五色。随类各应合随方各现。此中合意在显如法界量唯一净觉更无他物。

二合喻决迷。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当文二句合喻决迷。彼愚云云一句。亦复云云一句。圆觉以性净故现身心岂实有身心。迷说实有总属愚痴。此句正显愚迷。亦复如是者。如见珠有色之愚痴也。此句合喻愚痴。合文上科共成合明科竟。前合喻显科摄属标显愚迷科竟。

二彰失离幻。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当文一句彰失离幻。由此者。由说实有身心自相不悟为幻。乃不见无身相心相以得远离于幻。前合标显愚迷科共成责愚迷幻科竟。

二说幻觉迷。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

当文一句说幻觉迷。是故者。是此不知幻不能离幻之故。说身心幻垢者。破彼迷说身心实有令之知幻得离。前合责愚迷幻科共成示令知幻科竟。

二结显方便开二。一正显方便。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当文一句正显方便。对离幻垢者。对幻垢之身心有离幻之清净。说名菩萨者。说彼清净离幻之众生不同彼说身心实有之愚痴名为菩萨。盖以圆觉自性唯一佛之本成更无众生菩萨之名号。今以迷幻有者之名众生。故以离幻垢者名之菩萨。令彼知幻众生兴仰离幻之名菩萨。一道同离得乃离幻即觉。是故菩萨为方便之称。

二反显方便。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当文二句反显方便。垢尽对除一句。即无云云一句。垢尽者。身心寂灭。对除者。无对菩萨之众生。此句示无众生。即无对垢者。无对迷幻之离幻。及说名者。无当离幻之菩萨。此句彰无菩萨。二句合显唯一本成佛觉净性圆彰。足见立菩萨之名乃方便之说。故云反显。合文上科共成结显方便科竟。前合示令知幻科摄属离幻方便科竟。

二离幻开悟开二。一证灭开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当文三句证灭开悟。善男子一句。此菩萨云云一句。尔时云云一句。此菩萨者。离垢幻之菩萨。及末世众生者。修习离幻之众生。证得者。实离于幻梦醒翳除之时。诸幻灭影像者。心境虚幻梦人空华。所有消灭但影像灭无实灭性。故者。推本之辞。言由证得幻灭乃得觉显。通文故字俱此释。此句证灭。尔时者。证得幻灭之时。便得者。即得也。无方清净者。无诸妄相。无边虚空者。显发实相。觉所显发者。知所清净虚空根本自觉。此句觉显乃通达实相悟本性觉。清净如镜开明。虚空如镜宝光。觉如宝镜。然非磨垢尽。不能有其明现。故由证幻灭得。而先言于清净。以彰觉显。次言虚空以彰觉发。本清净虚空乃觉之相。觉乃清净虚空之性。无性何由生相故得知于所从有其开悟。

二显觉开悟开二。一于觉圆明开二。一圆明实相开二。一染净一如开二。一凡法染净开二。一列次净因开二。一能净因次开二。一心王清净。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当文一句心王清净。觉圆明故者。通达实相唯一觉显。无有二觉立诸妄觉明所。显心清净者。在迷觉时所执心相本为幻垢。今一觉圆明则更无二心相明了知性照所生能。唯觉明真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为之清净。此清净心显正是伏断根本无明。是八识心王伏湛元明。

二心所清净。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文九句心所清净。心清云云一句。见清云云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识清云云一句。闻清云云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识清云云一句。如是二字一句。乃至云云一句。见云尘清净者。眼光现量同时明了属黏尘发。今心清净故脱黏伏湛发性本明耀无明暗相形所发之见。此同见精澄元。见清净之根清净者。有发见居中之精性乃于蒲萄朵之浮尘流逸奔色成根妄用。见既说黏精明内伏更谁结色为之染污故同清净。此句根黏圆拔。根清净之眼识清净者。见不超色根不归元。识乃循根攀缘立妄。根不偶尘识冥分别。称性识明知。是为清净。此句识用圆离。识清净之闻尘清净者。即承眼识清净说。以一所从王余所从所本心数法。又有眼识之幻影像。乃立闻尘之幻名言。若影识幻冥则名幻何彰故同清净。尘义根识清净因次义三句例释准前。识清净之觉尘清净者。领起鼻舌身意俱从于识清净因次清净。显唯识妄成身心幻垢。识妄清净故乃无不清净。此句引例清净。如是者。指见闻中之精明浮根了别三法因次清净。此句显例清净。乃至者。耳以至鼻鼻以至舌舌以至身身以至意之辞。盖以耳鼻同闻识耳识圆离鼻识恒即。即用不广离用无方。先广次狭故鼻识次耳。若舌则每从鼻先辨气后乃纳味故舌识次鼻。身则于舌纳味。起饥饱触故身识次舌。意则揽五根成立总属身分故意识次身。此虽属现行识因然种子识。由现行熏生不异因次。故得有由耳识至鼻识。及乃意识之因次。以乃至之辞该之。亦复如是者。鼻舌身意中所有精明浮根了别之清净如于见闻因次之清净。更无所显于妄识身相唯一净觉圆明此句全例清净。通文九句总入一无妄之六知根一时清净也。合文上科共成能净因次科竟。

