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沉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七七二)

“着窟(身体)多者蔽”[之句中],说“着”则当先说窟。窟者是言身体。[即]说身、说窟、说身、说身体、说舟、说车、说幢、说蚁塔、说巢窟、说城市、说小屋、说痈、说瓮,[总为]此身之同义语。“着窟”者,是着窟、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譬如于壁钉、吊钩着物品而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如是为着窟(身体)、固着、取着、悬、悬着、碍着。

即世尊如是宣示:“罗陀![在有情]对于色有一切欲、一切贪、一切欢喜、一切渴爱、一切近着、取着、心之摄持、执着、随眠,依彼而着,依彼而爱着。故云着(有情)”

“着”者是成为悬着之同义语。此为“着窟”[之义]。

“多者蔽”者,是多蔽于烦恼、蔽于贪、蔽于瞋、蔽于痴、蔽于忿、蔽于恨、蔽于覆、蔽于恼、蔽于嫉、蔽于悭、蔽于滔、蔽于诳、蔽于强情、蔽于激情、蔽于慢、蔽于过慢、蔽于憍、蔽于放逸、蔽于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覆蔽,被遮障,被蔽障,被妨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此是“着窟多者蔽”[之义]。

“斯有且住人,沉潜令愚中”[之句中],且住人者是有住人,是依贪染而住,依瞋怒而住,依痴昏昧而住,依慢结缚而住,依见执取而住,依掉举散乱而住,依疑不决定而住,依随眠强制而住。如是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有好、可爱、为适意、为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若比丘欢喜此、欢迎,若为[彼]缚着而住者,[欢喜、欢迎彼,缚着住于彼、对彼生喜云云]。诸比丘!有好、可爱、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有耳所识之声,有鼻所识之香,有舌所识之味,有身所识之触,有意所识之法。若比丘欢喜、欢迎彼,若为其缚着[而住],[欢喜、欢迎彼,缚着住于彼,对彼生喜云云]。”如是亦是“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近著于色之识,且住而存立,色为所缘,于色而住立,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诸比丘!或近著于受之[识],诸比丘!或近著于想之[识],诸比丘!或近著于行之识续住存立,行为所缘,住立于行,受用喜,是为[自]增大、生长、广大。”如是亦为“有且住人”。

又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若对段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增长。于识之增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来之再有生,于生未来之再有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说彼有愁、有尘、有恼。诸比丘!若对触食[有贪云云],诸比丘!若对意思食[有贪云云],诸比丘!若对识食有贪、有喜、有渴爱者,住立其处之识增长。于识之增长处有名色之入来,于名色之入来处有行之增大。于行之增大处未来之再有生。于未来之再有生处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有未来之生老死处,我说彼有愁、有尘、有恼。”如是,亦为“有续住人”。

“沉潜令愚中”[之句中],令愚者是五种欲。[即]伴欲而喜好、爱、适意,可爱,伴欲而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喜好、爱、适意、可爱,当染着身所识之触。何故令愚云五种欲?诸多之天、人于五种欲中成为愚、暗愚、蒙愚、愚化、蒙愚化、依无明而被昏、遮障、蔽障、妨障、闭塞、被蔽、隐蔽。如是之故五种欲谓令愚(令为愚者)。于令愚中之沉潜者,是令为沉潜、潜入、沉入、沉潜于愚中。此为“有且住人沉潜于令愚中”[之义]。

“如是之人实依远离而远”[之句中],远离者,(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之三远离也。

(一)身远离者云何?此处有比丘,远离坐卧所,[即]亲住于阿练若、树下、山岳、溪谷、山窟、冢墓、森林、露地、积藁,是身住远离。彼独行、独住、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由行乞]独归、独私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作、作为,护[威仪]而生活。此是身远离。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初禅定者之心远离五盖。入第二禅定者之心远离寻、伺。入第三禅定者之心远离喜。入第四禅定者之心远离苦乐。入空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识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入无所有处定者之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斯陀含之心远离粗欲贪结、瞋恚结、粗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那含之心远离微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共同之诸烦恼。阿罗汉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及与彼等共同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诸行之因]。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云依烦恼、蕴、行。不死(甘露)涅槃是云依远离。彼是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舍遣、爱之灭尽、离贪、灭也。此是依远离。