二所净因次开二。一尘色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当文四句尘色清净。善男子一句。根清云云一句。色清云云一句。香味云云一句。根清净之色尘清净者。六尘传染在根发识。识本用通因根立别。拔根清净则无立别之识吸尘染污。尘乃缚脱无二与根同源因次清净。故前虽已从根次识。今仍不于识推故而于根推故者有以也。此句尘相圆寂。色清净之声尘清净者。色相都无声响何自。此句从色声生起之因次示清净之因次。香味触法之亦复如是者。匪风声境气息谁宣。离依缘气将谁恬淡不有味着何明合离。若冥合离谁当分别。此句例相因生起之相因清净。所云清净者。各显实相平等不动。无他即离如如自性。而六皆云尘者。具相分故。

二大色清净。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当文四句大色清净。善男子一句。六尘云云一句。地清云云一句。火大云云一句。六尘清净之地大清净者。六尘总色法同源地大。故清净相次。此句无别无总。地大及水大者。地水同见分又身分之地大从父母精血凝实。世界之地大从阿那毗罗风吹水立。故地大之清净即水大之清净。此句无所无能。水大之次火大者。情器界水俱火变化性炎烝润出。火大之次风大者。火风同相分又情器界火俱无明照相。情器界风俱无明动相。照从动出。亦复如是者。各相类从各相清净。为之因次。此句无体性无相用。清净释准前六尘。四俱名大者。四各遍满故。合文上科共成所净因次科竟。前合能净因次科摄属列次净因科竟。

二总彰净因。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当文二句总彰净因。善男子一句。四大云云一句。四大清净云云者。情器世间处界有法皆依四大发明。四大归元。如空清净则根尘之处十二根尘识之界十八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净居四空及四禅之有二十五无不清净。前合列次净因科共成凡法染净科竟。此科所因总彰能因列次者。所本能生之总相故一所清净一切能清净当于总彰。能出立所之别相一能清净未定一切所清净当于列次。又必总列双彰者不列次不见能之清净之究竟。不总彰不知所之清净之并包。故染能所当斯总列。

二圣法净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当文二句圣法净净。彼清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彼清净故者。该指凡法染净。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乃诸佛所得如实智用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俱名为力。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尽苦道。此四俱名无所畏者。如来于一切众中广说自他智断以决定无失故无微畏恐惧之相。四无碍智者一义二法三辞四乐说。此四俱名无碍智者菩萨智慧捷疾分别了达无滞故。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十七智慧知未来。十八智慧知现在。此乃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菩萨共有。故通言不共。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处之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之观受是苦。心念处之观心无常。法念处之观法无我四正勤之已生恶法为断除。未生恶法不令生。已善法为增长。未生善法为熏生。四如意足之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如意足者谓所修法如愿满足。五根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言根者如物生有根日能长发。五力之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言力者能成办善法破众恶法之谓。七觉支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支。者分也。谓支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言正者不依偏邪。道者通至涅槃之谓。合此七科三四二五只七单八共为三十七。资助入道浅深之气类故通名助道品。此句对治染法之圣法。如是者。指诸圣用清净。乃至者。包举多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者。此乃诸佛菩萨所得法门名义皆不与二乘共。然法门无量。今但齐此以对治一切尘劳八万四千烦恼。贤劫经中具明法数。此句翻染成净之圣法。盖以本对凡迷彰圣智。离染法成净法。乃至种种法门。若己染法清净更何显为净法。无染法无净法。即染法即净法。是为清净。是同清净。然此亦在总彰清净者以凡法为所净圣法为能净。一所清净众能清净法尔如然。前合凡法染净科共成染净一如科竟。

二依正不二开二。一正彻自他。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当文四句正彻自他。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一身云云一句。多身云云一句。一切实相性清净者。即指上凡圣染净清净。盖清净染净诸法乃通达诸法之实相如虚空性。无其起灭华相显现清净。一身清净者。显现一切实相之法性身。此身本无染污但以迷于相用有凡圣法之染净。乃不证此身之清净。今既于凡圣染净诸法一切还本实相清净即得此身之清净。故随次显。此句化身清净。一身清净之多身清净者。法性身不一自他不二自他。不一故自一多。不二故同清净。此句报身清净。多身清净之如是乃至云云者。彻见于法性身之不一不二同归清净。复何有其幻垢身之众生。是故尽众生界尽圆觉界。尽圆觉界尽清净界矣。此非可以推及故以如是乃至包举之。十方者。法界十方也。此句法身清净。是云正彻自他。

二依融一多。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当文三句依融一多。善男子一句。一世云云一句。多世云云一句。一世界清净故者。即指圆觉清净。以本非世非界。唯一圆觉。众生迷圆觉清净乃有世界染污。既证于众生之圆觉清净即乃世界之清净。是故随之彰显。多世界清净者。世界皆圆觉世界皆清净。此句性土常寂。如是者。如一多世界之清净。乃至者。包举无穷无尽之多世界。尽于虚空者。尽充满虚空之世界。此言于内之无不清净。圆裹三世者。尽无有今古之虚空。此言于外之无不清净。一切者。合内合外该尽之辞。平等者。同归一相。清净者。无诸异相。不动者。永离生灭。此句性土常住。合文上科共成依正不二科竟。前合染净一如科摄属圆明实相科竟。

二圆明妙性开二。一妙性圆即开二。一彻性即相开二。一彻性即空。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当文三句彻性即空。善男子一句。虚空云云一句。当知云云一句。虚空者。诸相之一大总相。此即指圆裹之虚空。之虚空圆裹。圆裹何物。还圆裹于诸清净之虚空依正染净不迁三世自性法相故有如是云云。如是者。在染在净一多依正一切诸相无不悉本虚空相。平等者。无不虚空之相。无不相之虚空。清净者。无出生之相无断灭之空。不动者。究竟唯相究竟唯空无于变异。此句出相。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者。无边虚空本觉所发。在发之相有此平等不动。必所发之性由来平等不动。是故当知。此句出性。然此示总一实相之真空性。下乃示一切实相之妙有性。空有双彻方明圆即。

二彻性即有。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当文二句彻性即有。四大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四大不动故者。四大清净乃大大遍满。大大常住大大不相到大大不相知之为清净。清净四大本即是平等不动法相故今直云不动。当知觉性云云者。无方清净本觉所显。在显之相有此平等不动。必其所显之性如之平等不动。是故当知。此句于染彻性。如是者。如四大之不动。乃至者。包举十力四无所畏一切净法。当知云云者。准前句释。此句于净彻性。合上科文共成彻性即相科竟。

二彻相即性。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当文五句彻相即性。善男子一句。觉性云云一句。根遍云云一句。尘遍云云一句。如是云云一句。觉性遍满者。真空妙有门中一切实相俱觉显发故遍故满。清净不动者。即指真空妙有门中之诸实相法。圆无际者。法本即空即有如珠圆转遍满法界觉性之遍满亦即空即有无有杂异。故者。推本于性之遍满令知于相之遍满。当知者。可应知也。根遍满法界者。根即觉故。先根句次尘句次大句次陀罗尼门句者根挟见相成立属亲相分。尘大全相分本疏相分。陀罗门等属圣净法本对治染法出生故相次应知于一相遍满得一切相遍满。相遍满义者。以无分性之相唯全性之相。相相全性。故相相遍满。余释准前。合文顺释则云观本觉性如一切空之不动如一切有之不动如斯遍满于清净不动之一切法中圆彻无际之故。乃知本一切诸相由觉显发性无二相之故。夫无二相之性岂有外性之相。是可当知全相全性全性全相。性既遍满相亦遍满云云。前合彻性即相科共成妙性圆即科竟。