于人人引循其身乐出离而身远离,于人人达心遍净第一净白者是心远离,于人人无依离行者是依远离。

“实依远远离”者,如是着窟,如是多蔽于烦恼,如是正沉潜令愚中之人,是身远远离、心远远离、依远远离、远离、极远离、不近住,不在周边,不在附近而引退。如是且住人者,如如是沉潜令愚中,如是使住立于彼,是其类、其部类之人。此“如是人实为远远离”[之义]。

“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一)事欲(二)烦恼欲之二欲。

(一)云何为事欲?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所有可被爱事物事欲。又有过去之[事]欲,有未来之[事]欲,有现在之[事]欲。有内之[事]欲,有外之[事]欲,有内外之[事]欲。有劣之[事]欲,有中之[事]欲,有胜之[事]欲。有恶趣之[事]欲,有人之[事]欲,有天之事欲。有现起之[事]欲,有化作之[事]欲,有依他而化作之[事]欲。有遍取之[事]欲,有不遍取之[事]欲。有我执之[事]欲,有不我执之[事]欲,欲界之一切诸法,色界之一切诸法,无色界之一切诸法皆为渴爱之所缘而依欲爱之义、依染爱之义、依起憍之义而为[事]欲。此等云为事欲。

(二)云何为烦恼欲?欲是[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欲贪是[烦恼]欲,思惟[烦恼]欲,贪是[烦恼]欲,思惟贪是[烦恼]欲。彼对[色声等之五种]欲是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欲!我见汝根本 欲!思惟汝由生

 欲!我不思惟汝! 如是汝将无

此等谓烦恼欲。

“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者,欲于世间难舍断,难舍、难遍舍、难破碎、难脱、难脱离、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此是“诸欲在世间,舍断为不易”[之义]。故世尊宣示:

 着窟多者蔽 斯有且住人

 沉潜令愚中 实应远远离

 诸欲在世间 舍断为不易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解脱难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彼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七七三)

“欲求为因缘,缚结有之乐”[之句中],欲求者渴爱也。即是贪、染贪、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綖、染着、营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匿、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遍觅、热望、觅、觅望、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媚贪、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水、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

“欲求为因缘”者,是欲求为因缘,欲求为因,欲求为缘,欲求为原因,由欲求而发生[之义]。此为“欲求为因缘”[之义]。

“结于有之乐”[之句中有之乐有多种]。有一之有乐,是乐受;二之有乐,是乐受及耆好之事物;三之有乐,是青壮、健康、生命;四之有乐,是利得、名声、赏赞、乐;五之有乐,是适意之色、适意之声、适意之香、适意之味、适意之触;六之有乐,是眼之完具、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

“结于有之乐”者,结于为乐受,结于耆好之事物,结于青壮,结于健康,结于生命,结于适意之色,结于适意之声、香、味、触,结于眼之完具,结于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结缚、结着、悬、悬着,碍着。此乃“结于有之乐”[之义]。

“彼等难解脱。盖然非他脱”[之句中],彼等难解脱:(一)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解脱[之义]。

(一)于有乐之事物难解脱者云何?乐受是难脱,耆好之事物是难脱,青壮是难脱,健康是难脱,生命是难脱,利得是难脱,名声是难脱,赏赞是难脱,乐是难脱,适意之色是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是难脱,眼之完具是难脱,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是难脱,解脱难,令脱难,令解脱难,破碎难,脱离难,度难,越度难,超越难,离越难。如是“彼等有乐事物难解脱”[之义]。

(二)[彼等]有情由此使难脱者云何?有情是乐受使难脱,耆好之事物使难脱,青壮使难脱,健康使难脱,生命使难脱,利得使难脱,名声使难脱,赏赞使难脱,乐使难脱,适意之色使难脱,适意之声、香、味、触使难脱,眼之完具使难脱,耳之完具、鼻之完具、舌之完具、身之完具、意之完具使难脱,使难解脱,救出难,救拔难,使出难,使转出难,如是为“有情由此使难脱”[之义]。此“彼等是解脱难”[之义]。

“然而非他脱”者,(一)彼等自陷泥沼而不能救出他[人]陷泥沼[之义]。

即世尊如是宣示:“纯陀!实彼自陷泥沼能救出他[人]陷泥沼者,是无道理。纯陀!实彼自不调御、不调伏、不寂灭、能使他[人]调御、调伏、寂灭者是无道理。”如是乃“然而非他脱”[之义]。

或(二)他之任何亦无令脱者[之义]。[即]若彼等欲脱者,[彼]乃依自己之力气,依自己之力,依自己之精进,依自己之勇猛,依自己之坚固力势,依自己之坚固力,依自己之坚固精进,依自己坚固勇猛行道、自己之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者可脱之。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度多迦!世间任何疑惑者 我不能令彼度脱

 [汝自]了知最胜法 斯汝能度此暴流

如是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

 如自行恶自污染 自不行恶自清净

 各自清净不清净 他者不得使他净

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又世尊如是宣示:“如是,婆罗门!涅槃是存在,至涅槃之道亦存在,宣教者之我亦存在,而且我诸弟子乃于我如是所教诫,如是所教示,一部份者究极成满涅槃,一部份者未成满。婆罗门!此时我是为何耶?婆罗门!如来是说道者,佛[惟]是宣说者,[学人]自行道而无不解脱”者。如是亦为“然而非他脱”[之义]。

“过去与未来,前后续期待”[之句中],未来谓“后”,过去谓“前”。又若取过去之[观点],未来与现在是“后”,若取未来之[观点],过去与现在是“前”。

期待前者云何?[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有如是受”、“有如是想”、“有如是行”,[然]“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喜。如是乃期待前。

或又,“我于过去世有如是眼,而[见]如是色”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贪所缚之故,[依渴爱]而欢喜其色。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耳而[闻]如是声”,“我于过去世有如是鼻而[嗅]如是香”,“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舌而[尝]如是味”,“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身而[触]如是触”,“我于过去世有如是意而[识]如是法”于其处起欲贪所缚之识。识欲贪所缚之故,[依渴爱]欢喜彼[之法]。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前。

或曾[忆念]与妇人共笑、话、戏而乐、欲求彼,如是至满悦。如是亦是期待前。

期待后者云何?[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色”,于其处起欢喜,“应有如是受”,“应有如是想”,“应有如是行”,[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是识”,于其处起欢喜。如是乃期待后。

或“我于未来世有如是眼,而[可见]如是色”,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后。[然],“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耳,而[可闻]如是声”,“我于未来世有如是鼻而[可嗅]如是香”,“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舌而[可尝]如是味”,“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身而[可触]如是触”,“我于未来世有如是识而[可识]如是法”,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斯欢喜彼者亦是期待后。

或“我依此之戒,又依此(头陀)之行,又依热勤,又依梵行(不淫),应为一天或他之天”,于心将愿获得尚未获得,缘于心愿而欢喜彼。如是欢喜者亦是期待后。此为“前后续期待”[之义]。

“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句中],此等之诸欲者,是现在之五种欲。欲求[此等诸欲],愿乐、冀求、希望、热望也。前亦觅者,是觅过去之五种欲,遍觅、热望。此乃“此等之诸欲,[过去]前亦觅”[之义]。故世尊宣示:

 欲求为因缘 结于有之乐

 彼等难解脱 然而非他脱

 过去与未来 前后续期待

 此等之诸欲 [过去]前亦觅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我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七七四)

“对诸欲贪求,热中而昏迷”[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及烦恼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谓事欲……乃至(二页以下参照)……此等谓烦恼欲。贪求者乃渴爱也。即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依于烦恼欲而对诸事欲染着、贪求、结着、昏蒙、缚着、悬、悬着、碍着也。此“对诸欲贪求”[之义]。

热中者,是求诸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求色、贪求、遍求、求声、香、味、触,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成为“热中于欲”。

譬如行吵架者热中于喧哗,行作业者热中于作业,行于行处者热中于行处,行禅者热中于禅,如是求欲、贪求、遍求、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以彼为主众人亦是“热中于欲”。又依渴爱而受用色、受用声、香、味、触,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依彼为主之众人亦是“热中于欲”。