二妙性圆离开二。初法说。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当文三句初法说。善男子一句。由彼妙云云一句。根尘云云一句。由彼妙觉性遍满故者。无不相之性无不性之相。根性尘性无坏无杂者。如性之无生灭和合一切遍满。此句染法无碍。根尘之无坏如是乃至云云者。一切凡法全如于性。一切圣法亦唯全如于性。非有所坏灭杂和以为圣法。此句净法无碍。盖乃发明由全性全相故全相全性即凡染即圣净。各各偏满。各各清净。无有留碍成于坏杂得乃圆离。

次喻显。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当文二句喻显。如百云云一句。其光云云一句。百千灯喻一切法。光喻一切法性。照一室喻遍满法界。此句举喻。其光句释明喻意在光遍满。以光相含真空妙有二门。故遍满故无坏杂。令于真空妙有得相得性安住觉境。然此须喻开晓者以一切染净诸法遍满法界无于坏杂。非入住三昧受用性境者不能晓了。故借千灯之光照一室灯灯遍满一室。各各住位各各无碍。以成彰显。合文上科共成妙性圆离科竟。前合妙性圆即科摄属圆明妙性科竟。连合圆明实相科管于于觉圆明科竟。

二于觉成就开二。一成因觉行开二。一标清净行开二。一一自因果。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

当文四句一自因果。善男子一句。觉成就故一句。当知云云一句。不厌云云一句。觉成就者。圆明性相无于他物唯一妙觉遍满随顺无坏无杂。故者。起下当知之辞。此句以菩萨顺觉为行非成就净觉有其随顺者不能通达。故此推原。当知者。必定知也。不与法缚者。不为一切染净法缚乃冥于境。不求法脱者。不求一切染净法脱乃冥于心。此句示行自在。不厌生死者。无苦集谛。不爱涅槃者。无灭道谛。此句示报等观。

二一他人法。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当文二句一他人法。不敬云云一句。不重云云一句。不敬持戒者。达无持性。不憎毁禁者。达无犯性。此句冥法染净。不重久习者。达无菩萨性。不轻初学者。达无众生性。此句冥人圣凡。合文上科共成标清净行科竟。

二显随顺觉开二。一法说觉行。

何以故。一切觉故。

当文二句法说觉行。何以故句。徴问菩萨所以能于不与不求等之故。一切觉故句。释明菩萨乃以顺觉成行。此即圆照觉相之清净法行也。一切觉有二指。一指诸法以是法相皆觉相故菩萨唯见觉而不见法。一指菩萨以菩萨常觉不迷故无与求于诸法。

二喻明觉行开二。初喻显。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当文一句初喻显。眼光指现量圆明清净见精以喻净行菩萨。晓了前境指同时明了以喻菩萨随顺。其光圆满指刹那圆照简非分别明了以刹那圆照时有同时明了故晓了前境未起意地分别故其光圆满以喻菩萨圆照。成喻在此四字。得无憎爱者。周目一切无趋避于好丑以喻菩萨不与不求等。

次徴明。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当文二句徴明。何以故一句。光体云云一句。何以故者。徴问圆满见光得无憎爱之故。光体无二者。一光具圆无二立照故冥能所。无憎爱故者。以无二故无起于憎爱。以无二故无当于憎爱。无起由无能。无当由无所。方足喻显一切觉故之旨。此句释明。合文上科共成喻明觉行科竟。前合法说觉行科摄属显随顺觉科竟。连合标清净行科管于成因觉行科竟。

二成果觉心开二。一成果修证开二。一得本无修开二。一标指无修。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当文三句标指无修。善男子一句。此菩云云一句。于此云云一句。此菩萨者。指顺觉菩萨。及末世众生者。成就顺觉之众生。修习此心者。修习圆满无二觉心一切如如随顺寂灭。得成就者。得圆满无二之成就。此句标修成就。于此者。于得成就之圆满。无修者。了因同果。亦无成就者。了果同因。此句示所成就。盖圆满觉心因果一如能所冥寂何修何成。故得成就者必得于无修无成。如此标指盖令修习觉心之菩萨众生知所成就不迷中道以当究竟。