“昏迷”者,诸多之天与人对于五种欲而愚、暗愚、蒙愚、愚化、暗愚化、蒙愚化、依无明而彼昏、被遮障、被防障、被闭塞、被蔽、被隐蔽也。此是“对诸欲贪求热中昏迷”[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吝啬,(一)行下(恶趣)故是吝啬。(二)悭亦被云为吝啬。(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亦是吝啬。

(一)行下故是吝啬者云何?行下者是行于地狱,行于畜生界,行于饿鬼界也。如是行下故而为吝啬[之义]。

(二)悭亦云吝啬者云何?[悭]有五悭: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所有如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者,此云为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也。把持者此云为悭。具备此之悭、吝啬之众人是放逸也。如是“悭云是吝啬”[之义]。

(三)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为吝啬者云何?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不倾耳、不欲听、不起欲知之心、不听[教诫]、[为他而听亦不语此]、有逆戾之行动,语相异之方面。如是“不取佛、佛弟子之语、语路、说示、教说故是吝啬”[之义]。

“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句中],[住着]不正者,是住著于不正之身业,住著于不正之语业,住著于不正之意业,住著于不正之杀生,住著于不正之偷盗,住著于不正之邪欲行(邪淫),住著于不正之妄语,住著于不正之两舌,住著于不正之恶口(粗语),住著于不正之绮语,住著于不正之贪欲,住著于不正之瞋恚,住著于不正之邪见,住著于不正之诸行,住著于不正之五种欲,住著于不正之五盖,住著于不正之思、不正之希望、不正之愿,乃是住立、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悬、悬着,碍著者[之义]。此是“彼等为吝啬,住着不正者”[之义]。

“陷于苦悲泣”[之句中],陷于苦者,是陷于苦、达于苦、到达于苦、近于苦、达于魔、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也。此是“陷于苦”[之义]。悲泣者,是泣、悲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陷于苦悲泣”[之义]。

“由此而死去,我等将如何”者?由此死去我等将如何,应将为地狱之有情耶?应将为畜生耶?应将为饿鬼耶?应将为人耶?应将为天耶?应将为有色者耶?应将为无色者耶?应将为有想者耶?应将为无想者耶?应将为非想非非想者耶?我等于未来将存在耶?于未来世不存在耶?于未来世将为何耶?于未来世有何之[体躯]?我等[现在]为何而未来世将成何?[谓如是]之疑所袭、疑念所袭、生疑惑、泣、号泣、愁、疲、悲泣、泣打胸,陷于蒙昧。此是“由此而死去,将成为如何”[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诸欲贪求 热中而昏迷

 彼等为吝啬 住着不正者

 由此而死去 等等将如何

 陷于苦悲泣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七七五)

“是故人于此,当应[如次]学”[之句中],是故者,故是其理由,由其因其缘其因缘,于诸欲而有见此过患故[之义]。当应学者,[学于](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戒、住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及行处,虽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自制、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之止息故,成为内净,心之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而有舍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者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以灭没喜、忧故,成为不苦不乐,依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此处有比丘,具慧、——为圣之决择,正至苦之灭尽——具备生灭之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于此等三学应学顾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于心应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应励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以慧应知解而学,以知通应知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以舍断应舍断而学,以应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行正持。

“于此处”者,于此[佛教之]见,于此[佛教之]忍[智],于此[佛教之]意欲,于此[佛教之]持说,于此[佛教之]法,于此[佛教之]律,于此[佛教之]法与律,于此[佛教之]宣说,于此[佛教之]梵行,于此[佛教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之人界。故云“于此处”。“人”者,是有情、人……乃至(四页参照)……摩奴所生者。此是“故人于此处,当应[如次]学”[之义]。

“以知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句中],“所有”者,是一切普遍、所有一切、无残、无余[之义]。所有者此是遍取之语。“以知不正”者,以不正之身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语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意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杀生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偷盗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欲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妄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两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恶口知为不正,以不正之绮语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贪欲知为不正,以不正之瞋恚知为不正,以不正之邪见知为不正,以不正之诸行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五种欲知为不正,以不正之五盖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思知为不正,以不正之冀求知为不正,以不正之愿知为不正,是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之义]。“于此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一〇页参照)……处于此世间”[之义]。此是“以知此世间,所有正不正”[之义]。