二彰显无修开二。一在能无二。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当文一句在能无二。圆觉普照者。觉体照用自性冥即。以圆而普以普而圆。寂灭无二者。觉寂照灭。自相一如。即寂而灭即灭而寂。此句有上半句得下半句有下半句显上半句。要必有圆普之觉照斯有无二之寂灭。在所寂灭之无二则属下显。此特标所成就之觉心照澄元妙。

二在所无二开二。一世界量灭开二。一极数冥量。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

当文一句极数冥量。于中者。于圆普觉照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云云者。阿僧祇梵语。此云无数。十大数之第一数。不可说亦数称。十大数之第九数。包摄第二无量第三无边第四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诸大数在中。后举恒河沙为数当第十大数之不可说不可说。以极于数。以冥于量。盖恒河本阿耨达池东面象口流出周四十里金沙混流沙细如面。今在数如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阿僧祇个名无量。无量个名无边。无边个名无等。无等个名不可数。不可数个名不可称。不可称个名不可思。不可思个名不可量。不可量个名不可说。不可说个名恒河沙之沙数以为世界之数。如何穷极。诸佛世界者。世界性本圆觉性。圆觉性无别种性唯诸佛性故唯诸佛界。

二喻界常寂。

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当文二句喻界常寂。犹如空华一句。乱起云云一句。犹如空华者。喻佛世界影现觉中本无生灭常恒寂灭。此句举喻。乱起乱灭者。喻诸佛世界隐现不定无实缘生无实缘灭。不即不离者。喻诸佛世界常起无所即。常灭无所离。无缚无脱者。喻诸佛世界不即一切法常无于缚。不离一切法常无于脱。此句明喻。合文上科共成世界量灭科竟。

二众生惑净开二。一因净。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当文一句因净。始知者。由照遍诸佛世界如空华之起灭实无起灭以始其知。此始知即是始觉。众生本来成佛者。但是不得众生相即是本来成佛。非外有佛为本来成。此本来成即是本觉。盖迷本觉有不觉时以妄立世界交织成众生。故今始本合觉时以照遍世界如空华之无实起灭无诸即离缚脱即无所织妄之众生。得乃成佛于本来永断无明无因立妄。

二果净。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当文一句果净。生死者。众生苦集。涅槃者。诸佛灭道。众生诸佛为因。生死涅槃为果。犹如昨梦者。生死以无明发挥。涅槃以无明断证。发挥无明如梦。断证无明如醒。然在梦斯醒。已醒则不更醒。故今知于众生之本来成佛则是常醒未梦何得有于生死涅槃。故如昨梦。以见今之永无也。合文上科共成众生惑净科竟。前合世界量灭科摄属在所无二科竟。连合在能无二科管于彰显无修科竟。接合标指无修科该在得本无修科竟。

二达本无证开二。一证法本无开二。一果法本无。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当文三句果法本无。善男子一句。如昨梦故一句。当知云云一句。如昨梦故者。指梦令知。此句推明。当知云云者。梦人梦事在梦非有醒得本无。何有非有之生死而有起者灭者本无之涅槃而有来者去者。此句彰果。

二因法本无。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当文二句因法本无。其所云云一句。其能云云一句。其所证者。在证之法。无得云云者。非有得于涅槃以失生死非有取于涅槃以舍生死为所证法。其能证者。在证之行。无作云云者。非有作以取涅槃止以舍生死。非有任以得涅槃灭以失生死为能证心。此在当科云因者。以得失等从能所分。能所是因法。上科云果者。以起灭等从生死涅槃立。生死涅槃是果法。二合科文共成证法本无科竟。

二如法无证。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当文三句如法无证。于此云云一句。毕竟无证一句。亦无证者一句。于此证者。证此之无证法。中者。该指无证法之全体。无能者。心能之本无。无所者。法所之本无。乃直根证中中字说出。此句叠前所标指之证法本无显出无证之旨。毕竟无证承上句说下。盖有能所则有于证能所俱尽于何有证。故毕竟无。此句无法。亦无证者。承毕竟句说下。盖有于证法则立取证心为之证者。既证法之毕竟无于何立取证心有其证者。故乃亦无。此句无我。前合证法本无科共成达本无证科竟。连合得本无修科摄属成果修证科竟。

二全开觉心。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当文一句全开觉心。一切法性者。如法界量若依若正四大根尘诸所有法无生灭性。平等不坏者。法法遍满法法常住。此句正所谓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者。盖在上文之得无修达无证。是乃无明究竟永断。是乃觉心究竟成就。故得有此标指。方彰无修无证之非同于断灭。前合成果修证科。共成成果觉心科竟。连合成因觉行科摄属于觉成就科竟。接合于觉圆明科管于显觉开悟科竟。纶合证灭开悟科该在离幻开悟科竟。贯合离幻方便科统归方便开悟科竟。答所请说之方便开悟也。并合修行成就科入总示教能修科竟。

二示益方便。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当文九句示益方便。善男子一句。彼诸菩萨一句。六如是六句。求如云云一句。六如是句者。如于离幻以修行。乃至离幻以开悟也。求如是法者。求于离幻修行开悟之遍满觉性法。亦不迷闷者。得正方便思惟有其修行开悟成就于平等觉性也。此以顺觉因行全觉为修。因果一致。无别作之方便渐次。故即所修行开悟。即乃是法。非修之外更别有证。故一以如是决之。前合示教能修科共成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示教能修开二。一挈旨修行成就。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二挈旨方便开悟。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二挈旨示益方便。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重颂文竟。前合长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摄属示法离幻科竟。言示法者。以菩萨问意在得正思惟之正方便。以得乃觉心住持。世尊答教恒念身心求于四大本各离相。积聚缘气归散灭相。无于身心。得乃离幻方便成就觉心开悟。末世众生以能修于如来因行。故云示法。接合决疑离幻科入总离幻绝妄科竟。

清净虚空觉所显发图

当经圆觉。目曰大方广。彰显大方广之觉体相用则在当章觉圆明故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此段经文。是所谓觉显发之无边虚空无方清净者也。清净无方用之广也。虚空无边相之方也。方者。虚空平等不动之谓也。皆觉所显发体之大也。是一切众生所皆证而当前具足者也。昧者因经列二十五有之清净十力四无所畏等陀罗尼门之清净。实相性一身多身一界多界之清净。没承当处。遂高推圣境绝己分外。未思如百千灯光照一室。经喻具在。何不取而自领。灯光如身。室空如界。一灯光显一室空。千灯光显千室空。无亿千灯光显无亿千室空。若止一室空。无千室空。无亿千室空。则一室不能容千灯光与无亿千灯光矣。一身一界。多身多界。意义如斯。秪此物。无他物大方广圆觉己分外物哉。惟在当人识取所谓灯光耳。是灯光也。是诸佛之陀罗尼门。是众生之二十五有。然有之清净即门之清净非生佛有二法也。总一实相也。总一身也。总一界也。多身多界皆不出乎此也。众生不得有之清净故失门之清净及实相身界之清净。然众生分中所有色心诸法情器依正二十五有该尽矣。得清净焉。是所谓满照室之灯光也。是人人可领取之圆觉大方广也。因构为图助证圆觉。在经列次凡用极于四大。今不取大并陀罗尼门而取有者。大偏相分。有兼性相。且大即六尘总分无别大体。已属有家故有包尽凡用。足举并陀罗尼门之包尽圣用。智者详诸。若在图所书字样则全彰当段经文。觉者。觉圆明也。心识者。心清净识清净也。见根识色等者。见清净眼根清净眼识清净色尘清净等也。地水火风者。四大清净也。有者。二十五有也。处界不具者摄有中也。门者。陀罗尼门也。力等不具者摄门中也。此以四大前之诸清净经文俱列显故备书。后之诸清净经文属总显故容摄。相性者。实相性也。身者。一多身也。界者。一多界也。身界无异一多。故不具列一多。空者。虚空圆裹也。在书字有横竖者。竖彰列次。横显总详。有内外向者。心法外向。色法内向。本见相二分对待之义。门有顶接者。凡圣无殊用。性相顶接者。性相同一法。然相对有。性对门者。微彰圣用全性。凡用全相。无殊用中之殊用也。果能凡圣同用斯性相圆明入实相性之清净也。是作图之从因也。愿观者毋忽。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句释正白卷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