“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者,因不正之身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语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意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杀生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偷盗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邪欲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妄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两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恶口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绮语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贪欲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瞋恚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邪见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诸行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种欲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五盖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思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冀求不可行不正,因不正之愿不可行不正,是非修行、非正行、非行正持[之义]。此是“因彼之[不正]不可行不正”[之义]。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命”者,是寿、存续、持续维持、动作、活动、护持、命、命根也。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又(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过去心刹那之[有情]已生存者而非于现生存,非当生存。未来心刹那之[有情]是于当生存者,而非于现生存,已非已生存。现在心刹那之[有情]是现生存者,而非于已生存,非于当生存。

 命与身体苦乐受 单于一心之[刹那]

 [此世]不过是相应 刹那之间急速转

 八万四千小劫间 存续所有之诸天

 彼等尚亦为二心 [不由二心]而生存

 于此世间之死者 又存续者已亡灭

 诸蕴一切皆相等 已经去者不结生

 [诸蕴]直前已破坏 未来[诸蕴]亦应然

 彼于中间灭[诸蕴] [诸蕴]坏相无别异

 心若不生则无生 心之现起有生存

 心灭之故世间死 此为第一义设施

 譬如水之至低处 随欲[所为]被左右

 心以六处为所缘 断绝无暇可转起

 已坏之者无止在 未来之者无有聚

 惟现在者为存续 犹如锥尖芥子粒

 彼之现生之诸法 破坏已为被预定

 [彼等]存续坏灭法 与前灭法不相杂

 破坏之来为不见 破坏之去亦复然

 犹如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须臾]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暖[身热],命连结于段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诸缘亦是脆弱,[此等之]发生因之[渴爱]亦是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亦是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与[起生死]努力[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相互常是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等相互将坏灭。然而相互不救护。又此等相互不令[他]存续。又亦无有令[他]生者。又何者比任何者亦不能舍。然而此等所有应为[自]破坏者。依前之诸法而令此等[诸法]生。令发生前之诸法是先此灭。前(之诸法),后(之诸法)亦相互决无相见之事。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是命短”[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若此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众人之寿如此短少,[忽而为]应至来世。[故]应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之事。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百岁内外[之生存]。”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应如行同[救]头燃 死之事无有不来

“昼夜过去[无间断] 命乃刻刻在坏灭

 人人之寿尽之事 如同小川之流水”

“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句中],“贤者”者,乃有坚固者故是贤者,坚固具足者故是贤者,为嫌厌恶者故是贤者,“贤”者,是慧也。即所有之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毗钵舍那]、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彼之慧者故为贤者;又五蕴之贤者、[十八]界之贤者、[十二]处之贤者、[十二]缘起之贤者、[四]念处之贤者、[四]正勤之贤者、[四]神足之贤者、[五]根之贤者、[五]力之贤者、[七]觉友之贤者、[圣]道之贤者、[沙门]果之贤者、涅槃之贤者也。彼等贤者如是“言”,即:“人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是不久住”。乃如是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也。此是“诸贤者之言,此命为短少”[之义]。故世尊宣示:

 故人于此处(佛教) 当应[如次]学

 以知此世间 所有正不正

 因彼之[不正] 不可行不正

 诸贤者之言 此命为短少

 我见此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面临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七七六)

“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句中],“我见”者,乃以肉眼见,以天眼见,以慧眼见,以佛眼见,以普眼(一切知智)见,是睹、眺、省思、普观。于世间者,乃在于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续有颤动者者,是依爱动而动,依见动而动,依烦恼动而动,依加行动而动,依异热动而动,依恶行动而动,依贪染而动,依瞋怒而动,依痴昏昧而动,依慢结缚而动,依见取着而动,依掉举而陷于散乱而动,依疑陷于不决定而动,依随眠、奋强而动,依利得而动,依不利而动,依名声而动,依恶名而动,依赏赞而动,依毁訾而动,依乐而动,依苦而动,依生而动,依老而动,依病而动,依死而动,依愁、悲、苦、忧、恼而动,依地狱之苦而动,依畜生界之苦而动,依饿鬼界之苦而动,依人界之苦而动,依入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在胎原因之苦而动,依出胎原因之苦而动,依随结生者之苦而动,依生者为他所支配之苦而动,依自苦之苦而动,依他所苦之苦而动,依苦苦而动,依行苦而动,依坏苦而动,依眼病之苦而动,依耳病之苦而动,依鼻病之苦、舌病之苦、身病之苦、头病之苦、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剌、癞、痈、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等之苦]、虻、蚊、风、太阳热、与爬行类(蛇类)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姐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而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者、见、睹、眺、省思、普观也。此是“我见此世间,续有颤动者”[之义]。

“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句中],所谓人人是有情之同义语。所谓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所谓“至渴爱”,至渴爱为渴爱所侵入,依渴爱而被散在,依渴爱而陷没,依渴爱而被扔倒,依渴爱成为能夺被战胜之心。所谓“对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义]。此是“此等诸人人,对有至渴爱”[之义]。

“劣等诸人人,面临泣死[神]”[之句中],劣等诸人人者,具劣身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语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意业故是劣[等人人]。具劣杀生故是劣[等人人],具劣偷盗、劣邪欲行、劣妄语、劣两舌、劣恶口、劣绮语、劣贪欲、劣瞋恚、劣邪见、劣诸行、劣五种欲、劣五盖、劣思、劣希望、具劣愿故是贱劣、下劣、卑贱、劣小、是小[人人]。此乃“下劣人人”[之义]。“临面泣死[神]”,是临面于死[神],临面于[死]魔,达于死[神],到达于死[神],近于死神,达于[死]魔,到达于魔,近于魔,达于死,到达于死,近于死而泣、乃号泣、愁、疲、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也。此是“劣等诸人人,临面泣死[神]”[之义]。

“对种种之有,不越于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乃至……法爱。“对种种之有”者,于种种之有,乃对业有、再有[之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之义]。对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对再三之身体发生[之义]。不越于渴爱者,是不超渴爱,不舍渴爱,不唾弃渴爱,不脱渴爱,不舍断渴爱,不舍遣渴爱。此是“对种种之有,不越于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我见诸世间 续有颤动者

 此等诸人人 对有至渴爱

 劣等诸人人 临面泣死[神]

 对种种之有 不越于渴爱

“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对有无系着”

(七七七)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有二,(一)爱我执,(二)见我执之二我执。

(一)爱我执者云何?依渴爱之物,而为“此是我物,彼是我物,如此如彼是我物,唯此是我物,我之色、声、香、味、触、敷物、衣物、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村、镇、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为境界,为限界,为限定,行制限而把持使限为我执之物——又依一切之大地亦由渴爱而我执——,乃至百八使为渴爱之作用物,此是爱我执。

(二)见我执者云何?有身见有二十事,邪见有十事,边见有十事,所有如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为如实执、乃至六十二见。此是见我执。

“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者,惧我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夺后亦动惕,惧我执事物将变易亦动惕,变易时亦动惕,已变易后亦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见诸人人如斯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所谓睹、眺、省思、普观[之事]。此是“见有诸人人续动有我执”[之义]。

“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者,譬如水被取去,水少之少水中之鱼,由鸦、鹰、鹤所啄,被取上而食,动惕,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如是人人惧我执事物将被夺而动惕,被夺时亦动惕,被夺后亦动惕,人人惧我执事物将变易而动惕,变易时亦动惕,变易后亦动惕,[所谓]颤动,栗动、战动、颤、颤怖、颤骇也。此是“彼等如涸河,少水中之鱼”[之义]。

“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句中“见此”]者,见、观、考量、度知、辨知、而为明了于我执有此过患[之义]。此是“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义]。“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我不执眼,我不执耳,我不执鼻,我不执舌,我不执身,我不执意,我不执色、声、香、味、触、施主家、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诸法,不取,不执取,行不住着,应住,应动作,应活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见此诸过患,应行无我执”[之义]。

“对有无系着”[之句中],“对有”者,是对欲有、色有、无色有,谓系着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也。“对有无系着”者,乃对有不系着,不为欲、爱、贪、忍,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对有无系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见有诸人人 续动有我执

 [彼等]如涸河 少水中之鱼

 见此诸过患 应行无我执

 对有无系着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七七八)

“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句中],“边”[极端]者,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边。有身是一边,有身之集是第二边。“欲”者,是对于[五种]欲之所有欲欲、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流、欲轭、欲取、欲贪盖也。

“应对两边调伏欲”者,谓应调伏、折伏、除去、折伏、灭除、灭无对两边欲[之义]。此是“对两边[极端],应当调伏欲”[之义]。

“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触者,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增语触、有对触、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不善触、无记触、欲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世间触、出世间触、过去触、未来触、现在触也。如是为所有之触、接触、合触、已合触。以此谓触。

“遍知[诸多]触”者,(一)是知遍知、(二)度遍知、(三)依断遍知之三遍知而遍知触[之义]。

(一)知遍知者云何?是知触,[即]知见此是眼触、此是耳触、此是鼻触、此是舌触、此是身触、此是意触、此是增语触、此是有对触、此是乐受触、此是苦受触、此是不苦不乐受触、此是善触、此是不善触、此是无记触、此是欲界触、此是色界触、此是无色界触、此是空触、此是无相触、此是无愿触、此是世间触、此是出世间触、此是过去触、此是未来触、此是现在触也。此是“知遍知”也。

(二)[度遍知]者云何?遍知如右后,可度[知]触。[即]度[知]无常、苦、病、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空缺、空虚、空、无我、过患、变易[坏]法、不坚实、痛根、杀戮者、非有、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法、杂染法、集、灭没、不乐味、过患、[触][应]出离也。此度遍知。

(三)断遍知者云何?度[知]如右[触]后,对于触舍断欲贪、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对于触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之。如是彼之触被舍断、被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成为未来不生起者。”此是“断遍知”。

“遍知[诸多]触”者,以此三遍知,遍知触[之义]。

“无有随贪事”[之句中],贪求者是渴爱也。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不贪求者。彼不贪求色,不贪求声,不贪求香,不贪求味,不贪求触,不贪求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应见闻觉识诸法。不贪结[于彼],不昏迷,不结缚,离贪求,越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越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成梵天而住。此是“遍知[诸多]触,无有随贪事”[之义]。

“[应勤]自呵责,勿行诸[恶事]”[之句中],“事”者,是在作为之事。“[应勤]自呵责”,是依于作与不作之二理由而自呵责。

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者云何?乃于“我作身恶行,我未作身善行”而自呵责。以“我作语恶行,我未作语善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意恶行,我未作意善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杀生,我未作离杀生”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偷盗,我未作离偷盗”而自呵责。以“我是作邪欲行,我未作离邪欲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妄语,我未作离妄语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两舌,我未作离两舌”而自呵责。以“我是作恶口,我未作离恶口”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绮语,我未作离绮语”而自呵责。以“我是作贪欲,我未作离贪欲”而自呵责。以“我是作瞋恚,我未作离瞋恚”而自呵责。以“我是作邪见,我未作离邪见”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

或又以“我未住圆满诸戒”而自呵责,以“我未护诸根门”而自呵责,以“我未知食之量”而自呵责,以“我未住勤励警寤”而自呵责,以“我住未具备念与正知”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念处”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正勤”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四神足”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根”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五力”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七觉支”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八支圣道”而自呵责,以“我未住遍知苦”而自呵责,以“我未住舍断集”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修习道”而自呵责,以“我未住作证灭”而自呵责。如是乃“作与不作故而自呵责”[之义]。如是无可自呵责之业行,不令生,不令发生,不令起,不令生起。此是“无可自呵责之行”[之义]。

“贤者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也。……乃至(五五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贤者”者,乃贤者、学者、有慧者、有觉者、有智者、辨别者、具慧者也。贤者是舍断爱着,舍遣见着,不著于见,不著于闻,不著于觉,不著于识,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附着,不染着,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贤者见与闻,皆无爱见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两边[极端] 应当调伏欲

 遍知[诸多]触 无有随贪事

 [应勤]自呵责 勿行诸[恶业]

 贤者见与闻 皆无爱见着

 遍知[所有]想 应可度暴流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七七九)

“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句中],想者,是欲想、恚想、害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即]如斯所有之想、想念、已想念,以此云是想。“遍知[所有]想”者,是以知遍知、度遍知、断遍知之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知遍知”者云何?乃[如次]之知想也。[即]知见此是欲想、此是恚想、此是害想、此是出离想、此是不恚想、此是不害想、此是色想、此是声想、此是香想、此是味想、此是触想、此是法想也,此是知遍知也。

“度遍知”者云何?作[遍]知如右后,是度[知]想也。[即想]无常、苦、病、痈、箭、痛、恼、敌、毁、疾、祸、怖畏、灾患、动、坏……乃至(六〇页参照)……集、灭没、味乐、过患、[应]出离[者而]度[知]也、此是度遍知。

“断遍知”者云何?如右度知后,对于想舍断欲贪、令除去、灭除、灭无之。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对于想所有之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者彼之想被舍断、根绝,如被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无可生起之物。”此是断遍知。

“遍知所有想”者乃以此三遍知,是遍知想[之义]。

“应可度暴流”者,是度、度越、度过、超越、离越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之义]。此是“遍知[所有]想,应可度暴流”[之义]。

“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句中],“遍取”者,乃爱遍取[以渴爱认识而把握之物]及见遍取[以恶见认识而把握之物]之二遍取……乃至(五九页参照)……此成为爱遍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遍取。

“牟尼”者云若那智。即,所有之慧、知解……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其智到达若那者是牟尼。

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者是身牟尼,三种身之善行是身牟尼,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遍知道是身牟尼,对于身舍断欲贪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灭之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乃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之语恶行是语牟尼,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语所缘智是语牟尼,语之遍知是语牟尼,伴遍知道是语牟尼,对于语舍断欲贪是语牟尼。语行(寻、伺)之灭第二禅定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乃舍断[贪欲、瞋恚、邪见之]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意善行是意牟尼,心为所缘智是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遍知道是意牟尼,对于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之灭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也。

 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云一切之舍断者

 无漏乃为身牟尼 及语牟尼意牟尼

 具足者[此之]牟尼 则云恶之洗除者

于具备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也。

在家牟尼者云何?是在家者而见[涅槃]句,识教之众人此是在家牟尼。

非家牟尼者云何?是出家者见[涅槃]句,识教之众人此是非家牟尼。

七有学是有学牟尼。

阿罗汉是无学牟尼。

辟支佛是辟支牟尼。

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云牟尼牟尼。

 无明智者是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但如用秤[而取舍] 只取优[业避]诸恶

 贤者以此成牟尼 由此彼乃为牟尼

 观测[内外]两世间 [由此]彼乃云牟尼

 于内外一切世间 以知不善与善法

 值由天人之供养 超着网者此牟尼

“无染着”[之句中],“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五七页以下参照)……此是见着。牟尼是舍断爱着、遣见着、不着诸遍取、不附着、不染着、不住着、不住附着、不住染着、超出、弃遣、解脱、离缚、以不限定之而心。此是“牟尼诸遍取,[一切]无染着”[之义]。

“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句中],箭者,是贪箭、瞋箭、痴箭、慢箭、见箭、忧箭、疑惑箭之七箭。舍断此等之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拔箭、裂箭、破裂箭、舍箭、唾弃箭、脱箭、舍断箭、舍遣箭、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云自为梵而住[者]。此是“拔箭”[之义]。

“且行”者,是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

“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诸善法、常作、坚住而作、不萎缩而行、不放弃[行之]欲,不放弃责任也。然“我未圆满之戒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戒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定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定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有……乃至……不放逸。然“我未圆满之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应云何令之圆满耶?”或“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于时时应[云何]令之以慧助长耶?”对于诸善法,于此有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也。此“拔箭[舍诸欲],以行不放逸”[之义]。

“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者,乃不愿求此世自己之身体,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身体。不愿求此世之自己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他世他人之色、受、想、行、识。不愿求此世之六内处,不愿求他世之六外处。不愿求此世之人世间,不愿求他世之天世间。不愿求此世之欲世界,不愿求他世之色界、无色界。不愿求此世之欲界、色界,不愿求他世之无色界。更不愿求趣、生起、结生、有、轮回又轮转,不欲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也。此是“此世与他[世],均无所愿求”[之义]。故世尊宣示:

 遍知[所有] 想应可度暴流

 牟尼诸遍取 [一切]无染着

 拔箭[舍诸欲] 以行不放逸

 此世与他[世] 均无所愿求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毕